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UFO的辩护律师/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
内容
编辑推荐

科幻小说不等同于神怪小说、魔幻小说,即有别于纯粹的臆想,它们情节曲折、故事引人,其核心描述的是一种非科学的“神秘力量”。写小说难,写科幻小说尤难,除了应具有一般小说的构思和文字功底以外,还须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和极其丰富的想象能力,因而可以说它是科学现象与文学艺术的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晶。而本书,无疑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一道精美丰盛的科幻大餐,同时也是我国科幻小说界的一件盛事!

内容推荐

本书是潘家铮院士奉献给我国少年儿童和科幻爱好者的一道精美丰盛的科幻大餐。也是我国科幻小说界的一件盛事。本系列是作者将多年来的科幻创作精品和未发表过的数篇新作,共30篇一起结集出版。作品集为四卷,每卷约为20万字,共80多万字。书名分别是:《蛇人》、《吸毒犯》、《地球末日记》、《UFO的辩护律师》。

目录

高科技杀手

偷脑的贼

UFO的辩护律师

沉默的橡胶树

还魂大要案

镜中人

南柯之战

试读章节

翠湖公寓是国家为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专门修建的高级公寓。院士占了2层楼的一半。这里有一间特大的会客室,两间大工作室兼卧室,还有不少辅助房间。

厉队长和助手小毛是在报案后首先赶到现场的。5分钟后吴博士和几位助手也匆忙赶到。厉队长在全身颤抖着的灵芝带领下进人院士的房间。他曾经到院士家访问过几次,因此对这里的情况相当熟悉。这间住室在会客室的西侧,只有一扇门与会客室相通。这间南北向的房间,与其说是卧室,不如说是院士的第二办公室。房间南端是封闭阳台,养些花草,靠北墙放张床,床前顺放着一张小写字台和一把转椅。西边套有个卫生间,此外就是沿墙壁放着的书柜、书架了。院士是个工作迷,他从办公室回来后往往仍然坐在转椅里伏案工作。转椅后面的书柜中放着最常用的一些工具书和国际学术组织送给他的纪念品与奖牌,只要一转身就可伸手取得。工作倦了,他可以就近躺在床上休息——有时就沉沉睡去。反之,在床上的他如灵感来到或“偶有所得”,他就会一跃而起,伏案工作。院士的这种生活习惯已经为人熟知了。

厉队长走进房间后,先闻到一种类似松香点燃后的香味,接着就看到仰躺在转椅上的院士。转椅的方向并不面对写字台而是转了90。,面对阳台。院士的头微向后仰,脸上充满惊讶、恐惧和痛苦的表情,非常可怕。写字台上还铺着翻开的笔记本和一支圆珠笔。他全身已僵硬,皮肤出现青黑色,显然是中了剧毒后迅速死亡的。厉队长仔细地检查了房间内的一切。这间房只有一扇通向会客室的门,所有的窗都是关闭着的。由于时值严冬,灵芝还买了最新生产的“空调带”把窗户严密封了起来。这种“空调带”能防止冷风和灰尘进入室内,又能将室内的空气缓缓排出,保持室内清新。凶手要越窗而入又不弄破空调带是不可思议的。无怪小毛搔搔头皮说:“一个人除非化成空气才能从通风孔中进入房间!”

房内没有发现陌生人留下的指纹、脚印、烟蒂等任何痕迹和线索。厉队长和小毛将每个角落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检查,毫无所获。唯一的例外是在转椅后的地板上留着一小滴硬化的像是塑料漆一般的东西。厉队长小心翼翼地用小刀刮取少许送去化验。结论是一种强力粘结剂,好像是院士在粘补什么东西时滴落在地板上的。

另外一个收获是在写字桌的抽斗中发现一些用过的针筒,里面还有残剩的药水,经化验是胰岛素。据灵芝说,院士夫妇都患有糖尿病,不时需注射胰岛素。细心的厉队长在检查针筒时还发现针筒的底部似乎比普通针筒要厚一些,中间还有个小凸起点,像子弹底部的底火。

