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民俗剪纸史
内容
编辑推荐

民俗剪纸是民俗文化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是民俗观念的形象载体,是民俗活动的艺术张扬。本书探求研究了民俗剪纸艺术的演变、发展过程,以及分析、研究与民俗剪纸有联系的其他民间艺术。

本书填补了中国民俗剪纸艺术科学研究的空白,对抢救中华民俗民间文化遗产和建设民俗剪纸艺术体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内容推荐

剪纸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农耕社会民俗生活中创造、流传、享用的一种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者之众、功能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深、价值之大,是其他艺术种类难以相比的。本书以中国历史为时间轴,探求研究了民俗剪纸艺术的演变、发展过程,以及分析、研究与民俗剪纸有联系的其他民间艺术。

目录

第一章 民俗剪纸的孕育期(原始社会-夏商周)

 第一节 民俗剪纸生发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民俗剪纸生发的物质条件

 第三节 民俗剪纸生发的文化基因

 第四节 民俗剪纸生发的母胎形式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民俗剪纸的产生期(春秋战国-秦汉)

 第一节 贴花

 第二节 胜

 第三节 透雕与浮雕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民俗剪纸的演变期(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非纸民俗剪纸的发展

 第二节 非纸民俗剪纸的嬗变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民俗剪纸的普及期(隋唐-五代)

 第一节 节日民俗剪纸

 第二节 信仰民俗剪纸

 第三节 生活民俗剪纸

 第四节 礼仪民俗剪纸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民俗剪纸的发展期(宋、辽-元)

 第一节 节日民俗剪纸

 第二节 礼仪民俗剪纸

 第三节 信仰民俗剪纸

 第四节 生活民俗剪纸

 第五节 民俗剪纸艺匠

 第六节 小结

第六章 民俗剪纸的鼎盛期(明-清)

 第一节 节日民俗剪纸

 第二节 礼仪民俗剪纸

 第三节 信仰民俗剪纸

 第四节 生活民俗剪纸

 第五节 民俗剪纸家

 第六节 小结

第七章 民俗剪纸的衰落期(清末-1949)

 第一节 太平天国民俗剪纸

 第二节 国统区民俗剪纸

 第三节 解放区民俗剪纸

 第四节 国外学者对中国民俗剪纸的研究

 第五节 小结

后记

试读章节

纺织术的发明

我国纺织术起源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淮南子》曰:“黄帝治天下,别男女,异雌雄。神农时始盛织布。当时之民,由皮衣进而衣布,既便且观美。”《通典》曰:“上古衣毛帽皮,黄帝始用布帛。”《拾遗记》曰:“黄帝始垂衣服冕。”可见在新石器时代织布已盛行。当时织布的原料主要有麻葛、蚕丝。至夏商周时,出现了棉花织布和羊毛织褐、毯、毡等织物。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殖桑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以“丝国”闻名于世。《皇图要记》曰:“伏羲化蚕为丝。又黄帝元妃西陵氏始养蚕为丝。”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骨制盅上刻制了四条蚕纹。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丝帛、丝带和丝绳等实物。在殷代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中,均发现有蚕纹,还附有丝织物的痕迹或绢丝断片。可见我国在5000年前缫丝技术就已经相当进步了。有了蚕丝,就可以通过编织成丝绳或丝带,经纬交织成丝绸布。

麻、葛的韧皮纤维,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纺织原料。在江苏吴县草鞋山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三块珍贵的葛布残片。在浙江吴兴钱山漾也出土几块麻布残片。河北藁城又出土了商代大麻布残片。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更出土了许多有关纺织的纺砖、机织零件、合股的麻线等实物。这些实物说明,我国在新石器时代葛麻纺织布帛也已产生。

我国植棉织布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夏禹时代。《尚书·禹贡》中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的记载,这里的“卉服”是指海南岛棉布做的衣服,“织贝”即南方流行的五色斑布。南宋蔡沈对此作了解释:“海岛之夷,以卉服来贡,而织贝之精者,则人篚焉。”这一记载说明,4000年前我国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就已开始植棉织布了。

