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诗画人生(从王维到郑板桥)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探讨了诗歌与绘画的共同起源、理论建构与表现形态;并细致描述出诗人和书画家们因性格特质、人文情趣、生命取向而使之面临着政治理想与艺术气质的冲突,不得不于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中进行抉择。凡此等等,皆交织作一幅斑斓缤纷的长卷,无不引发人们对艺术与人生的深沉思考。

内容推荐

《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丛书》以高文化品位为内涵,从文化的特定视角来重新解读(而非直接面对)某些重大的历史或文化主题,特意选择那些人们普遍感兴趣即茶余饭后可供谈资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题材,以确凿的史料为根基,用新的视角或现代意识,采取富有文采、生动流畅的散文笔法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其进行历史阐释和文化反思,折射出某些文化精神。浓郁的文化观照和历史反思是该丛书的特色。该丛书强调“可操作性和持续发展的张力”,即灵活多样和巨大的包容性,作为一个长期的品牌选题,视具体情况,分为若干辑陆续推出,逐步完成对文化中国重大历史、文化主题的另样解读,形成一个大众精品系列群。该丛书已出版三辑19册。本书为丛书的其中一册。

目录

引言/1

一 诗画同源/7

史前绘画:文明之光的点燃/7

上古诗画:向艺术自觉进发/17

中古诗画:人文觉醒与艺术自觉/30

二 诗画一律/50

写意性:中国诗画的表现模式/50

笔墨观:中国诗画的造型意识,60

气韵说:中国诗画的审美追求/74

修养论:中国诗画的主体要求/83

三 诗情画意/89

诗中的画/90

画中的意/101

诗画交融/113

四 诗画家的人生境遇/124

旷达与潇洒/124

坎坷与激愤/137

隐居与远遁/153

轻佻与轻狂/166

五 诗画家的人文情怀/178

政治理想与艺术气质:在得与失中浮沉/178

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在进与退中抉择/186

爱情追求与情欲沉湎:在苦与乐中挣扎/195

寄托情致与解除郁积:在醉与醒中游走/202

结语/211  

参考文献/216

后记/221

试读章节

前面已经提到,东汉刘褒曾画《诗经》中的《北风诗》和《云汉诗》;东晋戴逵根据嵇康的诗歌画《嵇轻车诗》,顾恺之也常画嵇康诗,还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到了唐宋时期,由于诗词本身都充满了画意,以诗词命题进行创作,成为常见的绘画方式。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画意》中就录了一些能画的诗,供画家参照使用。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等。北宋画院常以古诗为题来考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像“踏花归去马蹄香”、“竹林深处锁酒家”、“无人舟自横”、“深山藏古寺”等都曾作为题目。另据《成都府志》记载:“大观间,置画家道亨入学,试官以‘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两句为题,乃画苏武牧羊于北海,被毡枕节而卧,双蝶飞扬而上。又画林木扶疏,上有子规,月正当中,木影在地,遂入首选。徽宗令为画家录。”像这种依诗作画的方式,到了元明时期,更加流行,当时刊行的《诗余画谱》、《唐诗五言画谱》、《唐诗六言画谱》、《草木花诗画谱》等就专门选录诗词作为绘画题材。清孔衍式《石村画诀》中说:“余作画每取古人佳句,易于落想,然后层层画去。”

古典诗词之所以能得到画家们的重视,并成为绘画的姊妹艺术,除了诗歌、绘画在理论上的相通性之外,古典诗词注重把情思和景物充分结合起来,建构生动细腻的形象,形成多彩多姿的艺术境界,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唐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日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日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弛思,深得其情。三日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他所说的由物境、情境、意境,是诗歌情感与景物结合所能达到的三重境界。在这其中,都离不开所谓的“境”,也就是诗歌所描述的画面形象。那么,古典诗歌的“境”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些“境”又是如何形成形象鲜明、情调悠长的审美韵味呢?

图境:流光溢彩的画卷

图境是指通过错位、衔接、对比、铺设、衬托等多种手段构造审美境界。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意与境会,心与物融。而境正是作者通过剪裁物象、错综时空、巧用语汇所表述的结果。图境是作者利用所描写的客体本象,将其巧妙地构思成独特而鲜明的图景、物境,从而形成的生动的艺术境界。我们以构图、动静、色调等要素来分析一下图境的形成。

古典山水诗歌常采用平远法、深远法、高远法来构图,这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不谋而合。《林泉高致·山水》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古典诗歌借鉴画理,运用三远法来构境成象,形成了和谐的艺术境界。

