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字退之,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韩愈一生刚正不阿、以民为本:竭力弘扬儒教、倡导古文,被后人誉为“百代文宗”和“唐宋八大家”之首。这部小说以“奇志篇”、“奋进篇”、“正气篇”和“尽瘁篇”四部分,全面描写了韩愈的思想形成、逆境奋进、浩然正气和历史功绩。展现了韩愈殚精竭虑、摅忠报国、执政为民的崇高思想,讴歌了韩愈一生致力于“明天道、振文坛、排异端、正人心”的凌云壮志。并通过揭示大唐中期的政治形势和复杂的官场斗争,进一步烘托了韩愈的坚毅性格和刚正不阿、执法如山、政清风廉的高尚情操。从正面较为详实地描写和塑造了韩愈这一杰出的历史人物。
韩愈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曾四入当时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任教,历任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国子监祭酒、京兆尹和兵部、吏部侍郎。其一生高举复兴儒教旗帜,力排佛老邪说,反对宦官弄权和藩镇割据,竭力倡导古文运动,并致力于教育事业。成为当时我国文坛的泰山北斗,被后人誉为“百代文宗”和“唐宋八大家”之首。
《大唐泰斗韩愈》这部长篇历史人物小说,以“奇志篇”、“奋进篇”、“正气篇”和“尽瘁篇”前后四部分,全面描写了韩愈的思想形成、逆境奋进、浩然正气和历史功绩。展现了韩愈殚精竭虑、摅忠报国、执政为民的崇高思想,讴歌了韩愈一生致力于“明天道、振文坛、排异端、正人心”的凌云壮志。并通过揭示大唐中期的政治形势和复杂的官场斗争,进一步烘托了韩愈的坚毅性格和刚正不阿、执法如山、政清风廉的高尚情操。从正面较为详实地描写和塑造了韩愈这一杰出的历史人物。
第一部分《奇志篇》,通过重点描写韩愈的成长环境、十年求仕、谋职汴徐、东都授徒和初任国子监等,深刻揭示和展现了韩愈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韩愈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竭力谋求仕途的决心和毅力。
第二部分《奋进篇》,着重围绕韩愈“御史台上论天灾”,“阳山县除害兴利”和“东都城倡导古文”等事件,以浓墨重彩,展示了韩愈忧国忧民、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勇为百姓赴汤蹈火的献身精神和崇高品质。同时着力烘托了韩愈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顾个人安危,在逆境中奋力进取的坚定信念和辉煌足迹。
第三部分《正气篇》,通过对韩愈“义愤雪柳涧”、“浩然撰国史”、“力主平藩乱”、“戎马征淮西”和“冒死谏佛骨”等重大场面的描写,展现了韩愈大义凛然、清风铁骨的浩然正气和卓越的军事天才,讴歌了韩愈摅忠报国,犯颜直谏,视死如归的诤臣风范。
第四部分《尽瘁篇》,则着重围绕韩愈“谪贬潮州”、“河北宣抚”和“两任兵部吏部”等,以挥洒的笔墨,描写了韩愈“祭除鳄鱼之患”、“勇夺三军之帅”和“殚精尽职守”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讴歌了韩愈济世安民、临危不惧、舍身报国的雄才大略和老马嘶风、壮心不己的崇高境界。
第二天傍晚,大家来到华州城驿馆,只见驿馆门前围着许多百姓,吵闹叫喊之声沸沸扬扬,驿馆院内站着不少差役捕快,个个剑拔弩张,如临大敌。
韩愈等人见此甚感诧异,慢慢分开众人进入馆内。那驿丞见韩愈等人到来,忙迎出大厅,令人接过马匹,将韩愈等人导入客房。
韩愈望了望院中的差役捕快,向着馆丞道:“此处发生了什么事?怎这么多百姓围在馆驿外面?”
那馆丞见问,谨慎地看了看门外,向着韩愈道:“几位大人从哪里来?可是到京城去?”
