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潜意识--写给你自己的心理学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潜意识有三种成分:第一种就是我们尚未发掘的能量;第二种成分是过去生活中的积淀下来的经验、挫折与创伤;第三种成分,则是我们生命的原动力,即欲望、冲动与追求。

本书主要从心理健康的角度介绍了潜意识的后两种成分。告诉读者怎样通过认识、改变自己的潜意识,获得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一旦你获得了健康的心态,解放了自己的心灵,你的潜意识的第一种成分就可以被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实际上,在通常状态下,正是由于受到上述第二种与第三种成分的影响,才使得你的潜意识中的第一种成分,即那些巨大的潜能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内容推荐

人的意识犹如海中的冰山露在水面上的部分,而潜意识是这座冰山藏在水面以下的更大的部分。一个人要想真正地了解自己,就应当了解潜意识。深入了解潜意识,你会发现躲在某个地方的令人大吃一惊的自己!本书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为基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潜意识对于我们的生活、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全书语言优美、举例引人入胜,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是一道科普美餐,又是一道心灵盛宴。

目录

第一章 认识你自己

 一 认识你自己

 二 子非鱼,亦可知鱼之乐

 三 探寻意识的历史

第二章 走进潜意识

 一 叛逆的小男孩儿

 二 蛛丝马迹的背后

 三 意识的冰山

第三章 不曾忘却的记忆

 一 铡美案

 二 童年与长大

 三 恋母情结

第四章 冲动的欲望

 一 美好的性与压抑的性

 二 弗洛伊德

 三 人格的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第五章 多层的意识结构

 一 多层的意识结构

 二 阿赖耶识

 三 集体潜意识

第六章 发现潜意识

 一 抓住微小的失误

 二 “自由”的联想

 三 用催眠术探索潜意识

 四 梦与潜意识

 五 潜意识与心理健康

第七章 梦的解析

 一 正确的解梦方法

 二 梦是潜意识中愿望的满足

 三 复杂的梦

第八章 潜意识的能量、情结与超越

 一 情结

 二 自卑情结

 三 童年伤害情结

 四 性、爱情结

 五 成就情结与约拿情结

 六 解开情结——潜意识的能量

后记

试读章节

二 童年与长大

作为这本书的读者,无论你是一个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抑或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有过童年。心理学家将人的一生比喻为一只放出的风筝,它晃晃悠悠地升起,越来越高,受到风向的影响,更受到放风筝者手中那根线地牵制和操纵。童年的经验就是那根线,它会引导和制约人一生思维、情感及言行发展的轨迹。

为什么童年的经历会对人生有这么重大的影响?

有人说:“儿童时代就像是一块白板,在上面写下什么,就会印刻下什么。”虽因心理学研究发现先天遗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许多心理特征,而使这句话显得有些偏颇,然而,从后天的角度来说,家庭与社会环境对我们成长地影响也是巨大的。即使是一个遗传资质很差的人,如果生长在一个健康、充满关爱的环境中,他完全可能成为一个生气勃勃、快乐健康的人。同理,那些性格古怪、脾气暴躁,对自己、他人与社会有危害的人,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他成长的环境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在动物界有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叫“印刻”。这种现象是由一位叫劳伦斯的动物学家发现的。刚出生的小鸡、小鸭等小动物对它们遇见的第一个活动物体会产生跟随行为(不管它是否是它真正的母亲或者父亲,哪怕它是一个人,或者是一只电动鸡、电动鸭),并且在以后一直表现出对这个活体的偏爱和追随。劳伦斯试着让自己饲养的小鸡等小动物在出生后首先见到的是自己,结果,这些小鸡就会把他当作自己的母亲,无论他走到哪里,它们都会跟到哪里,反而对它们的亲生母亲不甚亲近。

