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诗意草堂(掌上博物馆)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杜甫是诗歌的圣哲,而成都的杜甫草堂是文学的圣地、诗意的园林。《诗意草堂(掌上博物馆)》从6个方面为读者讲述了杜甫的不凡人生经历,解答他留下的1400多首诗为什么能对中国文化影响如此深远。杜甫草堂又是怎样地滋养着他身后的成都。作者王飞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和充满诗意的摄影图片,引领我们去探寻那些散落在草堂蔓草花间的诗情画意。

内容推荐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杜甫是诗国的圣哲,而成都的杜甫草堂是文学的圣地、诗意的园林。杜甫有着怎样不凡的人生经历?他为什么要流落蜀地、漂泊西南?他留下的1400多首诗作为什么对中国文化如此影响深远?杜甫曾经寓居的草堂又是怎样地滋养着他身后的成都?《诗意草堂(掌上博物馆)》就这些话题,略作铺陈与解读,配以杜甫草堂优美的风景摄影和丰富的馆藏图片资料,《诗意草堂(掌上博物馆)》作者王飞引领你去探寻那散落在草堂蔓草疏花间的诗情画意,走进一座文采风流的大雅之堂。

目录

草堂,远去的诗意(代序)

千秋诗圣

 ——希土甫的人生历程

草堂岁月

 ——杜甫在成都草堂的生活与创作

故居史话

 ——杜甫离去后成都草堂历史沿革

草堂览畦

 ——杜甫草堂文化遗存及园林景观

浣花流韵

 ——岳世文人有关草堂的诗文题咏及书画创作

诗歌圣地

 ——姑荫草堂的诗歌文化传承

试读章节

长安十年

从天宝五载(746)至十四载(755),杜甫在都城长安度过了困顿的十年。长安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名流荟萃,冠盖云集。杜甫到长安,当然是想要寻找成功的机会。但是,要想有所作为,远非想象的那么容易。天宝六载(747),唐玄宗诏征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应试,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宰相李林甫专权,不愿意延揽人才,应试者无一入选,李林甫上表皇帝称“野无遗贤”,断了天下学子科举入仕的念想。这第二次考试不第,使杜甫深受打击,非常灰心。要在长安立足,只有另谋出路。杜甫想到的办法,就是“干谒”,也就是结交权贵,求得推荐。天宝十载(751),玄宗皇帝举行三个盛大的典礼,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进献“三大礼赋”,辞采富丽,气象壮伟,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待制集贤院”,也就是等待分配工作。不料久等没有结果,也许上面早就忘了这件“小事”。杜甫于是又不断地投诗权贵,希望自己的诗才得到重视和推荐,但事与愿违。为了生存,杜甫不得不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朋”(《进三大礼赋表》)的生活,所谓“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直。到天宝十四载(755),已经43岁的杜甫才得到一个叫作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卑微官职。职位正八品下,任务是负责给朝廷看守兵甲器具、管理门禁钥匙之类。这当然与他“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理想抱负相去甚远。

其时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唐王朝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贫富差距日益悬殊,朝廷政治的颓废腐败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事实。命运将杜甫推向社会生活的底层,使他对于社会的不公有着真切的体察,对于民生之苦难感同身受。先后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划时代的杰作。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杜甫都超越了同时代的任何一位诗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对腐败现实的血泪控诉,直指人心,警策千古。

