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蜀道(两个人的秘境之旅)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作者两次主要蜀道行走为线索,分为《七月古道行》与《十月古道行》两大部分,以大量图文内容,描绘了近三十座蜀道重镇在内的广阔空间,浓缩了自古蜀道伊始至今的数千载时光,既是对蜀道及其沿线自然景观与人文蕴藏的忠实描摹,又是对古今蜀道灵魂的深入体察与刻画,同时,还是蜀道行走者在多次探访过程中的真实感触与理性思考。

内容推荐

本书以作者两次主要蜀道行走为线索,分为《七月古道行》与《十月古道行》两大部分,以大量图文内容,描绘了近三十座蜀道重镇在内的广阔空间,浓缩了自古蜀道伊始至今的数千载时光,既是对蜀道及其沿线自然景观与人文蕴藏的忠实描摹,又是对古今蜀道灵魂的深入体察与刻画,同时,还是蜀道行走者在多次探访过程中的真实感触与理性思考。

目录

开篇语:古蜀道——历史与文化的生命长廊

第一部分 七月古道行(金牛道、阴平道、米仓道寻踪)

引子 从梦想出发——自重庆西行

第一章 成都:千古蜀道上的锦绣名都

第二章 广汉:倾听古蜀文明的声音

第三章 德阳:儒风吹拂石头史诗

第四章 罗江:鹿头山间古道魂

第五章 江油:从诗仙故乡到三国险关

第六章 绵阳:蜀道南珠的四射光芒

第七章 梓潼:翠云廊上古柏森森

第八章 剑阁:永远的蜀道雄矣

第九章 广元:一部厚重的道路史册

第十章 闽中:古城千年梦

尾声:归途余韵

第二部分 十月古道行

引子 再度寻梦——自重庆北行

第十一章 大竹:峡深古道幽

第十二章 渠县:探访汉阙之乡

第十三章 达县:“川东绣壤”的真佛胜境

第十四章 宣汉:寻找巴人的足迹

第十五章 万源:巴山丛中的秦川锁匙

第十六章 汉中:蜀道荟萃的人间“天汉”

尾声 终点即起点

后记 梦里梦外皆旅程

试读章节

落日斜晖中,我们的车就像一尾鱼,沿着宽阔平整的道路,滑向既熟悉又陌生的成都市区。城市在日新月异,记忆中的成都,已朦胧成一个似曾相识的旧梦。

在大道、高楼、广场、绿地拼合出的斑斓色彩中,在人潮、车流共振出的谐美乐音中,一道长长的光焰,似幻似真,划过眼前新蜀道、古蜀道双重意义上的四川省会、西南都市,划拨开时光的重重天幕,似乎要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骄人历史与灿烂文化,逐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成都在先秦时代即因其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成为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早在四五千年前,成都一带已是古代蜀人的重要聚居区,并出现了都邑的初型;大约在春秋中晚期,成都又正式成为古蜀开明王朝的都邑所在地,蜀王开明九世取“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意,将这座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岷江中游地段的平原城市,命名为成都。从此,成都这一地名,便承载着它以之为内容和实质的一方蜀土满城蜀民,随着历史大江河的滚滚洪流,一路前行,在迄今约2500年的光阴里,创造出数不尽的辉煌。

自古以来,成都既是一个“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下粮仓,也是一座“既丽且崇”的西部大都会。西汉时的成都城即已成为全国五大都会之一,且系仅次于京师长安的中国第二大城市。东汉时期,成都又发展为长江流域惟一的全国性大都会及海内六大商贸中心之一。唐宋时代的成都则更处于一段空前繁荣的黄金年华:中唐时,商贸发达的成都与江南扬州齐名,人称“扬一益二”;中唐至唐末,成都又超过扬州,成为全国最为繁华的商业大都会。到了宋朝,成都的繁富更是达于极盛,号为“天下繁侈”。在工商业与经济繁荣的同时,成都也有着兴盛发达的科技与人文,历史的篇章上,由成都书写下的许许多多中国第一、世界第一,散发着馥郁恒久的文化芬芳。

自开明迁都起,成都就一直是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历朝各代均以之为郡、州、省级行政区的治所。古蜀之后,历史上还曾经有7个割据政权相继建都成都。

