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彼得原理
内容
编辑推荐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层级组织进行多年调查研究之后发现一个颠覆传统思想的“彼得原理”:在层级组织中,员工倾向于晋升到自身不胜任的职位,其结果是,企业中的每个职位终将由不胜任的员工所占据。这本书在为不胜任职位上痛苦挣扎的人开出获得快乐的处方,为滞留在层级组织底层郁郁不得志的人指点顺利晋升的捷径,为高层管理者提供知人善任的方法。

不胜任这种状况,防诸四海皆准,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晋升到不胜任阶层。彼得原理——如果从未听说过它,你应该读一读;如果听说过它,你更应该读一读。如果对它一知半解,你则应该好好读一读;如果对它十分精通,那你就应该好好收藏一本。

内容推荐

是讽刺深省的职场社会生存学?是颇有研究价值的层级组织学?还是获得生活真谛的不二法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它是20世纪最敏锐的社会和心理学发现。

那么,你敢读下去吗?

——为什么学校不能传道、授业?

——为什么政府有令难行?

——为什么法庭不能伸张正义?

——为什么成功不能带来幸福?

一旦你决定读下去,你就再也无法回到现在在无知即是福的状态。

再也不会!

因为一旦读过彼得原理,你就再也不会忘记。

目录

总序

译者序

作者简介

前言

第1章 彼得原理

第2章 彼得原理的应用

第3章 表面上的例外

第4章 提拔和晋升

第5章 奋发进取和晋升

第6章 部下与领导者

第7章 层级组织学和政治

第8章 前人的暗示和预言

第9章 层级组织心理学

第10章 彼得螺旋

第11章 成功病理学

第12章 晋升极限的非医学指标

第13章 零晋升的健康和快乐——幻想还是现实

第14章 创造性不胜任

第15章 达尔文理论的引申

术语表

试读章节

打小人们就告诉我说,身居高位者有自知之明。他们说:“彼得,你知道得越多,走得越远。”因此,直到我上完了大学、步入社会、取得教师资格之后,还是死抓着这些信念不放。可执教第一年,我诧异地发现,好多教师、校长、督学和地方教育长官似乎都不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不能称职地完成工作。比如说,我的校长主要关心窗帘是不是挂得一样高,教室应当保持安静,任何人都不得践踏或靠近花圃。地方教育长官在乎的是不能得罪任何少数团体——不管对方态度有多糟糕,所有规定的表格都要按时交。至于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显然不在这些管事人的心上。

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我所在学校系统的特别毛病,因此我转而向其他教区申请执教资格。我填好了各种专门的表格,附上所需文件,自觉自愿地完成了所有官样文章。可几个星期过后,我的申请和所有文件全都给退了回来!

我的证书毫无问题,表格也填得妥妥当当,信封上的公章证明他们确实收到了信。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对方附的信上说:“我部最近规定,为确保投递安全,该类信件必须使用挂号方式邮寄,否则教育部不予接收。请您把表格重新寄给教育部,并务必使用挂号方式。”

我开始怀疑,不胜任现象并不是地方教育系统的专利。

随着我阅历日丰,我发现每个组织都有不少人无法完成自己的工作。一个普遍现象

工作上的不胜任到处都有。你曾经注意过吗?也许我们早就注意到了。

我们见过优柔寡断的政客假装成毅然果敢的政治家,我们见过“权威消息来源”误传信息,却把责任推到“情况太难估计”上。懒散傲慢的人民公仆不可计数,胆怯的军队指挥官用豪言壮语替自己打掩护;天生奴颜媚骨的官员根本无法进行真正的治理。瞧,我们都是成熟的人,面对不道德的牧师、贪污腐败的法官、语无伦次的律师、文笔不通的作家、连单词都会拼错的英文老师,我们只能无可奈何地耸耸肩。在大学里,我们看到书面沟通一贯乱七八糟的行政人员草拟公告;老师上课单调乏味,声音小得谁都听不见,要不就是表达能力太差。

既然政、法、教、工各界的所有级别上都存在不胜任,我进而假定其原因在于人事安排的某种固有成规。因此我开始认真研究员工们如何沿着组织阶层往上爬,他们晋升之后又发生了些什么。

我收集了几百份个人案例作为研究数据,以下是三个极为典型的例子。

市政府档案 J.s.米尼恩e是Excelsior市公共工程部的维修领班。他是市政府高级官员们的亲信,众人都称赞他为人亲切和蔼。

“我喜欢米尼恩,”工程部主管说,“他有良好的判断力,总是令人愉悦,容易相处。”

就米尼恩的职位而言,这种做法是很合适的——他不参与制定政策,因此也没必要跟上司们闹矛盾。

后来工程部主管退休了,米尼恩接替了他的职位。他继续附和每个人的意见。他把上司给他的每一条建议都下达给领班,结果造成政策相互矛盾,计划频繁变动,整个部门很快陷入混乱状态。市长、其他官员、纳税人、维修工人工会都抱怨连天。