“我们从东都而来,正要进京公干。”皇甫浞向着馆丞道,然后指着韩愈道:“这位是新任兵部朝议郎韩愈、韩大人。”
那馆丞听后,忙又向韩愈施礼道:“久闻韩大人之名,今日有幸相见。”然后又看了看院中,小声地道:“前任华州刺史阎大人,现住在小人的馆内。因其在任时横惩暴敛,民怨极大,周围几个县的百姓闻知后,前来向其讨说公道。”
那馆丞刚讲到这里,忽听门外有人传唤,忙道:“诸位大人先洗漱休息,小人去去就来。”说罢,忙拱手离去。
韩愈见此,大感困惑,不由向着皇甫浞道:“这华州刺史阎济美,虽不相往来,但闻说此人极善官场之道,怎会弄得如此民愤之大?”
皇甫浞正要答话,只听门外又传来一阵呼喊和骚动之声。皇甫浞看了看院内,向着韩愈道:“这阎济美定是在华州为政不贤,做出了伤天害理之事,故而引起百姓动怒。待学生前去打探一下便知。”说罢转身出去。
不一会儿,只见皇甫浞回来,身后还跟着两位儒士。一人浓眉大眼,鼻直口方,身体颀长;另一人眉清目秀,皮肤白晰,举止潇洒。二人年龄都在30岁左右。韩愈一看,不由现出惊喜之色。那二人迎着韩愈便倒身下拜,高兴地道:“先生这一向可好?真想煞我们了!”
韩愈忙一把扶住二人道:“你们两个怎在这里?”
那个浓眉大眼的儒士道:“我俩前往华山游玩,回来路经这里,就住在前排的客房里。刚才在院中观看,正好遇到皇甫大人,言道先生赴京就任,也住在这里。这简直是喜从天降!我二人不容皇甫大人分说,便拉着他来见先生。”
韩愈激动地拉住二人的手道:“你们二人这几年可好?这一向都在哪里?李绅他们都好吧?”
那位眉清目秀、举止十分洒脱的儒士道:“先生自分司东都后,我们这些人就各奔东西了。我和述古连着三次参加吏部铨选,结果都榜上无名,李绅于前年高中博学宏词科,现任校书郎之职。其他几位:侯云长、尉迟汾、李翊等人,进士高举后,也参加过几次吏部科试,但都名落榜外,现在不知身在何处。”
李贺和贾岛见韩愈与这二人如此亲热熟悉,料定必是昔日学子挚友。韩愈高兴地向着他俩道:“来来来,我给你们互相介绍一下。”说罢,指着那个浓眉大眼的儒士道:
“这位姓刘名述古,河东太原人氏、贞元二十一年进士、父曾官拜太子宾客。”说罢指着那位眉清目秀的儒士道:“这位姓韦名群玉,关中武功人氏,也是贞元二十一年进士,出身世代官宦书香之家,祖父曾任凤翔节度行军司马。二人皆是才华横溢、出萃拨类之人。”
刘述古和韦群玉听后忙道:“先生过奖了。”
李贺向着韩愈道:“此二位莫不是贞元十八年,先生初任国子监时,向礼部陆员外举荐的十杰吗?”
“正是,”韩愈道,“当年学生向陆员外举荐十人,经过五榜,现在已全部金榜题名。”然后转向刘述古和韦群玉,指着李贺和贾岛,也一一进行了介绍。
那刘述古和韦群玉早已闻说李贺和贾岛之名,而且拜读过二人的诗篇,久怀慕蔺之心,不想今日在此相遇,更是高兴得欣喜若狂。
刘述古道:“李公子的诗,奇艳绝伦、扬葩振藻,给人以色彩缤纷,惊魂夺魄之感;贾大师的诗,清新淡雅、珠圆玉润,读之如置身春雨梨花之中。二人的诗一浓一谈,一奇一雅,真可称为当代诗坛的‘双绝’也!实在让人羡慕!”
韦群玉接口道:“听说李公子不仅聪慧异常,而且读书习文焚膏继晷,衔胆栖冰,在诗赋领域披奇猎艳,研京练都,极力追求艺术创新;贾大师酷吟成痴,虚心好学,常常为求得一言佳句,而废寝忘食,如醉如痴。二人被世人称为诗坛两大奇人,真真令人钦佩!”
李贺和贾岛听后,忙谦逊地道:“两位公子过奖了。”
刘述古和韦群玉与李贺、贾岛见过礼后,转向韩愈道:“听说先生分司东都后,处处受到权幸和阉党的刁难与压制。虽在逆境中奋力拼搏,政绩赫然,深得东都各界赞颂,然仍被奸佞所谗,而得不到朝廷重用。不知是真是假?”