院士的遗体被抬放在担架上,将送请法医检验。厉队长作了简单的观察,皮肤出现青黑色,后颈处有一小块圆形处的颜色稍深一些,似乎被一个圆形的钝器击了一下,但没有发现凶器,皮肤上也未见针眼。厉队长凭经验估计院士是服下或被注射了一种毒剂致死的。他的判断没有错。一天后送来的检验报告证实院士是被一种含有氰化钾的毒剂毒死的。

检查结束了,厉队长和小毛都深感失望,毫无线索!他们请灵芝和老李重述一遍发案经过。吴博士承受意外打击、目睹丈夫惨死形象,几乎已半昏迷了,一直呆立在写字桌旁,直到她听到灵芝说院士曾伏案写下他对实验失败的看法时,两目忽然放射出炯炯光芒。她走近一步,伸手取过院士留下的笔记本,仔细阅读起来。半晌,她抬起头来坚定地说:

“厉队长,我丈夫遭到谋杀身亡,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迅速破案,抓住凶手,以申国法。他在临死前发现了人造生命工程几次实验失败的关键问题,而且把它记述下来。这对攻克长期以来困扰科学界的难题有重大意义。请允许我现在立刻回实验室,进行第76次实验,完成院士的最后心愿。在破案上,你们需要我提供什么情况,办什么事,请电话通知,我一定全力配合。”在征得厉队长同意后,吴博士手执笔记本,走到院士遗体前跪了下来。喃喃地说:“传仁,你安息吧,我们会马上按照你的指点再进行实验,一定会攻克这个难关。你的被害沉冤,也一定会得到昭雪。”然后就带着几位助手匆匆地走了。

P4-7

序言

        我对科幻小说之浅见

潘家铮院士是我国知名水利工程科技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毕生奉献水利事业,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崇山峻岭,曾参与和主持过多项蜚声中外的大型水利工程。在年逾古稀之时,却另辟蹊径,写起科幻小说来,这确实是我绝未想到过的。当我面对他用娟秀的字体撰写成的一叠叠文稿时,惊诧与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潘先生要我为他的作品集写序,这实在是我担当不起的重任。君不见时下为人作序者,莫不是赫赫有名之权威,或该领域之先行者。我虽自忖是个极好读书之人,小说自然是最喜爱的一类。从幼时迷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忠义行侠的小说,到中学时大量阅读“五四”后新文学运动涌现的鲁迅、巴金、茅盾的小说和解放后从苏联翻译过来的小说等文艺作品,但都是拿来就读,读完就放,’并未从中获得艺术的感悟,更没有培养出写作的爱好。这种“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亦曾屡屡被长辈们告诫为“少读闲书”。由此可看出我是没有资格为小说写序的,更遑论是科幻小说。犹豫多日,终于想出一个比较老实的办法,即说一说自己对科幻小说的浅见,作为读者读正文之前的一碟“凉小菜”(西餐叫头菜),读者觉得对胃口时,不妨浅尝小酌,不然尽可直接进入正文——品尝“主菜”佳肴了。

我虽从未写过小说,但从读者的角度亦深感到写小说之不容易,作者既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洞穿社会万物和各色人等的犀利目光,更要有缜密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与悬念,使读者“欲知后事如何”就必须继续读下去。而我以为写科幻小说尤难,除了应具有上述一般小说的构思和文字功底以外,还须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和极其丰富的想象能力,因而可以说它是科学现象与文学艺术的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晶。一般来说,科学是要以事实、实验为依据,严格按照数理逻辑的推演来进行的,因此往往给人以刻板、枯燥的印象。但纵观人类历经几千年的文明进化史,科学有时亦需要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只需举出上世纪初关于光的粒子说与波动说之争、及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的猜想就是明证。科学幻想则比此更进一步,具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臆测性,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凡尔纳所写的《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等著名科幻小说曾吸引过几代中小学生,对培养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然,科幻小说并不等同于神怪小说、魔幻小说,即有别于纯粹的臆想,如中国古代的神怪小说《封神榜》和近年的美国大片《指环王》等,它们尽管情节曲折、故事引人,但其核心描述的是一种非科学的“神秘力量”。我以为,这种小说和影片总体上是属于消遣、休闲性的。读者在紧张工作和生活之余,可借以松弛神经,但若是信以为真,或加以效仿,则必然走火入魔,误入歧途。

