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美琼编著的《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精选》是20世纪散文名家名篇佳作的精选,收录了梁启超、李大钊、鲁迅、郑振铎、胡适、夏丐尊、叶圣陶、茅盾、须地山、王统照、徐志摩、俞平伯、朱自清、郁达夫、冰心、沈从文、闻一多、萧红、林徽因、梁实秋、余光中、陶然等数十位名家的代表作。这些作品有的深遂,有的轻松;有的严肃,有的诙谐;有的凝重,有的洒脱;有的峻急,有的飘逸。通过阅读这些名篇佳作,可以提高读者文学鉴赏水平,并随着作家的眼光走进历史、走进人生、走进作家的心灵深处,从中收获许许多多值得珍藏的精神财富。
图书 | 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精选/新课标必读彩绘系列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邓美琼编著的《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精选》是20世纪散文名家名篇佳作的精选,收录了梁启超、李大钊、鲁迅、郑振铎、胡适、夏丐尊、叶圣陶、茅盾、须地山、王统照、徐志摩、俞平伯、朱自清、郁达夫、冰心、沈从文、闻一多、萧红、林徽因、梁实秋、余光中、陶然等数十位名家的代表作。这些作品有的深遂,有的轻松;有的严肃,有的诙谐;有的凝重,有的洒脱;有的峻急,有的飘逸。通过阅读这些名篇佳作,可以提高读者文学鉴赏水平,并随着作家的眼光走进历史、走进人生、走进作家的心灵深处,从中收获许许多多值得珍藏的精神财富。 内容推荐 《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精选》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名篇佳作的精选,收录了鲁迅、周作人、胡适等数十位名家的代表作,共计二十四篇。包括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鲁迅的《春末闲谈》、许地山的《命命鸟》、夏丐尊的《钢铁假山》、叶圣陶的《没有秋虫的地方》、胡适的《庐山游记》、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俞平伯与朱自清的同名作品《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精选》由邓美琼编著。 目录 少年中国说 互峰游记 春末闲谈 访笺杂记 青纱帐 钢铁假山 命命鸟 没育秋虫的地方 庐山游记《节选) 我所知道的康桥 桃塬与远州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钓台的春昼 闲情 途中 车中一瞥 最后一次的讲演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胡同 北平年景 听听那冷雨 别禹的故事 试读章节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学者。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日老大帝国,再则日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任公日: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老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之大略也。任公日: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任公日:伤哉,老大也!浔阳江头琵琶妇,当明月绕船,枫叶瑟瑟,衾寒于铁,似梦非梦之时,追想洛阳尘中春花秋月之佳趣。西宫南内,白发宫娥,一灯如穗,三五对坐,谈开元、天宝间遗事,谱《霓裳羽衣曲》。青门种瓜人,左对孺人,顾弄孺子,忆侯门似海珠履杂遝之盛事。拿破仑之流于厄蔑,阿剌飞之幽于锡兰,与三两监守吏,或过访之好事者,道当年短刀匹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血战海楼,一声叱咤,万国震恐之丰功伟烈,初而拍案,继而抚髀,终而揽镜。呜呼,面皴齿尽,白发盈把,颓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无心事,舍悲惨之处无天地;舍颓唐之外无日月,舍叹息之外无音声;舍待死之外无事业。美人豪杰且然,而况寻常碌碌者耶?生平亲友,皆在墟墓;起居饮食,待命于人。今日且过,遑知他日?今年且过,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气之事,未有甚于老大者。于此人也,而欲望以拿云之手段,回天之事功,挟山超海之意气,能乎不能? 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炬赫。历史家所铺叙,词章家所讴歌,何一非我国民少年时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陈迹哉!而今颓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岂所谓“老大嫁作商人妇”者耶?呜呼!凭君莫话当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对,岌岌顾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万事付之奈何,一切凭人作弄,亦何足怪! 