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案侦破记(CCTV采访实录CCTV军事纪实事件版)
内容
编辑推荐

零距离触摸军人特有的心路历程,全方位展现军营独具的形象风采!

相对于日常的军事训练或演习,突发事件的处置与应对无疑更具检阅价值。肩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使命,武警部队参与过一系列紧急行动,有力彰显了人民军队的保障功能。他们究竟参加过怎样的行动,又曾有过怎样惊心动魄的经历……这些,显然并非广为人知。

这本图文并茂的书遴选自中央电视台《军事纪实》栏目,以案件的侦破为行动线,以人物或群体为表现对象,情节环环相扣、精辟入理,力图把充满悬念又不乏激情的氛围传递给读者。

内容推荐

《大案侦破记》所呈现的正是武警部队官兵在刑事案件侦破过程中的魅力风采,内容遴选自中央电视台《军事纪实》栏目,这些节目在播出时大都有着不俗的收视表现,有的还曾在纪录片界获奖。《大案侦破记》以案件的侦破为行动线,以人物或群体为表现对象,情节环环相扣、精辟入理,力图把充满悬念又不乏激情的氛围传递给读者。这其中既有与顽凶的斗智斗勇,又有与亲人战友的挚爱深情,都从某个侧面或某个细节中折射出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和超群技艺。

目录

生死出击

“雨林2号”在行动

神奇狙击手

“杀人屠夫”落网记

密林追凶

秘密潜入

神秘的孕妇(上)

神秘的孕妇(下)

惊天毒案(上)

惊天毒案(下)

人质危机23小时

女特警卧底记

独山追凶记

故事化纪录片的有益尝试

《军事纪实》栏目创作漫谈(代后记)

试读章节

“杀人屠夫”落网记

引言 

连环杀人案1周之内连续发生,12名无辜群众被残忍杀害。犯罪嫌疑人背负惊天大案畏罪潜逃。密不透风的深山老林,无边无际的青纱帐,武警官兵将怎样布下天罗地网?

连环杀人案

9月,秋高气爽的季节,正当吉林省通化市的人们沉浸在迎接国庆节和中秋节喜庆氛围之中的时候,突然发生的一起特大连环杀人案彻底打破了这里的安宁。

2006年9月24日到27日,在短短的4天时间里,吉林省通化市的通化县和柳河县连续发生恶性杀人案件,造成9人死亡,4人受伤。武警吉林总队第一支队参谋长张志军说,恶性杀人案让当地的群众非常惊慌。

晚上村民不敢睡觉,好几家人聚在一起轮流守夜,白天孩子不敢上学,可以说当地老百姓已经完全失去了正常的生活,人们不知道下一个会不会就是自己。

这起特大连环凶杀案发生后,当地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进行调查,通过走访群众和现场取证,确定了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这个人叫石悦军,35岁,是柳河县柳南乡村民,职业是个体屠宰户。根据现场勘察,犯罪嫌疑人石悦军作案手段极其残忍,受害人致死致伤均是被刀具所刺所砍,而他的杀人动机仅仅是邻里纠纷。随即,公安部发出了级别最高的A级通缉令。同时,武警吉林总队向武警吉林总队第一支队通报了柳河县石悦军这起杀人案的情况,提前向他们下达了配合警方进行搜捕的预先号令。接到总队指示之后,吉林总队第一支队启动了处突预案。

2006年9月27日晚10时,武警吉林总队一支队迅速集结800多名官兵,奔赴248公里以外的案发现场柳河县柳南乡。第二天凌晨3时30分,部队到达指定地点。根据前线指挥部的安排,由公安部门负责村庄、铁路沿线的警戒任务,武警吉林总队一支队的官兵则担负起核心区域——柳南乡吕家堡子村附近的深山密林搜捕任务,这是一片方圆240平方公里的深山老林。

天蒙蒙亮,武警官兵的捕歼行动马上开始了。这片深山老林属于长白山的一个支脉,树林茂密,地势陡峭,并且常有毒蛇猛兽出现。恶劣的捕歼环境,让参谋长张志军意识到了面临的危险和艰难。

尤其是我们搜索的区域,完全是山高林密,荆棘丛生,而且翻过一座山,还是一座山,根本是一眼看不到头。战士进到山里面,两个人之间相隔两到三步的时候,相互可能就看不清楚了。而且山区比较寒冷,尤其到晚间的时候,基本上冻得发抖。