韩愈听后,不觉叹了口气,遂将这几年的情况简要叙说一遍。刘述古和韦群玉听后,俱为之愤愤不平。
大家叙说一阵,韩愈遂问及阎济美与华州百姓之事,刘述古道:“我俩也是上午才来到驿馆,正遇上百姓前来馆中找阎济美理论。阎济美其人学生早有所闻,乃是个极善投机钻营,邀功取宠之徒。平时对上司是百依百顺,极尽讨好之能事;对下属和百姓则是残酷无情,横征暴敛。当地百姓有这样的民谣:‘大王八,头朝下,看到上司像条狗!见了百姓如猛虎。”
“唉,竟有此说!”韩愈听后不由一怔。
李贺向着刘述古不解地道:“这‘大王八,头朝下’是什么意思?”
刘述古道:“这‘大王八,头朝下’是个‘美’字,寓指阎济美。”
大家听后俱点了点头。皇甫浞向着刘述古道:“阎济美虽然无道,现已解职,闲居在驿馆之中,怎能激起如此民怨?”
韦群玉接口道:“这其中有个缘故,我俩刚来时也感到奇怪,后来一问才知底里。原来这阎济美在任时,年年巧立名目,加征税赋,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去年华阴县调来一位名叫柳涧的县令,此人刚正不阿、爱民如子,到任后闻说此情,甚为愤慨,便拒绝征收以军役为名所加科赋。阎济美甚为不满。竟将柳涧停职问罪,并派出大批酷吏公差,下到华阴四乡,直接强征税赋。凡不交纳税赋的,便被抓进大牢;遇抗拒抵触者,均以谋反罪论处。弄得华阴百姓家破人亡,哭声震天动地。”
“说来也巧,”刘述古接口道,“正当此时,阎济美却突然接到调任他处的诏令,由当朝宰相李吉甫的外甥赵昌,前来接任刺史之职。这阎济美因在华州经营着几家当铺和丝绸生意,需要处理有关事宜,故暂时移居到这馆驿之中。华阴百姓闻说阎济美被调离,十分振喜。便群集来到华州府衙,向新任刺史赵昌请愿,要求去掉所加税赋,放回被关押的亲人。这赵昌和阎济美乃是同乡故友,极力为阎济美辩解,并声言所征税赋乃是前任所定,他不便进行减免。华阴百姓无奈,只好来到驿馆,找阎济美算账要人。”
P518-520
受河阳柳先生的数次嘱托,要我为他的长篇历史人物小说《大唐泰斗韩愈》作序,以志墨缘。他这部百万字大作要出版的消息,不但使我高兴,我想国内外的所有热爱韩愈、研究韩愈的读者们也一定会雀跃欢迎的。
对韩愈这位大文豪,唐宋以来,倍受文人墨客的重视,直至今天,我们对韩愈这位伟大的文学泰斗知道的还是太少,对韩愈研究的所有著作也都还停留在摸索阶段。事实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最伟大的文学家的生平到底如何,作为如何,也往往令人茫茫然。仅我国而言,对孔子了解够了吗?对屈原了解够了吗?对李白、杜甫呢?也许这些大文学家在生前正由于不受统治集团和世俗的重视,才有机会独行其事,发挥出挑战和反叛的精神,创作出不朽的篇章巨著。
韩愈被后世推崇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当之无愧的。读韩愈的文章常常使人拍案称奇。读过韩愈文章的人也真不少,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马说》、《师说》、《进学解》。课外读物,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韩文中有许多警句名言,如“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以及“学有专长,术有专攻”、“陈言之务去”等,虽跨越了一千多年,不仅仍然令人口齿生香,而且还在指导我们的行为。有些名言被后世演化为成语,如“焚膏继晷”、“闳中肆外”等。韩愈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社会那个时代是难能可贵的。韩愈一生言行一致,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细细说来,传统这个东西与生俱来就有其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高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就具有这样的性格。他一方面对永贞革新持怀疑态度;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并亲自参加指挥了平定叛乱作战。到了晚年,他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大义凛然劝敌投降,从而维护了唐王朝的统治和唐朝社会的稳定。一介文人,其胆其识,其英雄气概一点也不逊色于关云长单刀赴会。韩愈曾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后又不灰心不丧志,而且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其心的传统。