千古蜀道,锦绣蜀都。正如现代成都是公路、铁路、航线密集的新蜀道枢纽,古代成都是古蜀道网络上的中心城池。它在先秦时期就已是最重要的蜀道城市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蜀道甚至可以算作是为它而开辟的。在那些古老的岁月里,成都是无数蜀道行者心目中的一大梦想。如果把漫漫蜀道比作一条长绳,那么,绳的一头,系着长安系着秦陇,另一头,则系着成都系着巴蜀。百载千岁,千里万里,商旅、僧道、文人、政客、兵将……形形色色的行路人,从这条长绳的一头走向另一头,留下数不清的跋涉足迹与奔波感悟,用苍苍旅色与仆仆征尘,刻写着他们各自不同的蜀道行程和人生历程。无论道路多么崎岖艰险,哪十白难于上青天,阻隔不断的,依然是行走的步履:从蜀都锦绣到京都繁荣,从巴蜀文明到中原文明,从一个目标到又一个目标……成都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终点,每一天都有无数出行人从这里启程,向着已知或未知的远方,迈出他们万里蜀道征程的第一步;与此同时,这里又是万千远行者苦苦追寻的目的地,乃至精心选择的憩居归宿地。

不再是千年不变的石板古道,也不再经过古老的城墙与城门。当我们进入当今成都,最先吸引我们视线的,是纵横交错的现代道路。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环环相绕,层层相拥,簇围着一个繁华的新成都。现代化大都市不断膨胀的范畴,早已不再以古代城墙为局限,而是以现代道路为拓展。道路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先行,还是城市繁荣的象征。

为了寻找成都的历史上限,我们循着道路,走向这座锦绣之都的西北郊。绚丽的夕阳下,一片名为“金沙遗址”的土地,在我们眼前放射出神秘而耀眼的金光,时光在飞速倒流中首先将我们带回到那金光初露的场景。

2001年2月8日,在成都青羊区苏坡乡金沙村一带,开挖下水道工程的挖掘机轰鸣着,无意间开启了一扇宝库大门——在时空中沉埋了三干多年的金沙之光破土而出,成都平原的历史天空,又一次升起古蜀文明的灿烂辉光。

考古研究发现,三星堆古蜀都是突然毁灭的,三星堆文明也随之神秘消失。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星堆文明的去向和古蜀国都城的下落,一直是考古专家们长期追寻探索的重点目标。随着金沙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深入,古代蜀人留下的大量信息,接连不断地向现代人表明:这里就是考古学家们寻觅已久的古蜀国都邑。金沙遗址很可能是与三星堆遗址同等重要的一个古蜀国中心,且系三星堆文明衰亡后,古蜀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成都转移的结果,它与成都平原早期古城遗址群、成都城区商业街战国船棺墓葬一起,构建起了古蜀文明的发展演进体系。它是四川继三星堆遗址后的又一个重大考古发现,也是21世纪中国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秦灭蜀后张仪筑成都城的战国晚期,金沙遗址以过去文献中完全没有的全新材料,进一步改写了成都及四川的历史,将古蜀国统治者在成都附近的活动从2500多年前推进到3000多年前。

磨底河静静地从金沙遗址上自西向东穿过,潺潺的流水闪烁着细碎的波光,似乎想要向我们倾诉它保守了三千多年的秘密。

分布在一片河流冲积平原之上的金沙遗址,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是目前成都地区规模最大的商周文化遗址。生活在磨底河两岸的远古金沙居民,就是在这样一片沃土上创造了高度的文明。从金沙遗址的总体布局可以看出,这座古城显然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与规划,它以祭祀区为中心,呈块状分布,由祭祀区、生活区、作坊区、宫殿区、墓葬区等众多遗迹组成。在这些区域内,经过数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房屋、陶窑、灰坑和墓葬遗址,迄今为止已出土数千件玉器、金器、青铜器、石器、象牙器,以及大批象牙、野猪獠牙、鹿角等等,这些珍贵的遗迹及出土物,为我们描摹出一幅幅散发着浓郁古蜀气息的瑰奇画面。尽管历史永远也无法还原,但这片土地上的不甘磨灭的印痕,却让贴近古蜀历史的真相成为了可能,并将我们的思绪引向那遥远的古蜀时代……

