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安娜·卡列尼娜(上下全译本)/世界文学名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书中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对一位上流社会的贵族女性,来说,背夫弃子是多么令人不齿的事情,然而安娜·卡列尼娜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她织成的“网”能捕获她所追求的爱情吗?让列夫·托尔斯泰来告诉你答案吧。

内容推荐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著于1873-1877年间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两条平行而又紧密相联的线索展开:一条是女主人公安娜与青年军官弗隆斯基的爱情、婚姻和家庭故事;一条是托尔斯泰的自传性主人公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和基蒂的爱情婚姻生活。

试读章节

那天下午四点,列文在动物园门口走下出租马拉雪橇,心怦怦跳着,转上通往冰山和溜冰场的小路,相信肯定能在那儿找到基蒂,因为他已看见谢尔巴茨基家的马车停在入口处。

那天天气晴朗而寒冷。大门口停着一排排的马车和雪橇,还有司机和警察站在那里。在人口处和在带弯曲屋檐的旧式俄国农舍式小屋之间扫得干干净净的小路上,到处是穿着漂亮的人群,他们的帽子在阳光下闪耀着;一株株弯曲的老桦树,枝条上都压满了雪,好像都刚刚穿上了圣装。

他边沿着小路朝溜冰场走,边对自己说:“千万别激动,镇静,我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出什么毛病了?冷静,蠢货!”他扪心恳求自己。但他越想让自己平静,越变得忐忑不安,直到连气都快喘不过来了。一个熟人迎面与他打了个招呼,可是他都没注意是谁。他朝冰山走去,那儿传来了雪橇被拉上山或溜下山时铁链的丁当声,滑动的雪橇的辚辚声和快乐的人声。往前走了几步,他就看见了溜冰场,从许多溜冰的人中间,他一眼就认出了她。

他知道她在那里,心里既高兴又害怕。她站在溜冰场的另一端与一位妇人谈话。虽然她的穿戴和举止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列文却能很容易地从人群中发现她,就像他能很容易地从荨麻丛中发现一朵玫瑰花一样。她使万物生辉。她是照耀周围一切的微笑。“我真的能进入冰场走到她面前去吗?”他思量着。她站立的地方在他看来好像是一块不可接近的圣地,有一刹那,他充满了敬畏,差点转身走开。他不得不再一次努力,并给自己找由头:各种各样的人都在她周围来来去去,我也可以到那儿去滑冰啊。他走下去,好长一会儿,把视线从她身上移开,好像她是太阳,看她,就如同人们看太阳,不望着也能看见。

每周的这一天,这个时间,同一个圈子里的、彼此熟识的人们常常到冰场聚会。有溜冰技艺高超的人,在那儿一展身手;也有初学者扶着椅子,小心翼翼地、笨拙地移动着;有小伙子,也有来健身的老人;在列文看来,他们这些溜冰者们似乎都毫不在意地溜到她面前,超过她,甚至和她搭话,而且自得其乐,不在乎是否有她的存在,他们尽情地享受这绝妙的冰面和美好的天气。

尼古拉·谢尔巴茨基,基蒂的表兄,穿着短夹克和紧身裤,脚登溜冰鞋,正坐在一张长凳上,看见列文,他向他叫起来:

“哈,俄罗斯最棒的溜冰家!你已到这儿很久了吗?这儿的冰是一流的——快穿上溜冰鞋!”

“我没带溜冰鞋,”列文答道,惊叹在她面前会有这样的勇敢和坦然,尽管他眼睛没看着她,视线却一刻也没放过她。他感到太阳正在向他这里移动。她正在一个角落里,转过穿着长靴子的玲珑小脚,显然有些胆怯地朝他这边溜过来。一个穿俄式服装的小男孩,拼命挥着两臂,身子弯得很低,正在超过她。她溜得不是很稳。她从挂在脖子上的小皮手筒中伸出两手,以防摔倒,她认出了列文,朝他笑着,同时,也是笑自己的胆怯。当她转过弯的时候,用脚一蹬,使身体向前一蹿,一直溜到谢尔巴茨基面前,抓住他的胳臂。她微笑着向列文点点头。她比他想象的还要迷人。

当他想着她时,脑海里便生动地浮现出她的整体形象,特别是她那有一头金发的迷人的小头,那么轻巧地摆放在她端正的少女肩上,脸上带着孩童般的明朗和美好神态。她表情中孩童般的纯真,配上她苗条美丽的身段,构成了她独有的魅力,使列文魂牵梦绕。但是每次列文见到她时,都重新又被她那双温和、宁静、诚实的目光所打动,特别是被她的微笑所打动,这微笑总能将他带进仙境,使他内心充满柔情和宁静——他记得在童年时某些难得的时候自己曾有过同样的体验。

