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迈斯特》二部曲(《威廉·迈斯特的求学年代》和《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在歌德的全部作品中具有与《浮士德》相似的特别重要的意义。像创作《浮士德》那样,对这个长篇小说二部曲歌德也几乎构思、撰写了一生,直到自己临终前不久才得以完成。两部作品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都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浮士德原型》、《浮士德第一部》和《浮士德第二部》,与之相对应的是《迈斯特原型》、《求学年代》和《漫游年代》。本书是《威廉·迈斯特》的第一部,叙述了富商之子威廉·迈斯特的成长历程。
图书 | 威廉·迈斯特的求学年代/外国文学名著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威廉·迈斯特》二部曲(《威廉·迈斯特的求学年代》和《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在歌德的全部作品中具有与《浮士德》相似的特别重要的意义。像创作《浮士德》那样,对这个长篇小说二部曲歌德也几乎构思、撰写了一生,直到自己临终前不久才得以完成。两部作品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都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浮士德原型》、《浮士德第一部》和《浮士德第二部》,与之相对应的是《迈斯特原型》、《求学年代》和《漫游年代》。本书是《威廉·迈斯特》的第一部,叙述了富商之子威廉·迈斯特的成长历程。 内容推荐 本书是《威廉·迈斯特》的第一部,叙述了富商之子威廉·迈斯特的成长历程。威廉·迈斯特自幼热爱戏剧和文学,厌恶小市民的庸俗生活环境,不愿意子承父业,于是随流浪剧团走遍各地。他在流浪中认识了自动放弃贵族特权、意志坚定的洛塔利奥,把他视为自己寻求的理想人物和生活意义,并参加了他组织的“塔社”。“塔社”使他的个性逐渐成熟,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目录 开创德国长篇小说新局面/1 第一部 第一章/3 第二章/5 第三章/8 第四章/11 第五章/13 第六章/15 第七章/18 第八章/21 第九章/24 第十章/26 第十一章/30 第十二章/33 第十三章/35 第十四章/39 第十五章/42 第十六章/47 第十七章/50 第二部 第一章/59 第二章/61 第三章/67 第四章/70 第五章/80 第六章/82 第七章/84 第八章/87 第九章/89 第十章/93 第十一章/96 第十二章/101 第十三章/104 第十四章/107 第三部 第一章/113 第二章/118 第三章/121 第四章/125 第五章/127 第六章/129 第七章/132 第八章/135 第九章/140 第十章/145 第十一章/148 第十二章/151 第四部 第一章/157 第二章/162 第三章/167 第四章/169 第五章/172 第六章/175 第七章/177 第八章/179 第九章/182 第十章/184 第十一章/186 第十二章/188 第十三章/190 第十四章/193 第十五章/196 第十六章/200 第十七章/207 第十八章/209 第十九章/213 第二十章/216 第五部 第一章/221 第二章/224 第三章/227 第四章/230 第五章/234 第六章/237 第七章/241 第八章/244 第九章/246 第十章/248 第十一章/253 第十二章/255 第十三章/258 第十四章/262 第十五章/264 第十六章/268 第六部 一个美好的灵魂的自述/281 第七部 第一章/325 第二章/329 第三章/331 第四章/336 第五章/340 第六章/343 第七章/355 第八章/361 第九章/376 第八部 第一章/383 第二章/389 第三章/397 第四章/406 第五章/413 第六章/424 第七章/430 第八章/438 第九章/442 第十章/452 名家评论/463 歌德生平和创作年表/465 试读章节 如果一如我听到人们普遍声称的那样,初恋是一个心灵或早或晚所能感受到的最美好的事物;那么,我们就必须为我们的男主人公倍感庆幸,他有福分,来全盘享受这些仅有的良辰美景的欢乐。