平远法多为平视法,极目千里,一览无余。一般色泽浑融,境界开阔,从容之意洋溢其中,读之如展画幅,如行山水。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杜甫的《旅夜抒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萨都剌的《过嘉兴》:“三山云海几干里,十幅蒲帆挂烟水。”都展现出开阔而辽远的境界。平远法多用来塑造广漠意境,画面辽阔,可蕴藏作者开阔、闲适、冲淡的心绪。一般而言,田园诗多用此法,如陶渊明、孟浩然、韦应物、范成大等人的诗作,画面舒展,境界平和,给人以自然而然的舒适,没有高远法的峭拔和深远法的曲折,并无努力营构之气,显示出宁静澹泊之美。

深远法多层层建构,步步深入,叠境架象,用透视和曲笔不断营造曲径通幽的画面,读之如行山中,奇象环生。王维《终南山》:“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刘球《山居》:“水抱孤村远,山通一径斜。不知深树里,还住几人家。”杜甫《白帝城最高楼》:“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郎士元《柏林寺南望》:“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读之如履幽谷。深远法多用以展现画面的深邃,其间蕴涵着作者精妙的构思,或映衬、或烘托、或对应、或比照,最能体现作者构思与才力。谢灵运、韩愈、苏轼、黄庭坚等才学派诗人常用深远法构境,匠心独具,意趣神邈。如王夫之言:“谢灵运一意回旋往复,以尽思理,吟之使人卞躁之意消。”便是对其诗歌深远意境的概括。

高远法造境精警,常有峭拔独立之感。如祖咏的《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李东阳《游岳麓寺》:“微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宗臣《登云门诸山》:“山头月白云英英,千峰倒插千江明。”描绘的都是高耸入云的景致和其中蕴含的峭拔意趣。高远者多为仰视可见,似乎具有不羁之才者多用之,如李白、杜牧之诗,多境界高拔,气势不凡,有独立、飘逸之感。高远之境,见之于感世,易为高古之品;见之于吟史,多有劲健之气;托之于游仙,常有飘逸之风。

P90-92

序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对各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它的内在精神已渗透到炎黄子孙的血脉中,其影响是弥久深远的:当代中国人——无论是谁,无不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历史的车轮行驶到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义明建设的宝贵资源。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从我们的问题或我们的精神需要出发,以新的视野或现代意识,对中国文化中某些被反复咏叹的东西给以重新观照或解读。

现代派诗人、著名文学史家闻一多先生宣称:“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说‘诗唐’——懂得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如果善于理解这种逆向思维的丰厚内涵,并由此引申开去的话,那么,我们则想说:中围文化虽早已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话题,但假如只满足于平面式的浅尝辄止,就很容易指木为林或见林失木,最终反倒是空泛无得并且莫知归依了。所以,我们现在才尝试着变换习惯性的认知方式,移果就因、因反作正,从文化的特定视角来重新解读而非直接面对某些重大的历史或文化主题,特意选择那些人们普遍感兴趣即茶余饭后可供谈资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题材——这是一些世世代代都在反复谈论的话题。问题在于,今天应用一种什么样的眼光和口吻重新谈论它。我们力求以扎实确凿的史料为根基,采取富有文采、生动流畅的散文笔法,对其进行多元观照与文化透视,反映重大历史、文化主题,并给予历史阐释和文化反思,折射出某些文化精神。缘此而往,就有可能寻找到另一扇尚未被开启过的门扉,那里面当有着不尽胜境、无限风光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所以,本丛书强调知识性,但不是一般性的知识读本;强调学术根基,但不是纯粹的学术专著;强调可读性,但不是违背史实的任意杜撰:强调个人新见,但不是只顾新异的凿空立论和华而不实的游戏笔墨。浓郁的文化观照和多出新见卓识(观点新或视角新),是本丛书的特色和宗旨。

本丛书中的每一种,都精心选择国内在各自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撰写,注重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叙述方式,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选择相关的、经典的图片,采用彩色捅页和黑白附图(编者按:本丛书采用了少数今人作品,因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恳请当事人见书后尽快与我们联系,以便寄奉样书、稿酬)的方式,从而更具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本丛书面向中等文化以上的广大读者群,使其在轻松、趣味盎然的阅读中,得到启迪和收获,以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和鉴赏品位。

本丛书强诃“可操作性和持续发展的张力”,即灵活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作为一个长期的品牌选题,视具体情况,分为若干辑陆续推出,逐步完成对文化中国重大历史、文化主题的另样解读。

《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丛书》第三辑共推出5种。

《诸子百家与文化元典》审视了中国古代文化元典产生、发展的历程,认为其间含蕴着一种道德之善与精神之美,无论在治世还是乱世,都具有匡时救世的意义。而在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百家争鸣,诸子竞相创新,形成浪潮。儒、道、墨、法、阴阳五大派相互批判,又逐渐融合,最终结构成中国文化的主流,即文化元典精神。悠久的中华文明便是在这些元典精神的承传支撑下,与时俱进,吐故纳新,逐渐地发展起来的。