同时,竭力倡导了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中唐长达数十年的文章革命。他提倡“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毫不犹豫地砍掉了骈文这个只重视形式,只追求华丽的节外余枝,而主体直承秦汉古文。所以宋代的苏东坡赞美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愈一生立业立言,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功绩,很多文章,全面实践了他所倡导的儒家道德。
我曾多次先后到汕头、潮州、阳山等地参加国际性的韩愈思想、诗文研究活动,深深感到韩愈一千多年来在全国各地的影响是很大很大的。特别是潮州地区,韩愈更是被奉若神明,韩愈“一封朝奏九/_重天”因上了一篇《论佛骨表》的文章,伤了皇帝迎佛骨的心,被贬到遥遥八千里之外的荒凉之地。以一个罪臣,在远离京城的荒野蛮夷之地,做了八个月的地方官,就这八个月,一下子使潮汕地区的山呀、水呀甚至连树木也都改为韩姓了。潮州的韩江大堤上有一座祭鳄亭,是纪念韩愈祭驱鳄鱼之患而修建的。亭子两边有一幅对联称赞韩愈功绩:“治潮才八月,江山尽姓韩。”试想历朝历代该有多少人都希望永垂不朽呢,或树碑或立传,或建庙或建祠,但是又有哪一样能大过高山?不朽如江河呢?韩山、韩江、韩木等,这是人民对办好事的韩愈的纪念啊!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的利益、与社会的进步连在一起并作出应有的贡献时,就显示出其价值,就被社会所承认。
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韩愈的人格力量远比这“仙”这“龙”更有震撼力和感召力。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流放者很多很多,凡是有正直之心直抒其心志的贬官文人,大都或多或少留下仕途失意的言辞的历史。单看唐代期间文人中的李白、骆宾王、白居易、柳宗元、宋之问、张九龄、元稹、刘长卿、刘禹锡、王昌龄等,虽都是文人,都被贬官,但他们在仕途失意、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是有千差万别的。但是,不管怎样,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一个人的足迹,能和韩愈的生命伤痛尤其是人生旅途相提并论。这些文人雅士,平常高谈阔论,风流潇洒。看似超凡脱俗,一经贬官流放,乌纱帽换成小一号的,便心灰意冷,表现得怨天尤人、烦躁不安,常常写出些悲哀厌世或孤芳自怜的诗歌辞赋。而韩愈却是别样的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贬官之后也曾郁愤积胸,心中不快,但到了所贬之地,他很快把自身的伤痛放在一边,不提个人的得失恩怨,而是把黎民百姓的冷暖疾苦放到最高的位置,并竭力为百姓找生计,办实事,谋富路。一个唐代的文人,在贬官以后的失意之时,居然使江河易姓,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为绝无仅有,而且就韩愈本身而言,也是一首千古绝唱。对韩愈是怎么写也写不尽,怎么称赞也不过分的。
《大唐泰斗韩愈》一书,从韩愈出生到57岁离开人世;从家庭教育到奋发读书;从进入仕途到倡导古文;从勤政为民到指斥朝政;以至于贬官之后在政治旋涡中振作有为造福百姓等,全方位地刻画了作为泰山北斗韩愈的为文为宦为社稷为黎民的人物形象。随着作者运笔行进,韩愈坚强不屈、刚正不阿、叱咤风云、笔领文坛、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地站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到可敬可亲、可触摸可言语。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本着既尊重史实又合理合情的构思,既严格按照文学创作规律进行再创作,又力求不落窠臼。
