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黑白小镇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以严肃的态度写出了一部关于“流氓”的小说。对于人群中的这些病态的、愚昧的、疯狂的、可恨又可怜的“流氓们”,进行了严肃的剖析与批判。

小说中的人物周所长、刘志刚、金秀、单瞪、宋疯子等等,个个都是个性鲜明,随着社会动荡和历史变迁沉浮不定,经历坎坷曲折,营造出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悲剧人生。

内容推荐

在情殇、警匪、悬疑、掘墓等作品充斥的今天,作者用十八年的岁月磨出了一部来自真实历史、源白真实人物的市井文学。无论是头戴“天才”桂冠的狂妄小子,还是拼凑出一、二本书便敢自称“作家”的人,或是被称为“大师”的资深写手,恐怕都没有毅力对一部作品付出如此厚重的心血,如果文坛还有希望,那么这希望也应当系于后者身上……

试读章节

小牛紧张地看了看李拐子,又看了看冒着蒸汽的铝盆,然后一闭眼,便把手伸人了开水中。小牛像触电似的跳了起来,一边甩着手,一边咧开嘴呻吟开了。

李拐子骂道:“混蛋!谁让你闭眼的?你不看准了,能夹到鸡蛋吗?再来!”

小牛眼泪汪汪地朝被烫得通红的手指吹着气,二次来到火炉边,战战兢兢地瞪大了眼睛准备下手。

李拐子在旁边说:“看准了,别害怕,下手要快,手上要使劲!”

小牛一咬牙,便把手指伸入了开水盆,这回总算夹住了鸡蛋,但刚一出水面,鸡蛋又掉到开水盆中了。

李拐子在旁边训斥道:“手指头上为什么不铆足了劲?你是没吃饭吗?”

小牛抹去脸上泪珠,再次把手伸向开水盆中……

小牛把被烫红了的右手中指和食指放在口边吹着,内心安慰着自己:大人们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一定要学好本事,以后天天上晓月楼去吃肉包子。

终于,小牛伸入开水盆的手,成功地夹起一个个鸡蛋,放在旁边的碗里。

小牛得意地笑了,李拐子也满意地笑了,然后伸了个懒腰,说道:“今儿个先练到这儿吧,把炉子封了睡觉。”

小牛照李拐子的吩咐,先封好火炉,又给李拐子铺好被窝,打来洗脚水,侍候李拐子洗了脚,然后才上了床。

白天,李拐子照旧去百货公司门口儿看自行车,小牛依然背着书包准时到学校去上课。碰巧,小牛的班主任老师正是同院王奶奶的老闺女小鸥。小鸥老师无意中发现了小牛的右手食指和中指红红的,连笔都捏不住。她一把抓过小牛的手,关切地说:“怎么搞的?”小牛忙抽回自己的手。藏在背后,小声说:“一不小心……洗脸时让热水烫着了……”

小鸥老师忍不住笑了,说道:“你在家难道用开水洗脸吗?”全班同学大笑起来……

大约过了半个月,小牛手上的功夫渐长!开水盆里翻滚着的十几个鸡蛋,他三下五除二地便一一把它们夹了上来。李拐子满意地点了点头,又拿来肥皂,对小牛说:“夹鸡蛋的功夫你算学成了,打今儿个起,我再教你练习从开水盆里往外夹皂片。”李拐子把一小块皂片扔人开水中,随即用手指夹了上来。

小牛照李拐子的样子做,却怎么也夹不上来。

李拐子得意地笑了,接着说:“小子,这里边儿道儿深着哩,你以为干这个容易?俗话说: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能人背后有能人哪。小子,好好练吧!”

