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万花之城(广州的2000年与30年)/开放时代纪实文学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和逻辑,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轨迹和文脉。精彩的的城市应有精彩的城市读本。如果将广州城市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在此之前的有关介绍广州的读物,往往使我们只看到树干和树枝,而在《万花之城》中,我们则看到了更多姿多彩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绿色树叶。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遵循广州城市在两干多年历史变迁中所自然而然形成的文脉,突破行政区域划分模式,首创“纵轴线、城西、城东、城南”四大文脉板块,构成叙述结构上的“面”,将面内的有关街巷、道路作为叙述结构中的“线”,然后,顺藤摸瓜,将散落在线上的有关建筑作为“点”。点线面结合,就如一棵树的干、枝、叶,浑然一体。因为又是按树脉贯穿之,因而这就是一棵自然的树,从而也是一棵气韵生动的树,更是一棵繁花似锦的树。

目录

前言 一座城市的文化读本

序篇 站在时间的起点上

第一篇 历史与现实的纵轴线

 中山四路的显赫身世

 “广州缺商场还是缺万木草堂?”

 北京路:千年古道上的时尚品牌

 中轴线上的风景

 飞翔的龙脉

 大街小巷行吟

第二篇 城西,小市民的家园

 长堤:需要重新定义的名字

 那一片流花玉宇

 人民路:等待阳光的日子

 穿衣戴帽的上下九

 西关大屋的前世今生

 古祠·古玩·古荔湾

 滔滔江上的白天鹅

第三篇 城东,众人仰望之城

 没有保留价值的名人故居?

 东山,我们的故家大院

 曾经被称为广州“尖东”的地方

 二沙岛岂是富豪的后花园

 新天河·新轴线

 珠江新城:在三心两意中成长

 最发达和最贫穷的地区

第四篇 城南,呼吸着大海的气息

 “盖海旗幢出。连天观阁开”

 云桂发祥

 “三塔三关锁珠江”

 小谷围的夕照与大学城的骄阳

 走。到番禺睇楼去

 向南,再向南,直至南沙

结束篇 前途不可限量

试读章节

据专家考证:晋代江岸在惠福西路,称坡山古渡,距今岸线1100米。

南北朝江岸在华林寺前的西来初地,距今岸线900米。

隋代江岸在杨仁里一线,距今岸线800米。

唐代江岸在西关的泮塘上、下九路、大德路、文明路一线以南,距今岸线约700米。

北宋江岸在西关冲和玉带濠一线。宋末,广州岸线南移至今一德路、万福路一带,距今岸线350"一500米。

元、明两代城东江岸在文明路以南;城西江岸移至和平路一带。沿江出现大片滩地淤出的沙洲,今天许多带“沙”字的地名,如黄沙、太平沙、筑横沙、永胜沙等,都是这时形成的沙洲遗址。

清代的江岸继续南延至十三行、西濠二马路一带。1931年,以海珠石并人北岸为标志,珠江北岸基本定形。

千百年来,随着珠江岸线一点点向南延伸,大海也一点点远离我们而去,饱受风化浪蚀的基岩岛丘,留下了岁月的瘢痕与慨叹。

广州人把长堤一带称作“海皮”,绝不是什么方言,而是货真价实的大海。虽然今天漫步长堤,已听不到大海的隆隆涛声,但“海”的名字,却并未湮灭,而是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山是建城的第二要素。

任嚣城位于白云山与珠三角平原的结穴之处,吐唇之地,山水兼具,阴阳平衡。西北面是气势磅礴的粤秀、番山、禺山,“自白云蜿蜒而来,为岭者数十,乍开乍合,至城北耸起为粤秀,落为禺,又落为番。禺北番南,相引如长城,势至珠江而止。”这是屈大均所描画的一幅广州形势画卷。所谓“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粤秀、禺、番三山为“形”,白云山为“势”,既可近察,又利远观,表里河山,是上乘的城市风水选址。

在屈大均生活的那个年代,番、禺二山已经消失了,连它们的具体位置,亦漫不可考。有人说广州根本没有禺山,所谓禺山,只是“番山之隅”的意思;也有人说,“番”为蛮夷,“禺”是区域的意思,番禺并非山名,而是指“蛮邦”;更有人说,连番山也没有,番禺二字,是古越语“盐村”之意,因为广州滨海而居,以前是产盐的地方。众说不一,殊难判断谁是谁非。

到底有没有禺山?清代有一首诗写道:“欲问禺山何处是,路旁童子说高坡”。可见清代连童子都可以指出禺山的位置,但如今竞成了专家们也挠头的谜团。幸亏高坡这名字还没有完全淡出人们记忆,它就在旧仓巷和城隍庙之间。据前人考证,禺山是由西向东走向,从广大路起,经财厅前、南越王宫署遗址、城隍庙,至仓边路止,以聚星里为最高处。

“高坡”虽已名存实亡,但却留下了不少让人浮想联翩的地名:聚星里、登云里、梯云里、步云里、凌霄里……这么多相类似的地名集中在一处,似乎是告诉我们:2000多年前,这里曾是一个山势嵯峨,天高地阔的地方。高坡就是聚星里的俗名,很可能,也是禺山的俗称。P18-19

序言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和逻辑,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轨迹和文脉。