就在这样的深山老林中,武警官兵们从早晨一直搜索到了晚上,他们几乎踏遍了密林的每一寸土地。很多官兵身上都被割出了一道道血痕。

犯罪嫌疑人石悦军生长在这座大山里面,他后期又以杀猪卖肉为生,经常到各个山沟里面去收猪,对这里的地况非常熟悉。根据案情通报,潜逃的犯罪嫌疑人石悦军手上,应该还携带着凶器。武警官兵在地势凶险并且不熟悉路况的情况下进行搜捕,他们面临着一个更为严峻的考验。

我们的战士,平时很少在山区训练,所以我们战士的安全问题,对我们支队领导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然而在这片密林中并没有发现犯罪嫌疑人的任何踪迹。经过前线指挥部的分析,基本上排除了犯罪嫌疑人躲藏在山上的可能性。而从外围负责警戒的公安那里传来信息,犯罪嫌疑人并没有逃出这一块区域,那么,在最可能隐藏的密林中没有发现嫌疑人,他又会躲藏在哪里呢?参谋长张志军提出了一个被大家忽略的观点。

我觉得他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往往在我们接近的时候,常理认为他可能要退却,但是他没有,他仍然潜伏在我们的周围。

这个分析引起了前线指挥部的重视,大家连夜召开会议,研究第二天对吕家堡子村附近地带的搜查计划。

这个犯罪嫌疑人非常狡猾,而且他数次更换自己的衣服、穿着。我们第一天得到的消息,他穿的是一件白色的衣服,但是到第二天他就换上了黄色的衣服。包括他的鞋子都经常更换,所以想发现他的踪迹很难。

整整一个晚上,参加捕歼会议的全体人员几乎都没有合眼。他们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做了详细的分析,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

又犯血案

9月29日凌晨5时50分左右,指挥部又接到报警,犯罪嫌疑人石悦军在邻村出现了,凶残成性的他又杀了3个人。接到报警后,武警官兵火速赶往案发现场。这一次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地点是吕家堡子村,而遇害者是和他毫不相识的无辜群众。

短短的几天内,犯罪嫌疑人杀了12个人,伤了5个人。这应该说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老百姓不敢回家睡觉,不敢回家吃饭,集体躲在一起,互相照应。所以他们看到我们时的眼神,那种渴望,那种期盼,让我们觉得自己的责任太重了。

马上,武警官兵们封锁了出事的吕家堡子村,他们逐个对全村的庭院、菜窖、仓库进行“地毯式”搜查。然而,经过近30分钟的仔细搜查,武警官兵并没有发现犯罪嫌疑人的影子,但是武警官兵们还是掌握了一个新的线索。

我们在分析这个犯罪嫌疑人的逃向的时候,注意到一个现象,罪犯曾在被害人的家里翻箱倒柜地找东西,很可能是在找钱,目的恐怕就是要逃跑。那么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感到这个犯罪嫌疑人不会离公路、铁路太远。

有了这个分析做前提,武警官兵以最快的速度对公路、铁路沿线进行了封控。但由于公路和铁路沿线是很大的一个范围,那么还需要确定搜查的重点地带。最后他们把重点放在了村庄对面的一片玉米地上。

我们分析,如果犯罪嫌疑人是想逃跑的话,他恐怕不会再往山里面逃了,因为山被围控住之后,他想下山很难。另外一个如果在苞米地里,他完全可以利用青苞米让自己生存下去。所以在这些判断的基础上,我们就把搜索重点放在了铁路和公路一线的苞米地里面。

指挥部确定,在上午11时要对这片玉米地进行搜索。这片玉米地的范围大约是南北的长度在6公里,东西的宽度约两公里。

虽然说确定了搜查的重点区域,但是由于这片玉米地的范围很大,并且这个季节的玉米已经长得很茂盛,如果犯罪嫌疑人真的躲在里面,不仅搜索难度很大,而且武警官兵们在明处,和在暗处躲藏的犯罪嫌疑人短兵相接,将身陷极其不利的处境。

战士进去之后,隔两三米就看不到前面的情况。左右的战士隔3条垄之后也互相看不到。只能听到声响,看不到人影,地形比较复杂。而且在我们搜索的时候,也发现这里还有沼泽地,我们就有两名战士陷入沼泽地里了。

但是,危险和困难根本挡不住武警官兵们捉拿犯罪嫌疑人的决心,参战的各中队纷纷请战,要求闯入玉米地腹地执行这一艰巨的任务。

我们把最艰苦的地方,把最难搜索的地方,交给了我们特勤大队的官兵。

P28-33

序言

黄国柱 崔福兴

相对于日常的军事训练或演习,突发事件的处置与应对无疑更具检阅价值。肩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使命,武警部队参与过一系列紧急行动,有力彰显了人民军队的保障功能。他们究竟参加过怎样的行动,又曾有过怎样惊心动魄的经历……这些,显然并非广为人知。

