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童年(插图本)/译林名著精选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首篇,在小说中,不只是再现了形形色色的小市民和他们的生活习俗、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而且塑造了一系列体现劳动人民智慧才能的人物形象,广泛深刻地再现了广大下层劳动者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情操。高尔基的一生经历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发展,直到最后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时代。通过他的作品,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文学上得到生动的反映。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学会自立。

内容推荐

本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首篇。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作者十岁以前的童年时代的生活。记叙了主人公成长、生活的历程,描写了那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阿廖沙四岁时,父亲就死了,于是跟着外祖父、外祖母过着贫寒、艰苦的生活。外祖父有着矛盾复杂的性格,他的内心有善良的一面,但贪婪腐蚀了他的灵魂。在这冷冰冰的世界里,只有外祖母庇护、关心着他,给予他无限的温情和钟爱,并对他进行了有益的教导。

试读章节

外祖父把我一直抽到昏死过去,我病了好几天,整日脊背朝上趴在小房间的一张很暖和的大床上。房间里只有一扇窗子,屋角的神龛里放着许多圣像,神龛前点着一盏红殷殷的小长明灯。

卧病的那几天是我一生中意义重大的几天。在这几天中,想必我飞快地长大了,心中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觉。从那时起,我总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去注视别人,好似有人把我心上的皮撕掉了,因此,我的心变得对任何精神上的屈辱和痛苦,无论是对自己的和对别人的,都难以忍受的敏感。

首先,外婆和母亲的争吵使我惕厉不安:房间本来就狭窄拥挤,体态庞大、穿着一身黑衣裳的外婆,冲向母亲,把她推到屋角的圣像面前,发狠地压低嗓音说:

“你干吗不把他抢过来,啊?”

“我吓坏了。”

“你这么大的个子,白长了!你不害臊,瓦尔瓦拉!我是个老太婆了,我还不怕呢!真不害臊!”

“别再跟我闹啦,好妈妈,我要吐了!”

“不,你不心疼他,你不可怜你那没爸的孤儿!”

母亲充满痛苦大声地说:

“我自己就做了一辈子孤儿!”

接着,她俩久久地坐在屋角的大箱子上痛哭,母亲说:

“要是没有阿历克谢,我早走了,走得远远的了!我不能在这个地狱里过日子,好妈妈,我过不下去啊!我恨透了……”

“你是我的亲骨肉,我的心肝。”外婆柔声细语地说。

这下我记住了:母亲并不是最厉害的;她和大家一样,也怕外祖父。是我妨碍了她离开这个她过不下去的家。这使我感到十分难过。过了不久,母亲真的从家里消失了。她到很远的什么地方作客去了。

不知怎么的,外公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就像是从天花板上跳下来似的,他坐到床上,用那冷得像冰块似的手摸摸我的头,说道:

“你好啊,小太爷……你倒是答话呀,别生气了!……唉,怎么啦?……”

我真想踢他一脚,可动一下都疼。他那棕红色的头发和胡子仿佛比以前更红了,他的脑袋不安地摇晃着,两只发亮的眼睛在墙壁上寻找着什么。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和山羊饼干、两只糖角、一只苹果和一串蓝葡萄干,把这些东西全都放在枕头上我的鼻子前面。

“你瞧,我给你带来了小礼物!”

他弯下腰来,亲了亲我的前额,然后开口说话了。说话时,一边用他那硬邦邦的小手轻轻地抚摩着我的头,他的手被染得苍黄,特别是弯曲得像鸟嘴似的指甲更黄得显眼。

“当时我对你是过分了点儿,小老弟。不过,那时候我火急了,你咬我,抓我,嘿,我也气极了!只是你多挨了几下并不倒霉,这都记在账上!你要知道:挨自家人、亲人的打——这不是屈辱,而是教训你!不要让别人打,自家人打不要紧!你以为我没挨过打?我挨的打啊,阿廖沙,你连做噩梦都梦不到。我被人欺辱的啊,大概上帝自己看了也会哭的!结果是什么呢?我这个孤儿,一个叫化子母亲的儿子,熬到了头。我成了行会的头儿,管一帮子人。”