象牙在古代往往是一个国家国力的象征。在金沙,一千余根完整的出土象牙形成了一大奇观。仅一个遗址就出土如此之多的象牙,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可见金沙当时已成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沙象牙的来源一直是考古界关注的焦点。一种看法认为,这些象牙是西亚、中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商贾们带来交换蜀锦、蜀布等特产的,或者是云南、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进献给金沙王公贵族的贡品;也有相当多的专家倾向于金沙象牙本地产一说,在当时,北到黄河流域,南到长江流域,都有象群的足迹。成都平原虽然现在没有野生大象,但在古代,却极可能有着广泛的象群分布。古籍《山海经》和《国语》,均反复提到过成都平原和古蜀国的大象。而金沙遗址目前最大的出土物——重达10吨的乌木,表明金沙在3000多年前很可能是古木参天的森林。为金沙人提供大量象牙的象群,就生长出没于这片温暖潮湿的苍郁森林中。

P13-15

序言

时间要回溯到2OO4年除夕:在那个被节日温暖的寒夜里。我以行走的方式。走过了旧岁,走进了新的一年。除夕,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拥有的第一时间——我的人生历程,就起始于一个除夕夜的爆竹声中。直觉告诉我,在这一丰一度的除夕,在这于己而言具有双重意义的特别时段。我将会从冥冥之中得到一些非同寻常的暗示,关于生命,关于过去、现在与未来。

灯火的热烈。弥漫在化解不开的冬雾里,笼罩着高楼林立的重庆。我朝夕相依的城市在满天星与红灯笼的盛装下,格外温馨美丽。

站在嘉陵江大桥上,俯瞰着江流的波光,仿佛是在俯瞰着曾经走过的岁月:那一长串闪亮的日子,此刻正静静地沉睡于光阴的河底。

除夕夜的天空,神秘而又祥和。仰望着它,内心充满了对未来时日的企盼:生命的下一段轨迹,将会划向何方呢?

远处传来时断时续的乐音,天籁一般。在我的感知与理解中,这是一种温婉而又执著的召唤,来自某些连远的地方。我隐约地有所预见:这场除夕贺岁行走,必将引发一场特定方向的行走。这一走,也许,就会走过四季;也许还会,走过一生。

春天我不断寻觅。我想要找寻的,是一个广义的目标,以及心灵的抵达。

那一经闻听就难以释怀的召唤之声。一天比一天更为密集地响起。我也一天比一天,更加渴慕贴近、持久而清晰地倾听。

于是,我选择了出发和远行。

于是,就有了我们夏秋两季的蜀道寻梦。

在两个空间大圆相加的长旅中,我们驭马飞车,翻山越水,万里寻踪,以古道为中心,走过一条又一条绵长的道路,步入一片连一片真实的梦境。在这个难舍难分的长梦里,每一圈细碎的梦纹,都荡漾着美妙的梦想之音。

是的,应该说,我已经听见。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会沿着相同的路线再次远行吗?穿过纷扬的回忆之絮,一行再行的决心日蛊坚定:业已成为过往的古道行,只不过是一个储满诱惑的开端,新一轮古道之旅,已经酝酿于其中。

无论相隔多么迢遥的时空,在那些我热爱并思念着的土地上,一定会有呼唤如不断之线。牵系着越飞越高远的记忆羽翅。让我在陌生的旅途中。一次次地回顾,渴望着重返声波的来处。

生命即如一场接一场的行走,伴随全程的,是永恒的向往与怀念。

代新 2006年11月

后记

当我敲下《蜀道——两个人的秘境之旅》最终定稿的最后一个字符时,正是一个万籁俱寂的凌晨。窗外有路灯,桌上的台灯,经常伴着它们,通宵长明。窗外还有雨,细细的,不发出多少声响,却湿湿的,热热的,浸透了我全部的文字,和内心的每一个角落。

终于走到了这样一个可以静静回顾的时刻。

它意味着一场长途跋涉的真正完成。蜀道万里寻踪,不但包括实地意义上的数次长距离探访,还包括文字意义上的长阶段求索。在这充满眷恋与感悟的回忆时分,我看到了一轮庄严寻梦过程的完整实现。万里,并不仅仅只是上万里的具体行走进程,还是远超万里的抽象心灵历程;寻踪,也不仅止于围绕某一道路概念,寻觅追踪一系列实际目标,更是对人生意义的发掘与体验,对生命理想的遵循与坚持。

