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北工业大学/漫游中国大学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1958年,在全国教育革命向科学进军的浪潮中,不少航空学校、工厂都设计新式飞机。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的教学人员也想为革新空军装备做些贡献。部分师生提出了设计新飞机的要求。系党委支持这一要求。系主任唐铎召开各专科主任、各教研室主任、支部书记和教员(包括在系的院军事、政治教员)代表会议,讨论是否设计新式飞机。大家一致同意设计新式飞机。当时,彭德怀元帅正在学院视察。他支持新机的设计工作,并指示严格保密。后来,中央军委、国防科工委在总结了其他型号飞机的研制经验后,充分利用我国的航空物资技术基础和“哈军工”的低速风洞等部分成果,战胜了种种干扰和困难,终于研制出了现代化的歼—8飞机。

“哈军工”的低速风洞是空军工程系的教授自行设计的,并由此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风洞群”。主持设计风洞的,是我国航空界两位著名的教授一一岳劫毅和马明德。

1953年春天,空军工程系空气动力学教授会成立,岳劫毅教授任主任,马明德教授任副主任兼空气动力实验室主任。一天,系领导转告岳劫毅和马明德两位教授:“陈(赓)院长已经下决心了,一定要把风洞实验室搞起来。”

说干就干,制订方案的核心人物是岳劫毅、马明德、庄逢甘和罗时钧四位教授,大家一致推举实践经验丰富的马明德为风洞建设总指挥。经过几次讨论,提出了初步实施计划,即先建造两座实验段直径为1.5米的四流低速风洞,名为一号、二号风洞。等这两个风洞建成后,再建一座实验段截面为80毫米×80毫米的超音速风洞,编号为三号风洞。

唐铎主任和系里领导再三研究,又征求部分专家的意见,向空气动力教授会提出“自己动手,取得经验,测试合格再往下做”的要求。经过大半年的调研和准备,一号、二号风洞的设计工作正式开始。实验员们也积极参与,主动帮助打打下手。昼夜奋战几个月,两个风洞的全部工程图纸400余张终于完稿,在实验室里摆了一大摞。一头埋在图纸中的马明德不知不觉地送走了1953年。

一天,马明德正在低头审查风扇总图,不知什么时候陈赓走了进来。“嗬!成绩不小哇!”陈赓高兴地扫视着满屋摆的图纸说。马明德闻声站起来,陈赓走过去,握住马明德的手,用力摇了几下:“我给你报喜来了,马主任!”马明德还没有明白过来,心想风洞才开始建造报什么喜呀?陈赓笑嘻嘻地说“你要的高级木工和车工,请市政府帮助在全市的工厂里寻找,现在找出两位,据说名气还不小呢,明天到你这里报到,所以我先给你报个喜信噢。”马明德恍然大悟,感激地望着陈赓,光是嘿嘿地笑,心里有一箩筐话却说不出一句。

春雨秋风,寒暑更替。1954年11月20日上午,“哈军工”大院突然响起巨大的轰鸣声,一号风洞首次试车一举成功。大家乘胜前进,又奋战40天,二号风洞也试车成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最早建成的两座实用化低速风洞。

次年初,空军工程系举行风洞实验室开幕典礼,并在实验室大楼刻石留念。陈赓院长兼政委签署嘉奖令,对为建设两座风洞做出突出贡献的马明德教授等给予嘉奖。

与此同时,由岳劫毅教授主持设计的三号风洞也随之建成,1956年初试车成功。这是我国第一座真空吸入室超音速风洞。

从1956年到1963年,哈军工又建成了四号到八号5个风洞,形成闻名于国内航空界的“军工风洞群”。1956年10月,马明德作为解放军国庆观礼代表,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名师门下的高徒

