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是诗人冯至结合自身的流亡经历,以切身的感触和体会所写就的一部对诗人杜甫诗化生涯的佳作,它是一部将诗与人、诗与社会、诗与时代相糅合的诗人传记。从书中的诗里我们可以读出人生,感悟个人与国家兴亡的关联,也从诗人起伏的人生经历中读出诗的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世称杜诗为诗史,杜甫的一生,其实也是一部动人心魄的“诗史”。让我们还像古人一样,在“慷慨激烈、歔欷欲绝”中,从此书中去感受那长留天地间的千古绝调吧!
图书 | 杜甫传 |
内容 | 编辑推荐 《杜甫传》是诗人冯至结合自身的流亡经历,以切身的感触和体会所写就的一部对诗人杜甫诗化生涯的佳作,它是一部将诗与人、诗与社会、诗与时代相糅合的诗人传记。从书中的诗里我们可以读出人生,感悟个人与国家兴亡的关联,也从诗人起伏的人生经历中读出诗的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世称杜诗为诗史,杜甫的一生,其实也是一部动人心魄的“诗史”。让我们还像古人一样,在“慷慨激烈、歔欷欲绝”中,从此书中去感受那长留天地间的千古绝调吧! 内容推荐 杜甫写他的时代和他自己的生活都是蘸满血泪。沉郁悲哀,但是读者读了他的诗,并不因而情绪低沉,反倒常常精神焕发,意气高昂:这是什么原故呢?主要是他那百折不回的乐观精神在字里行间感染着读者。这部传记主要介绍了我们祖国第八世纪一个伟大的诗人杜甫的一生历程,让他和我们接近,让找们认识他在他的时代里是怎样生活、怎样奋斗、怎样发展、怎样创作,并且在他的作品里反映了些什么事物。 目录 重版说明 前记 家世与出身 童年 吴越与齐赵的漫游 与李白的会合 长安十年 流亡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陇右的边警与艰险的山川 成都草堂 再度流亡 幕府生活 夔府孤城 悲剧的结局 附录一 人间要好诗 纪念伟大的诗人杜甫 论杜诗和它的遭遇 附录二 白发生黑丝 试读章节 家世与出身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伟大的诗人里的一个,由于他对祖国与对人民的热爱,写出许多反映与批判现实的、不朽的诗篇。在过去。无论在多么黑暗的统治下,这些诗都不曾停止放射它们的光芒;如今,人民获得了政权,祖国的前途呈现出无限光辉的美景,更没有任何事物遮蔽它们的光芒的放射了。他出生在一个属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家庭里。他怎样从炫耀自己的家族转到爱祖国,从抒写个人的情感转到反映人民的生活,他怎样超越了他的阶级的局限体验到被统治、被剥削的人民的灾难,并因此使唐代的诗歌得到巨大的发展,这中间他经过了不少艰苦的过程和矛盾。这部传记要试验着述说他在他的生活里经历的那些过程和矛盾。在写他的生活之前,研究一下他的家世和出身是必要的。 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二二二-二八四)的第十三代孙。杜预是京兆杜陵人。杜预的少子杜耽为晋凉州(甘肃武威)刺史,杜耽孙杜逊在东晋初年南迁到了襄阳,任魏兴(陕西安康西北)太守。他是襄阳杜氏的始祖,逊子乾光的玄孙杜叔毗为北周硖州(湖北宜昌西北)刺史。叔毗子鱼石在隋时为获嘉(在河南省)县令。鱼石生依艺,为巩县令,迁居河南巩县。依艺生审言,为膳部员外郎:审言生闲。为奉天(陕西乾县)县令,是杜甫的父亲。杜甫的远祖是京兆杜陵人,所以他自称“京兆杜甫”:他又属于襄阳杜氏的支派,所以史书上说他是襄州襄阳人:他降生的地点则在河南巩县。 杜甫在他给他第二个姑母写的墓志铭里提到他的家世:“远自周室,迄于圣代(唐代)。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他在《进鵰赋表》里也说。他的祖先自从杜预以来,就是“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我们读了这两句话。再看一看前边的那串世系,他的祖先多半充当过太守、刺史、县令一类的官吏,我们便不难看出,杜甫是出身于一个有悠久传统的官僚家庭。这样的家庭有田产不必纳租税,丁男也不必服兵役,在社会里享有许多封建特权。它和名门士族通婚姻,遵守儒家的礼教。专门辅助帝王,统治人民。到了杜甫降生后,他家庭的声势已经不如往日煊耀,渐渐衰落下来。但是元旦聚会,仍然被乡党赞羡。每逢婚丧,远近的亲友都走来观礼。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杜甫庸俗的一方面,他中年时期在长安那样积极地营谋官职,不惜向任何一个当权者寻求援引,这和他家庭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此外他从他的祖先还承袭了些什么呢?