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国维传
内容
编辑推荐

王国维是驰名中外的大学问家。他的大批著述,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宝典,而且早已走向了世界学术之林。本书以严谨细致但不失激情飞扬的文字,对伟大的国学巨人王国维的短暂人生进行了理性而客观的记述和解析,掩卷沉思,令人如沐惠雨,又似有钟吕之音震颤心鼓,共鸣不绝。

内容推荐

本书以崭新的人文视野,凝重的历史笔触,从新旧世纪之交的广阔背景上,再现了王国维“五十之年”中经历的时代风云、事变沧桑,记述了他怎样从清末“诸生”、寒门“布衣”,通过“独学”成就了融汇中西、学贯古今的一代大师;并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比较全面而翔实地展示了他作为新文艺理论的先导、新史学的开山和甲骨“四堂”、清华“四大师”之一的学术巨子,对近代中国文化学术多方面建树及世界性贡献;同时,从思想上揭示了他在帝制到共和的大变局中,追求、苦恼、矛盾、徘徊,最后“自沉”的悲剧性结局。

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 激扬少年

 第一章:生于忧患

 第二章:私塾与家学

 第三章:科场折翅

第二部分 青春多舛

 第四章:“时务”谋生

 第五章:结识罗振玉

 第六章:“咏史”抒怀

 第七章:留洋前后

 第八章:畅游“教育世界”

 第九章:师范教员

第三部分 辗转独学

 第十章:纵论“红楼”

 第十一章:静庵诗情

 第十二章:“词话”人间

 第十三章:京华初度

 第十四章:戏曲钩沉

第四部分 流寓日本

 第十五章:异域避风

 第十六章:回归国学

 第十七章:罗王之学

 第十八章:归国

第五部分 哈园就“食”

 第十九章:“学术”主笔

 第二十章:密韵楼编目

 第二十一章:敦煌学发轫

 第二十二章:北大之决

第六部分 京都际运

 第二十三章:“行走”南书房

 第二十四章:清华岁月

 第二十五章:罗王之裂

 第二十六章:五十初度

 第二十七章:学人之死

附录一:王忠悫公遗书序

附录二:王忠悫公别传

附录三:王国维先生墓碑记

附录四:王国维学术活动年谱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生于忧患

在世人印象中,王国维是一个敦厚儒雅“老实如火腿般”的纯粹学人。其实,王国维和许多普通人一样,少年时代也曾是意气风发,壮怀激烈,对人生和社会充满了无限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且其内心深处似乎比常人更加满藏激荡,否则不会有少年时代以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意气风发,也不会有青壮年时期大力倡导教育革新并积极躬身践行,更不会有后来以那种非常激烈的方式从容地安排自己的人生归宿。当然,对王国维这种人生走向及归宿产生重要影响的,除了充满忧患的激荡世事外,还有其深厚的家学渊源及浙江海宁那极为广博的地域学养等诸多因素。那么,少年王国维是如何选择并决定自己人生走向的呢?

清光绪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公元1877年12月3日)初升暖阳朗照之时,位于浙江省海宁县城(今海宁市盐官镇)双仁巷的王家老院里,随着一声不算嘹亮的男婴啼哭,一种洋洋喜气顿时弥漫了整个庭院。虽然这时已近隆冬时节,但这种浓烈的喜气甚至溢出王家老院,暖暖而爽朗地流向了双仁巷,似乎也冲淡了江南小城里的寒湿气息。确实,这个刚刚出生初名王国桢后以王国维之名名扬天下的男婴,不仅是时任江苏省溧阳县县衙幕僚且已而立之年的王乃誉之长子,也是王乃誉的父亲及其本生父这两房合一的长孙。如此,这怎能不让子嗣不旺的王氏家族备感喜庆呢?不过,现在我们要乘着这个男婴还没有什么特别需要记述的活动,或者说他的活动与天下所有男婴并无二致时,对王家祖辈情况进行一番探究,因为这对后来王国维的人生走向不无关联,或者说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关联。

据王国维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在编撰《补家谱忠壮公传》中记述,王氏家族的祖籍在当时的宋朝国都——河南开封,远祖王禀是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河东路马步军副都总管。“靖康之难”时,王禀受命坚守太原,阻击金兵进犯。在太原阻击战中,王禀率领太原军民牵制金兵主力长达250天之久,为宋高宗等朝廷机枢南渡长江赢得了时间。而王禀在太原城被金兵突破时,则率领伤残兵民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最终怀抱宋太宗画像与长子王荀突出重围,后在敌兵追击下双双跳人汾河以身殉国。南逃到江南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宋高宗赵构,感念王禀父子力撑“靖康之难”并以身殉国的壮举,遂追封王禀为安化郡王,赐谥号“忠壮”,追封王荀为右武大夫、恩州刺史,赐封王禀次子王庄任枢密院属官,幼子王薿后来也官至浙西总辖。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宋高宗又特意召见从青州就扈从自己南渡的王禀长孙王沆,恩准其“袭封前爵”,并谕旨在直隶临安府海昌城(盐官)建造安化坊供其居住,这就是浙江海宁王氏家族在此得以落根绵延的开始。

