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抑郁/禁忌等于共有透视人性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禁忌等于共有透视人性丛书”是中国首套原创人性分析丛书,配文原创插画,度身定作,意境玄妙,不仅是后现代心理学解读的大胆探索,而且融合了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元素,使“偷窥”、“偏见”,“抑郁”、“攻击”、“从众”、“失衡”立体而多元,读来颇有气势,是一套好看、新鲜,有趣的书。是所有心理咨询师必备参考读物。

本书为其中一册,借助心理学的理论,为您讲述了抑郁症的有关知识。

内容推荐

如果您想了解有些什么人抑郁过,那您可以从头开始看。

如果您对抑郁的历史感兴趣,那您可以重点看第二章。

如果您想知道各式各样的抑郁表现,那您可以关注第三章。

如果您对抑郁的假说感兴趣,那您可以看看第四章。

如果您需要试试缓解抑郁状态的具体方法,您可以从第五章开始。

如果您要马上行动,那您可以直接翻阅第五章第五部分。

目录

本书使用说明

第一章 无形杀手

一 引子——不再陌生

巨星陨落

二 抑郁能有几人回

梦里花落知多少——流浪者三毛

耻感中的哀伤——淡紫色的川端康成

绅士喜欢金发美女——玛丽莲·梦露

第二章 忧郁的传统——生命与文明的承载

一 拉丁渊源——抑郁症名称的由来

二 文艺复兴之后的抑郁——艺术的宠儿

三 上下五千年一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

四 现代对抑郁的识别

重度抑郁发作

强者不能承受之轻——躁狂——抑郁双向障碍

双向障碍的诊断

第三章 与抑郁同行

一 感伤的女性

我看见她就害怕——产后抑郁

工作与亲密的平衡

自我声音的丧失

空巢的失落

二 脆弱的青春

家庭裂变中的失落

自我神话的幻灭

迷茫的骄子

三 压力重重——中年危机

能人卓越的烦瞄

自卑造就的抑郁

四 孤独与丧失——老年抑郁

失落的高干

生病的意象

孤寂的奶奶

五 其他疾病与抑郁共病

躯体疾病和抑郁

焦虑与抑郁共症

六 微笑的抑郁者——抑郁症与自杀

微笑背后的真相

警惕好转出院

第四章 心灵的困顿

一 家有怨女——遗传的作用

二 应激与抑郁

三 精神分析的观点对抑郁的解释

四 我恨自己——攻击性与抑郁

五 一个人的房间——环境与抑郁

六 学习来的抑郁

第五章 给抑郁一点阳光

一 诊断只是为了治疗而不是标签

二 改变思维习惯

三 抛弃孤独

孤独的时代和孤独着的人们

影响人际关系的消极观点

积极建设自己的人际支持网络

四 告别抑郁

让我们的生活“动”起来

拥有一个“简单”的生活

让生活更有规律,不再枯燥乏味

让更多的人走进你的生活

五 现在就行动

调整睡眠

药物治疗

学会放松,舒缓身心——放松疗法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疗法

快乐的饮食,快乐的心情——饮食疗法

用阳光驱散心中的阴霾——光照疗法

美好的音乐,心灵的洗礼——音乐疗法

闻闻花香—一芳香疗法

让脑中的分子重新排序——物理治疗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忧郁的起因往往是生命中的伤痛。在文艺作品中有大量描写忧郁的文字,或者是淡淡的感伤,或者是浓浓的哀愁,尤其在悲剧中,悲伤更赋予了忧郁美学的概念。悲剧表现了巨大的痛苦,也表现了人们对痛苦的挣扎与反抗。也许在观看悲剧时,人们获得的是一种欣赏的快感和振奋的精神,但悲剧的主人公在无法抵御对理想和希望的摧毁的力量时,往往感受到的是抑郁的折磨,似乎被关在不见天日的牢笼中,眼前一片漆黑。例如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出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主人公对爱情坚贞不渝,无奈被命运无情捉弄,只有一死才能获得长相厮守的自由。在《哈姆雷特》中,奥菲丽亚对爱情无所寄托的惶惑不安与伤心绝望,无不表现了生命中的伤痛给人们的精神带来的巨大伤害。这种伤害造成了当事人的深深的忧伤,当他们再也不能承受时,生命便随之而去。