《自然与自我:从老庄到李贽》叙述了自春秋晚期始,中经魏晋唐宋至晚明,由老、庄滥觞,至李贽更为张扬的崇尚自然、强调个性解放的思潮贯穿着中国思想史长河,从涓涓细流发展到惊涛拍岸,不可遏阻。继之论说他们与孔、孟、程、朱为代表的正统儒家一理学家一起,向社会传递出“以道自任”,即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政治诉求,遂共同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建构;并认定其自身也由最初的自在最终走向自为,即如黑格尔所说的,具有丁“世界精神”——“自由意识”及“自我意识”。  《人格的独立:从屈原到陆游》以屈原、陆游为代表与纽带,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和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对众多的古代文士关于凸显个体存在、弘扬人格独立与强调人的主体精神的各种表现,作出了生动描述和本源性的深入探讨。这些诗人、作家,在创作中创新求变,作品展露出鲜明的个性特色,充满独立不羁的精神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热情,比兴寄托、因物喻志,给人们带来巨大而恒久的审美快感。

《诗画人生:从王维到郑板桥》探讨了诗歌与绘画的共同起源、理论建构与表现形态;并细致描述出诗人和书画家们因性格特质、人文情趣、生命取向而使之面临着政治理想与艺术气质的冲突,不得不于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中进行抉择。凡此等等,皆交织作一幅斑斓缤纷的长卷,无不引发人们对艺术与人生的深沉思考。

《才女风流:从李清照到柳如是》关注的是为数不太多,但却极富才情。给中国文学大厦增添了一笔亮丽色彩的女诗人、女作家群。品读她们的作品,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女性对自己的爱情世界和婚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同时还可以体会到女性对发扬母教优良传统、培养家族文化氛围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怎样于家宅内部组成南母女姊妹等参与构成的文学社团、如何逐渐步人社交场合并产生影响。

本丛书面向社会广大读书界,自然希望得到更多读者朋友的关注。倘蒙您慨然指出不足或谬误之处,相互切磋商酌,那便是传递出一分浓浓的友情,而我们的欢迎与感谢之情自是不言而明的。

2006年初冬于济南玉函山房

后记

我1989年至1992年在洛阳市第三师范学校读中师。这所学校位于洛宁县城。绵延起伏的伏牛山余脉和潺潺流淌的洛河,成了我周末徜徉的乐园。我常常携带一部古人的集子,或吟哦曹植“恨人神之道殊兮”的句子,沿着那沾满露水的河边小径前行;或找到那本翻破皮的《红楼梦》,爬上学校后面陡峭的山岩,选择一个极目千里的向阳山坡,或坐或躺,度过暖洋洋的一天。在那三年中,整天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总感觉有无数的诗人和小说家陪伴着自己,每天都是充实的。

如果说读书是从小便有的兴趣,那洛阳三师给我启蒙最深的是培养了我对绘画的兴趣。在初中时,我虽然也曾信手涂鸦,但总无门径。师范三年,我曾有一段时间,心无旁骛地学习绘画,无论周末还是晚上的自习,总是在不停地绘画,也阅读了一些的绘画书籍,临摹了不少画谱,使我大开眼界,意识到了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小时候所背诵的诗句,总自觉不自觉地在眼前跳跃,使我朦朦胧胧地意识到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微妙的关系。毕业以后,由于兴趣的转移,我逐渐疏远了绘画但依然保持着读书的习惯,对绘画的喜欢,变成了阅读绘画理论,欣赏绘画作品。特别是在读硕士和博士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阅读文艺理论著作,更加深了对绘画与文学关系的认识,总觉得诗歌和绘画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必须说清,但却尚未说清的话题。

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以往的思考总能找到一个重新回顾和表达的机会。受同学董希平的引荐,“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这一丛书的主编之一乔力先生,约我写这本书。我思考了几天,便答应下来。想试着把诗画同源、诗画一律、诗画互渗等艺术问题说一说,并把诗画家作为一个类型,勾勒出他们的人生境界和人文情趣。遂集中精力,用了半年的时问一气呵成。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济南出版社丁少伦副社长和乔力先生的指点,也得到了赵志坚、王菁、宋书强等编辑的帮助。能够按时完成,与他们的鼓励是分不开的。兰州大学校友张丽帮我修订了全文,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刘凡羽、胡贞飞帮我核对了引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需要说明的是,我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正承担着东北师范大学校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诗词叙述形态研究”(编号06QN017),有部分内容重叠,因而本书也是其阶段性成果之一。

由于时间仓促和学识局限,书中难免存在疏误,还请大家教正。

2006年10月1日于长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诗画人生(从王维到郑板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胜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02465
开本 16开
页数 2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8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0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