外祖父把干瘪匀称的身体向我身上一靠,便开始讲述自己童年时代过的那些日子,他的嗓音洪亮有力,虽然语气很沉重,但一字一句讲得轻捷流利。

他那绿莹莹的两眼激动得放出炯炯的光芒,金色的头发欢乐地竖起,高亢洪亮的嗓音变得粗壮起来,像吹喇叭似的直对着我的脸说:  “你是乘轮船来的,是蒸汽送你来的,而我在年轻时,是花力气沿着伏尔加河逆水背纤拉着大驳船来的。船在水里走,我在岸上行,打着赤脚,踩着山脚下锋利的碎石,就这样背着纤绳从日出走到深夜!烈日烤着后脑勺,脑袋里好似铁水在沸腾,可是人呢,还得把腰弯得低低的,浑身骨头格格地响——向前走呀,无尽头地向前走呀,路看不见了,眼睛被汗水淹没了,那心啊,在哭泣,泪水止不住地流,唉,阿廖沙,有苦向谁去诉啊!走呀,走呀,有时人从纤绳的背带里滑出来,一个狗吃屎,脸直冲着地栽下去——就连这样的事也乐意去于。干得真是筋疲力尽,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哪怕休息一会儿也好,即使咽了这口气也比这好啊!你瞧,在上帝的眼前,在我们慈悲的主——耶稣基督的眼前,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啊!……就这样,我沿着伏尔加母亲河一步一步地来回走了三趟:从辛比尔斯克到雷宾斯克,从萨拉托夫到这儿,还从阿斯特拉罕到马卡里耶夫、到集市,足有成千上万俄里!到第四个年头,我已当上了伏尔加河大驳船上的工长,我向船主证明了我的聪明才子……”

外祖父说着说着,在我眼前,他仿佛像一朵云彩似的迅速变大了,从一个干瘪的小老头变成了一个童话里的大力士,一个人拖着一条庞大的灰色驳船,顶着逆流向前……

有时,他从床上跳下来,使劲地摆动双手,学着纤夫怎么套着宽背带拉纤、做出怎么排水的样子给我看,口中还用男低音唱着什么歌,然后又像年轻人那样麻利地跳到床上。他整个儿人都变得使我惊讶,接着他说话的声音更加洪亮了:

“嗬,阿廖沙,在靠岸的时候,在休息的时候可就是另一番情景了:夏天的傍晚,在日古里,在绿树成荫的山脚下的什么地方,我们常常生起很多篝火,篝火上熬着粥,每当一个受苦的纤夫领头唱起心爱的歌时,只要一唱开了头,一大群人就会全都突然大声唱起来——唱得简直叫人浑身打寒颤,似乎整个伏尔加河水也流得更快了——看样子,河水也恨不得像烈马那样竖起前蹄直立起来,一直冲上云霄!这时,各种各样的忧愁和痛苦,都像灰尘那样随风飘走了。人们常常唱得如醉如痴,连粥从锅子里溢出来都不知道。这时那个熬粥人的脑门就该挨长柄勺子敲几下了,想怎么玩都行,可不能忘了正事儿!”

有人往房门里探望,好几次叫外公出去,可我总是请求:

“别走!”

外公微笑着挥手把人撵开,说道:

“等一会儿,在外边等一下……”

他一直讲到晚上,临走时,还亲热地跟我告别,我这才晓得,外公并不凶,也不可怕。但是,我一想起他那样残酷地毒打我,就难受得流泪,我再也忘不了这件事。

外公来看望我,打开了大家来看望我的大门,从早到晚都有人坐在我的床边,想方设法地逗我高兴,可我记得,他们并不每次都能使我快乐和开心。最常在我身边的要算外婆了,晚上还和我同睡在一张床上,但是,在这些日子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茨冈。他方脸盘、宽胸脯,大脑袋上拳曲着头发。傍晚时他来到房间,身上过节似的穿着金黄色绸衬衣和波里斯绒裤,脚上穿的皮鞋就像拉手风琴似的咯吱咯吱作响。不仅他的头发闪闪发光,浓眉下两只快活的外斜视眼和那年轻的一撇乌黑的小胡子下露出的雪白的牙齿,也都闪闪发亮,金黄色的绸衬衫,柔和地映照着长明灯上的红光,仿佛在燃烧。

“你瞧瞧,”他一面说,一面捋起袖子,把光胳臂伸给我看,从手到肘弯布满了通红的伤疤,“你看,肿成什么样子了!前几天肿得还要厉害呢,现在好多了!”他接着说:“你知道吗,当时你外祖父气炸了,我见他用树条死命抽你,就把这只臂膀放在树条下面去挡,我以为这样一挡,树条就会被折断,外公就会去拿另一根树条,而你的老外婆或你母亲就会趁机把你拖走!嘿,谁知道,树条没有折断,因为它用水泡过,是软的!不过,毕竟你少挨了些打,你瞧,我被打了多少?我呀,小兄弟,我可机灵哩……”

他笑了起来,笑声像丝绸般的柔和和令人感到舒服。他又仔细地看着自己肿起的胳膊,笑着说:

“我多可怜你啊,喉咙简直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了,我预感到要倒霉啦!他一个劲儿地抽……”

他像马似的呼噜噜地打着响鼻,摇晃着脑袋,讲起外祖父的一件什么事,我马上觉得他和我亲近了,他像孩子般单纯。

我对他说,我很爱他,他回答得简单而令人难以忘怀,他说:

“你知道,我也爱你,就为了这,因为爱你,我才心甘情愿忍痛挨打的!难道我为别的什么人肯这样做吗?我才不管呢……”

然后,他偷偷地教我,教我时还不住地向门外张望。

“下次再要抽你,你呢,你瞧,不要缩起来,不要把身子缩成一团,听到吗?要是你缩起身子,就加倍地疼,相反,你要把身子放松地舒展开来,让身体软绵绵的,像一堆糨糊似的躺在那儿!不要憋住气,要尽力吸气呼气,拼命地大叫,你要记住这个,这样好受一些!”