为官流亡

天宝十四载(755)末,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很快攻陷洛阳、长安,“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在长安沦陷前一个月,被迫带着家小,加入逃难的队伍中。从奉先到白水,再到鄜州,一路在起伏不断的荒山穷谷间亡命奔波。多亏途中亲友照顾和接济,才得以暂保平安。杜甫打听到玄宗逃往西蜀,中途经马嵬之变,杨贵妃被赐死,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于是将家眷安置在郎州羌村,只身北上延州,投奔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押往长安。陷贼期间,杜甫写下著名的《春望》一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奔赴凤翔拜见肃宗。“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一首》)肃宗颇为嘉许,授杜甫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虽然品级不高,但属于很接近皇帝的近臣,也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得以在朝廷权力中心任职的经历。如果杜甫察言观色,小心应对,他的政治前途还是很值得期待的。可惜杜甫生性耿介,并不善于官场周旋。对于自己与圣上的关系,他也许过于理想化,也过于书生气。就在做上谏官的头一个月,杜甫就因为“见时危急”,上疏试图营救被罢相的房琯,触怒肃宗,受到审讯,几被刑戮,从此受到冷遇。次年(758)五月,杜甫受到肃宗朝新贵与玄宗朝旧臣之间政治斗争的牵连,出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与长安渐行渐远。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毅然弃官,西去秦州。住了不到四个月,又赴同谷。停留一个月后,走上艰难的蜀道,乾元二年(759)冬,到成都。

政治的失意与现实的灾祸巨大的合力,仿佛有一双看不见的推手,将杜甫的身体和情感推向苦难的现实,而越来越远离政治的无谓周旋。作为诗人的杜甫听到了自己内心越来越强烈的呼唤,他决定听从内心的呼唤,于是毅然辞去官职,踏上从长安到秦州,由蜀道入四川,漂泊西南的漫漫征程,从此一去不回。

关于杜甫为什么要离开长安,历来研究者有很多说法。有的说是政治失意,有的说是时局动荡,有的说是关辅饥荒,都不无道理。但是笔者更愿意相信,最根本的原因一定在于杜甫的内心。其实,流浪是诗人的天性,杜甫人生的历程总是对应着他的心路历程。流浪意味着不断接触新的人和事,增加生活的阅历;不断堆积情感,寻找新的灵感。而文明交流与碰撞,总能够在杜甫那里进发出耀眼的火花,他的诗歌创作由此又呈现出新的境界。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而“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战乱持续八年之久,它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的破坏是空前的。时局的动荡,人民的离乱,如风行草偃,使每个家庭和个人都牵涉其中,难以幸免。诗人也是这样,在此之前,李白等盛唐诗人随着国运往高处走,所以他们的诗篇抒发着青眼高歌的豪情,洋溢着蓬勃向上的生气。而杜甫生活在唐王朝江河日下的时代,他的目光从天上回到人间,于是他看到了乾坤疮痍、民生疾苦。如李白那样纵情诗酒、长风万里似的盛世豪情和青春情怀已难再有。杜甫所见所感,尽是国家多难,民生多艰。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把个人的命运、情感与时代的兴衰、百姓的疾苦紧紧相连。他的诗笔越来越沉郁,描绘越来越真切。就如同那个动荡时代一幅徐徐展开的社会生活画卷,既是诗歌,更是“诗史”。P30-35

序言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小学时最早在语文书里读到这首诗,从此知道了杜甫。而成都的杜甫草堂,就像一通美丽的四条屏风景画,挂在我想象中遥远的浣花溪畔。

多年以后,终于有机会去草堂敲那诗意的门窗。我感觉草堂的美,灵秀而端庄,郁勃而深邃。远看去,是一片郁郁葱葱的风景;走进去,是一座文采风流的殿堂。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气味,像是花草和着书香的味道。一种从未有过的亲近感涌上心头,恨不得做一万个深呼吸,把自己变成一首湿淋淋的诗,挥洒在草堂那光影斑驳的墙头。