1955年11月,钱学森来到“哈军工”访问。在空军工程系,一行人在唐铎少将的引导下走进了风洞实验室。  听了马明德教授关于风洞的介绍,钱学森感慨地赞叹:“了不起啊!你们的空气动力学教研室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看来中科院要向你们学习呢。” 在“哈军工”空军工程系,有两位教授是钱学森在美国执教时的学生——庄逢甘和罗时钧。钱学森到“哈军工”访问,点名要见这两位当年的学生。那时的庄逢甘和罗时钧既是教授,又是英姿飒飒的空军军官。

罗时钧是南昌人,从小就立下科学救国之志,因此,他选择了航空工程作为自己的专业,并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大家都知道钱学森归国的道路充满了荆棘,罗时钧的归国之路并不比钱学森平坦。罗时钧回到祖国后不久就来到了“哈军工”。当时国内空气动力学没有教材,他就自己编写,他的课深受学员欢迎,成为“哈军工”不可缺少的优秀人才。后来,在陈赓的积极运筹下,国防五院成立,庄逢甘和罗时钧本来都要被调到五院,但罗时钧被留了下来。庄逢甘去了五院,现在他已是两院院士。

1970年,罗时钧随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转入西北工业大学,此时,他开始探讨空气动力计算中的一个难点—跨音速空气动力研究。罗时钧知道,不论对民用飞机还是军用飞机,跨音速都是一个重要的飞行速度范围。因此,分析、计算跨音速时飞行器的空气动力性质对飞行器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他主持并完成跨音速一机翼—平尾一立尾组合体纵向空气动力差分汁算程序,获1977年陕西省科研成果奖。1978年,他参加全国科学大会,获科研成果奖和先进工作者奖。此时,他已担任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1976年,他与他人合作,在国内首先解决了大迎角空气动力数值计算的收敛性问题。1988年,又将计算迎角提高到60度,在国际上首次得到大迎角非对称气动力计算结果,在计算方法上取得了突破,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P28-31

后记

这部书稿是集体的作品,在成书的过程中得到了西北工业大学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党委书记叶金福同志和校长姜澄宇同志分别为本书写了开篇词,校党委副书记杨蜀康同志多次召集宣传部人员研究组稿工作。书稿经过了反复揉捏,不断重构,披沙拣金,集珠成翠。

西工大很多同志参与了书稿的编撰,他们是:黄迪民、刘银中、陆佩华、郭明、吴秀青、郭友军、陈仲昌、王静、高广元、李彩香、宋拉科、王瑜、闫丽荣等,西工大计算机学院研究生沈阳和理学院学生王景明是多位学生作者的代表,他们鲜活的文字为本书增彩。

参与撰稿的同学还有:王建行、杜立飞、曾垂宽、秦莉萍、杨超、张良、李荣荣、李玲、邢辉、郑翔、梁欣琢、苏妍、史清俊、王雨婷、李亮、董海霞等。此外,还有不少同学参加了寻访老校址、采访校友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受益匪浅。由于时间紧,作者众多,文字风格各异,在编辑过程中只对少数稿件结构和文字作了调整和修饰,书稿尚有不尽人意之处,我们将在今后修订时作进一步完善,敬请谅解。

书稿还参考了《西北工业大学校史》和学校教职工的多篇文章以及网上资料,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目录

引言

 西北工业大学概况

一 感念工大: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抗战烽火缔结四校姻缘

  饮水思源古路坝

  咸阳城的曙光

 责任与使命的庄严交响

  丛紫金山麓到古都西安

  两强联手成就“三航”雏形

 军工加盟 添翼添威

  丛冰城涌出的赤子情怀

  创建中国最早的“风洞群”

  名师门下的高徒

二 成长工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唐长安城西市的现代版

  友谊路上的一颗珍珠

 秦岭新曲,长安小区咏叹

  温馨如家,美如画

  学海无涯,“乐”作舟

  书山有路,勤为径

  运动,追逐闪电和风的力量

  生活,静悟美丽和充实

 三航引领,千帆竞发西工大

  宽容开发,整合发展

 西工大校园的精神图腾

  永远的一号楼

  一片冰心在玉壶

  创新——校园常青树

  “毅”字平地起

  校歌里的时代和梦想

  翱翔——不变的追求

  大树擎天——梧桐随鸿雁西飞

  大路朝前——平敞方整的帝王遗风

  假山似真——山若有情山亦灵

三 畅想工大:碧海蓝天,古城寻梦

 航空卷:鲲鹏展翅

  敬仰银色航空楼

  难忘“风洞情”