另据《海昌胜志》记载,自从王沆定居海宁后,除了朝廷赐建的安化坊府第外,他还在海宁城内及城南、城北分别建有“王氏园”和“清远楼”、“隅园”等多处宅第。其中,“清远楼”不仅是王沆与当地文士名流经常雅集观潮吟诗的场所,也是民族英雄文天祥曾登临题诗颂扬之地。而“隅园”,后来则因为清高宗乾隆皇帝曾驻跸其中时赐名“安澜”,遂以“安澜园”闻名于世。再后来,“安澜园”在太平天国战乱中被毁,再往后又以皇家园林的方式被移植仿建在北京城。不过,这些胜迹在王国维出生时都已踪迹不见,对他来说具有特别意义的,只有海宁另一胜迹——安化王祠。

其实,安化王祠最初虽然只是王氏家族为了祭祀远祖王禀而建造的家庙,但一直受到海宁百姓的崇仰和祭祀,并逐渐成为当地官府对属民进行忠烈教化的一处重要场所。南宋灭亡之后,王氏家庙一度遭受冷落,但海宁人的心中并没有淡忘王氏前贤,遂于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公元1504年)将其改建为安化王祠。后来,安化王祠几经迁移、毁坏和重建,到王国维出生时早已移建在海宁城东,并因抗清名士、大学问家黄宗羲之子黄百家撰有《宋安化王祠碑》而声名远播。对于这样一处记载了自己远祖忠勇壮烈功绩的祭祀场所,海宁王氏后裔直至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一辈依然念念不忘,这从王乃誉自称为“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孙”中不难看出。而颇以远祖“勋绩忠烈”为荣耀的王国维,从小很自然地就接受了其远祖忠勇壮烈精神的沐浴,从而奠定了自己人生秉性的第一块基石。

当然,除了远祖王禀那种忠勇壮烈的武德之外,还有自王沆以降王氏后裔在长达近800年间始终浸淫诗书的文品,这是王国维人生秉性中的又一块基石。自王沆以降,虽然王氏后裔中除了王沆之子王恕、曾孙王辉分别荣登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和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的进士榜之外,其他全都寂寥无闻,但王国维在追述其先人时依然特别强调是庠生、禀生或国学生的身份,这不难看出王国维对于中国“诗书传家”这一传统家训祖规的看重,也就是说儒学精神是王国维极为重视的一种人生品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第二章中通过父亲王乃誉严苛教导儿子王国维致力于科举一事中予以重点解析,在此不赘。

在明了王氏家族祖德对于王国维品性潜移默化影响之后,我们似乎还应该对王国维的出生地——浙江海宁双仁巷予以解析,因为这深厚的地缘学养同样对王国维的品性养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据《宁志备考》卷八“颜真卿”条目记载:“钱氏有国,遣官立庙于邑治之南,赐金额曰双仁,宋兴国间毁,复建于安化。”在这一条目中,记述的是五代时吴越国国王钱俶为了纪念颜真卿与颜呆卿兄弟两人的伟烈功绩,特派遣官员在海宁为他们兄弟俩立庙以供祭祀,并赐题“双仁”金字匾额一事。那么,吴越国国王钱傲为什么有此之举呢?P3-5

序言

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知道王国维这个名字的,也不知道枕边书中何时添加了关于王国维的第一册。多年来,虽然我的枕边书更换了许多,但关于王国维的不仅没有撤换过,年深日久竟然占据了我书房中那还算宽大卧榻的三分之一。不过,我存心要给王国维作传,则始于两年前与北京出版界一友人的闲谈,而决心坐定在电脑前写这部《王国维传》,又不能不提到与百花文艺出版社的两次愉快合作,以及该社善于选取厚重图书题材且行事细致严谨的甘以雯女士的信任与鼓励。

存心要写《王国维传》,使我两年来一直处于“累并快乐着”的氛围中。在此之前,我虽然零零散散地写过一些关于王国维的文字。也曾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讨论,但要真正为王国维作传,实在感到是一件极其难为的事。难为的不仅是因为有诸多专家学者已经出版了数百种关于王国维的研究著述,而要全数阅读这些见解深邃、论述精湛且汗牛充栋的皇皇论著,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而且王国维作为享誉世界的学术巨人,其所涉猎的研究领域竟然覆盖了哲学、文学、戏剧史、甲骨文、金文、古器物、殷周史、汉晋木简、汉魏碑刻、敦煌文献和西北地理、蒙古史等诸多学科,而其在任何一门学科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都不是我等晚生后辈所能望其项背的,更别说要洞悉其中精髓用通晓语言传递给读者了,何况王国维还拥有六十多种著述和192种手批手校书籍。可谓是学术鸿博、著作等身,令人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敬畏。另外,世面上关于王国维的传记已有几种,其中就有年已七旬的上海陈鸿祥先生费时长达30年之久的《王国维传》。如此,我为王国维作传就不能不另辟蹊径,否则落入窠臼就是必然的事了。那么,蹊径在哪,又将如何开辟呢?