杜甫,独立苍茫的歌者

草堂的正门,相对于诗圣的声名,异常朴素而低调,沿着围墙一顺看过去,几乎不用仰视。门外是一座古旧的照壁,将草堂与浣花溪隔开。照壁外有一段沿江公路,不很长,但很僻静。路边堤岸上一色合抱粗的法国梧桐,斜斜地伸出去,几乎要遮住了浣花溪一半的水面。那意境,正合了杜甫《卜居》诗里所写的诗句:“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步入草堂正门,迎面古木苍翠,浓荫如泻;曲水环抱,石桥通连;池中水禽嬉戏,枝头好鸟相鸣,一派林塘清幽的景象。绿树掩映之下,一排宽敞的房廊静静铺开,这便是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大廨。大廨正中,端坐着杜甫的青铜塑像。诗人跪坐着,膝上摊开诗卷,身子弯成一道薄薄的弧线,似乎难以承受命运过多的重压。他的头颅微微地昂起,面容清瘦而孤傲,目光深邃而高远。许多游人在这里驻足、留影,都愿意摸一摸杜甫抚着诗卷的手,说是想沾一点作诗的灵感。那是一双瘦骨嶙峋的手,在千万次的抚摩下,更瘦了,露出青铜底色,幽幽的光泽温暖而迷人——你甚至不难体会到它的脉搏、它的体温,甚至因为内心的激动而有些许的颤抖。

大廨,即官署,指古代官吏办公的场所。在一个官本位的社会,后人非要给一介书生建一处官署,多半出于善意的附会和无奈的虚荣。杜甫确有用世之心,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但是命运跟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两次科举不中;尤其是第二次,所有考生全部落榜,杜甫在权臣李林甫“野无遗贤”的上表中彻底惊醒,对金榜题名的骗局不再存任何幻想。长安十年,杜甫向皇帝献赋,向权贵干谒,而沉沉朱门似乎总对他欲开还闭。一个当年与李白一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意气书生,沦落到“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的境地,“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安史之乱”中,他被叛军俘获,在沦陷的长安写下著名的《春望》,表达出深切的家国情怀。后来好不容易逃出长安,到临武投奔刚刚即位的肃宗。皇上感念他的忠诚,授为左拾遗,一个从七品的谏官。但他还是未能把握住机会,在唐肃宗处分宰相房琯的事件中,因为犯颜直谏而被贬谪,差一点丢了小命。不久便干脆辞官而去,从此浪迹天涯。后来流寓蜀中,被好友严武举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过是个挂名的虚衔。当杜甫在仕途上越走越窄的时候,他的诗却是越作越好,影响越来越大,终于在身后戴上了“诗圣”的桂冠,真是应了“诗穷而后工”这句话。看来儒家关于“三立”以及“穷达”的命题,原本远非个人可以选择。“文章憎命达”,杜甫的悲剧命运,堪为几千年中国读书人命运的一个缩影,难怪他会引起一代又一代后来者的强烈共鸣。

草堂大廨内悬挂着清代学者顾复初的长联,意味深长,脍炙人口:“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顾复初字子远,长洲(今苏州)人。通辞章、擅楹对、工书画,光绪年间被推为蜀中第一书家。因为没有考取功名,流寓成都,做过四任四川巡抚幕僚,其身世际遇和杜甫颇为相似。借吟咏杜甫,既自恃才高,又自伤不遇,一唱三叹,意味深长。不妨说,当顾复初在借杜甫的悲剧寄托一己之身世感慨的同时,他也写出了中国古代千百万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顾复初一生著述甚丰,而真正令他名垂后世的,恐怕就是题写在杜甫草堂的这寥寥数十字了。

草堂,前世今生的追问

杜甫是不幸的。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而孤寂的灵魂,如一片风中的树叶,被无情地打落,又高高地扬起,飘向渺不可知的异方。唐乾元二年(759)冬,杜甫为躲避战乱,同时为了寻找生活的依靠,携家从秦州(今甘肃天水)经蜀道辗转跋涉,来到成都。从759年至763年,杜甫一家先后在此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留下诗歌240余首。于是成都的草堂,作为诗圣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点,作为中国诗歌精神的一座纪念碑,作为后世文人墨客灵魂皈依的精神家园,被赋予了无可替代的象征意味和浓重的情感色彩。正如诗人冯至《杜甫传》所写的那样:“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草堂何其有幸,宋人葛立方说得好:“草堂之名,与其山川草木,皆因公诗以为不朽之传。盖公之不幸,而其山川草木之幸也。”(《韵语阳秋》)