在赵老二的安排下,小牛儿住在“老拂爷”李拐子家,跟李拐子学了“提包儿、捅货”等各种绝技。除了向小牛儿传授偷钱包儿的本事,李拐子还系统地向小牛儿讲解了黑道儿上的种种“规矩”。

三个月之后,小牛儿告别了李拐子,正式“下海”当了“拂爷”。由于受到了“名人”指点,小牛儿一出手就不同凡响,成了永兴镇黑道儿上顶尖儿的拂爷。

周进忠和小鸥结婚后,很快就遇到了粮食不够吃的问题。过去周进忠在派出所入伙,拿饭票在食堂买饭吃。他能根据手上饭票的数量,来掌握自己的口粮,由于精于算计,虽然每天肚子没饱过,但总算能混到月头儿。小鸥结婚前在娘家搭伙,吃好吃坏,吃多吃少全不用自己操心。可这二位凑到一块儿可就麻烦了,由于谁都懒得算计,月月弄得粮食吃不到月头儿。好在孩子让奶奶接到老家去了,总算让这两口子少操了许多心。  看着妻子的满脸菜色,周进忠心里很不是滋味儿。他属于那种视养家为己任的男人,他记着那句民谚: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让妻子连饭都吃不饱,实在是他这“大老爷们儿”的羞辱。开春不久,他就发现了京广铁路旁高低起伏的丘陵上,长满了野草,周进忠找人借来了镐头,利用下班后和星期天的业余时间,开始了垦荒。

从没干过农活儿的小鸥觉得很好玩儿,便也陪着丈夫来到了铁道旁的山坡上。她先是坐在地头儿,饶有趣味地看着丈夫用镐刨地,接着又动了一显身手的心思,非要从丈夫手上夺过镐头,然后便晃晃悠悠地把镐头举过头顶,又晃晃悠悠地把镐头抡了下去。没有三五下,小鸥便连人带镐头一起倒在了地上。周进忠忙上前扶起妻子,笑着说:“行啦!您还是一边歇着去吧。我看你干活儿太悬,弄不好你再拿镐头刨在自己脚上。”说罢,周进忠脱掉外衣,露出结实的肌肉,抡起镐头又干开了。小鸥只好跟在后边,把地里的石头往外捡着。周进忠擦了擦头上、脸上的汗水,笑着说:“你回家歇着去吧,我一个人干就行了。”

小鸥笑着说:“我不,我干不了重活,还不能陪陪你吗?”

周进忠笑着说:“这还算重活儿?到我们保定乡下,最累的活儿得数割麦子。五黄六月的,一哈腰就是半天儿,那滋味儿……”

小鸥叹了口气,小声说:“难怪古人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民真苦啊!”

周进忠说:“你从来没种过地吗?”

小鸥说:“没有。我爸爸是火车司机,我们家一直靠我爸爸的工资生活。要说干农活儿……对了,在学校上学时,学校组织我们下乡劳动,人家在前边儿割麦子,我们跟在后边捡麦穗儿。”

周进忠笑了笑,抡起镐头又干开了。

小鸥又问道:“咱开这块荒地,你打算种点儿什么?”

周进忠说:“种荞麦。那玩意儿不怕旱,等收了荞麦,咱们轧饴■吃。”

小鸥笑了……

周进忠万万没想到,他刚把荞麦种子撒在地里,麻烦就来了。

这天,他刚进办公室的门,电话铃响了,他抄起电话问道:“喂!哪一位?找谁?”

电话那头说:“是周进忠吗?我是王学礼。”

周所长习惯地来了个立正,说道:“王副局长,您有什么指示?”这位王副局长正是他的老上级,前任所长,还是他和小鸥的“介绍人”哩。

王局长说:“进忠同志,听说你在铁道旁的山坡上开了块地?”

周所长说:“是,王局长的消息真灵啊!”

王局长说:“进忠同志,你是国家干部,又是党员,你这么做欠妥呀!”

周所长说:“开荒地有什么不妥?上级不是号召我们想方设法渡过难关吗?”

王局长说:“进忠同志,现在全国都缺吃的,你开了块荒地,老百姓就少了块打粮食的土地。你多吃那一口解决不了太大的问题,可就把干群关系破坏了。”

周所长说:“局长,那是块没人要的荒地呀!”

王局长说:“荒地?你能开,别人难道不会去开荒?进忠同志,咱不能与民争利呀!”