简言之,科学幻想可以说是由科学的“元素”按“非常规排序”而形成的新“化合物”。其“基元”理应是合理的、科学的,但其发展演绎则超越了目前一般科学的常规,是超前的、甚至带有很大程度的想象。这就是我对科幻的浅见,当然,依此为基础写出的小说自然就是科幻小说了。我想,它对于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开拓的精神是十分有益的。即使对于成年的科技工作者,又何尝不是一种启发与激励呢?

人年纪大了,往往容易因在某一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而囿于自己熟悉的事物,一旦退出“第一线”就会感到无所事事。潘先生是学识渊博、事业有成的著名工程科技专家,他在继续为我国水利工程事业不断作出贡献的同时,又开辟了“第二战线”,开始撰写科幻小说,并以此启迪后进,这难道不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可以效法的榜样吗?

               徐匡迪

               2004年7月28日

后记

我自幼就喜欢看“闲书”,进中学后尤其着迷于科普作品和科幻小说,常常沉醉在高士其和凡尔纳的著作中,忘记昼夜。成年后,为了修水电站和作稻粱谋,接触就少了。但偶尔看到国内外的有关佳作,总不免触发旧情,细细欣赏。

进入晚年,在偶然的因素下,忽然操笔写起科幻小说来了,处女作是《康柯小姐的悲剧》,讲的是人和机器人结婚引起的悲喜剧,以后就停不下来。1993年在《科技潮》期刊的鼓励下,出版了第一部科幻作品集《一千年前的谋杀案》,承蒙当时国家科委宋健主任写序。我的书乏善可陈,宋健同志的序——特别是他的一句名言:“一个国家科幻小说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的科技水平”——却对我国科幻写作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1997年又出过一本《偷脑的贼》,复蒙著名科幻作家金涛主编作序,他对“创造具有中国风格、为中国大多数读者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一点上给予我热情的赞许,使我既感且愧。此书在1999年又被收入《中国科普佳作精选》中,还获得中国科协等四单位主办和授予的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2001年度)和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实出意外。可以一提的倒是书中描写了“记忆移植”问题,恰巧与1999年高考作文试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相合。这个出格的作文题难倒了很多考生,而读过《偷脑的贼》的同学就有发挥的余地了,也算是一段佳话。这样,有的同志认为我好写科幻,甚至误认为我是个科幻作家,不断鼓励我多写。为了感谢他们的盛情,我在工作空暇间也继续写了一些,但多数躺在抽屉中睡觉。现承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垂青,同意出版,并建议与以前出版过的作品合并,分类重新出版,在得到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和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同意后,遂有这套作品集的问世。在修订定稿后,感慨万千,想写几句话作为告别语,也向上述出版社和首先刊登过拙作的期刊表示衷心感谢。

从严要求,我的一些科幻作品,情节平淡,漏洞不少,文辞拙劣,写作速度又很慢(《蛇人》等八篇新作断断续续写了四年多),和当前大量涌现的年轻高手无法相提并论,绝对够不上“作家”称号。更重要的是:我写的东西和当前主流也格格不入,实属于“另类”,不为广大读者所喜。明知如此,我为什么要做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呢?这里有些原因。

首先是感到我国许多科幻作家有些喜欢仿效外国,作品中似乎少些本土风味。我想中国人写的东西总要有些中国特色为好,所以一直希望能走出一条写“中国本土科幻作品”之路。二是,我不太赞成科幻作品脱离现实太远,甚至写成变种的《封神榜》,例如描写银河帝国的战争等,这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们似乎没有太多的益处,甚至有时还有些副作用,因而我总想努力让科幻小说离身边的事近一点,还想使科幻小说中尽量多些人情味。三是我觉得许多科幻小说在描摹物质文明的突破上很成功,对精神文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常不够重视。现在已能看得很清楚,科技发展确实是一把双刃剑。核能既可发电,又可做原子弹。当今世界上“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斗争在激化。在社会上,有些人为了名利,什么不道德甚至谋财害命的事都会干。如果科学家也抱这么个人生观,后患不堪设想,所以我又希望读者在欣赏科幻作品后能引起些反思。我的一位秘书曾说,我的作品可称为“社会科幻小说”或“科幻教育小说”,其离开主流之远也就可知,但我一直认为这些愿望是正确的。