步入草堂庭院,鸟语花香,满目青翠,曲径通幽,碧水萦回。草堂园林,是我个人最为喜欢的一种风格范式。它不像江南园林那样精雕细镂,也不像北方皇家园林那样铺张排场;它清新、典雅、自然、舒展。一般建筑高不过三五米,一律的棕褐色,也不必雕梁画栋,粉壁黛瓦间留下风雨剥蚀的纹理,石级墙头点染着雨露浸润的青苔。亭台廊榭掩映在苍楠翠竹之间,让人感觉和谐、匀称而舒坦。园中的花木也不作过分修剪,枝条往往旁逸横出,透着几分灵秀,几分野逸,几分清雅。如果说,游皇家园林解读出的是政治风云,赏江南园林品味的是红袖添香,访成都草堂则让你体会到人与自然最本真的赤子情怀。

诗史堂两端通连着曲折回廊,与大廨构成开阔而又相对封闭的庭院。回廊内外遍植梅花,暗香疏影,惹人流连。沿中轴线继续往下,依次是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透过柴门,可看见工部祠内正中供奉着杜甫的彩身泥塑,两旁还陪祀着黄庭坚和陆游塑像,他们是宋代学杜最有成就的两位诗人。工部祠檐下悬挂着清代学者、书法家何绍基撰书的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隐隐有以杜甫后继者自许之意。

记得第一次走进草堂,是一个梅花飘香的日子。碰巧诗史堂前的梅园正在拍摄一出古装戏,空旷的长廊,女角一袭嫩绿的衣衫,宽大的水袖越发衬托出袅娜的身姿,在回廊的廊柱间摇曳。而廊外前前后后深深浅浅的梅花,开得似锦如绮,云蒸霞蔚。那次第,仿佛是时空错位,令人不知今夕何夕!有了这样的经验,每每置身草堂,我总愿意徜徉在这移步换景的回廊之间,静静地体味那花木繁茂、游人如织背后的寂寞,以及寂寞深处挥之不去的悠悠思绪萦怀。这片土地,曾被落红呵护,曾被老酒浸泡,曾被丹青点染,曾被诗情熏陶,仿佛是心有灵犀,如此疏松而肥沃,格外敏感而细腻。经过千年的花开花落,人世间走过多少匆匆过客?又曾有多少人来到这里,寻访那芳尘,追随那吟魂?

诗歌,探寻情圣的心路

由“少陵草堂”碑亭向北,过小桥流水,便来到茅屋故居。推开简陋的柴门,发出“吱呀”的声响,一下子将现实的情景带到邈远的过去。景区有南邻、北邻、楠树、野篱、药圃、五株桃树、四棵小松……杜甫茅屋为穿逗结构的川西民居建筑,以茅草覆顶,黄泥涂壁,一派田园农舍风味。也就是在这里,诗人曾经在林下听鸟,在水边踱步,在花间品酒,在窗前读月,写下了吟咏成都最好的一些诗章。今天的茅屋,当然是重新修建的。与其说那是一座建筑,不如说它是一种寄托。

其实杜甫当年的草堂,“诛茅初一亩”,地方不大,也很简朴。杜甫离蜀后,茅屋倾毁,苔荒邻绝。五代时诗人韦庄找到草堂旧址,重结茅屋,意在“思其人而成其处”。以后历宋、元、明、清,沧桑变迁,一座草堂建了又毁,毁了又建,逐步由诗人故居演变为纪念祠堂。值得一提的是,历代的成都地方官,都把维护和培修草堂当作为官一任的重要事情来办,像对待自己祖宗祠庙一样,给予了最精心的修缮。他们或许还称不上是诗人,但他们肯定是文人,而且必然会作诗,必然曾经接受杜诗的沾溉与熏陶。他们对杜甫发自内心的认同与推崇,见证了中国文化精神血脉相承的巨大感召力。