我国毛纺织技术产生的历史也很悠久。青海诺木洪地方发现的彩色毛织物、新疆哈密出土的四色毛衣等,均表明两千五百多年前(西周)我们的祖先已创造了高超的毛纺、织、染的技术。①

造纸术的发明

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发明了造纸术。《后汉书·蔡伦》曰:“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弊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和帝善其能,自是天下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盛洪之《荆州记》曰:“汉顺帝时,蔡伦始以鱼网造纸。”《东观记》曰:“伦典上方,作纸,用故麻造者谓之麻纸,用木皮名谷纸,用故鱼网名网纸。”王隐《晋书》曰:“魏太和六年,张揖云:‘古之素帛,依书长短,随事截,枚数重沓,名番纸,故从系;后汉蔡伦以故布捣作之,故字从巾。”’《说文解字》解释“纸,丝滓也。”“纸,絮一箔也。”由此可知,纸的起源,是以丝为原料的,最初是用乱絮造纸。絮是织布的丝麻剩下的碎乱的纥继,也就是“击■”,又叫“恶絮”,本是不能纺绩的丝纥继。用“击统”所造成的纸叫“赫统”。应邵注:“赫■,薄小纸也。”和现在的“高丽蚕纸”相似。这说明在后汉蔡伦之前,中国古人曾把缣帛当做纸使用。大概在秦汉时代,民间已发明了用乱絮制作“蚕纸”、“麻纸”的技法,还发明了用楮树皮、桑树皮等材料制作的“树皮纸”,南方称为“树皮布”,又叫榻布、答布、都布、纳布,古文献中提到的楮冠、布衣,就是指此(图6)。后来蔡伦又改进了植物纤维造纸术,纸的概念才从缣帛中区别开来。在这之前,纸和缣帛的概念是混淆不分的,缣帛就是纸,这一点已为考古成果所证明。1933年,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汉烽燧遗址中发现了公元前2世纪的麻纸。1957年在西安东郊灞桥再次出土同样的麻纸。这比蔡伦造纸的年代(公元105年)早了一百多年,说明早在蔡伦生活的时代之前一个世纪,纸就被发明出来了,只是没有明确记载罢了。

在纸发明之前,中国古人代替剪纸用的材料,除了人造的缣帛、毛毡、金箔、银箔、铜箔之外,还有自然界中的树叶、树皮、兽皮、鱼皮等薄片材料。这在古代文献和考古实物中均有例证。《史记·晋世家》记载:“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一说的是周成王有一天和弟弟玩耍,后戏言成真,叔虞做了晋国 第一任诸候王,即成后世“剪桐封弟”的传说。生活在东北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的古代居民肃慎、挹娄、勿吉、女真等少数民族,他们是赫哲族、满族的先祖,以鱼肉为食,以鱼皮制衣,并用鱼皮剪成纹样装饰鱼衣和其他器具。生活在长白山麓地区的古代鲜卑、契丹、女真、满族、鄂温克族等民族,他们用桦树皮、兽皮建筑房屋、制作各种器物和衣服,并剪镂桦树皮、兽皮纹样等装饰其上(图7)。

冶炼术、纺织术、造纸术的发明与演进,把中国文明推向新的高峰,为中国民俗剪纸的产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特别是剪刻刀和各种薄片材料的出现,这就为中国民俗剪纸艺术的生发奠定了物质基础。P17-20

序言

剪纸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农耕社会民俗生活中创造、流传、享用的一种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者之众、功能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深、价值之大,是其他艺术种类难以相比的。然而,它在中国艺术史上却占不到应有的地位,只能像漫山遍野的山花,凭着旺盛的生命力,年复一年地开放在人民的生活中,成为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现象。

中国民俗剪纸为什么会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呢?因为它在民间生活中,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多方面的文化现象联系着,诸如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生产水平,以及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其中,特别是民俗活动,更与民俗剪纸有着直接的联系。诚如张紫晨教授所说:“它的大部分都是以民俗为基础,与民俗活动有紧密的联系。同时,它的内容与形式又充分反映着民间风俗的各种事象。它与其他民间艺术、民间游艺,特别是民间习俗,都是密切地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可以说,它是一个立体的存在。”广义而论,民俗剪纸是民俗文化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是民俗观念的形象载体,是民俗活动的艺术张扬。而且,它本身也就是一种民俗。现在,人们习惯叫“中国民间剪纸”,如果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中国民间剪纸应叫做“中国民俗剪纸”更为确切。这也是本书定名为《中国民俗剪纸史》的依据和理由。