忧郁在18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同样得到展现,不论在文学、音乐还是绘画中,艺术家们都在各自的作品中表达了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个人气质。浪漫主义者讲究回归自然,在他们恣肆挥洒个人的情感和讲求趣味时,不可避免地将与伤痛、悲苦相联系的忧郁也融进了他们的作品。不论是抒发对人生的感悟,还是独自一人的幽怨,悲伤能激起人们的对美的深切体味。也只有在文学作品、在音乐中人们可以享受到忧郁的美。忧郁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一路走来。

以19世纪上半叶自然的、乡村的浪漫主义文学为例。当时的作者热衷于对个人内心的探索和描写,失望忧郁就是那种个人情怀的最好写照,深深打动读者。以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847年)为代表,植根于人性中的脆弱、妒忌、占有、善良都在这部小说中与超自然的力量一起编织着人们的命运,伤痛、愤怒和忧郁也伴随着主人公的一生。

就连儿童读物中我们也能看到忧郁的影子,这也许成为孩子们最早受到情感教育的来源之一。生命中往往有不够完美、不够完满的事情,我们的作者大多把牺牲或者死亡的意向作了唯美的处理,并且使用了伟大的升华来讴歌生命。但是那些遗憾还是一直存在于作者的心中。《安徒生童话》集中了众多的故事,故事都很美,大多数也很凄凉,在听完那些故事之后,我们不是都要长长舒一口气才能缓释心中的难过吗?卖火柴的小女孩挨饿受冻去了天国,美丽的人鱼公主终于让出了自己的爱情,化为大海中的泡沫。也可能只有丑小鸭最终蜕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幸运的丑小鸭在成为天鹅之后,会不会带着童年的阴影忧郁地生活在天鹅群中呢?但是现实中不知有多少丑小鸭在未成年之前早已失去了自信。安徒生本人就因为早年的生活变成了一个非常没有自信的人。他那清瘦的面容、忧郁的双眼告诉我们,他不是一个快乐的人。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也充满了感性的张力,不少这一时期的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写出了流芳百世的佳作,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名列这些伟大的音乐家之中。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各自的作品中都表现过忧郁的主题。

舒伯特在他创作的600多首歌曲中就有与忧郁的旋律相结合的歌曲。

舒曼作为本质上的浪漫主义者,很自然地,他是忧郁的,多愁善感。他在四十多岁时有过自杀的企图,46岁死于精神病院。舒曼的作品被评论为“喃喃低语精致纤细的秘密,如此令人心醉神迷的美”。他的《C大调幻想曲》表达了对心爱的克拉拉“深深的悲痛之情”。他在给克拉拉的信中说“我没有理由再用如此悲惨忧郁的调子写作了”。由此可见,音乐家的忧郁激发了灵魂深处的灵感,帮助他谱写了忧郁的主题,音乐中的忧郁也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引发了听众的共鸣,调动了听众的忧郁情绪。音乐家本人也身陷忧郁难以自拔。

柴可夫斯基被评价为一位戏剧性的、旋律优美的、多愁善感的、悲观的作曲家,他也是一名抑郁症患者。他是浪漫主义时代的唯情论者,他的音乐在悲恸与欢乐之间变换,独特的忧伤情绪是俄罗斯精神赋予柴可夫斯基的敏感。虽然当时的很多音乐家批评柴可夫斯基过于伤感和情绪化,但是,伤感的旋律始终是胜利者,民众喜欢这些乐曲。不论是《b小调第六号交响曲》“悲怆”还是人们所钟爱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人们都能触摸到音乐家的忧郁,并沉浸在那优美的旋律之中。

