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84个基地区县进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为基础,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旧教研制度的比较为视角,深入探讨校本教研制度的内涵与特征、要素与功能,客观诠释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成就、问题与矛盾、路径与误区,尝试审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过程中的文化建设,并以“特写镜头”的方式细节展示一些基地区县和学校在教研制度建设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特色与亮点。
图书 | 校本教研制度创新/校本教研亮点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以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84个基地区县进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为基础,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旧教研制度的比较为视角,深入探讨校本教研制度的内涵与特征、要素与功能,客观诠释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成就、问题与矛盾、路径与误区,尝试审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过程中的文化建设,并以“特写镜头”的方式细节展示一些基地区县和学校在教研制度建设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特色与亮点。 目录 理论探索篇 第一章 教研制度建设的历程与比较 第一节 传统教研体制的历史回顾/1 第二节 创新教研制度建设的使命/3 第三节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理念/6 第二章 校本教研制度的审视与解读 第一节 校本教研制度的内涵与特征/8 第二节 校本教研制度的要素与功能/11 第三节 校本教研制度的类别与诠释/14 第三章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成就与挑战 第一节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已有的路径/17 第二节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已有的成就/20 第三节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出现的问题/22 第四节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遇到的矛盾/24 第四章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文化审视 第一节 校本教研文化的内涵与特征/27 第二节 校本教研文化的功能与意义/32 第三节 校本教研文化建设的策略与途径/40 第四节 校本教研制度与文化的互动/52 实践创新篇 第五章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学校案例 《高级职称评议制度》的制订与实施/58 《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平台管理制度》的制订与实施/62 《校级骨干教师评议制》的制订与实施/72 第六章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区域特色 课题运作,建构机制,深入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77 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建构新型校本教研文化/91 打造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平台,全面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104 区域推动,常态主张,多主体联动开展校本教研制度建设/116 聚焦课堂教学,创建务实高效的校本教研制度/131 第七章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感悟与心得 透过现象看本质,制度建设重在实效/142 专业发展信息平台促进教师积极有效教研/143 校本教研制度为班主任开启一扇成长之窗/144 《校级骨干教师评议制度》有感/146 教师互助学习,共谋专业化发展/148 细则显实效,评估谱新篇/150 英语教研组在制度保障中成长/15l 对教学质量考评制度的思考/154 评价机制体现科学、民主、公正、激励/156 后记/159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校本教研制度创新/校本教研亮点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胡庆芳//陈向青//徐谊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413800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6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2 |
出版时间 | 2007-10-01 |
首版时间 | 2007-10-01 |
印刷时间 | 2008-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3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632.0 |
丛书名 | |
印张 | 10.7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8 |
宽 | 170 |
高 | 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1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