周所长委屈地说:“是!”他撂下电话,慢慢坐在椅子上,手扶额头闭上了眼睛。他怎么也理解不了,自己开点儿荒地,怎么就叫与民争利啦?然而,他是那种早就习惯了“对上级的指示,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的干部,他倒不是特别在意自己为开荒所流的汗水,而是无法面对妻子失望的目光。五尺高的汉子,竟然偷偷地在办公室里抹开了眼泪,周进忠哭了……

又到了星期天,王小鸥已经知道了丈夫因为开荒而受了批评的事儿,便一边收拾着篮子,一边说:“进忠,今天是礼拜天,咱俩也去永定河边捋点柳芽儿吧!”

周进忠摇了摇头,苦笑着说:“我不去。我多吃一口,别人就少吃一口,咱不能与民争利呀!”

小鸥:“笑话!捋柳芽儿、剜野菜也算与民争利?这帽子也扣得太大了吧?”

周进忠:“那要看什么年头儿,如今不是困难时期吗?谁家不缺吃的?”

小鸥生气地说:“你不去我去。”说罢,小鸥拎上竹篮儿,出门去了。

小牛儿的行窃范围,一开始主要在火车站一带。后来,他渐渐又在道东其他地界开始行窃。不但在公共汽车上“提包、捅货”,甚至登上火车,开始“吃大轮儿”了。

对于李拐子给他立下的规矩,他一直严格地遵守着。而且,除了师父定下的“十不偷”之外,小牛儿还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女人的东西一概不偷。P32-35

序言

1982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西安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工作。那时正是广大青年“文学热”的浪潮巅峰时期,谁若在正规刊物上能发表几行诗或三两篇小文章,立马就能成为文学青年仰慕的偶像。而当时报刊少,发表文章也难,所以,即使在内部小刊物上能发表文章,也会被周围的人们视为大笔杆子,很了不起。那时临潼县文化馆办了一个名为《骊山》的文学期刊,成为当地文学青年们争抢角逐的阵地。刚好我拿到一本《骊山》杂志,上面有署名“晓月”的一篇近万字的写知青题材的短篇小说,当时我读得回肠荡气。我知道作者应在临潼县境内,但不知离我那么近,原来就在陕西标准缝纫机厂,距我供职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只有几百米。

经朋友介绍,我和作者很快就认识了,并且成了朋友。“晓月”这个笔名近乎女性化,而作者梁亚明却是一位十分壮实的汉子,是由北京插队知青招工到陕西缝纫机厂,每天汗流浃背地干着重体力劳动,是厂里的翻砂工。当时梁亚明意气风发,颇有才情,拉一手好京胡,写一笔好文章。但也是一个地道的“愤青”,言辞激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愤世嫉俗。因为我们离得很近,几乎每天下班后都相约散步,习惯地围绕秦始皇陵走一圈,边走边谈边争论,充满年轻人的豪情和激情。一次登上秦始皇陵顶,两人争论间隙,为调和气氛我开玩笑说:我以为笔触细腻的“晓月”是女的,还想追求你做我老婆呢。梁亚明那“京油子”的嘴自然是不饶人,当即反讽挖苦我。

后来梁亚明兄真是给我介绍过一次对象,不过没有成。

尽管觉得梁亚明兄近乎偏执,但不能不承认他多才多艺,文笔出众,善于编故事写小说。可他当时的处境并不好。至今我还保存着他亲手给我铸的一个铸铁镇尺,上铸李白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

后来不久我调入《西安晚报》当编辑,我的母校西北大学办作家班,我便鼓励他一定要上大学混张文凭,以改善处境。那时人们的月工资普遍只有百十元,梁亚明兄为凑足学费四处借贷,单位停发了工资也在所不惜。在上大学作家班期间,他的一部描写抗战题材的中篇小说就在《西安晚报》上连载发表,其他大小文章一发不可收拾,到处乱飞。文章为梁亚明兄赢得了名声,作家班混来的大学文凭也使他转换了身份,得以全家调回北京并在丰台区广电局当了记者。十多年新闻记者生涯中,他写了很多好新闻作品,频频获大奖。但他一刻也没忘钟爱的文学事业,一直笔耕写小说。先后出版了他的中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镇恩仇》及这部《黑白小镇》等著作。