全文以韩愈的一生经历为主线索,分奇志、奋进、正气和尽瘁四个部分,用20卷161章百万文字的篇幅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描绘了发生在那个时代重大的历史事件。行笔平实中见跌宕,叙事庞多中见简练。生活中的韩愈、仕宦中的韩愈、文坛上的韩愈等,既主线贯穿又各有侧重。对韩愈的了解,对韩愈生平事迹和对社会环境、政治事件的考证,河阳柳先生在研读新旧唐史的同时,较大范围地搜集披阅有关韩诗韩文研究和韩愈传说等相关资料。在拥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再次斟酌、筛定,直到成竹了然于胸,才伏案动笔。其创作的态度严谨不苟,驾驭文字的功力都是令人称道的。全书除主人公韩愈之外的其他人物:皇帝、同僚、朋友、亲人等人物形象,也能把握分寸,合乎身份,塑造的有血有肉,既起到绿叶扶红花的作用,又都周绕事件展珏与变化而举手投足,富有个性。
河阳柳先生是我的同学、挚友。艺术创作源于生活,而贵在才情。河阳柳先生具有文学艺术的天赋,但更主要的是他后天的勤奋。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接受了家庭、学校、部队、社会对他的个性的影响和熏陶。在风风雨雨的青少年时代,几方面的教育因素已磨练了他的思想、品格、意志、感情和文化气质,开发了他的文学艺术的潜能。早在学生时代,河阳柳就是班中的“秀才”和“画家”,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酷爱绘画并受到赞扬。在他家院子的墙壁上用墨水画出西游记里的孙大圣和二郎神,每幅画高达三米,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引起许多人的围观和赞誉。不管在学校、在部队或在行政岗位上,工作再忙再累,刻苦学习,勇于研读,汲取文学乳汁已成为他精神生活的必需,不管岗位换了多少次,都留下他手捧书卷灯前苦读的身影,留下了他与亲朋好友探讨切磋学问的佳话,留下了他或喜或悲或甜或辣有独到见解的诗文。学校与部队的生活,拟或复员到孟州的山山水水,都见证了他的勤而不倦。艰辛求知,韦编几曾三绝;油灯燃尽,引光不惜焚膏的汲取知识忘我精神。
史笔痴心写韩愈,河阳柳先生是个不好张扬的人,也很少看到他的内心的激动,在写《大唐泰斗韩愈》这篇小说的过程中,岁月度过五个春秋,也不见他大张旗鼓地造什么声势,一切顺乎自然,思绪有条不紊,似涓涓细流逐渐汇成深潭。可是翻开《大唐泰斗韩愈》一书,整个作品中都是炽热如火,疾恶如仇,爱憎分明。这是一个有正直之心的人发自肺腑的激情,这是普通老百姓的情,才能得到普通观众和读者的认可并引起共鸣。
河阳柳先生的长篇小说《大唐泰斗韩愈》,是我们与唐宋八大家之首大文豪韩愈之间的媒介。有了这部书,我们可以如愿以偿地较全面地了解到唐代的那段历史,那段政治风云,窥视到韩愈及其他古人的心灵,在震憾之后,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历史毕竟是留给历史的,应该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不管有多少仁智之见、《大唐泰斗韩愈》以章回体、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社会,呈现给读者,令人耳目一新。
希望河阳柳先生能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以回报孟州山山水水和孟州人民的养育之情。
2006年12月
韩愈乃我国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曾历任唐宪宗、穆宗、敬宗时期的刑部、兵部、吏部侍郎和国子监祭酒及京兆尹;四入唐代最高学府国子监任教。先后被贬徙阳山、潮州。其一生高举振兴儒教、改革文坛的大旗,开辟了唐宋文章发展的新纪元。被后人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和韩学,自唐宋以来,已成为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重要研究和歌颂对象。韩愈被世人称为“百代文宗”和“泰山北斗”,树为清官、诤臣的楷模。尤其在河南的孟州,广东的阳山、潮州,江西的宜春等地,人们视韩愈为神人,其影响可谓家喻户晓。
近年来,韩愈和韩学的研究风靡世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国际和国内韩学研究会所组织和发起的各种学术研讨会在香港、广州、潮州、孟州等地,如雨后春笋一般此起彼伏。并先后由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韩学研究》、《韩愈大传》等多种书籍,使韩愈影响更加广泛。