毫无疑问,作为在诸多文化学术领域中具有创造性不朽贡献的伟大学者,王国维的人生旅途虽然只有短暂的50个春秋,但他在如此众多学术研究中几乎每一领域都有着极为独到精深的创见和造诣,所取得的许多成果至今也无人能与比肩。关于这一点,王国维很显然与梁启超有所不同,梁启超的学术研究领域所涉猎的范围更为广泛,而王国维则重在向纵深方面探究,两者因此而成为清华园四大著名国学导师中最具特点的两位。仅此一点,王国维就是传记文学中不可忽却的传主之一。

而作为一部传记,写王国维自然不能绕开其学术研究著作本身,但又不宜局限于此,似乎还应该将笔触延伸到其学术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学术源流、师承关系、社会现实及个性情怀与内心世界变化等诸多方面,否则此传记很有可能会流于世面上那种故弄玄虚的境地或枯燥艰涩的窠臼,这是我将刻意并竭力要避免的。另外,我一贯主张高深的学术思想应该发挥出更大、更广和更有效的社会价值,而不要成为仅供学界少数人所把玩的“阳春白雪”。而作为世界著名的学术大师,人们因为旧时的一些习惯因素往往会不自觉地将其从自己身边推开,似乎他们不是平常之人,而应该成为常人所崇拜的不平常人。其实,他们也是普通的平常人,所不同的则是他们在一些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就罢了。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平常人。王国维们有着普通平常人的一切情感,他们就是我们大众身边的一员,我们切不要再人为地将他们与平常人相隔离,这一点在已经21世纪的今天如果依然存留的话,那就实在有点不应该了。所以,我会摒弃以往有的作家在创作关于学术大师这类人物传记时,那种因为故作高深而将大众读者置于其外的流弊,竭力还原王国维这位国学大师普通平常人的真实面貌。以求让更多的大众读者对他有一种贴近的了解,继而因为了解而喜欢和热爱他。这是我在这部传记中着力所求的。

那么,王国维作为平常人或学术大师,他到底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如此长久地景仰和学习呢?关于这一点,我不想在此过多地聒噪或自以为是地加以归纳或总结,以免因为我的浅陋而误导读者。当然,我的读者通过阅读正文,自会得出属于自己的合理结论。在此,我只想说公元2007年是我们共同景仰的国学大师王国维诞辰130周年暨逝世80周年,这个时候推出《王国维传》,显然是十分有纪念意义的。只是,我对王国维的纪念只能拿出这部传记。不过,如果通过这部传记能够引起更多的人对这位国学大师有所了解并产生一种深切的怀念,同时对今天已经明显衰落的深邃鸿博的中华国学重新萌生兴趣,那么我就非常满足了。

仅此而已。

后记

儿子两岁零8天了,虽然他早已认识“王国维”这三个字,但根本不知道先生是何许人也。即便如此,并没有妨碍他已经为先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为了这部《王国维传》,天天喜爱缠绕在我膝盖旁无意识但很有选择地随意“翻阅”我书柜中琳琅满目图书的他,不得不离开他须臾不想离开的他爸爸,虽然我也是三十多年来第一次一个人“欢度”春节,但我还是在大年三十晚上通过电话感受到了儿子与我的心心相印:他竟然抓住电话听筒不放且一个劲儿地叫着“好爸爸”。这在以往是没有过的事情。所以,我骄傲,我的儿子已经懂得理解和抚慰的力量!儿子骄傲,因为他的奉献使读者能够在王国维先生诞辰130周年这个有纪念意义的年份里及时地感受到先生那伟大人生情怀及其鸿富国学素养的淋漓沐浴!

对于王国维先生关注年久。收集整理资料庞杂,枕边常年置放关于其书刊内容,也曾多次将自己的拙见披露于部分报刊与拙著之中。诸如,我在公元2004年6月由北京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悲欢颐和园》一书的第五章中就曾以“一代学人自沉昆明湖”为题,对王国维先生于公元1927年6月2日自沉颐和园昆明湖的前因后果进行过客观解析,引起了学界和社会诸多人士的关注。随后。此文不仅在公元2005年8月10日被《中华读书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全文转载,而且还被多家网站转载引用,并在网络上引起了一定范围的讨论和关注。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王国维先生虽然离我们远去已有80年之久了,但他依然是人们特别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人物,是传记文学百花园中不可缺少的一位传主。

关于王国维先生及其著作。研究者甚多,所出版的研究成果也是汗牛充栋,而我以二十余万字的篇幅来完成他的传记,显然会显得单薄或者挂一漏万,但最主要和最应该让读者了解的内容,我不仅不会遗漏或放弃,而且还会予以重点解析,以此加强传记主人的特点,使其自身性格和学术性格更加鲜明独特。我在记述王国维先生一生历程的同时。在自认为有必要的地方添加了简短的一孔之见,以望架起作者与读者之间交流的桥梁。至于书申难免存在的舛误。那实在是因为我智识浅陋的缘故,故敬请读者朋友和专家学者指教,谢谢!

窦忠如生日之际于谦润斋

公元2007年4月1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国维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窦忠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47769
开本 16开
页数 3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2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29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0: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