只有少数人受到这种特别的恩宠,而大多数人却只是被自己从前的感觉引导着接受一次严格的教育,在浅尝一番乐趣之后,他们便接受教训,被迫去学会放弃自己的最好的愿望,永远割合那作为最高幸福在自己脑海中浮现的东西。 威廉对这个楚楚动人的姑娘的爱欲已经乘着幻想力的翅膀升腾,经过短期的来往,他便赢得了她的爱慕,他发现自己有了一个自己深深爱慕着、甚至敬仰着的人儿:因为她是在戏剧演出的有利场合初次出现在他面前的,他对舞台的爱好和对一个女子的初恋结合在一起。他的青春让他享受到巨大的欢乐,这种欢乐受到生动活泼的文学艺术的提高和维护。他的情人的状况也使她的举止动作含有一种激越他的情感的情调;害怕她的情人会过早地发现她的其他的情况,这种恐惧心使她身上蒙上了一层亲切可爱的忧虑和羞惭的光彩,她对他的爱慕之情是强烈的,她的焦灼不安也似乎增长着她的温柔;她是他怀抱中的最可爱的女性。 当他从初次心醉神迷的欢乐中醒来,回顾自己的生活和种种境遇时,他觉得一切都焕然一新,他的职责更神圣,他的业余爱好更令人兴奋,他的认识更清晰,他的才能更高超,他的原则更坚定。所以,采取措施以躲避他父亲的指责,安慰他的母亲并且不受干扰地去享受马利亚娜的爱,对他来说便是轻而易举的事了。白天,他准时料理自己的事务,一般不去看戏,晚间在饭桌上随便闲谈,当大家都入睡时,便穿上大衣,蹑手蹑脚溜到外面的花园,心里想着林多耳和兰得耳们的种种勾当,迫不及待地快步奔向他的情人。 “您带来了什么?”一天晚上他拿出来一捆东西,马利亚娜这样问,老女仆希望是些可爱的礼物,便十分注意地观看。“您猜不出来的。”威廉回答。 等到从那解开的包袱中露出一堆杂乱无章、一柞长的木偶时,马利亚娜何等奇怪,巴尔巴拉何等吃惊。当威廉费力去解开铁丝,将木偶一个个展示给她看时,马利亚娜大声笑了起来。老女仆怏然不悦地悄悄退到一边。 一件小事就可以使两个恋人得到消遣,所以今晚我们这两位朋友玩得十分畅陕。这一小队木偶受到检阅,每个人物都受到仔细观察和嘲笑。身穿黑绒上衣、头戴金冠的扫罗王,马利亚娜说什么也不喜欢;她说,她觉得他看上去太呆板和学究气了。倒是约拿单,他的光溜的下颌,他那身黄红两色相间的衣裳和那块缠头布,比较中她的意。她也会很得法地提着铁丝将他转来转去,让他作自我介绍、作爱情的表白。相反,他对预言者撒母耳很是瞧不上眼,尽管称颂那枚胸口的小徽章,并且说那件大礼服的丝光塔夫绸衣料是从祖母的一件旧连衣裙上取下来的。她觉得大卫太小,歌利亚太大,她认定了她的约拿单。她善于对他做出温良恭谦的样子,最后把她那对木偶的爱抚转移到我们的朋友的身上,所以这一回也一样,一次不足道的嬉戏竟成为幸福良辰的导线。 街上的一片喧哗声把他们从温柔甜蜜的梦乡里惊醒。马利亚娜唤来老女仆,老女仆按照自己的习惯还在勤恳做事,正忙着整理戏装上的可变部分材料以备下次演戏时用。她介绍情况说。方才一群快乐的小伙子从隔壁意大利酒馆里蹒蹒跚跚地拥出来,他们尝鲜吃刚上市的牡蛎没少喝香槟酒。 “真可惜,”马利亚娜说,“我们没早一点想到,我们其实也应该吃点什么了。” “现在还来得及,”威廉递给老女仆一个金币道,“您若给我们弄来我们想吃的东西,您就和我们一起吃。” 老女仆干活儿很麻利,不大一会儿工夫一张铺设精致、陈列着点心的桌子便摆在了恋人们的面前。老女仆不得不也坐在一起,大家边吃边喝,自得其乐。 在这样的场合从来不会缺乏闲谈的资料。马利亚娜又谈论起她的约拿单来,而老女仆则很会把话头引到威廉最喜爱的题目上。“有一回您曾给我们讲述过,”她说,“圣诞前夜一场木偶戏初次上演的情况,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正讲到要跳芭蕾舞的时候,您的话头被打断了。