梁亚明出身社会最底层,当记者时也是密切关注社会底层,他的小说也大都写的是底层市民。这部《黑白小镇》也不例外,写出了一个小镇上社会底层的“流氓们”,随着历史变迁的升降沉浮。但又不同于一般写黑社会小说脸谱化、简单化处理,尽管小说中这些人物的行为显得病态、愚昧、疯狂,可恨又可怜。但都是放在特定历史变迁的社会大背景下,作以人性化处理,许多不可思议的行为显得又是那么“合情合理”。小说中的人物周所长、刘志刚、金秀、单瞪、宋疯子等等,个个都是个性鲜明,随着社会动荡和历史变迁沉浮不定,经历坎坷曲折,营造出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悲剧人生。特别是在代际(第二代)悲剧转移延续间,溢满了特定的社会悲剧色彩,即使一些人行为再坏、品行再恶劣,心底都有一种不可泯灭的人性。加以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严肃的社会思考剖析,从而具有了强烈的社会批判性,读后掩卷引起我们严肃的社会历史思考。我相信广大读者读后,会和我的感觉一样掩卷沉吟不已。

这部小说梁亚明写于十八年前上作家班时,他当时曾给我们讲过一些故事情节和背景,并读过其中一些篇章。但那时大家觉得有点“不合时宜”,这十多年来他又反复修改,逐字逐句锤炼,增添了主流人物和一些故事情节。一部小说能前后写十八年,可见用心用力,也可谓字字呕心沥血。

梁兄,在这部小说即将出版之际,预先祝贺你!祝贺你的作品,也祝贺你当年的“愤青”终于修得正果!  郭兴文

2007.11.8于西安

后记

在不少文学作品中,都有过对“黑社会”的描写。不少公案小说、武侠小说,也把笔墨重点用在了“绿林好汉”身上。但在正统文学作品中,黑道儿上的流氓们一般都是配角。为了“三突出”,作者难免对这些人的处理过于脸谱化、简单化。而在公案、武侠小说中,则往往又把“强梁”们神化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吹捧这些流氓的作用。因此,用现实主义手法,以严肃的态度写一部关于“流氓”的小说,一直是我的一个愿望。文学是人学,文学的研究对象、反映对象、读者都是人;那么,对于人群中的这些病态的、愚昧的、疯狂的、可恨又可怜的“流氓们”,进行严肃的剖析与批判,使闻者足戒,当是一件堂堂正正的好事。我以为是这样的!

我生长在北京西南郊五环以外,紧靠京广铁路的一个小镇(也就是我笔下虚构的永兴镇)上。从我一记事,就常听大人们讲“流氓传”。笑骂之中,不乏褒贬之意;胡侃神聊,尽是一派荒唐。家乡的小镇上从没出过让人们引以为荣的“大人物”,而人们又是那么的需要一尊属于自己的神,于是,那一拨儿又一拨儿的流氓便成了小镇上人们的崇拜对象。在这种“社会无意识”的影响下,孩子们有的便从“听众”发展成“角色”,老一拨儿流氓被镇压下去之后,很快又冒出一茬儿新的。对于小镇来说,这自然是非常可悲的。

流氓团伙的凝聚力,也是最为小镇人称道的,就是那不清不白的“义”字。打手们不分青红皂白地为朋友给别人“两肋插刀”,被称为“义”;被公安机关捕获后,不提供同伙的姓名及犯罪事实,也被称为“义”;尚未被抓的流氓们照顾被捕流氓的家属,更被称为“义”。说穿了,所谓“义气”,就是团伙儿的利益高于一切。为此,可以不讲良心、不顾道德、不顾法律的约束;为“义”而死,大约也可被人们称为“义气千秋”了。

其实,流氓们的所作所为,均是伤天害理的不义之举。干出这等事,哪里还配谈什么“义气”呢?更何况,流氓之间,本来就是用所谓的“义气”勾结在一起,各寻方便;一旦利益相冲突,它们之间谁也不讲“义气”了。也就是说,义气在流氓之间其实根本不存在。这不存在的东西却有那么大的欺骗性,自然就更可悲了。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无论是流氓本身还是他们的崇拜者,大多是没知识、没文化的人,是可怜的愚昧人。无知,才是流氓滋生的土壤。