笔者对中国民俗剪纸历史的认识,是随着长期的考察、学习、研究、了解而日益加深的。上个世纪80年代初,笔者在乌鲁木齐市文联从事民俗艺术组织和创研工作,先后发起成立了“新疆民间剪纸研究会”和“乌鲁木齐市民俗艺术协会”。1985年,笔者又发起成立了“中国剪纸研究会”。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对新疆吐鲁番阿斯塔拉古墓出土的北朝剪纸产生了考察、研究的兴趣。在良师益友的鼓励和指导下,笔者以《论中国民间剪纸的产生与发展》为基础,开始写《中国民俗剪纸史》。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民俗剪纸被贬为“雕虫小技”而难人史册,尽管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却几乎找不到它的踪影,更不用说系统的理论研究及专著了。即使近现代有些学者涉及民俗剪纸历史的研究,也仅是不成系统的寥寥无几的论文而已。笔者首先查阅与民俗剪纸有关的古代民间风俗、民间文学、民间诗词、民问笔记、地方志等书籍,从中搜集民俗剪纸史的资料。同时,深人民问作田野考察,调查民俗和民俗剪纸传承人,探求研究民俗剪纸艺术的演变、发展过程,以及分析、研究与民俗剪纸有联系的其他民间艺术。从1985年到1997年,笔者阅读了大量书籍,走访了不少地方。这12年是我动手写《中国民俗剪纸史》的准备期。

1992年,笔者从新疆调到了南京大学,从事中国民俗剪纸艺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从1998年开始,笔者开始动手写《中国民俗剪纸史》,一直到2007年完稿,历经10年,此期间,由于教学任务和社会活动繁重,书稿写写停停。

就这样,这本《中国民俗剪纸史》,从设想、酝酿到搜集、整理、研究资料直至脱稿,前后花去了22年时间。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国家总督学顾问、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来还来函给予肯定:“剪纸艺术是中华文化发展演变历史中的一种传统艺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俗剪纸史》一书的出版填补了中国民俗剪纸艺术科学研究的空白,对抢救中华民俗民间文化遗产和建设民俗剪纸艺术体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它不单单是笔者个人的著作,而且凝结着许多人的心血和智慧。这本书来自民间,现在让它回到民间。

2007年8月8日于南京

后记

全书脱稿了,我想向读者讲几句心里话。

我从事民俗剪纸的考察、收集、整理、学习、研究、创作、教学、组织工作已有五十多年。可以说,我和民俗剪纸打了一辈子交道,它成了我的终身“伴侣”,我永远离不开它。在我的心目中,它像绽开在神州大地上的绚丽的山花。从它那里,我发现了民族民俗文化的价值。可是,这个价值还没有被更多的人所认识。良师滕凤谦教授和张紫晨教授生前曾对我寄予很大的期望,鼓励我为创建和发展中国民俗剪纸艺术学作出贡献。正因此,我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这个重任。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要向曾经关心、帮助和鼓励我的师长、领导和朋友们致谢,没有他们,也不会有这本书的问世。他们是:张爱萍、贺敬之、魏巍、蒋树声、艾青、古元、张仃、王树村、滕凤谦、张紫晨、王伯敏、曹振峰、张道一、李寸松、陶西平、李琦、靳之林、冯真、阎立钦、廉晓春、张春峰等;也要感谢向我提供资料的民俗剪纸艺术家、文化部门的干部。还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审江溶、责编张雅秋给予的辛勤合作。最后还要感谢我的爱妻和儿女及学生在生活、工作上对我的照顾和帮助。

中国民俗剪纸是中国历史上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由于文献资料所见甚少,钩沉不易,要准确无误地还原其本来面目有很大难度。笔者虽竭尽愚钝,奋斗多年,撰写此书,仍难免错讹疏漏,敬请读者谅解,并不吝赐教。

陈竟

2007年夏于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民俗剪纸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26363
开本 16开
页数 3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528.1-092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4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