《大案侦破记》所呈现的正是武警部队官兵在刑事案件侦破过程中的魅力风采,内容遴选自中央电视台《军事纪实》栏目,这些节目在播出时大都有着不俗的收视表现,有的还曾在纪录片界获奖。《大案侦破记》以案件的侦破为行动线,以人物或群体为表现对象,情节环环相扣、精辟入理,力图把充满悬念又不乏激情的氛围传递给读者。这其中既有与顽凶的斗智斗勇,又有与亲人战友的挚爱深情,都从某个侧面或某个细节中折射出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和超群技艺。

电视以视听语言博得受众青睐,这本图文并茂的书同样也能够赋予读者很大的审美空间。毕竟,这是一个执著于影像追求的年轻团队在繁忙拍摄之余,精心整理的作品集萃。而这已是他们继《如此出色》之后的第二本书。无论作为编导者的劳动结晶,抑或影像作品的衍生,这本书的出版都堪称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大案侦破记》付梓之时,恰逢《军事纪实》栏目开播周年,在此一并表示祝贺。短短的一年,这个年轻的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今也算果实累累。真诚地祝愿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此后的成长中拥有更多的精彩。

2007年6月6日

(黄国柱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主任兼总编辑,少将军衔;

崔福兴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政委,少将军衔)

后记

故事化纪录片的有益尝试

《军事纪实》栏目创作漫谈

(代后记)

前言

《军事纪实》是CCTV军事节目中心于2006年6月强力推出的一个日播军事纪录片栏目。开播伊始,它就以独特的视角宣传军队和国防建设的重大典型、重要事件,以发现的态度关注军营、纪录军营、探索军营。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就是“零距离触摸军人特有的心路历程,全方位展现军营独具的形象风采”,因而“所有具备人格魅力、为军队建设做出贡献的人物都是拍摄对象,所有与军事有关的事件都是我们记录的现场。”

这样的理性诉求和创作基点,是《军事纪实》为自己树立的路向坐标。它要求栏目做到:为观众奉献的每一个军事人物,都应当具备真实生动、充满悬念的故事特点;引领观众走进的每一个事件现场,都必须揭开层层面纱,探寻事实真相,呈现军事第一现场的独特魅力。

这样的创作初衷,源于对军事节目的深切思考。我们认为,今天的军事电视人,已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学习和借鉴层面,而要对节目进行实质性的变革。因此,我们眼中的军事纪录片栏目,希望能够具备特立独行的性格。既不走单纯外拍路线(《东方时空》的“百姓故事”),纯粹的外拍节目,已经太多太滥,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适应观众的欣赏口味,且我们没有独特优势,很难把纯粹外拍节目做到极致;也不走单纯演播室风格(《艺术人生》),演播室类节目如果缺乏品牌主持人和能够吸引观众的话题(军队由于受到“语禁”环境的约束,很难挖掘到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的大批话题),因此,就不可能有上乘作为。既然纯粹外拍和演播室节目都不能做到极致,只有转换脑筋,另找出路。当别人已经遥遥领先,而我们没有独特优势超越的时候,只有开拓新的方法。那就是在相对封闭的人物采访环境,结合外景小片构成一个立体的叙事空间,打造一个简洁的叙事平台。这种叙事方式并不陌生,业界称之为“口述体的情景纪录片”。我们总结起来更为通俗:《军事纪实》是一档人物口述加小片讲故事的栏目。这样的创作尝试始于两年前的周播节目《军事人物周刊》。在两年前,“口述体的情景纪录片”在其他频道已是如火如荼。《发现之旅》、《探索发现》应当是比较早的“口述体的情景纪录片”栏目。当然,这种纪录片的表达方法,在很多独立单元的大型系列节目中已多次应用,比如文献片《邓小平》、《共和国外交风云》等。因此,这种表达方法最早应该是在独立单元的“大片”基础上衍生而来。于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想,为什么不可以把这种“大片”形态的节目栏目化呢?众所周知,独立单元的大型电视节目由于播出环境的改变已是越来越难以生存,很多人形容这种独立单元系列节目的创作者在进行着艰难的“江湖游走”——为了所谓的电视艺术在苦苦支撑。而放眼国外,栏目化纪录片已是相当的成熟模式——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这就从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栏目化纪录片越来越成为一种生存策略。事实证明,栏目化是纪录片一种有效的生存方式。在《军事人物周刊》节目运行一年之后,我们惊喜地发现:央视10频道的《讲述》栏目已将演播室单元取消,转而开始人物口述加小片格式。而同时改版的《走近科学》栏目更是将这种节目形态几乎发挥到了极致。两个栏目后来的一路走高,更加确认了这种表达方式是有效的。于是,每周五次播出的纪录片栏目《军事纪实》正式诞生了。其实,创办《军事纪实》栏目,始于2005年炎热的夏季。蓦然回首一年多来的人和事,思绪也一点点在内心深处扩张——最初,仅仅因为要创办一档日播军事纪录片栏目的动议,却在相当的范围内引起了异议的“波澜”。接着,是一个个“没有”接踵而来:在军事电视节目范畴内没有可借鉴的栏目模式,也没有齐整的创作队伍,甚至没有充裕的资金……就在这种艰难程度超乎想象的情况下,《军事纪实》开始上路。从2005年7月栏目制片人和两位主编倾巢出动赴南海舰队拍摄第一部样片算起,一干人马真正经历了“十月怀胎”的诸般艰辛,终于在2006年的6月26日,《军事纪实》栏目正式开播了。