另外,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人们的腐蚀也是不容忽视的。包括《水浒传》在内,许多公案、武侠小说中,竭力宣扬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无谓的打斗拼杀,对人们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那些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暴力行为,一旦被挂上“农民起义”的桂冠,就没人敢再提出批评了。殊不知,人们,特别是孩子们,首先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的是杀人、放火、打斗的刺激,而根本不去考虑什么政治意义。一系列公案、武侠小说被改编成评书、电视剧,一经播放,对孩子们影响肯定是凶多吉少。

一种“社会意识”的形成,受着经济、文化、地理的诸多因素所影响,是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因此,要改变这种“社会意识”,也绝非一朝一夕能奏效的。只有努力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读了书自然便会明理,有了丰富的知识才会明辨是非。只有这样,才会彻底改变“社会意识”,从而杜绝“流氓辈出”的可悲现象。

我的老师刘绍棠先生生前多次告诫我:“写小说、出书是教人学好的。”那么,告诉人们(特别是孩子们)什么是不好的,剥去“义气”的皮,让人们认清它肮脏的内涵,不也是一件好事儿吗?我以为是这样。

本书初写于1988年。

那年,我考入了西北大学作家班。但我所在单位的领导却不准我去。理由是“阿拉是生产缝纫机的,不培养作家”。

当时,我面临着选择是非常困难的。多年来,我一直做着大学梦。对于能进大学深造我当然不愿放弃。然而,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一下子要拿出三千六百元的学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我每月的工资只有几十元)何况,上学期间的工资、奖金全没了,这日子可怎么过?我犹豫了……

关键时刻,我的老师刘绍棠先生写信给我,表示坚决支持我上学。文友、西安晚报报社的编辑庞烬、郭兴文都对我说:“梁兄,人家都说后退一步天地宽,我说是前进一步天地宽!眼前有了难处,你一咬牙也就挺过来了……”在师、友的鼓励下,我硬着头皮去西大报了到,为此,我爱人出面向厂里的同事借了两千六百元,又拿出家里仅有的一千元,为我凑足了学费。这在当时绝对称得上是一笔巨款,不是所有做妻子的都有勇气那么做的。

上学期间,我不忍心增添家里的负担,就琢磨着利用课余时间去打工。为此,我找到了当时任西安啤酒厂党委书记的杜某人,仗着以前和他相识,希望在该厂找份儿临时工。谁知,杜某却说:“假如你利用文坛的关系帮我们厂写几篇‘软广告’的文章,我一定会……”

我不能接受这种要挟,只好另找出路。思前想后,我决定利用课余时间上街去摆卦摊。《易经》读过几遍,估计着蒙人是够用了。而且这活儿时间比较机动,不影响我上课。

然而,选择摆卦摊的地点却让我为了难。我当时的临时住处在金花路,西北大学在边家村。我必须选择金花路至边家村之间,找个繁华人多的地点来摆摊。可是,西安文坛上熟人那么多,让人撞上多难为情?首先,建国门不行,因为里面就是省作协和《延河》编辑部,得躲着里面的哥们儿、姐们儿。南门外十分繁华,可当时市文联设在那儿,也不妥。小南门更不行了,西安晚报报社就在里面,若在那儿摆卦摊,不是给哥儿几个脸上抹黑吗?最后,我只好选择了和平门外,那儿倒是个没有熟人的地方。

天一擦黑儿,我便揣上一张写着“北京小神仙”的挂历纸,来到了和平门外的小桥上,端开了架势等着“宰人”。不一会儿,四周就围了不少人,但是跟我瞎侃的人多,却没人肯让我“宰”。忽然,一个小姑娘挤进人群,到我跟前看了看,然后就写了一个“画”字,让我给她测字。并讲明:测前程。我打量了一下眼前的小姑娘,把那个“画”字端详了一阵子,然后说道:“丫头,回家准备行李吧,你今年考上大学了。”明摆着嘛,在七八月间找人问前程,又是那个年龄段的小女孩儿,肯定是参加高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嘛!