近现代音乐中,也不乏人们对忧郁的叙述。布鲁斯这种起源于20世纪初的音乐以它富有个性的歌词、和谐的旋律以及忧郁的格调渐受世人钟爱。布鲁斯的兴起对爵士乐、摇滚乐、乡村乐和西方音乐都有相当大的贡献。虽然布鲁斯也有欢娱奔放的旋律,但是最为人们熟悉的却是略带伤感的幽幽曲调。为什么布鲁斯被认为有着忧郁的特征呢?究其源头,布鲁斯音乐是居住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黑人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对自身生活的吟唱。最初的布鲁斯主要是人声的叙述,后来才加上了乐器伴奏。早期布鲁斯是一种劳动号子。综观美国黑人的历史,可以说也是一部黑人在生命线上挣扎,艰苦卓绝的解放斗争史,充满了血泪的故事。不难想象,在这种生活背景下产生的音乐也充满着对生活的渴求,对生命的无奈,布鲁斯包含了伤感和低沉的调子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在布鲁斯音乐的旋律中,在主调上降半音,使人有着苦乐参半、多愁善感的感觉冲击。听众也为这种忧郁的表达所俘虏。故此,人们对布鲁斯的印象一如它的英文Blues,充满了伤感、忧郁的情调。而且,在渔唱布鲁斯歌曲的乐手中,似乎那些饱受世间沧桑的歌手尤其能唱出忧郁的精髓,让人感触良多。

忧郁对人们的影响涉及艺术的方方面面。在画布上,艺术家的忧郁同样感染着我们。当画家被忧郁困扰的时候,他的作品中从色彩到主题都充满了忧郁的气息。例如,毕加索1901年的《招魂——卡萨盖马斯的告别式》以蓝色作为整幅画的基调,充满了悲哀的色彩。这幅画是为纪念好友的去世而创作的。死亡给毕加索带来了冲击也带来了思索,也为毕加索的蓝色时期揭开了序幕。他的蓝色时期的代表作《人生》以抑郁的蓝色作为背景,虽然画面上人物不算少,但是人物在画面上单薄而孤独,线条沉重简单,那种孤立和荒凉让人感到宿命的悲凉。疯狂的凡·高以蓝色为基调的画作,充满了压抑、忧郁的气氛。尤其是他晚期的作品,比如《星夜》,画面看上去像一个个旋涡,预示着作者不能自拔的情绪,一会儿高涨,一会儿低落。每当人们看到这交织着强烈对比的蓝色和黄色星空,不由得产生恐惧和绝望。另外的一幅作品《麦田上的鸦群》同样是蓝色与黄色的对比,线条中充满不安和狂乱。其他的一些风景画中,凡·高笔下的云层也都异常低沉,让人有窒息的感觉。虽然凡·高通常被认为患有精神分裂症,但是他在情绪上的紊乱状态同样显示了抑郁的特质。自画像中的凡·高总是眉头紧锁,神情严肃又透着些狂乱。

也许艺术的表现形式就决定了它能帮助人们更为直接地用感官来感受情绪,音乐和图画都是人类最直接地触摸忧郁、表达忧郁的方式。如果请你画出你的忧郁,你会怎样来表现呢?

艺术更容易被接受,不论是低沉的曲调还是蓝色的笔触或者轻声的吟哦,或者以文字渲染,它可以轻易就捕获人们心灵中对忧郁的感受,敏感的神经在天才的艺术家的笔下轻轻拨动,如此轻易地,人们感受到了哀伤与忧郁。抑郁的情感也如此轻易地代代相传,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P26-30

序言

在人类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严重损害人类尊严的事件:

第一次要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家哥白尼发现了太阳是世界的中心,我们世代居住的地球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人类的自尊心第一次受到了严重损害,为了宣泄强烈的愤怒情绪,人们将日心学说的热情传播者布鲁诺残忍地烧死在火刑柱上;第二次要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了人类与猴子居然是同一祖先,人类的自尊心再次受到严重损害,衣冠楚楚的人类难以接受毛脸红臀的猴子是自己祖先的事实;第三次要追溯到殖民时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现自诩为理性动物的人类,在大多数情况下的行为是受潜意识主宰的,第三次触及了人类自尊的底线。在21世纪的今天,一群年轻的心理学者怀揣着对心理科学的无限热忱,用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编著了《禁忌等于共有——透视人性丛书》,有可能第四次触摸人类自尊心的敏感神经,“从众”、“偏见”、“偷窥”、“攻击”、“抑郁”、“失衡”无一不是人性中最常见,却难以接纳的真实。

我们有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探索心灵世界的奥秘。

弗洛伊德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强烈的禁忌之所以被严格设定,正是因为那是人性中最深层次的冲动。人类的“最高秘密”——最不愿意与人分享的事情是如此惊人的相似。

这就是在我们生活的时空中,无时无刻、无地无处不在的社会心理规律,其影响力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无孔不入,无形莫测,却又不容置疑。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论我们主动还是被动,自愿还是被迫,承认还是否认,有意识还是潜意识,都时不时地在震撼和涤荡着人性幽谷里潜藏的真我。

21世纪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纪:9·11恐怖袭击、非典肆虐横行、北大学子卖肉、著名艺人自杀、针孔摄像偷拍、国际赌场包围;时代在飞速进步,社会在深刻变化,高新技术的普遍使用,传统理念的重新审视,使我们的身心不由自主地受到冲击和震撼。

在感受震撼之余,我们试图用心理学的独特视角,以《流言》、《暗示》、《从众》、《偏见》、《偷窥》、《博彩》、《攻击》、《抑郁》、《失衡》为题。来洞察和解析社会热点心理现象背后的人性共有的禁忌。我们编写丛书的目的不是要揭露人性的阴暗和丑陋,而是希望告诉人们,我们对自身弱点的恐惧和排斥,是因为我们放大了对自己问题的独特感。社会心理学有一个照镜子技术,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照镜子来完成自我认识,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别人的反馈更好地认识自己,别人是我们的镜子。别人通过我们的反馈更好地认识自己,我们是别人的镜子。我们在这里提供几面折射人性的镜子,帮助人们更理性地认识自己,从而让大家发现自己并不孤单,在自我探索中达到自我觉悟,进而如释重负。

在本套丛书的编写方案中,设想首先从有轰动效应的热点事件率先唤起读者的共鸣,仿佛是音乐会的开幕序曲;接着将节奏放到舒缓,对心理现象的历史渊源娓娓道来,犹如曲径通幽;紧接着五彩斑斓,呈现出心理现象在各种生活领域的诸多变身,好似一桌满汉全席的盛宴;然后从实证的角度。借助心理实验、心理调查、科学事实揭示和印证心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原理;最后,从应用的角度,帮助读者观察评估自己,找到生活和工作的借鉴。

长久以来,在我们的心中一直蛰伏着一个梦想——与大家一起来分享心理学的魅力。每当看到朋友们谈到心理学,脸上神采飞扬,眼神熠熠生辉的时候,想编写关于透视人性丛书的冲动就会从心底涌起。非常高兴有机会能与宗月琴、徐浙宁、张磊、鲍立铣、梁良、李淑臻、王小晔、陈林、李君春诸位俊才合作,他们是一群才华出众的心理学博士和硕士,也是我的挚友;他们既有专业的心理学功底,又有隽永的文笔,更有敏锐的时代触角。我们一起尝试用《禁忌等于共有:透视人性丛书》分享心理学的魅力,在心理学的象牙塔和社会热点现象之间构建一条彩虹。