现在我们亲眼看到这一个个漂亮的木偶,当初它们产生过那样大的影响。” “是呀,”马利亚娜说,“你继续给我讲讲,你当时心情怎么样?” “亲爱的马利亚娜,”威廉回答,“我们回忆往昔的时光和往昔的无害的错误,这真是一种美妙的感受,特别是如果我们是在已经幸运地到达了一个高峰的那个时刻作这样的回忆,站在那个高峰上我们就可以环顾四周并俯瞰我们所走过的路。回忆某些障碍,我们往往带着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以为它们是不可逾越的,并且把我们现在已达到的水准与昔日不发达的水准进行比较,这是十分令人愉快的,是可以令人感到心满意足的。但是此时此刻我与你谈论往事,我感到无比幸福,因为我同时看到前面便是那迷人的地方,我们可以手拉着手一起到那儿去漫游。” “那场芭蕾舞怎样了呢?”老女仆岔开他的话头,“我怕并不是一切都进行得尽善尽美的吧。” “哦,对了,”威廉回答,“舞跳得很好!男黑人和女黑人,男牧童和女牧童,男侏儒和女侏儒,他们那奇特的跳跃给我留下了一个朦胧的印象,令我终生难忘。后来帷幕落下,门关上,小家庭里所有的人急忙像醉酒似的踉踉跄跄上床睡觉,但是我却分明记得,当时我不能入睡,我还想说些什么,我还有许多问题要问,我是很不情愿地将送我们去上床睡觉的保姆打发走的。 “可惜第二天早晨那有魔力的支架又消失不见了,那神秘的面纱已经揭开,我们又自由自在地穿过那扇房门,从一个房间走进另一个房间,那么多的惊险活动没有留下丝毫痕迹。我的弟弟妹妹们抱着他们的玩具跑进跑出,我独自一人轻手轻脚踱来踱去,昨天好戏连台的地方,今日只剩下两个门框柱子,我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啊,谁寻找失去的爱情,他决不会比我当时的心境更不幸的!” 他向马利亚娜投去的狂喜的一瞥使她确信,他并不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落到这般境地。 P8-10 序言 一 《威廉·迈斯特》二部曲(《威廉·迈斯特的求学年代》和《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在歌德的全部作品中具有与《浮士德》相似的特别重要的意义。像创作《浮士德》那样,对这个长篇小说二部曲歌德也几乎构思、撰写了一生,直到自己临终前不久才得以完成。两部作品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都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浮士德原型》、《浮士德第一部》和《浮士德第二部》,与之相对应的是《迈斯特原型》、《求学年代》和《漫游年代》。 从歌德的日记和给友人的信中,我们得知,歌德在一七七七年至一七八五年间写成了《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戏剧使命》即所谓的《迈斯特原型》共六部,相当于《求学年代》的前四部。此后,歌德打算每年完成一部,但是写到第七部时便搁浅中断。一七九四年,歌德才着手继续这部小说的写作,并正式定名为《威廉·迈斯特的求学年代》。《求学年代》于一七九四年至一七九六年间分册出版。《漫游年代》则一直到了一八二一年才有一部分用《断念者》的标题出版。全书于一八二九年即歌德逝世前三年才完成。 二 歌德创作《求学年代》时,德国文学虽然已随着歌德和席勒进入了灿烂的古典时期,但当时充斥着文坛的仍还多为描写冒险、盗侠与神怪的小说。《求学年代》写一个商人的儿子的成长和发展,后来有人称这部小说为“修养小说”(一译“教育小说”),从此,这一名称一直沿用下来。所以,歌德的这部小说可以说在德国文学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开了德国文学史上“修养小说”的先河。这部小说一出版,便受到早期浪漫派的代表人物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因为他们尚还感受得到《戏剧使命》的氛围。他们尤其欣赏的是其中的抒情成分以及迷娘和竖琴老人的形象。但是随着在后几部里这样的色彩越来越淡薄,年轻一代的浪漫派对小说也就越来越不满意。尽管如此,不少浪漫派理论家和诗人还是给予它高度评价。