“难道还要抽我?”

“那还用说?”小茨冈若无其事地说,“当然哕,还会抽的!说不定三天两头儿抽你一顿……”

“为什么?”

“你外公总是要挑刺儿的……”

接着他又不放心地教我说:

“要是他从上向下打,就是树条只是从上面直打到你身上,那你就一动不动地软绵绵地躺着,假如他打下来再往自己面前一抽,想抽掉你的皮,那你就顺势随着树条把身子往他那边就过去,懂吗?这样疼得轻一些!”

他用那黑色的外斜眼朝我使了个眼色,说道:

“在这档子事上,我比警察分局的局长还精呢!小兄弟,瞧我这身上的皮,结实得简直可以拿去缝手套!”

我看着他那快乐的脸,想起了外婆讲的伊凡王子和伊凡傻瓜的童话。

P24-28

序言

前苏联俄罗斯作家高尔基(一八六八——九三六)原名阿历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于普通的木匠家庭,幼年丧父,在小业主外祖父家度过童年。他十一岁踏上社会,独自谋生,饱尝人世间的辛酸,后来接受了具有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的影响,参加过秘密革命活动,并曾被捕。

高尔基是以浪漫主义的作家登上文坛的,一八九二年就开始发表作品,早期撰写的《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等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都充满对战斗的渴望及用“自己燃烧的心为人们照亮前进道路”的献身精神和追求光明、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高尔基认为文艺应当负有改造现实这一社会使命,他撰写现实主义的短篇小说,描述底层人民在黑暗腐败的沙皇专制统治下的苦难生活,揭露刚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空虚的心灵,抨击品德低下的市侩化的知识分子,并努力思考生活的意义,探索新的生活道路。

高尔基在十九和二十世纪之交创作的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展示了资产阶级在俄国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使命,揭露其丑恶本质,否定追逐私有财产、逃避斗争的道路,提出城市居民生活的意义这一主题。

高尔基从一九○○年开始撰写剧本,部分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小市民》和《在底层》。《小市民》中塑造了俄国文学作品中第一个以新的精神面貌出现的工人形象——火车司机尼尔,反映了小市民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冲突。《在底层》描写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流浪汉的悲惨遭遇,抨击压迫和摧残人的俄国社会制度,指出以无益的同情和美好的谎言去安慰人们是一种消极的人道主义,这种做法只会使人们安于现状,沉迷于幻想;一旦幻想破灭,人们将会陷入精神上的绝境。作者通过剧中人大声疾呼:“人这个字听起来多么自豪!”,号召尊重人,赞美人,相信人具有解放自己的力量。在一九○五年革命前夕,高尔基还撰写了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剧本:《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野蛮人》等。一九○六年高尔基写成剧本《敌人》,剧中的主人公已经不是个体,而是与资产阶级进行自觉斗争的、有共同奋斗目标的工人群体,显示了工人阶级觉悟的提高。这是一部具有重大意义的作品。

一九○六年高尔基撰写了另一部重要作品,这就是长篇小说《母亲》。这部小说是以一九○二年索尔莫沃工厂工人“五一”游行事件为背景,在一九○五年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书中不仅生动地塑造了为争取自身解放和追求美好生活而进行自觉斗争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形象巴维尔,还描述了俄罗斯社会底层的妇女代表——母亲尼洛夫娜从对生活的种种苦难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到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反映了广大群众在革命年代发生的巨大变化。列宁在阅读了这部作品的手稿以后,充分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认为这是一部“十分及时的”作品。

一九○五年革命失败后,高尔基曾一度接受了鲍格丹诺夫等人的造神论思想,其影响明显地表现在长篇小说《忏悔》中。列宁曾对这种观点提出了严肃的批评,指出“神的观念”是反动统治阶级用来束缚落后的工人和农民的锁链,在客观上起有麻痹人民的作用。此后,高尔基重又写出许多优秀作品,如《夏天》、《奥古洛夫镇》、《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以及《俄罗斯童话》、《意大利童话》等。

