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命在秋风落叶里飘摇(徐志摩人生感悟)/再读徐志摩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生,总是喜怒哀乐并存,有甜蜜就必有痛苦,有快乐就必有悲伤。生命的尽头是死亡,许多自己亲近的、敬重的人逝去了,也会让人在不尽的哀思中,生出无穷的感悟。死亡固然可怕,然而换一个角度来看,活着何尝不是受罪,死亡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徐志摩说:“这人生有时比绝海更凶险,比大漠更荒凉”;“我不定觉得生是可欲,死是可悲”;“人生亦不见得一路有阳光的照亮”。徐志摩对于他人之死,是这样的态度;而我们对于他本人之死,也同样可以用逍遥于浊世之外来看待。就像林徽音说的,“死本来也不过是一个新的旅程,我们没有到过的,不免过分地怀疑,死不定就比这生苦”。

生死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生命旅途是否有一种崇高的理想追求,思想是否获得了自由和解放。那么在他眼中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呢?他又有哪些感悟呢?一起来看看他的《生命在秋风落叶里飘摇(徐志摩人生感悟)》吧!

内容推荐

《生命在秋风落叶里飘摇(徐志摩人生感悟)》收选了徐志摩最经典的散文31篇。

有人说,散文可以比较直接而真切地反映一个作家的人生感受与思想历程。

这句话对于徐志摩而言,更是恰如其分。徐志摩的散文读来好似与最亲密的朋友对话,这份随性和洒脱,使人在阅读中得到最大的被尊重和被信任的幸福感。

可以说,徐志摩的散文,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他经典的作品集《生命在秋风落叶里飘摇(徐志摩人生感悟)》吧!

目录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落叶

给郭子雄题词

想飞

海滩上种花

一个诗人

《超善与恶》节译

海咏

“这是风刮的”

明星与夜蛾

阿嘤

吹胰子泡

我的祖母之死

我的彼得

悼沈叔薇

读桂林梁巨川先生遗书

吊刘叔和

伤双栝老人

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

话匣子(二)

 ——一大群骡,一只猫:赵元任先生

《梁启超来函》附志

《闲话》引出来的闲话

再添几句闲话的闲话乘便妄想解围

关于下面一束通信告读者们

自剖

我过的端阳节

山中来函

我们病了怎么办

吸烟与文化

法郎士先生的牙慧

试读章节

我的祖母之死

一个单纯的孩子,过他快活的时光,与匆匆的,活泼泼的,何

尝识别生存与死亡?

这四行诗是英国诗人华茨华斯(WilliamWordsworth)一首有名的小诗叫做“我们是七人”(WeAreSeven)的开端,也就是他的全诗的主意。这位爱自然,爱儿童的诗人,有一次碰着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发卷蓬松的可爱,他问她兄弟姊妹共有几人,她说我们是七个,两个在城里,两个在外国,还有一个姊妹一个哥哥,在她家里附近教堂的墓园里埋着。但她小孩的心理,却不分清生与死的界限,她每晚携着她的干点心与小盘皿,到那墓园的草地里,独自的吃,独自的唱,唱给她的在土堆里眠着的兄姊听,虽则他们静悄悄的莫有回响,她烂漫的童心却不曾感到生死间有不可思议的阻隔;所以任凭华翁多方的譬解,她只是睁着一双灵动的小眼,回答说:

“可是,先生,我们还是七人。”

其实华翁自己的童真,也不让那小女孩的完全:他曾经说“在孩童时期,我不能相信我自己有一天也会得悄悄的躺在坟里,我的骸骨会得变成尘土”。又一次他对人说“我做孩子时最想不通的,是死的这回事将来也会得轮到我自己身上”。