茅屋前面的土台上,支起一张石桌,极粗朴的形状,看上去没有一点架子;围上几块石头,就算是凳子了,好多游人都愿意在那里坐一坐。坐下来才发现石桌面上寥寥刻画了一方棋盘,自然就想起杜甫在这里写的《江村》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终于可以抖搂身上的风尘,停下赶路的脚步,也不必再为衣食无着而恓惶愁苦,诗人疲惫的身心像初春的青草缓缓舒展,他尽情地亲近大自然,享受难得的天伦之乐。那是离乱中的团聚,苦涩后的甘甜,千载之下,令人唏嘘感叹!难怪梁启超要称杜甫为“情圣”,因为他写出了人间的至情至性,那样真挚,那样丰沛,那样刻骨铭心。

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少陵茅屋永驻人心。这座简陋的茅屋,它曾被千年前的秋风刮破,在诗人凄苦无助的呼号中摇摇欲坠,在漫漫长夜的冷雨里瑟瑟发抖;却终于永久地屹立于文学史的山脊,成为天下读书人心中最神圣的标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如今,在恢复重建的茅屋故居,一尊花岗石雕像伫立道旁,杜甫手握诗卷,凝神沉思。而南来北往的人们,还在继续讲述着1400多年前,一个风雨交加夜晚的草堂故事。

题咏,浣花流韵的延续

杜甫离开了,而他浣花溪边的旧宅,成了后世诗人心中的一段情结,前来寻访他诗踪遗迹的追随者络绎不绝:曾参、郑谷、韦庄、宋祁、苏轼、陆游、虞集、杨慎、王嗣爽、张问陶……在诗歌的历史上,再没有哪一位诗人,具有杜甫那样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力。他既是前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又是后代诗歌源流的开启者。尊杜成为中国诗歌的正统;成都草堂成为诗歌的圣地,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瞻拜。后世很多诗人在草堂留下了吟咏成都、缅怀诗圣的诗作。中唐诗人张籍送人人蜀,特意作诗叮嘱朋友:“行尽青山到益州,锦城楼下二江流。杜家曾向此中住,为到浣花溪水头。”诗人雍陶在《经杜甫旧宅》中写道:“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万古只应留旧宅,干金无复换新诗。”可以说是深情向往和衷心推崇之意溢于言表。所有这些后来的咏怀之作,共同拥有一个美丽的名称——“浣花诗”。浣花溪从雪山发源,从远古文明中流出,曾经滋养了颠沛流离的诗人疲惫的身心,它还在继续滋养着诗人身后的草堂,滋养着草堂的灵秀诗意。浣花溪水是草堂之魂,它为园林带来生机,使诗笔饱含柔情,它让所有前来瞻拜诗圣的人们接受精神的洗礼。

徜徉在草堂的诗情画意之间,诵读着先贤那些余香袅袅的诗句,品味着一副副笔精墨妙的楹联、匾额,体会其中的浪漫才情和深长寄托,我们看见时代远去的背影;正是这样一些渐行渐远的身影,承继着浣花草堂的一脉斯文。

当雪山隐去英姿,当江流不再澎湃,当生命化为沉寂,而一座在风雨中飘摇破败的茅屋,却昭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以中国辽阔的疆域,悠久的历史,名胜古迹多不胜数。而没有其他哪一处建筑,像杜甫草堂那样,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人的归属感、负重感和使命感,让历朝历代的文人们如此长久地系念,让普天下的寒土们为之倾心和迷醉。明知道它的原迹早已不复存在,古往今来仍然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执着地要来到这里,探一探那废墟上的掌故,寻一寻那衰草中的诗情,觅一觅那花影间的心香,奠一奠那风雨里的诗魂。你不由感到,即使是登临所有的名楼,拍遍天下的栏杆,还是要数这座简陋低矮的茅屋,才是心灵深处真正仰止的高山。

微斯人,吾谁与归?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诗意草堂(掌上博物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249068
开本 16开
页数 1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2014005884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6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6: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