任公日: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问题也。如其老大也,则是中国为过去之国,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国,而今渐澌灭,他日之命运殆将尽也。如其非老大也,则是中国为未来之国,即地球上昔未现此国,而今渐发达,他日之前程且方长也。欲断今日之中国为老大耶?为少年耶?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自百年以来也。完全成立者,壮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断之日: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 夫古昔之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或为家族之国,或为酋长之国,或为诸侯封建之国,或为一王专制之国。虽种类不一,要之,其于国家之体质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正如婴儿自胚胎以迄成童,其身体之一二官支,先行长成,此外则全体虽粗具,然未能得其用也。故唐虞以前为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乳哺时代,由孔子而来至于今为童子时代。逐渐发达,而今乃始将人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其长成所以若是之迟者,则历代之民贼有窒其生机者也。譬犹童年多病,转类老态,或且疑其死期之将至焉,而不知皆由未完成未成立也。非过去之谓,而未来之谓也。P1-3 序言 在古典文学中,作为一种文体概念的“散文”,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指和韵文相对称、不押韵的文章,其二是指和骈文相对称、句法不整齐的文章。进入20世纪,随着西方近代文艺理论的引进,散文的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新的阐释和确立,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重视。正是在吸收外来思潮和接受固有传统的基础上,现代意义上的散文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总而言之,现代散文题材内容广泛,形式丰富多样,举凡杂感、短评、随笔、速写、游记、书信、日记、报告、通讯、特写等,都可以归入散文的范畴。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国20世纪的散文,既是对古代散文的合理继承,也吸收了外国散文的优点进行创新发展,特别是五四后的散文,是新文学中最有成绩的一个部分,出现了许大师级的作家和传世作品。20世纪的中国散文的百年,绝非中国历史上过去任何一个百年可比!它是不平常、不平静的一百年,是风雷激荡、革故鼎新的一百年,是沧桑巨变、天翻地覆的一百年!好的散文同时也是语言的精品,或典雅凝练,或朴实真切,或幽默诙谐……其中包蕴着丰富的意象,显示出音调与节奏的美感。 名家名作等经典的魅力常常是经久不衰、令人百读不厌的,本书是20世纪散文名家名篇佳作的精选,收录了梁启超、李大钊、鲁迅、郑振铎、胡适、夏丐尊、叶圣陶、茅盾、须地山、王统照、徐志摩、俞平伯、朱自清、郁达夫、冰心、沈从文、闻一多、萧红、林徽因、梁实秋、余光中、陶然等数十位名家的代表作。这些作品有的深遂,有的轻松;有的严肃,有的诙谐;有的凝重,有的洒脱;有的峻急,有的飘逸。通过阅读这些名篇佳作,可以提高读者文学鉴赏水平,并随着作家的眼光走进历史、走进人生、走进作家的心灵深处,从中收获许许多多值得珍藏的精神财富。下面列举本书中的几篇散文略加赏析。 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扣住一个“老”字,在备述“老大帝国”的种种“老大”现象之后,特别去着力揭示当时那些手握“国权”的“老朽之人”的卑微的人格,空虚的灵魂,尸位护权的自私心理。他说,西欧、日本之所以称中国为“老大帝国”,首先“则以握国者,皆老朽之人也”。而这些人本来就无德无能,“自其少壮之时”,就不知亚洲、欧洲为何地,汉祖、唐宗为何人,再加上封建伦理、官场倾轧的“搓磨”“陶冶”,“脑髓已涸”,“血管已塞”,“气息奄奄,与鬼为邻”。其肉体已非盲则聋,非跛则瘫,“步履”须左右扶捉,“言语”更“不能自了”,而将“二万里山河,四万万人命”,交于其手,国家精神怎能不老!在中国古代的散文作家中,很少有人以冷静、客观的心理分析见长,而梁启超在这里几乎是借用了欧洲小说家描摹人物心理的手法,对那些手握国柄而又老朽不堪的人的心理状态作了无情的解剖。 鲁迅的《春末闲谈》为了揭露统治阶级了维护其统治,施行种种麻痹术用自然界中的细腰蜂作比,分析其同异,揭示其实质,显得生动形象,新鲜贴切。以“刑天”的传说和陶潜的诗句,来说明人民的斗争精神及一切压迫和麻痹术之无效,也十分鲜明有力。文章题名“闲谈”,思路无拘无束,结构活泼富于变化,细腰蜂和青虫的传说,中外古今各种事例的旁征博引,使文章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生动的趣味性,在“闲谈”中阐发了深刻的思想。语言幽默风趣,好用反语,令人在开颜一笑中受到思想启示和感情陶冶。作者先从细腰蜂谈起。这种蜂十分残忍,在它捕捉小青虫或蜘蛛后,并不立即吃掉它们,却用它那“神奇的毒针”,把他们麻痹到不死不活的状态,作为自己孵化子女的载体,等到幼蜂出来后,又成为幼蜂的食料,而且是新鲜的食物。因为它们并没有死,不会腐烂。鲁迅把细腰蜂视为一种残忍的凶手,而又是一个学识技术极高明的解剖学家。