施勒格尔(Schlegel)兄弟因此奉歌德为“诗的精神真正的总督”。弗·施勒格尔撰写的《论迈斯特性格》一文成为德语文学评论文章中少有的佳作。他认为,《威廉·迈斯特》在创作方法,思想内容、心理描写等方面都开创了德国长篇小说的新局面。 德语国家文学史上随后出现过相当数量著名的修养小说,它们都或多或少受到歌德这部小说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有:诺瓦利斯的《亨利希·封·奥夫特丁根》,蒂克的《法兰兹·施泰恩巴德的漫游》,艾兴多尔夫的《预感和现实》,莫里克的《画家诺尔滕》,伊莫曼的《模仿者》,施蒂夫特的《晚情》,凯勒的《绿衣亨利》,托马斯·曼的《魔山》,斯特劳斯的《巨型玩具》以及黑塞的《玻璃珠游戏》。 三 一八二五年一月十八日,歌德与他的秘书爱克曼谈到这部小说时,引用书中一个人物(弗里德里希)的一句话:“我觉得你像基士的儿子扫罗,他外出寻找他父亲的驴,却找到一个王国。”歌德在这里用寻驴而得王国的比喻,点明了“威廉寻求戏剧艺术,而得到人生艺术”这一主要意义,这可以说是我们理解这部小说的一把钥匙吧。 威廉替父亲料理一些商业上的事务,离开家乡,不料中途遇上一些演员,从此自幼便有的对戏剧的兴趣与爱好被激发了起来。他毅然弃商,而投身戏剧,一次次迷途知返,终于达到修养的目标。从那次没有背熟台词就想演一出戏的不成功的尝试起,直到他选中特蕾泽做妻子的那一瞬间为止,他可以说是单方面地走完了人生的全部历程。借用席勒的话来说:“他从一个空洞的、不明确的理想步人一种明确的、积极的生活,却并没有丧失理想化的力量。”在第七部第九章威廉领受“结业证书”的一幕中,那些暗中引导威廉的人一一出现,点明了迷途对于自身修养的意义。此后,威廉进入娜塔丽娅周围的明朗境界,得到了他的“王国”。 威廉和娜塔丽娅结成伉俪,娜塔丽娅兼有着“美好的灵魂”的内心生活和特蕾泽的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是歌德创造的理想的女性形象。 四 《戏剧使命》是一部仅限于描写戏剧生活的小说,而《求学年代》则越出了戏剧小说的范畴。戏剧仅仅是众多修养要素之一,这些修身养性的要素构成了全书的主要内容。在《戏剧使命》中,作者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按主人公的直接经历,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主人公从童年时代起的生活历程。《求学年代》则从较大的时间跨度上进行叙述,并不是那样直观,那样平铺直叙,而是时而追叙,时而预设伏笔,旧有的故事情节还没有讲述完,便不时有新的情节铺展开来。于是,读者熟识的人物没有下场,新的人物就不断上场。作者运用了这样的叙事方式,突出主题,种种铺垫,完美无缺地融合成一体。在小说的最后几部中,奇妙和离奇的成分几乎完全消失。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他们包括:市民、演员和贵族。 五 第六部《一个美好的灵魂的自述》,与小说中别的人物的故事均有所不同。医生在第五部里给了威廉一份手稿,这份手稿便构成了第六部的全部内容。第五部的故事情节在第七部里才衔接上,所以初看这第六部似乎孤立存在,自成一体,故事情节在第八部里才又连贯了起来。正如席勒指出的,这第六部本身“非常有趣,既真且美”。针对有人认为它阻滞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席勒指出:“这种评论不是从美学角度出发的,因为初读时,特别是初读一篇小说时,人们极想知道情节怎样展开,结局如何,很少从审美角度对整体进行思考。” “美好的灵魂”是十八世纪德国流行的一种用语,人们用它称呼善与美和谐统一的女性。《一个美好的灵魂的自述》显然带有虔敬主义和贺恩胡特兄弟会教派的色彩;歌德于一七六九年至一七七五年间曾在法兰克福仔细研究过这些思潮。 六 歌德在创作《威廉·迈斯特的求学年代》这部长篇小说时,曾得到过席勒大量真挚、无私的帮助和鼓励;从一七九五年到一七九六年间这两位大文豪的来往书信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歌德在一七九六年七月五日写信要求席勒:“您继续振奋我激励我吧。”