孩子们天生是好奇的,他们要知道猫儿为什么要吃耗子,小弟弟从那里变出来的,或是究竟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但人生最重大的变端——死的现象与实在,他们也只能含糊的看过,我们不能期望一个个小孩子们都是搔头穷思的丹麦王子。他们临到丧故,往往跟着大人啼哭;但他只要眼泪一干,就会到院子里踢毽子,赶蝴蝶,就使在屋子里长眠不醒了的是他们的亲爹或亲娘,大哥或小妹,我们也不能盼望悼死的悲哀可以完全翳蚀了他们稚羊小狗似的欢欣。你如其对孩子说,你妈死了,你知道不知道——他十次里有九次只是对着你发呆;但他等到要妈叫妈,妈偏不应的时候,他的嫩颊上就会有热泪流下。但小孩天然的一种表情:往往可以给人们最深的感动。我生平最忘不了的一次电影。就是描写一个小孩爱恋已死母亲的种种天真的情景。她在园里看种花,园丁告诉她这花在泥里,浇下水去,就会长大起来。那天晚上天下大雨,她睡在床上,被雨声惊醒了,忽然想起园丁的话,她的小脑筋里就发生了绝妙的主意。她偷偷的爬出了床,走下楼梯,到书房里去拿下桌上供着的她死母的照片,一把揣在怀里,也不顾倾倒着的大雨,一直走到园里,在地上用园丁的小锄掘松了泥土,把她怀里的亲妈,谨慎的取了出来,栽在泥里,把松泥掩护着;她做完了工就蹲在那里守候——一个三四岁的女孩,穿着白色的睡衣,在深夜的暴雨里,蹲在露天的地上,专心笃意的盼望已经死去的亲娘,像花草一般,从泥土里发长出来!

我初次遭逢亲属的大故,是二十年前我祖父的死,那时我还不满六岁。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可怕的经验,但我追想当时的心理,我对于死的见解也不见得比华翁的那位小姑娘高明。我记得那天夜里,家里人吩咐祖父病重,他们今夜不睡了,但叫我和我的姊妹先上楼睡去,回头要我们时他们会来叫的。我们就上楼去睡了,底下就是祖父的卧房,我那时也不十分明白,只知道今夜一定有很怕的事,有火烧,强盗抢,做怕梦,一样的可怕。我也不十分睡着,只听得楼下的急步声,碗碟声,唤婢仆声,隐隐的哭泣声,不息的响着。过了半夜,他们上来把我从睡梦里抱了下去,我醒过来只听得一片的哭声,他们已经把长条香点起来。一屋子的烟,一屋子的人,围拢在床前,哭的哭,喊的喊,我也捱了过去,在人丛里偷看大床里的好祖父。忽然听说醒了醒了,哭喊声也歇了,我看见父亲爬在床里,把病父抱持在怀里,祖父倚在他的身上.双眼紧闭着,口里衔着一块黑色的药物他说话了,很清的声音,虽则我不曾听明他说的什么话,后来知道他经过了一阵昏晕,他又醒了过来对家人说:“你们吃吓了,这算是小死。”他接着又说了好几句话。随讲音随低,呼气随微,去了,再不醒了,但我却不曾亲见最后的弥留,也许是我记不起,总之我那时早已跪在地板上,手里擎着香,跟着大众高声的哭喊了。

……

P66-68

序言

怀着理想云游

(代序)

你相信命运吗?生活中,我们会遭遇许多带着宿命色彩的事情,常常让我们心中生出无限的迷惘。回望八十年前,看看徐志摩,我们也同样看到了好些奇异的巧合——有人总是说,那就是命定。

1931年夏,杨振声去北平,一次与徐志摩闲聊,说到北平与上海之间的旅行,杨振声说坐火车更好,徐志摩却说乘飞机更快。因杨振声在青岛供职,徐志摩开玩笑说:“飞机过济南,我在天空望你们。等着,看我向你们招手吧!”

同年11月上旬,徐志摩见许地山时,许地山问他回上海后,什么时候再回北平,他悠然地开玩笑说:“那倒说不上,也许永不再回了。”

11月10日晚,徐志摩去拜访林徽音未遇,留下纸条说:“定明早六时起飞,此去存亡不卜……”惊了林徽音一跳,赶紧联系他,他却笑着说没事,“很稳当的,我还要留着生命看更伟大的事迹呢”。

而正是在11月19日,徐志摩所乘飞机在济南上空失事。一代诗魂,自此永远消失在茫茫长空。

徐志摩喜欢雪莱的诗,甚至曾经很羡慕雪莱的归宿,以致他自己也说出了像谶语一般的话来。陆小曼《遗文编就答君心》一文中说:“他平生最崇拜英国的雪莱,尤其奇怪的是他一天到晚羡慕他覆舟的死况。他说:‘我希望我将来能得到他那样刹那的解脱,让后世人谈起就寄与无限的同情与悲悯。”’而他最终竟然真的就在天上得到“刹那的解脱”。他去了哪儿?他仙逝的那年,还写了《云游》诗,诗中的“那天你翩翩地在空际云游”,“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或可看作类似《庄子·逍遥游》中万物合一、回归自然的心境的抒发吧。就好像他知道自己终将“云游”天际一般,他提前写下了这样的“谶诗”。

对此,林徽音有悲恸的慨叹:

“我们中间没有绝对信命运之说的,但是对着这不测的人生,谁不感到惊异,对着那许多事实的痕迹又如何不感到人力的脆弱,智慧的有限。世事尽有定数?世事尽是偶然?对这永远的疑问我们什么时候能有完全的把握?”