动物的印刻一经形成,就会长期保持,甚至不能改变。小鸡会对替代母亲的活动物体一直保持强烈地依恋,却对自己的生—目-_一母鸡缺乏亲密的关系。而且幼年时形成的印刻还会影响它以后的行为。它们长大后,也是偏爱替代母亲的那类物体,而不是自己所属的种类。劳伦斯饲养的一只幼年寒鸦,对劳伦斯产生了印刻,等到它长成一只成年寒鸦后,会试着把啄碎的小虫塞到劳伦斯的嘴里,而这正是寒鸦典型的求爱方式。

印刻的现象说明了动物的早期经历对于它们一生的重大影响。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人的身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的行为、情感和思维,包括那些受到心理问题困扰的人的心理症状,都与之从小形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现在是由我们的童年经历和成长环境决定的;并且,这种决定性的“塑型影响”一旦形成,就会本能地、不受控制地、稳定地在潜意识中发挥作用。”

因此,如果一个人拥有一个比较幸福的童年和随之形成的健康性格的话,从心理学意义上讲,他将是幸运的,因为他未来的生活将会在健康人格地影响下,在一个比较健康的轨道E运行。他们性格乐观开朗,乐于与人交往,,勇于迎接挑战,敢于承担风险,容易成为社会中的成功者。相反,如果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和成长环境比较恶劣的话,那他的心理发育就有可能缺少必要的精神养料,成长过程中,就可能形成各种l生格缺陷,为将来的各种心理障碍埋下伏笔。这样的人在长大后可能会表现得焦虑、退缩、孤僻、缺乏自信,并且很难自行摆脱。

佛祖对孙悟空说:“你飞吧,看你能不能够飞出我的手掌心!”孙悟空不服,一个筋斗翻出去,看到了五根撑天的肉柱,自以为已经到了天边,其实那只是佛祖的五根手指而已。从心理学意义讲,许多人在成年以后受到的心理困扰,就和孙悟空的遭遇是一样。童年时代的经历,决定了他无论怎样跳来跳去,都很难跳出自己以往经历的影响。

有一位软件工程师,因为陷入到了无法抑制的“学习强迫症”当中,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医生。

因为所从事的是一门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的职业,所以我需要花很多时间不断地学习,然而这一痛苦的过程让我深感疲惫。这种疲惫更多是来自心理上的。

对于我来说,每天不去学些什么就会让我感到极度的不安,似乎如果不看一些书第二天我就会被辞退一样。因此,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与我当前的工作是否有关,不管有没有实用价值,我都会囫囵吞枣地把它们咽下去。而实际上,这些知识既未必用得上,又让我感到心力交瘁。

在工作中,我对每个技术细节都要求自己能知根知底,因为我不想受制于人,我总想做到这一点:即使没有他人的帮助我也能完成任务。我常有种危机感,就是如果突然地球毁灭,我也要有能力将人类计算机科技恢复原样。

对技术上的东西我总是很贪心,我想把计算机领域内所有的东西都掌握,尽管我知道这不可能。虽然这让我感到心力交瘁,但这种欲望始终未曾停息,就好像明知道吸毒有害,却欲罢不能。 每次到图书馆,我都备感压力,常感叹人生短暂,无法把所有相关的技术书籍都通读一遍,人如果能长生不老该多好!

虽然其他同事也在不断地学习同样的知识,但他们远没有我这样疯狂。我也许是陷入到一种“学习强迫症”里去了。

热爱学习本来是一件好事情,可是这位工程师为什么会陷入到无法控制的学习当中?如果我们继续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当中去,就会在他的童年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原来,这位工程师有着并不幸福的童年。他出生在农村,父母的婚姻是包办婚姻。父母经常为一些小事发生口角,仅仅是因为迫于农村习俗的压力而没有离婚。等到这位工程师出生后,陷于冷战的父母,始终未能够给他以足够地关注。就这样,这位工程师从小在一种不安的环境中长大。由于与父母的沟通太少,他唯一的乐趣就是看家里那些老旧的画报。