又说,“请您不吝赐教,把您的意见告诉我。”后来他又说,“读您的来信现在是我唯一的赏心乐事,对于您这样一下就帮助我解决了这么多问题,我内心多么感激,这您会感觉到的。” 席勒则告诉歌德:“我要把这当作某种至高无上的使命来看待,我要把您的事业看成是我的事业,用我内心的一切真实情感铸成一面思想的明镜……” 我们摘引席勒致歌德的两封信于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歌德的伟大小说: 致歌德 1796年6月28日,耶拿 关于第八部给我留下的印象,我今天还没什么明确的意见要对您说。我既感到不安又感到满足,渴望和宁静奇妙地融合成一体。在我感受到的大量印象中,此刻在我脑海中最为突出的,是迷娘的形象。至于她是否会给读者留下更为强烈的印象,这一点我现在还说不好。这也可能带有偶然性,因为一打开手稿,我的目光首先就落在这首歌上了,它则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坎,以致我事后竟无法再把这个印象抹掉。 我觉得,总体印象中最奇怪的似乎是,严肃和痛苦像皮影戏一样沉没,轻快的幽默完全占了主导。我以为,这可以从温和轻快的论述中找到部分解释;但是我自以为在戏剧地、富于浪漫色彩地招致和安排事件中还可以发现另一个原因。崇高的感情令人想起这部小说,其余的一切则令人想起生活的真实。心灵受到的最痛苦的撞击,虽然被十分强烈地感知了,却很快又消失,因为它们是由某种奇妙的东西招致而来,因此比任何别的事物都更快地令人想到艺术。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小说里的严肃只是游戏,而小说里的游戏则是真正的严肃,痛苦是假象,宁静才是唯一的现实。 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的弗里德里希,最后性情暴躁地把熟果子从树上摇落下来,把它们拣到一处,在灾难出现时他就像一个用笑声把我们从一个可怖的梦中唤醒的人。这个梦向别的幻影消散开去,但是它的景象却留下来了,以便将一种更高的精神注入当代,将一种富有诗意的内容、一种无限深邃的思想注入宁静和愉快之中。表面平静中的这种深刻,从根本上来说是您所特有的,是当代长篇小说的一个极好的特征。 不过我今天不想再对此妄加评论,尽管我急于想说出我的看法;我现在也许提不出什么成熟的意见来。第七部的副本给了翁格尔,要是您能把这一部的初稿给我寄来,这会非常有助于我从所有细节入手去把握全书。虽然我对全书还记忆犹新,但是有些细枝末节我连贯不起来了。 这第八部和第六部衔接得何等出色,第六部的伏笔赢得了多大的成功,我看得一清二楚。我觉得,故事的这个位置真是再合适没有了。这一家人还没来,人们就早已认识他们了,人们以为看见了一个似曾相识的人;这是一种视觉上的技巧,它会产生很好的效果的。 您巧妙地利用了祖父的收藏;它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参与行动的人物,并且自己活动起来了。 席勒 致歌德 1796年7月2日,耶拿 我已经把八部小说重新通读了一遍,虽然只是粗略读了一下。单就其篇幅而言,它就十分浩繁,我读了两天还没全读完。我今天不想发表什么泛泛的空论,那名副其实地隐蔽在书中的令人惊异、闻所末闻的纷繁头绪使我折服,我承认,到现在为止,连续性我是领会到了,统一性则还没真正领悟,虽然我一刻也不怀疑,即便对这一特性我也会彻底弄明白的,假如在这类作品中连续性并不多于一半统一性的话。 由于您在这种情况下大概并不期望从我这里听到什么完全令人满意的话,但又希望能听到些什么,所以谈几点零星的看法,也就只好请您将就了;这些看法也并非完全没有价值,因为它们将道出一种直接的感觉。不过,我可以告诉您,整个这一个月里对这部小说的谈话将永不枯竭。对整个这部艺术品作一番恰如其分的、真正审美方面的评价,这是一项大工程。我将把这最近的四个月完全贡献给这项工程,而且是非常乐意地贡献给它。