然而,徐志摩大约没想过有没有宿命的人生。他素来怀着对未来生活的向望,对人生的美好期望,对人对己,都是尽力从积极的方向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即使面对死,他也会说,“我们不能轻易的断定那一边没有阳光与人情的温慰”。

他对人谈思想,谈追求,曾是一派朝气蓬勃的样儿。“天时与人生都少不了相替的阴晴与寒燠”,“我们应得寻求幸福,我们却不应躲避苦恼,只有这里面我们有机会证明人的灵魂的高贵与伟大”。即使没有能力解决人生问题。也要弄清楚阻拦我们的障碍究竟是什么。他说的这样一段话,多么具有高度:“我们先得要立志不做时代和时光的奴隶,我们要做我们思想和生命的主人,这暂的沉闷决不能压倒我们的理想,我们正应得感谢这深刻的沉闷,因为在这里,我们才感悟着一些自度的消息。”

他把理想比作在海边沙滩上种花,它需要人的精诚、毅力,即使如同一个小傻瓜,“花也许会消灭,但这种花的精神是不烂的”。

然而,理想是一回事,现实又是一回事。人生道路上总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困境。即使像“《闲话》引出来的闲话”那样的无谓事件,也足以让人心烦意乱,感叹人心不古。一些文人间的意气之争,不涉“为正谊为公道奋斗”,让卷在其中的人——尤其夹在中间的徐志摩尝到了两头受气的滋味。

那人事的纠葛,还只是一时的不快。事情还不至于大到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而山河的黑暗,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惨淡,则更容易让人感到人生的沉闷和压抑。世道纷纭,在那样一个时代,会形成一种普遍的生也苦、死也痛的迷茫观念。

徐志摩曾一再“自剖”,找寻自己心境变得郁闷的原因。国家大势,当然影响个人的心绪。除此以外,对徐志摩来说,还有一点很令他不安:他发现原来自己曾有一种虚幻的希望,“自以为确有相当创作的天赋以及独立思想的能力”。及至发现自己思想枯竭、创作无功、事业无成,顿时生出了一种强烈的幻灭感。好在他对自己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做一个轻松的、平和的人,过着自己平凡的生活,不要用那些大而无当的高远虚幻的想法压迫得自己喘不过气来。这,也就算是他对人生道路的一次深刻的自省与调整吧。

人生,总是喜怒哀乐并存,有甜蜜就必有痛苦,有快乐就必有悲伤。生命的尽头是死亡,许多自己亲近的、敬重的人逝去了,也会让人在不尽的哀思中,生出无穷的感悟。死亡固然可怕,然而换一个角度来看,活着何尝不是受罪,死亡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徐志摩说:“这人生有时比绝海更凶险,比大漠更荒凉”;“我不定觉得生是可欲,死是可悲”;“人生亦不见得一路有阳光的照亮”。徐志摩对于他人之死,是这样的态度;而我们对于他本人之死,也同样可以用逍遥于浊世之外来看待。就像林徽音说的,“死本来也不过是一个新的旅程,我们没有到过的,不免过分地怀疑,死不定就比这生苦”。

生死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生命旅途是否有一种崇高的理想追求,思想是否获得了自由和解放。

还是再倾听一下徐志摩心灵中的呼声吧:“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

还是再重温一下徐志摩关于理想的感悟吧:“至少我们的胸中,在现在生命的出发时期,总应该培养一点寻求真理的诚心,点起一盏寻真求理的明灯,不至于在生命的道上只是暗中摸索,不至于盲目的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什么发见都没有。”

他对于人生的思索,已长留在了人间;他自身的人生轨迹,也长留在了世人的心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命在秋风落叶里飘摇(徐志摩人生感悟)/再读徐志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志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80338
开本 16开
页数 1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6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1
16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4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