在十月革命前后,高尔基在《新生活报》上发表了一组以《不合时宜的思想》为总标题的政论文章,反映了他对革命的一些看法。高尔基不同意列宁关于十月革命的论断,反对十月武装起义,主张无产阶级与代表先进科学技术力量的知识分子结成联盟,用科技知识武装人民,为未来的革命创造条件。他还以革命过程中的某些缺点和阴暗现象为依据,指责革命。当时的苏联文学界曾认为《不合时宜的思想》是“叛逆”之作,是高尔基这一时期错误观点的集中表现;列宁也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一九一八年八月社会革命党人谋杀列宁的事件使高尔基深受震动,而广大人民保卫十月革命和创造新生活的精神也使他深受鼓舞,从此他走上了与苏维埃政权密切合作的道路。在创作方面,他撰有长篇小说《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指明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史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则展现了俄国生活的广阔画卷,描绘了十月革命前几十年间思想上和社会上的斗争。三十年代高尔基著有反映垂死的资本主义和新生的社会主义之间剧烈冲突的剧本《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陀斯契加耶夫等人》等。除了上述作品以外,高尔基还著有多篇回忆录,其中有关列宁和托尔斯泰的回忆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重要的文献价值。

《童年》(一九一二——九一三)、《在人间》(一九一四)和《我的大学》(一九二二——九二三)是高尔基著名的三部自传体小说,描写了作家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童年》反映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以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故事的熏陶,同时也目睹了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已经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阿廖沙十一岁丧母,外祖父也破了产,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曾当过鞋店里的伙计,轮船上的洗碗工人,也曾在任绘图员的亲戚家里和圣像作坊里当过名曰“学徒”的小佣人。无论在哪儿,他都不仅担负着一个孩童难以胜任的、苦役般的劳动,而且受尽屈辱,饱尝辛酸,切身体会到底层劳苦大众的奴隶般非人的生活,开始模糊地认识到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进一步了解并更加痛恨包围着他的市侩生活,同时也发现了劳动人民具备纯朴善良、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此时,书籍打开了他的眼界,为他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新世界,诱使他渴望新的生活,对他的成长起有重大的作用。这一段生活经历就是第二部小说《在人间》的主要内容。《我的大学》则记述了高尔基在喀山时期的活动和成长,主要是民粹派思潮对他的影响以及带有革命情绪的大学生、青年秘密小组这所社会大学对他的启迪和教育,同时也就展示了十九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画面。

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生活底层与劳苦大众的直接接触,深入社会、接受革命者思想的影响和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养料是使他得以成长的重要条件。

高尔基从幼年时代寄居在外祖父家中就开始接触小市民的生活。此后,在绘图员家里,在居住着各种不同人物的大杂院里,在他千过活的任何地方,这种保守、自私、贪婪、庸俗的习气处处可见。小市民的典型人物常常暴食暴饮,无病呻吟,彼此吵架揭短,用不堪入耳的脏话制造丑闻,传播谣言。“无耻的流言蜚语、恶意的诽谤组成一张肮脏的网子”,缠绕着大家,无人可以幸免,仿佛通过折磨别人来为自己寻找乐趣是“他们唯一可以不付任何代价的娱乐活动”,可以填补他们空虚无聊的灵魂,这实在也是一种人性的扭曲。处在这种氛围之中,小阿廖沙时时处处感到烦闷、压抑、窒息,简直无法忍受。高尔基在三部曲中花费大量笔墨,以极其辛辣的笔锋对他青少年时代感触甚深的市侩气息这一社会毒瘤加以深刻揭露,借此探索产生这种保守、落后心理特征的社会根源,指出小市民习气是滋生种种消极的、不抗恶的社会思潮的土壤。

“在人间”生活的岁月里,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正直的厨师斯穆雷,热爱劳动的码头装卸工人,洗衣女工纳塔利娅,老匠人格里戈里乃至凶神恶煞般对待阿廖沙的绘图员家的婆媳俩都从不同方面帮助高尔基了解生活,认识生活,思考人生的意义。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走向成熟的另一个老师是书籍。凡是读过三部曲的人都会对阿廖沙执着地渴望读书,自觉地认真读书的顽强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在那个认为读书是“歪门邪道”,读书会诱人犯罪的小市民圈子里,阿廖沙为了实现读书的愿望所遭受的屈辱、欺凌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书籍扩大了阿廖沙的视野,丰富了他的思想,向他展现了越来越广阔的世界,使他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为之奋斗的决心更加坚定。

总之,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不仅描绘了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俄国社会广阔的生活图景,而且“描写了作家从生活的底层攀上文化高峰、走向革命的道路,同时也反映了俄国一代劳动者在黑暗中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艰难曲折的历程”;而高尔基“审察生活的能力,塑造人物性格的才能以及对于俄罗斯底层的无与伦比的知识,都是他赢得巨大声誉的重要因素”。

宁珊

一九九七年六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童年(插图本)/译林名著精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联)高尔基
译者 聂刚正//高厚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04793
开本 32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8.375
印次 3
出版地 江苏
215
15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9: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