直到初中,他考进了县里的中学,才摆脱了冷漠的家庭。而自幼形成的孤僻、自卑的性格,让他难以与别人交往。孤独、寂寞让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只有在学习的乐趣中才能够让他摆脱那种自孩提时代就笼罩在心中的不安感。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然而孤独的情况也没有发生改变。虽然在大学阶段他意识到了自己性格的不足,试图去多交朋友,努力融入周围的环境当中,然而,自幼形成的社交能力障碍,让他在人际交往中屡屡失败。无奈之下,他只好回到以前的那种状态中,以超强度的学习来填补自己空虚、不安的心灵。

可以说,童年时在不幸家庭环境中的焦虑,演变为一种对未来的不安全感。在他此后的生活中,一直无法摆脱这种心理状态。而不断地、拼命地学习知识成了他摆脱这种状态的唯一途径。就这样,童年的不安一直延续到这位工程师成年,乃至直到成年他也没有摆脱童年时代的阴影。

P53-56

后记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在一所学校里随机找了一些学生,告诉他们:“我将给你们做一份智力测试”。然后发放试题,要求学生们回答。但收回答卷之后,他并没有对这些结果做任何分析,只是随机从中选取一些学生,记下他们的姓名。第二天,他找到这些学生的老师,说:“这些学生都是智力出众的人,有很大的潜能,但为了不让他们骄傲,请你们不要告诉他们本人和他们的家长”。

这样,学生和家长都被蒙在鼓里,然而对于老师来说就不同了。虽然在这些学生当中有几个平时成绩不错,但更多的是成绩平常、甚至是很差的人。可是,那位心理学家的话却使老师们都相信:在这些看起来平常的学生的身上,必定有自己还未发现的潜能。于是老师们不知不觉地开始关注起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有意地对他们多提问,课后对他们多辅导,即使他们考得很差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挖苦他们,而是鼓励他们要继续努力……

几年之后,这些随机选取的学生的成绩都突飞猛进,达到了老师们以前看来不可能达到的水平。老师们认为这些学生的成功恰好印证了心理学家的“预言”,然而,这其实只是心理学家的一个实验而已,如果心理学家当初预测了别人,奇迹也有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

这个实验表明,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里都蕴藏着几近无穷的能量,只是我们未曾意识到,未曾发掘出来罢了。潜意识有三种成分:

第一种就是我们尚未发掘的能量。爱因斯坦逝世之后,科学家们仔细地研究过他的大脑,计算出他的大脑只开发了它的潜力的3%。这就意味着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利用自己的潜能还不到这3%。由此可以推论,我们尚可做出许多即使是在想象中也未曾意料到的事情。

潜意识中第二种成分是过去生活中的积淀下来的经验、挫折与创伤。它们或者因为年代久远而被淡忘,或者因为太过悲惨而让我们不愿意面对。

潜意识的第三种成分,则是我们生命的原动力,即欲望、冲动与追求。它们之所以成为潜意识,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现实的规则使这些愿望不能够事事满足。

在本书当中,笔者主要从心理健康的角度介绍了潜意识的后两种成分。告诉读者怎样通过认识、改变自己的潜意识,获得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一旦你获得了健康的心态,解放了自己的心灵,你的潜意识的第一种成分就可以被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实际上,在通常状态下,正是由于受到上述第二种与第三种成分的影响,才使得你的潜意识中的第一种成分,即那些巨大的潜能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大多数成就极大的人,在他们的经历中,都有过心理上的挫折与不幸,而他们能够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以勇敢的态度来挑战它们,战胜心灵上的伤害之后,他们就会获得一种极佳的、充满进取性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几乎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热情、聪明、才智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做出惊人的成就。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认识、改变自己的潜意识,然后发挥潜意识中几乎是无尽的潜能,获得最大的人生价值!

在这本书成书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事和朋友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兰瑾、吴洪琚、张健、王可勤、冯金玲、张永亮、蒋华平、金慧、任延利、孙玉珠、张玉胜,陈琦、汪伟、邓志刚、王雷、孙丹、李孟江、任金杰、王静……谢谢你们!

耿兴永

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潜意识--写给你自己的心理学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耿兴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443036
开本 16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3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2.7-49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7: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