好事多磨,这套丛书在出版过程中几经曲折,辗转反复,如今终于与心理学爱好者见面。我体味其间,感触良多,正如智者所云:凡事都有两个方面,英文中也有“A coin has two sides”的名言,这套丛书由于经历时间的磨砺,几经修改,反复酝酿,因此也更多地吸纳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更多地沉淀了作者的真知灼见,越发凸显出丛书追求和倡导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

现在其中的《从众》、《偏见》、《偷窥》、《攻击》、《抑郁》、《失衡》率先要与读者见面了,我们非常高兴。值此之际,尤其要感谢东方出版中心和策划编辑张晶,正因为他们的慧眼独具,才避免了《禁忌等于共有:透视人性丛书》的明珠暗投。

章震宇

于海上问天阁

2007年5月11日午夜

后记

经常听到“好事多磨”这个词,而这本书今天能够与广大读者见面也正是这四字的真实写照。本书的初稿成稿于2004年初,时至今日中间已经隔了1000多个日子,在知识迅速更新的今天,这感觉真是一种煎熬。当然,过一段时间再回头看看这些文字,便会有推敲更改的冲动,让它更顺畅一些,也加入更多的信息,希望阅读和使用这本书的人能够受益。

其间也接受了更多有抑郁情绪的个案治疗,因为理解所以明白,深深为他们生命中的低回而打动,耐心陪伴,等待,也鼓励。当他们中的一些人离开抑郁,更加珍视生命,增加生活勇气的时候,我也为他们的选择而喝彩。这些经历也让我有更深刻的体悟,也想让更多的人明了,抑郁情绪并不是洪水猛兽,它也是生命的潜能,我们可以接受它,也可以改变它,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更美好的生活。也许,等待也是值得的。

在本书成稿过程中获得很多人的帮助,他们是:包飞、董巍、封冰、曲玉萍、沈园花、谢晓丹、王赟(以姓氏字母为序),特此感谢!

张磊

2007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自古以来人类在好奇心的趋动下不断进行着探索。大到整个宇宙,小到一个电子无一不是研究的对象。人类的眼光已经远到130亿光年,最小已经解析到夸克。但当人把目光投向自身却依然困惑。“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命题从公元前开始就引领着人类一步步寻找出关于自己的真相。人类的复杂性成就了人类不同的学科: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医学、解剖学、基因学、文学、艺术、心理学……爱智慧的人类使用了迄今为止可以使用的一切手段来认识自己,表达自己。

《禁忌等于共有:透视人性丛书》正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关于我们自己的书。

——黎瑞刚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

在我看来,哲学往往从复杂的具体看到简单的抽象,比如从天体运动、万物生息看到”运动是绝对的,静皮是相对的“,而科学往往从简单的具体看到复杂的抽象,比如从“苹果落地”看到“万有引力”,从“洗澡”看到“浮力定律”。那么,心理学是什么呢?心理学曾经是哲学,所以能从复杂中看到简单,心理学现在是科学,所以能从简单中看到复杂。但不管是从复杂到简单,还是从简单到复杂,心理学所做的就是以其独特的视角解读人类心理现象,甚至是解构人类惯常的心理图画。“偷窥”,“偏见”,“抑郁”、“攻击”、“从众”、“失衡”都是存在久远而还将继续存在的人类心理现象,从古至今,万象丛生,耍说清不容易,要出新更不简单。而这套丛书的作者们,虽然都是年轻的心理学界人士,却秉承了心理学的专业素养,既能从繁杂的现象中发现人性最原初的本色,又能跳出惯常的认知定势赋予这些心理现象独特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套丛书不仅是后现代心理学解读的大胆探索,而且融合了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元素,使“偷窥”、“偏见”,“抑郁”、“攻击”、“从众”、“失衡”立体而多元,读来颇有气势——这是一套好看、新鲜,有趣的书。

——张结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心理学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抑郁/禁忌等于共有透视人性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67117
开本 16开
页数 1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749.4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7
15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5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