然而自唐宋以来,就韩愈的学术研究书籍,可谓灿若星辰,层出不尽;但就描写其辉煌业迹的文学作品,至今却没有问世。由于韩学研究多是在少数学术专家中进行,很难为广大群众所接触,因此无法将韩愈推向国内外的广大读者和普通百姓。这不能说不是一件憾事。故而极需有一个塑造韩愈形象,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出现。
本人酷爱文学,喜欢写点东西,1984年由部队向地方转业期间,曾利用闲暇之时创作电视剧本《洛阳牡丹》和《强项令》。1998年退居二线后,有闲涉猎韩学研究大量资料,深为韩愈的凌云奇志、逆境奋进、浩然正气和鞠躬尽瘁的精神和品质所震动,深感韩愈那种清风铁骨、拼搏进取、以民为天的高尚情操,在过去,在现在,乃至将来,都是人类所要追求和歌颂的。在不少同志的建议和鼓励下,自己决心将韩愈这一杰出的历史人物,以文学形式再现于世人面前。
2002年,自己经过搜集披阅大量资料,写出了《韩愈》的第一部“奇志篇”初稿,请孟州市政协主席、孟州市韩愈研究会会长扬丕祥先生,副会长郭云德先生,和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会长张清华先生进行了审阅指正,得到了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接着在文学造诣颇深的兄长刘荣贵先生指导下,相继完成了后三部分的创作。
目前,经过近五年的撰写增删,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历史人物小说的撰写。全书由四部分组成,共16l章,约123万字。不久将会与读者见面,使其能填补在韩愈和韩学研究和宣传上,缺少文学作品的遗憾。
本书在创作上坚持以韩愈的生平事迹为依据,以中唐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遵照客观规律和事物逻辑,采用文学手法,对韩愈这一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再现和塑造。在创作过程中,小说着力从三个方面对韩愈进行了塑造和描写:一是韩愈思想的形成,二是韩愈在思想、文学、教育领域的杰出贡献,三是韩愈如何成为人们心目中执政为民、鞠躬尽瘁的清官和诤臣的典范。
在韩愈思想形成的描写中,遵照“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从家庭熏陶、社会影响和名师教导等三个方面对韩愈进行了塑造和烘托。首先、小说一开始就突出了家庭对韩愈的教育和影响。韩愈出身于官宦儒教世家,其父亲、叔叔、兄长皆是当时崇仰儒道、热衷古文的文章大家。叔叔云卿被李白称为“文行当朝”,兄长韩会被文坛誉为“四夔”之首;而且政清风廉、美名蜚然。对韩愈从小就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小说不仅描写了韩会对韩愈的身传言教,而且将韩会之死设置为误食方士之药,使韩愈在幼小的心灵中深深产生了对佛老的憎恶,萌发了辟斥佛老、振兴儒教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次、小说以浓墨重彩展现了当时政坛风云和时代环境,对韩愈的思想形成产生了巨大的烘托作用。韩愈的青少年时代正处于中唐的动乱时期,一是政治腐败,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先后出现了元载、杨炎、卢杞、裴延龄等一帮奸佞拔扈朝堂;宰相刘晏、太师颜真卿被谗陷杀害事件。二是各地藩镇纷纷抗拒朝命、自立为王,先后爆发了长达5年之久的“四王二帝”之乱。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战乱此起彼伏,百姓流离失所,德宗李适仓皇出逃奉天,韩愈也随嫂嫂避战祸于江南宣城。三是佛老盛行,全国出现了第二次崇佛热。五台山僧人不空被封为公爵,死后追赠为司空,其所建寺观豪华如皇宫。全国各地寺庙犹如雨后春笋,百姓为佛老所惑,纷纷拆房伐木以建寺院,抛妻舍子以奉佛事。形成田园失丁、朝堂遗贤、国库空虚、民穷盗生之状。四是宦官弄权、祸乱朝政。安史之乱后,统治集团内部相互猜忌,中书议事须有宦官监听,行军作战和各地节度使皆设宦官监军,形成军政混乱,难以施令。小说特意安排了韩愈斥恶吏、观建庙、责叛军、避战乱的情节,使韩愈在如此形势下更加坚定了其治国平天下的奇志。第三、小说根据“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规律,设置了韩愈拜古文大家李华为师学文的情节。李华乃是唐朝第二次古文运动的主将,在李华的感染熏陶下,使韩愈进一步确立了宏扬儒教、改革文坛的决心。