这是一场历时两年、行程两万余里的漫漫长旅,我们为之付出了超常的精力与心血。在这个艰辛与快乐并存的过程中,我们已尽心用力且有所获得:不但收集了大量的素材,还拍下了数千张照片。眼前的书稿——长篇行走散文《蜀道——两个人的秘境之旅》,则更是这一难忘旅程的证明与纪念。全书以我们的两次主要蜀道行走为线索,分为《七月古道行》与《十月古道行》两大部分,以大量图文内容,描绘了近三十座蜀道重镇在内的广阔空间,浓缩了自古蜀道伊始至今的数干载时光,既是对蜀道及其沿线自然景观与人文蕴藏的忠实描摹,又是对古今蜀道灵魂的深入体察与刻画,同时,还是蜀道行走者在多次探访过程中的真实感触与理性思考。这是一项谨严细致的工作:从行走到写作,从素材收集到谋篇布局,从初稿成型到多次修润……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反复斟酌。我相信,为完成这部所涉地域广大、历史跨度久长的行走记,我所倾注的每一分努力,每一分真诚,都会经由我的文字,弈透书页,一点一滴地传递给我的读者,我的知音。

毋须多言我对行走、对写作、对道路的情感,只因它与生俱来,自然而然地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并将永不停息地循环,伴随我的生命全程。

无论春夏秋冬,自我的定位,不是在真实的长路上,就是在向往的长路上。一如我在本书中写下的那些文字:

“我找到的,是一条路。梦里的路。

它盘旋,蜿蜒,游动,飞翔。

它终止于梦外,却又起始于梦中。”

……

梦里梦外皆旅程。那一条条我深爱着的道路,就像血管一样,在我的灵魂世界里不断伸延拓展,传输着不可或缺的生存能量。在这样的长路上,梦想不会停止召唤,我也不会停止前行。

虽然在我们的蜀道万里行过程中,行走者只有我先生与我,但一路上,我们幸运地拥有了强大的支持阵容,每到一处,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蜀道沿途相关单位的广泛支持,以及众多热心人士的鼎力相助。如解说、提供相关资讯和线索等。在此谨以有限的文字,表达不尽的感激。这些帮助与支持,不仅体现出对我们蜀道行的关心,更表达了对古蜀道这一历史文化遗迹的关注与热爱。它深深感动了我们,增添了我们行走的勇气和力量,让我们更加意识到为古蜀道而行走、写作的重要意义。

特此感谢以下曾为我们提供过资料或线索的单位:

《工人日报》四川、陕西记者站;四川省旅游局;成都:宝光寺、武侯祠、杜甫草堂博物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罗江:庞统祠墓博物馆;江油:李白纪念馆;绵阳:富乐山风景区;梓潼:文化旅游局、七曲山大庙;剑阁县:县委宣传部、剑门关同景旅游公司;广元市旅游局;昭化古城管委会;重庆渝北区旅游局;大竹:文化旅游局;达县:真佛山德化寺;宣汉县:罗家坝巴人遗址;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镇巴:文教体育局;西乡:午子山风景名胜区;佛坪: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洋县:蔡伦墓祠;城固:张骞墓;汉中:拜将坛;汉中博物馆;石门风景区;勉县:褒斜栈道风景区、武侯墓。

同样的感谢,谨致于我们在蜀道行途上偶遇的每一位不知名的帮助者,包括那些擦肩而过的、为我们指过路向提供过线索的行路人或当地居民,他们的匆匆一指或简单一语,都曾经把温暖与善意,传递给置身于陌生旅途上的我们。

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母亲。没有他们的理解、支持与爱护,就没有我的行走与写作。

感谢我的朋友们,是他们的鼓励与关注,为我的行走和写作添加了动力,增强了信心。

感谢为使本书得以面世付出过努力的所有人。

虽然在蜀道万里寻踪的行走过程中,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已尽力而为,力争对读者负责,对蜀道负责,但由于时间限制、记忆误差等因素,疏漏与失误可能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海涵。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蜀道沿线的实情也可能会逐渐产生一些细节变化,因此,如果出现本书文、图与实际有所出入的现象,还请读者理解。

2005年9月,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千年古蜀道开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古蜀道“申遗”预研已经展开,全面“申遗”工作,,正在各蜀道名城大力推进。通过对蜀道沿线长达两万余里的实地寻访考察,’我们深信:有着丰富历史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古蜀道,完全具备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热切盼望古蜀道尽早“申遗”成功;呼吁尽最大可能性保护现存古蜀道,让这一象征中华民族智慧的古代奇观,长驻久存;期待古蜀道沿线尚未破解的诸多自然与历史之谜,及早揭开神秘面纱。

再一次感谢每一位读者。感谢各位对蜀道的关注,对本书的阅读。让我们一起,把热爱与感激,给予我们的道路,给予我们的生命。

代新2006年11月 于重庆江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蜀道(两个人的秘境之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代新//李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37862
开本 16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4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9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7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