下边我们做进一步的分析。 杜甫在他的诗里常常推崇杜预和杜审言,前者由于他的事业,后者由于他的诗。杜预多才善战,被人称作“杜武库”,对东吴作战时,因为精通战略,在民间引起“以计代战一当万”的歌谣,随后中原的文化传布江汉,他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他懂得法律、经济、天算、工程,又是《左传》的研究者。他的后代,人人都为了是他的子孙感到光荣,他是杜甫的一个理想的人物。七四一年(开元二十九年),杜甫曾经在杜预坟墓的所在地首阳山下居住,写过一篇《祭远祖当阳君文》。他晚年飘流荆楚,也时常想到杜预:他在荆南颂扬卫伯玉,说伯玉镇守荆州,是继承杜预的事业:后来他在衡州想北去襄阳,也立即想到“吾家碑不昧”,这指的是杜预当时被名誉心所驱使、“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的记载自己功勋的两块石碑。 至于杜审言(六四八?-七0八),则在杜氏家中除去“奉懦守官”外又添上一个新的传统:诗。杜审言少年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共同被人称为“文章四友”。他的诗的地位,与较晚的宋之间、沈佺期齐名,因为他们是五言律诗形式的奠定者。齐梁以来,诗人脱离现实,崇尚形式,钻研格律,到初唐时律诗已经形成,此外宫廷应制,向统治者歌功颂德,更给这种诗体以发展的机会。可是沈宋的律诗长不过六韵八韵,很少到十韵以上的,而杜审言的《和李大夫嗣真》就长到四十韵,当时称为名作。排律到了杜甫手里,得到更大的发展,元稹曾经这样称赞杜甫的排律,“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我们现在看来。杜甫伟大的意义绝不在于排律的成功,排律在杜诗里反而属于创造性比较贫乏的部分:但是这种诗对于杜甫却是家学渊源。关于这一点,从北宋起就不断有人提及。杜甫本人也以“吾祖诗冠古”自傲,并且在他的儿子宗武生日时他也谆谆告诫:“诗是吾家事”。P2-6 序言 这部传记的目的是要把我们祖国第八世纪一个伟大的诗人介绍给读者,让他和我们接近。让找们认识他在他的时代里是怎样生活、怎样奋斗、怎样发展、怎样创作,并且在他的作品里反映了些什么事物。 作者写这部传记,力求每句话都有它的根据。不违背历史。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它空白,不敢用个人的想象加以渲染。关于一些个别问题,有的采用了过去的和现代的杜甫研究者所下的结论,有的是作者自己给以初步的分析或解决。为了使读者不被烦琐的考证与论据所累,不曾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写在里边,附注也尽量减少。作者使用的杜集,主要是仇兆鳌的《杜少陵集详注》;仇氏注杜,虽然有许多牵强迂阔的地方,但他丰富地搜集了十七世纪以前关于杜诗的评论和注释,给作者许多方便。 这部传记在1951年1月到6月的《新观察》上连续发表时,有不少读者对它表示关怀。提出宝贵的意见,后来还有人写了评论。这给作者很大的鼓励,如今印成单行本,作者要向他们说出衷心的感谢,并且参酌那些意见和评论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但是限于学力,必定有许多使人感到缺陷的地方,希望此后能得到更多的指正扣批评。 1952年7月15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杜甫传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冯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064747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7-08-01 |
首版时间 | 2007-08-01 |
印刷时间 | 2007-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2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6 |
丛书名 | |
印张 | 17.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天津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6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