它的残忍之处在于它不立刻致小青虫或蜘蛛于死地,而是让他们“不死不活”,在痛苦中受折磨而又为它服务,直到最后被吃掉。作者在这里谈细腰蜂,实际上是一种形象化的说理,说明了古今中外的统治者虽有细腰蜂之志,却无细腰蜂之术的道理。他们妄想永远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奴役人民,采取了种种禁锢和麻痹人民思想的统治方法,都是在寻找像细腰蜂的“神奇的毒针”那样的“奇妙的药品”,让被统治者服用后像小青虫那样“不死不活”,供他们驱使和享用,但结果总是失败。他们的各种麻痹术,不能像细腰蜂那样奏效。因为细腰蜂要求小青虫或蜘蛛只须不懂而又不死,而统治者要求被统治者的是既运动,贡献玉食,又要无知觉,不反抗。这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情。因为被统治者是有思想的,而思想又是无法禁止的。所以历史在代代更替,统治者一方面统治人民,一方面又被不时地推翻。作者借引陶潜的诗句,指出被统治者“无头也会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难得太平”。这表现了鲁迅对人民的力量,对人民的反抗斗争精神的信心和乐观态度,也表现出了他对统治者的嘲弄和讽刺。于是在“闲谈”之中,深刻的寓意和鲜明的现实性也就表现出来了。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同一个人在不同心境下对同一事物感受会有很大差别,更不用说两个人揣着不同的心境游历同一景了,本书特别选取了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是故地重游,而俞平伯则是初次游历:一是“初泛”,一是重游。寥寥几字切中要害。俞游秦淮河是初到者的“泛”游,是观景辩向的初级阶段;而朱重游是建立在已有的见识之上的进一步深层次的认识。也就是说俞的“初泛”决定他的文重“物”即景,而朱文重“情”也就是说是物以上的深层次思考;这也同样决定了俞文情随景迁,而朱文则是情随思移。具体讲,朱文依次写秦淮河里的船、秦淮河水、秦淮河岸人家、河里游玩时发生的趣事,笔端触及处无不是情之所至。再看俞文,依次写,开穿,初泛灯舫,夕阳西下,谈天饮酒,暗夜里前行、绿影里停泊直到“前面已是复成桥”,情随景来笔到之时即景到之处。由此二者之异可见一斑。加上二人对写文章态度不同,所书之文自然著色不能一也。朱文细致质朴,俞文“主心主物”,即朱以文悦我心,俞则以文发之哲思,一个感性,一个理性,溢于文章其风华表里自同文不同质。 胡适的《庐山游记》也值得一提:作者到了庐山这样的胜处,忆古和追史都不可免。能以清简而得要的文字述出,确属好手段。胡先生写白鹿洞书院一段,削繁叶而存茁于,有平易素淡之美。文曰:“白鹿洞在历史上占一个特殊地位,有两个原因。第一,因为白鹿洞书院是最早的一个书院。南唐元中(937—942)建为庐山国学,置田聚徒,以李善道为洞主。宋初因置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三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为书院的四个祖宗。第二,因为朱子重建白鹿洞书院,明定学规,遂成后世几百年‘讲学式’的书院的规模。宋末以至清初的书院皆属于这一种。到乾隆以后,朴学之风气已成,方才有一种新式的书院起来;阮元所创的诂经精舍、学海堂,可算是这种新式书院的代表。南宋的书院祀北宋周邵程诸先生;元明的书院祀程朱;晚明的书院多祀阳明;王学衰后,书院多祀程朱。乾嘉以后的书院乃不祀理学家而改祀许慎郑玄等。所祀的不同便是这两大派书院的根本不同。”如宣讲书院史略而要言不烦。这般概说,完全出诸平白的直叙,不发一点议论、不抒一点情在里面,真见出胡先生在学问上的功夫。只这疏淡自然的几笔就可详明,何劳多费字句呢?这种学者式的叙写状态,偏重的是知识,而非世人习见的理与情,或是看似精彩的比喻和形容,很可以透出一种从容的风致。 总之,本书以这样少的作家表这百年散文的状貌,深感困难和无奈——遗珠之憾,在所难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散文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就是靠感觉,本书即通过选编这样少的作品来囊括20世纪中国散文的成就,本着用渗透着作家独特情感心志的富有情味的语言去打动读者,让读者感受到这一个世纪散文的魅力。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精选/新课标必读彩绘系列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邓美琼//吴培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106809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7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0 |
出版时间 | 2013-10-01 |
首版时间 | 2013-10-01 |
印刷时间 | 2013-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84 |
CIP核字 | 2013187741 |
中图分类号 | I266 |
丛书名 | |
印张 | 1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福建 |
长 | 236 |
宽 | 172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