米尼恩继续对每个人“是”个不停,继续在上司和下属之间来来去去地传递信息。名义上他是个主管,实际上却干着信差的工作。他负责的维修部经常预算超支,无法按计划完成项目。简而言之,称职的领班米尼恩成了不胜任的主管。

服务业档案 E.丁克是G.瑞斯汽车修理厂一名极为热心而又聪明的学徒,很快就转为正式的机修工。在这个岗位上,他能力出众,不仅擅长诊断汽车的各种疑难杂症,修理时也很有耐心。于是,他被提升为修理车间的工头。

可作为一个工头,他对机械和尽善尽美的热爱反倒成了短处。不管车间里有多忙,他总会接下任何自己觉得有趣的工作。“我们会有时间搞定它的,”他说。

而且,他工作起来,不干到完全满意是绝不放手的。

他万事都爱插上一脚,办公桌边很少看到他的身影。他常常挽起袖子拆卸引擎,原本该干这事的人站在旁边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工人干坐着等待分配新任务。如此一来,车间里总是积压了大量工作,交货时间也经常延误。

丁克不明白,一般的顾客并不在乎尽善尽美——他们只想按时把车拿回去!他也不明白,大多数工人关心的是支票,而不是发动机。因此,丁克跟顾客和下属都处得不好。他是个称职的机修师,现在却成了不胜任的工头。P2-4

序言

《彼得原理》是一本“老”书,1969年初版;也是一本小书,短短10万字而已。但读者应知,在管理学界,一本1969年的薄薄小册子,能挨过三十几个年头,时至今日仍可再版,那就绝不可等闲视之。那么,这本书到底有些什么特别之处呢?

译者愿替作者试答:黑色幽默。

按字典的解释,所谓原理,是指普遍或基本的规律,如最最经典的几何原理。本书虽名为《彼得原理》,但此原理非彼原理,反倒是一套似是而非的黑色幽默。作者虽然拼命绷着脸作严肃状,暗地却早已笑断了肚肠。可要芸芸众生理解冷面热肠的幽默,难度不小,一开始,人们甚至根本不知道该以何种态度来看待这部作品。且看作者曾在初版自序中“无奈”道:“最后定稿被交付给几家大出版社的编辑,第一位编辑退稿时附函声明:‘我们看不出此书有任何盈利可能,因此无法鼓励你继续写下去。’下一位编辑写道:‘阁下不该以如此轻松的笔调讨论这么严肃的主题。’另一位建议:‘假如你写的是喜剧,就不该涵盖那么多悲剧案例研究。’又一名说道:‘假如你决心把它重写成诙谐的作品或是严肃的科学论述,我会重新考虑出版此书。’一连十四封拒绝通知函接踵而来。”

较之美国人,我们中国入有另一种幽默感。我在Google和百度上搜索,不少地方都把《彼得原理》当成管理学上的经典原理.一板一眼地郑重介绍。也难怪,管理学是个舶来品,更何况名为“原理”的东西,岂敢掉以轻心呢,必须严肃,严肃,再严肃。这种以严肃对幽默的劲头,按苏珊·桑塔格(susanSontag)的说法,实在是“坎普”的至高境界哩。

以译者浅见,((彼得原理》和(《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本就是个圈套,若被它套进去了,那就保证跳不出来。不信,你就用书里提到的条条款款对照一下现实生活。瞧这一句,“在层级组织中,每一个员工都有可能晋升到不胜任阶层”,说得对极了; “每一个职位最终都会由对工作不胜任的员工把持”,嘿嘿,正是如此。很好,读者先生(或女士),恭喜,你已经被套进去了。

以“套中人”的眼界看来,我们会觉得(《彼得原理》根本是组织中人无法摆脱的噩梦。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药方”,似乎不具什么可行性。试想,回避晋升,那不是故意跟钱过不去吗?在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跟钱过不去,那肯定是你的错。退一万步说,即便你真的愿意跟钱过不去,吃大亏的也是你:不晋升,那下岗、被炒鱿鱼,坏事回回都找上你。

这样一看,就很令人忧心忡忡。难道我们只有这样两个下场:要么在不胜任的职位上终老,要么沦为“弱势群体”?在1969年,的确如此。原因无他,那是一个大型组织盛行的年代。而一旦进入组织,我们的发展就只能是纵向的——往上,或者往下。但现在已是21世纪,大型组织不再是我们的惟一选择,相反,多方位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多(当然,大型组织仍然有大型组织的好处,在中国,谁不羡慕电信、石油企业的高工资、高待遇、高福利呢)。这就好像((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主人公约瑟连,在军队里他玩不过这个圈套,于是跑掉了事。要摆脱(《彼得原理》的支配,同样可以利用这个“跑掉”的做法。至于该怎么做,还请各位读者自行定夺。

碍于译者水平,疏漏在所难免,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错处,或有心得愿意分享,请一定与我联系(1aerstory@163.net)。

闾 佳

2006年11月1日于成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彼得原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劳伦斯·彼得//雷蒙德·赫尔
译者 闾佳//司茹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204565
开本 16开
页数 1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36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2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06-4277
版权提供者 William Morrow & Co.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