《军事纪实》开播至今已近300期,但就一个日播军事纪录片栏目的成长期而言,它还如同襁褓中的“婴儿”。

对于一个新生“婴儿”,其实没有太多的历史可讲,因为它还构不成一段历史。然而为了更好地成长,也不妨回过头做仔细的张望。

我们知道,认识过去的任何一段经历,不仅需要睿智的心灵,需要适当的审视位置,更需要一种平和的心境。可眼前的情况是,置身于繁琐的栏目日常事务和疲于奔命的日播节目压力,很难有回首张望的那一份恬静。然而像“婴儿”一般的《军事纪实》总是能够轻易地就让我们怀念从前、怀念走过的那些路途……而与大家分享这段走过的路,抑或也是一种学习。

……

题外话

纪录片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感?

在近几年的纪录片创作中,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倾向,那就是片面追求收视率。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没有其他有效统计方法之前,收视率只能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但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开始认识到,收视率不是万能的。甚至开始意识到:收视率与节目品质无关,与节目的影像精美程度无关。更有甚者,喊出了“收视率是万恶之源”。有人说:“简单刺激的东西就是收视率”。还有人说:“高收视率节目一定是恶俗的节目”。的确,凶杀、暴力、色情、离奇的故事情节是高收视率节目的灵丹妙药。据说,《走近科学》创造的收视之最,是一位80岁老太太怀孕的节目。于是还有人说:叫好的不叫座,叫座的不叫好。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纪录片人内心的生存焦虑。叫好的节目,很多是纪录片人内心的体现,它更多地代表了社会的公正与良知。而很多高收视率节目,则违背了这一原则。《讲述》的制片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感慨:我们最优秀的编导制作的节目有时做不过普通观众拍的DV录像的收视率,仅仅因为DV录像更为刺激,这是很令人沮丧的事情。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收视率的公正性与人类正确的道德观念不一定成正比。收视率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而现在更多的创作者把收视率当成了目的,这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是相脱节的,也就是由过去的群众认同变成了简单的市场认同、眼球认同的误区。而作为一个纪录片人,我们始终认为,最终还是要表达自由之美、人文之美。也就是说,我们的创作始终不能脱离你要服务的主体,不能脱离大众视线,不能片面追求边缘化和纯粹的技术手段。而作为纪录片的创作,要想保持作品的长久保鲜期,不是靠纯粹的技术手段,而是要靠恒定的对自由之美、人文之美的崇尚,要从内心对人类真善美有一种质朴追求。因此,纪录片人创作的节目,不能简单地完成宣传功能或播出功能,要有文化含量。要始终表达健康的主题,人文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说,高度的文化自觉是纪录片人最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因此,《军事纪实》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一个主张:我们的节目要有励志的力量,要表达军人之美、英雄之美、尚武之美。我们传递的所有信息都应该是善意的,是一种榜样的力量。正因为这样,在《军事纪实》所有的创作个体心中,都应该明白:我们生存在纪录片备受压力的年代,但生存的压力不要泯灭了我们热爱纪录片的激情和动力。

魏纪奎

(魏纪奎《军事纪实》栏目制片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案侦破记(CCTV采访实录CCTV军事纪实事件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央电视台军事纪实栏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军事谊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506412
开本 16开
页数 1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3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8: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