虽有这些愿望,由于素养不够,眼高手低,我的努力恐怕是要以失败告终了。明显的例子是我的一篇《关于PMP程序的故事》在我国发行量最大的《科幻世界》上发表后,很多读者都给予低的评价。在《科幻世界))2004年第2期上,摘登了一位同志在网上所作的透彻分析和评述,篇幅不长,抄在下面:

长期以来,有很多的作家、评论家以及诸多作者,他们奔走呼号,期待在某年某月某日,中国科幻能够本土化。口号是响亮的,热情是高涨的,态度是坚决的——但前景是目前还看不见的。

请原谅我没控制住情绪,这在所难免。但请你聆听我的解释,我丝毫不是说中国没有本土化的作品,或者作者没有这个能力,譬如2。03年第1 2期的《关于PMF程序的故事》(以下简称《PM尸》)就是一篇典型的“国货”。关于中国人写“洋科幻”,这个已经批评得太多,多少年来一直如此。我今天要问的是:本土化的中国科幻,到底谁在支持你?

《PM尸》中涉及的所谓19NA技术并不是重点,而只是令文章更加合理与推动情节的必要“背景”。无论从语言还是故事情节,这都是一篇非常本土化的文章,自然地、不造作地触及中国社会的深处,写入而不写物。但仅就《科幻世界》论坛上的反应来看,更多的人却给予《PMP))极低的评价。

事实上,我对这篇小说略带一点悲哀——不为作者,而为读者。为了“科幻”我们必须要用DNA技术,如果写成一篇更加超现实的作品,即使它比卡夫卡的《变形记》还优秀,那么这篇小说依旧也是同样下场,绝对会有无数“为科幻而科幻”的读者,冲上来口诛笔伐,让它永世不得超生。

这种现实是残酷的,也让人失落。诚然,我们可以原谅论坛上对于这篇文章的评价,因为毕竟绝大多数网友还是中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和对文学的理解能力毕竟还有限。但中国科幻应该如何发展?是适应这样的读者,永远写缺乏文学美感与人文内涵的文章(事实上这类文章在科幻文学上也普遍非常失败),还是冒着被“世人”遗弃的孤独,去展开本土化的创作?

这是个难题,因为我们尚不知道,到底是谁在支持中国科幻。即使有人跳出来说,他是支持的,可我们也不知道,他支持的是不是“中国的”科幻。

感谢这位名为ffley的网友对我的“本土化”努力的支持,可惜看起来赞同我们观点的人不会多。当然也有些例外,像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同志就很鼓励和支持我,并在百忙中慨然为我写了篇很好的序,其中有些话是支持我的想法的。鉴于年事日高,脑力衰退,这套注定不会太受人欢迎的小书也许是我的封笔之作。匡迪同志的赐序,就给我的微弱努力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最后,还要向长年来支持鼓励我的同志们,特别是傅华、于文星、胡晓华、李慰饴、金涛和许多爱看拙作和提出评论的读者们,向同意我的观点并不怕赔本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潘家铮

                 2004年8月

书评(媒体评论)

他是一位著名的水利学家,两院院士,是我从小就特别敬佩的科学家;

同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科幻作家,其科幻作品的巧妙构思和生活细节,经常令人叹为观止。

——科幻作家 星河

如果你没有看过科学家写的科幻小说,也不知道幻想对科学技术是多么重要,那么潘家铮先生的科幻小说将会告诉你答案。

——科幻作家 金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UFO的辩护律师/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家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782858
开本 32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8.87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