精彩的的城市应有精彩的城市读本。

广州作为有二干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作为著名的“四地”(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地和岭南文化中心地),集辉煌而悠久的历史、独具神韵的岭南人文自然景观以及现代大都市生活的魅力于一身,面对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城市,如何创作出一部与之相配相称的城市读本,完整、准确而又生动形象地反映和表现她的独到之处、可爱之处、迷人之处,这是萌动在每一个热爱广州的人心中的一个愿景。

以往关于广州的城市读本,也出了不少版本,但不论是单位组织的还是个人创作的,我们总感到不满足,在这些书中,无论怎样在包装上翻新,在内容上编排,总离不开那些已固定的内容与观念,或繁杂,或零碎,当然也不乏上乘之作,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我们在期盼着,广州人在期盼着,广州城在期盼着。

终于,《万花之城——广州的2000年与30年》闪亮出场了。

享受、激动、欣慰,这是我们阅读她时产生的三种层次的感受。即便是老广州的读者,也好象是第一次真正认识理解了广州,一个鲜活的广州,一个身边的、自己的广州。

如果将广州城市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在此之前的有关介绍广州的读物,往往使我们只看到树干和树枝,而在《万花之城》中,我们则看到了更多姿多彩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绿色树叶。不仅如此,我们还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感觉到了那在树干、树枝和树叶里流淌的树液的颜色、节奏与气息。如此,我们方能说,我们是真正认识、了解和读懂了这棵大树。

但这绝非简单的增加和详细化。

一个城市是由不同历史时代的建筑组成的,表面上看,这些建筑是没有生命的。是人赋予了建筑生命和灵魂,这里有两层涵义:首先,是建筑本身包含和寄寓着人(建造者)的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的审美理想与思想情感;其次,住在建筑里的人本身的活动。我们说保护古民居、古建筑、古城区,实际上就是在保护一个时代人文精神与文化情感的历史。19世纪法国大作家雨果说得好:“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我想,如果雨果地下有灵的话,定会认叶曙明先生为知音并引以为慰的。

一位作者要写一座城市,写一座城市的人文景观,其难度可想而知。普通作者的做法大概不外以下两种套路:即,一是一个一个区一条一条街一个一个建筑来说,这也是点线面结合,也是一棵树,但这是死的,差别真是干壤了;一是以时代或事件贯穿之,诸如南越王时代建筑、明清代建筑、近现代民主革命时代建筑、改革开放时代建筑、丝绸之路建筑、宗教文化建筑此类。这也是人为分割的、断裂的、无机的,还是不能给人以鲜活的连贯的有机整体的生命之感。而叶曙明先生却选择了独特的结构方式,在这本书里他为我们挖掘出一棵有关广州城的生机勃勃的自然之树,就像我们见到的广州的大榕树一样,她的根系扎在深深的历史的土壤中,而葱绿的新叶则抚摩着今天的蓝天碧云。

作者遵循广州城市在两干多年历史变迁中所自然而然形成的文脉,突破行政区域划分模式,首创“纵轴线、城西、城东、城南”四大文脉板块,构成叙述结构上的“面”,将面内的有关街巷、道路作为叙述结构中的“线”,然后,顺藤摸瓜,将散落在线上的有关建筑作为“点”。点线面结合,就如一棵树的干、枝、叶,浑然一体。因为又是按树脉贯穿之,因而这就是一棵自然的树,从而也是一棵气韵生动的树,更是一棵繁花似锦的树。

自然,在这充满生命活力的叙说中,我们不仅触摸到感觉到凝固和萦绕在建筑之上的生命情怀,还强烈地感到了叙述主体的生命脉动,这是双重的生命协奏曲和生命咏叹调。在对每一处建筑的来龙去脉、前生今世的追忆中,都融注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价值判断、历史眼光、文化情怀、审美理想甚至喜怒哀乐,应该说在叙述上是非常“这一个”的。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很个性化,但通篇少有失之偏激和偏颇的地方。这里的关键是,对保护历史文化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把握,至今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或困惑。因为历史是一个兴灭嬗变的过程,历史建筑物也如此,拆与保是相对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保留历史建筑的责任,每个历史时期都不可能把上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全面保留下来。这就有一个把握机遇与分寸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避免将文化的怀旧情怀绝对化,又要防止流入动辄将一切归咎于时代的局限、时代的错误的泛时代思想。

在本书里,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把握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理性的:该弹的弹,该赞的赞,对任何一件有争议的拆迁、改造或建设行为,都将当时官方意图、专家评说、网民意见还原出来,并经常将正反两面、完全相冲突的意见同时并举,而将自己的倾向微妙地隐藏于看似客观冷静的叙述中。这不仅是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其实定论也只能留给后人,留给历史去作了。

在本书的写法上,作者大量采用了设置悬念、结构矛盾冲突、穿插故事情节、虚实结合、细节描写等文学性叙述手法,行文晓畅优美、气韵生动、情景交融、艺术形象饱满,完全可以说本书不仅具备较高的学术性、知识性与文献性,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而且也是一本独特而珍贵的艺术品。作者终究是天然具有怀旧倾向的文人,因此,《万花之城》通篇文字的骨子里流淌的还是文人的情愫。因此,不妨说,本书实际上是一个文人的心曲,是一个文化人留给广州的文化牧歌。

总之,《万花之城》无愧于广州二千年悠久历史,也无愧于广州三十年改革开放新时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万花之城(广州的2000年与30年)/开放时代纪实文学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曙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52123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0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