韩愈之所以被后人尊为“百代文宗”、“文坛泰斗”和“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因为他在思想上竭力辟佛老、扬儒道;在文学上奋勇倡导古文、改革文坛,开拓了唐宋文章发展的新纪元;在教育上抗颜为师、大力兴教,成为继孔孟之后我国又一位最杰出的文豪大儒。小说在这方面首先突出描写了韩愈辟佛扬儒的豪迈情怀,不仅再现了韩愈愤撰《原道》,从理论上批驳佛老的经过;而且生动地描写了韩愈赋诗揭露谢自然、朝堂之上阻任柳方士和冒死谏迎佛骨的惊心动魄场面,深刻揭示了韩愈“道济天下之溺”的崇高精神。同时、小说不仅深刻描写了韩愈宁肯十年求仕不第,也不愿放弃改革文坛的宏志;而且设置了韩愈从戎忭州与张籍、孟郊、李翱共举改革文坛大旗;辞官洛阳收纳侯喜、李翊、尉迟汾、李景兴为徒传授儒道;分司东都广交李渤、石洪、温造、卢仝等儒林奇士,掀起轰轰烈烈的“倡古”热潮等场面,以浓墨重彩烘托了韩愈矢志宏扬儒道、改革文坛的壮举。再者、小说不仅描写了韩愈四入国子监任教,竭力革除国学之弊;并著文《师说》和《进学解》,从理论上阐明了“学者必有师”、“师无长幼、贵贱之别”的哲理;同时还设置了韩愈在洛阳、阳山、荆州各地广纳门徒,传授儒道、共倡文坛;在阳山、潮州采取多种措施,捐出个人俸金,大力兴办教育的生动场面。使读者对韩愈这位杰出的教育家更加清晰和敬重。
韩愈自唐宋以来,不仅被孟州、潮州、阳山的百姓视为神圣,而且自宋朝以来被历代政治家树为清官诤臣的楷模:许多有为官吏多以韩愈为师。小说在这方面以生动感人的事实,揭示和展现了韩愈精忠报国、执政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不仅设置了韩愈在御史台亲自下乡察访灾情,冒险上书朝廷为民请命,在朝堂之上怒斥奸佞而被贬徙阳山的壮举。而且以激情笔墨描写了韩愈在阳山不顾“下床畏蛇咬、用餐怕蠹毒”的险恶环境,一到任便带领百姓治理“三害”;在东都洛阳顶着“阉党”和上司的压力治理寺观、力除市霸、惩治兵痞;在潮州迅速抛弃忧愤,竭力为百姓祭除鳄患、治理水灾、兴办教育、释放奴隶的感天动地事迹。同时以崇敬的心情描写和渲染了韩愈冒死宣抚河北、勇夺三军之帅和两任吏部、抵制腐风的奇迹,有力地塑造了韩愈这一杰出封建官吏的高大形象。
本书为了使读者对韩愈有一个客观、全面、正确的了解,使韩愈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完整,对学术界一些不同看法和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按照客观规律进行了推理和演绎处理。一是对韩愈在潮州祭祀鳄鱼,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方法,阐明了韩愈祭鳄只是一种策略和手段,并非改变信仰和游戏文章。二是韩愈在两贬岭南期间,先后结识了佛门高僧惠师、灵师、大颠、秀禅等人,是否与其一生辟佛相矛盾?小说从韩愈爱慕其才华文章、欲联结各界人士共振文坛出发,回答了这个问题。三是韩愈在京十年求仕、并三上宰相书,有人讲韩愈是竭力捞取官职。小说多次展现了韩愈引用孟子“不得位,何以谋政”的话来说明白己求官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
同时,小说在创作上注重做到前呼后应,将历史真实尽量与传说相统一。如小说前面设置了韩愈在五泉山拜师学文,结识李观、李愿、刘叉、柏耆和王叔文等人,对后面这些人的出现和故事发展,起到了铺垫和预示的作用。再如对历史上的韩湘与传说中的韩湘如何展现,小说在这方面进行了客观地处理,同时回避了对韩湘神话的描写。另如韩愈贬徙潮州后,其家眷也被遣出京城,尾随南下,但却未到达潮州,成为史论悬案。小说设置了“韶州府盛情托眷属”一章,对此进行了客观地描写。
韩愈一生辟佛扬儒、力振文坛;为官执政为民、鞠躬尽瘁;为人刚正不阿、喜方恶圆;为文标新立异、善美兼具,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官吏中是非常少有的。本人在创作这部小说中,深为韩愈的崇高思想、高尚情操和杰出贡献所感染。自己与韩愈在思想、才华和事业上虽有天壤之别,但在志气、正气、勇气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故而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以韩愈的精神来写韩愈。书中坚持一是从正面塑造典型人物;二是摒弃了封建迷信色彩;三是不渲染色情以吸引读者。
这部小说不久将会与读者见面,在这里,我首先要向那些支持、鼓励此书创作、出版的领导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希望热心读者对创作中的不足和问题给予批评指正。
河阳柳
2006.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