“真的?”小女孩儿一下子跳了起来,周围的人也被我的话给“镇”住了,我挺起胸脯又吹道:“当然是真的。我是北京有名的‘小神仙’,哪能蒙你呢!”小姑娘从口袋里掏出一块钱递给了我。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把钱还给了小姑娘,说道:“叔叔恭喜你考上了大学,这一卦我免费赠送了。”我就是再“黑”,也不至于蒙一个小姑娘的钱花呀!

小姑娘蹦蹦跳跳地走了,围观的人们这才纷纷掏出钱来,争着让我给他们测吉凶、福祸。正当我准备狠“宰”这些“大头”时,突然起了风,接着,铜钱大的雨点就从天而降。我的“衣食父母”们跑了,小桥上就剩下我孤零零的一个人。我呆呆地看着写在挂历背后的“北京小神仙”被雨点打模糊了,这才转身上了公共汽车回金花路去了……

这件丢人的往事,我从未跟朋友们说起过。

后来,我找到了陕西省总工会,吵着要见省总会主席薛昭鋆。我是工会干部,有了难处当然得找娘家人了。在薛主席的关照下,我进了一家小报社,当开了临时编辑。每月有了些许收入,总不至于挨饿了。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边上学,一边做兼职编辑,一边开始了我的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这是1988年深秋时节的事儿。

西大不给我们安排学生宿舍,我只好四处打游击。不久,我搬到了位于吉祥村的三轮车厂,住在这个厂六层的广播室里。人家之所以肯帮我,是因为该厂是我原单位的联营厂,厂长楚金元大哥、工会主席雷玉琴大姐都是老相识了。对他们给我的帮助,我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六楼没有暖气,入冬后我只好打开电褥子,披着被子,趴在床上写。最多的一天,我只睡了两个小时,整整写了二十多个小时。到了1989年春夏之际,学生们都上街游行了,我却根本不知道社会上发生了什么事儿,完全钻到我的小说里边去了。

经过两次修改之后,我把第三稿让当时任陕西工人报文艺部主任的叶广芩老师看了,想得到她的指点。(如今,叶广芩老师已是西安市文联主席了)叶老师看后给了很高的评价,同时也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1990年,我终于调回了北京。安顿好工作后,我就带着书稿去了北京的某出版社。该社一位姓朱的副社长接待了我,他根本不看我的稿子,就说:“出不了,就连我自己的稿子还出不来呢。”到底是天子脚下,牛!您连稿子都不看,怎么就说出不了呢?您自己的稿子出不了书,和我的稿子有关系吗?出版社不接稿子,那它是干什么的呢?一气之下我走出这家出版社,把稿子放到柜子里,这一放就是十多年。如今,有人说:“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依我看,果真如此的话,责任恐怕不全在作者。个中缘由恐怕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

2002年元旦前,我被单位通知“自愿提前退休”。过了元旦后,我真的拿到了“退休证”。我才49岁呀!既不是不能胜任工作,也没犯过大错误,怎么就被“边缘化”了呢?实在不甘心,我又翻出以前的书稿,静下心来,开始-了再次的修改。屈指算来,又过去五年了……

对于这部长篇小说的优劣得失,自有读者评说。这是我半生的积累,近20年的笔耕,无数次修改,才写出来的。我只能说,我尽心了。

感谢中国文联出版社的编辑樊东屏先生,从2005年开始,我就把这部书稿寄给了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樊先生多次对此稿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使这部稿子中的“邪气”得以弱化,正气得到了加强,最终达到了平衡。又经樊先生鼎力推荐,终于使这部19年前写的小说得以出版。可谓枯枝发芽、铁树开花。恩师绍棠先生九泉之下得知此事,一定会感到欣慰,也不枉叶广芩老师当年对此书的肯定。在此,我由衷地向樊东屏先生表示感谢。

粱亚明

2007年10月31日于河北涿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黑白小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亚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957527
开本 32开
页数 4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5.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2
13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6: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