  魂牵无人机

  老树新花航空馆

 航天卷:飞天梦

  飞天有梦终成真

  执着的开拓者

  父子航天情

  志在九天揽明月

 航海卷:从陆地启航

  古海扬帆的航海学院

  除德民:“非常之难”锻造“非常之功”

  马远良:声纳无音响神州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四 感动工大:三航事业的守望者

 锻韵悠悠 铸新陶

  张立同:向科学的极地远征

  周尧和:学者两事,道德文章

  傅恒志:老校长的创新故事

 静水深流 工大人

  地面上飞天的龙

  科学方舟的打造者

  教育路上的虔行者

 桃李天下 竞芳菲

  高山仰止 硕学前辈

  超凡成伟业,强国展宏图

  见证歼-10:铁血英雄,天上人间总关情

五 青春工大:激情燃烧的地方

 缤纷校园 拨动青春的音符

  “东方红”广场,似水年华岁月歌

  体育文化,运动健儿的“笔墨丹青”

  英才荟萃,大学生的人文景观大道

 夺“慕”青春 华彩句章嘉年华

  军魂军威——工大国防生

  航模——华山之鹰

  模拟联合国——连线纽约,走向世界

 丝路花雨 融注大爱的诗篇

  温馨的家——“服务育人”吐芬芳

  阳光工程——暖人肺腑的爱心传递

结语

附录

序言

巍巍学府,栉风沐雨;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程,其发展坎坷曲折,历尽艰辛,但始终背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执着前行。一批批为中华民族独立、自由、解放,为新中国建立、发展奉献智慧乃至生命的先驱,一位位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科学家,一代代中华英才从大学校园中走出;领袖风采,大师风范,精英魅力,铸就了大学校园无数不朽的篇章。

历史使校园的人文积淀日益深厚,也使校园更加色彩斑斓。代代学人治学问、求真理,大师学者辛勤耕耘、传道授业解惑,使莘莘学子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先进文化、先进思想的熏陶,接受精神的洗礼,成为思想健康、行为积极、不畏挑战,勇担国家建设发展重任的人,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栋梁。

中国的高等学校虽风格各异,但教书育人、追求真理、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是它们共同的特征。高等学校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和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着。

《漫游中国大学》丛书,以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字,触摸大学历史的厚重承载,展示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传统、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和卓越贡献,十分有意义,也十分有价值。

希望广大读者能在《漫游中国大学》中获得启迪,在漫步中体验,在沉思中升华,进入崇高的境界。

内容推荐

《漫游中国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就是这样一部以彰显学府文化魅力为主题的书,她以散文的笔调,刻画了学府的悠久历史、杰出人物、丰硕成果和美丽校园,再现了办学的文化底蕴和张力,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厚重的、鲜活的、继往开来的西北工业大学。

编辑推荐

《漫游中国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是一种精神漫游式的追根溯源,是一幅斑斓画卷的速写式走笔,是一次轻松愉悦的人文之旅。窥一斑而知全豹——借助诗化的笔触、时光的掠影、事件的扫描、心灵的观照,作者对西工大的历程完成了一次全景式的回望和畅快的梳理。在采撷历史的吉光片羽中,尽量少一份硝烟,多一些温情的瞬间;少一份沉重,多一些温暖的记忆。在今日西工大人格化的描摹中,力求深入堂奥,抓住魂魄,展示一流大学独特的传承与独具的魅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北工业大学/漫游中国大学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蜀康//黄迪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440307
开本 16开
页数 1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7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9.284.11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25
16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