不管怎么说,我经历了这部作品的完成,作品完成之日正好是我创作力旺盛之时,我还可以从这个纯洁的源泉汲取力量,这正是我这一生中最大的赏心乐事之一,我们之间的这种美好的关系促使我把这当作某种至高无上的使命来看待:我要把您的事业看成是我的事业,用我内心的一切真实情感铸成一面思想的明镜,这样,在字面的更高的意义上,您的朋友这个称号我便可以受之无愧了。在这件事上我多么生动地体会到,一部优秀的作品蕴涵着一股力量,它也只能作为一股力量,而对言必称我的入产生影响,面对这部杰作,人们没有自由意志,只有爱。 我无法向您描述,真实、美好的生活,这部作品的淳朴丰满,多么深刻地拨动了我的心弦。这种心情虽然比我把握住全书后将会有的心情更焦躁不安,而且这将会是我精神上的一场重大危机;但是这种心情却是美,仅仅是美所产生的效果,而且这种焦躁不安仅仅是由于理性还未能跟上感情所造成。您曾说过,使您感动得往往要流下眼泪来的,才真正是美的,真的,现在我完全理解您这话的意思了。宁静、深邃、清澈而不可理解得如同大自然,这就是它给人的印象,它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而一切描述,即便是最微不足道的次要情节,都显示出情感的美好的一致,一切都是这种情感的流露。 但是我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这些印象,况且我现在也只想谈第八部。您怎么会成功地将彼此远离的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又如此紧紧挪移到一起来的呢。它就像一个美丽的行星系,浑然一体。只有那些意大利的人物,像彗星那样,而且也像它们那样令人战栗,把这个行星系和一个遥远的、更大的行星系联结在一起。所有这些人物,也包括马利亚娜和奥蕾丽娅,仅仅是用来创造一种诗意的。这个职责一履行完,他们完全又从这个星系里走了出来,作为异样的入飘然离去。您从这个理论上的怪异之中,从理性的这些怪胎之中引出这个实际上的怪异,引出迷娘和竖琴演奏者命运中的这种极大的激情,使纯洁而健康的天性不致因此受到任何牵连,这个主意想得多么妙啊。只有从愚笨的迷信中才酝酿得出这种怪异的命运,对迷娘和竖琴演奏者紧迫不舍。连奥蕾丽娅也只是被她的不自然的两性人特性毁了。我想指出的是,您只对马利亚娜一人表现出诗人的私利。我几乎想说,她成了小说的牺牲品了,因为按理说她是可以得救的。所以,如果说人们有鉴于其余三人而乐意抛开个体而面向整体思想的话,那么人们始终还会为她而洒下痛苦的泪水来的。 威廉和特蕾泽的不期相遇,构想、说明,处理得很好,利用得更妙。有些读者一开始会感到相当吃惊的,因为我估计没有多少人会对特蕾泽有好感的;可是您却愈加巧妙地使读者摆脱了自己的惶恐不安。我真不知道,这种虚设的关系怎样才能解决得委婉、细腻、高贵!理查逊们以及所有其余的人会怎样对此大做文章,百般挑剔。在这方面我只有一个小小的顾虑。特蕾泽对想从她身边夺走她的未婚夫的那一伙人持勇敢、坚定的反抗态度,甚至在重新获得占有洛塔里奥的机会时也不改初衷,这完全在情理之中,是写得极好的;面对这伙人和命运的嘲弄,威廉深感愤慨,感到某种痛苦,这我也觉得很有道理——只是,我觉得,对丧失这一幸福他不应该如此深感痛惜的,因为对他来说,这一幸福已经开始不成其为幸福了。我觉得,在娜塔丽娅的身边,他比表面上更珍惜他那重新获得的自由。我深深感觉到这种状况的错综复杂以及细腻感情所提出的要求,可是另一方面,他居然还能为特蕾泽的死向娜塔丽娅表示悲痛,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伤害了对娜塔丽娅的细腻感情的! 在各个事件的联结上,有一点我特别欣赏,这就是,为了加快达到使娜塔丽娅和威廉结合的这个真正的既定的目标,您很善于从威廉对特蕾泽的那种虚设的关系中谋取巨大的好处。除了这个业已采取的、似乎会延缓这个过程的途径之外,没有别的途径可以如此完美、自然地实现这个目标。现在可以怀着极其纯洁无邪的心情宣布说,威廉和娜塔丽娅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而特蕾泽写给娜塔丽娅的信则是这方面最好的引子。这样构思的故事具有第一流的美,因为它们把一切可能联合的,甚至似乎完全不相容的事物联合起来了;它们纠缠不清,却又会迎刃而解,它们令人不安,却会导致安宁,它似乎施用强暴脱离目标而去,却达到了目标。 迷娘之死,尽管作了铺垫,还是给人留下了极其强烈的、深刻的印象,印象之深刻,甚至会使某些人觉得,您处理这个情节太匆忙了。这就是我读第一遍时的一个十分强烈的感觉;读第二遍时,已经不感到惊异,所以这种感觉也就不那么强烈了,可是却担心,您可能有那么一丁点儿过了头了。迷娘恰恰在这个灾难之前开始显得更富有女性、更温和,因此更多的是通过其自身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一天性中那种讨厌的奇异古怪性减弱了,随着这股力量的减弱,那种激情有所收敛。尤其是最后那首歌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因此,如果在她的死这一感人至深的场面之后医生紧接着就对她的尸体作鉴别,竟然能这么快将这个活生生的人、将这个姑娘忘却,以便只把她当作试验一种杂技节目的工具看待,这就使入感到奇怪了;同样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威廉分明是她死亡的原因,而且也知道这一点,可是在这个时刻居然还会注意那只工具袋,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眼下发生的事应该完全占据了他的身心嘛。 即使您在这种情况下对人的本性估计正确,我也怀疑,您对读者的“多愁善感”的要求是否也会有正确的估价,所以我想劝您——为了使读者在接受一个这样精心准备、巧妙实施的场面时不受任何外界干扰——适当照顾一下这个情况。 除此以外,您处理迷娘,不管生前还是死后,一切都极其精彩。尤其是,为这个纯洁、富有诗意的人,举行这样一次富有诗意的葬礼,这是非常适宜的。在她的孤立的形象中,在她的神秘的一生、她的纯洁和无邪中,她代表了她那个年龄档次的人,那样的纯洁,她可以使人感动得心头涌起一股无比纯洁的忧郁和一股真正合乎人性的悲哀的情绪,因为体现在她身上的不外是人性。在任何一个别的个人身上显得不相宜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会令人反感的,在这里变得崇高、高尚了…… 竖琴演奏者就是迷娘的父亲,而您自己实际上却没有把这一点点破,根本没有向读者作交代,您这样做效果反而更好了。人们于是就自己进行思考,回忆起,这两个神秘人物关系多么密切,向下看见了一个命运的深不可测的深渊…… 席勒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件含义无穷的艺术杰作。 ——【德】卡·威·弗·左尔格 它只有歌德才能写出来。 ——【德】威廉·格林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威廉·迈斯特的求学年代/外国文学名著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德)歌德 |
译者 | 张荣昌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04481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6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18 |
出版时间 | 2008-01-01 |
首版时间 | 2008-01-01 |
印刷时间 | 2008-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8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516.44 |
丛书名 | |
印张 | 30.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9 |
宽 | 150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