“您来这儿很久了吗?”她问道,把手伸给他。“谢谢您,”当他替她拾起从皮手筒中掉到地上的手帕时,她又补充道。  “我?没来多久,我昨天来的……我是说今天,”列文回答说,由于不安,他没立即听瞳她的问话。“我一直打算来看望您,”他继续说;接着,由于想起了这次来的意图,突然手足无措,脸红了起来。“我还不知道您会滑冰,而且滑得这么好。”

她留心看着他,好像想弄明白他如此窘迫的原因。

“受到您的赞扬真难得。这儿的人一直认为您是一流的溜冰手,”她说,边用带着黑手套的纤手掸去落在她皮手筒上的碎冰。

“是的,从前我很热心溜冰,我想达到完美的地步。”

“您干任何事都似乎很有热情,”她微笑着说。“我真想看您溜冰。穿上溜冰鞋,咱们一起溜吧。”

“一起溜!那可能吗?”列文想,两眼凝视着她。

“我马上去找溜冰鞋,”他说着就去租溜冰鞋了。

“您好久没来过了,先生,”侍者边扶着列文的脚,拴紧溜冰鞋的后跟,边说着。“其他的先生都赶不上您。行吗?”他问道,拉紧了皮带。

“行,行!请快点,”列文答道,抑制不住满面的喜色。“是的,”他想,“这才是生活,这才叫幸福!一起,她说,让我们一起溜!我现在就告诉她吗?不,这就是我怕说的原由——因为我现在幸福,在希望中感到幸福……但以后呢?……不,我一定!我一定!让这软弱走开吧!”

列文站起来,脱掉外衣,在小棚屋周围粗糙的冰上小跑了一下,就滑到了冰场平滑的冰面上了,他滑得毫不费力,调整速度,转换方向,全都随心所欲似的。他滑向她时,感到窘迫,但她的微笑又使他放下心来。

她把手伸给他,他们并肩滑起来,越滑越陕,她也把他的手握得越来越紧。

“和您在一起我一下就能学会,不知为什么,我总相信您。”她对他说。

“您靠着我的时候,我也有了自信,”他回答说,但话一说出口,他就害怕了,脸红了起来。确实,他一说出这句话,她的脸色就如同乌云遮天,阴沉下来,失去了友好的表情,列文看出她表情中他所熟悉的变化,说明她正在想事,她平整的眉宇皱了起来。

“什么事使您不愉快吗?当然我无权过问,”他急忙说。

“能有什么事呢?……不,没什么使我不愉快的。”她冷冷地回答说,又立即补充了一句,“您还没见林侬小姐吧?”

“还没有。”

“去和她说几句话吧;她很喜欢您。”

“出什么差错了?我惹恼了她。上帝,帮帮我!”列文想着,飞快地溜到那位坐在长凳上的满头灰白鬈发的法国老妇人那里,她微笑着,露出满口假牙,像老朋友一样招呼他。

“是的,你看,我们都长大了,”她对他说,朝基蒂的方向瞥了一眼。“而且老了。小熊已经长大了!”法国妇人继续笑着说,她想使他想起他曾经打趣地用英国童话里三只熊的名字来称呼三位小姐。“你还记得你过去总那样叫她吗??”

他已完全不记得了,但她十年来一直觉得这笑话好笑,并且还在津津乐道。

“好啦,去吧,滑冰去吧,我们的基蒂现在滑得不错,是吗?”

当列文快步跑到基蒂面前时,她的脸色已经缓和,目光又变得友好和坦率了,但他觉得她的友好态度中有些故做镇静的成分,他觉得悲哀。他们谈论了几句她的老家庭女教师及她的怪癖后,她问起了他的生活。

“冬天里待在乡下,您肯定感到寂寞,对吗?”她说。

“不,一点儿也不,我很忙,”他回答道,觉得她是在迫使他也用这种平静的语调说话,而他也无力冲破这种格调,正像初冬那次一样。  P23-25

序言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著于1873-1877年间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两条平行而又紧密相联的线索展开:一条是女主人公安娜与青年军官弗隆斯基的爱情、婚姻和家庭故事;一条是托尔斯泰的自传性主人公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和基蒂的爱情婚姻生活。

安娜是个带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色彩,但同时又无法摆脱上流社会的道德规范束缚,因而充满内心矛盾的贵族妇女形象。当她还不懂得爱情时,身不由己地嫁给了虚伪、冷酷、自私自利的沙俄政府官僚卡列宁,并与他维持了八年平静而无聊的婚姻生活。随着她个性的成熟和人格的独立,她开始对自己的婚姻状况感到不满,她愈来愈明白她不可能从卡列宁那里得到她所渴望的爱情,她也不可能爱卡列宁。当她与弗隆斯基相遇时,她那长期被压抑的人性和爱欲终于冲破了理智中种种道德观念的束缚,她不顾上流社会的非难和攻击,大胆地向弗隆斯基表达了火一般的爱慕之情,两人结合了。然而这种结合却没给安娜带来真正的幸福和片刻的宁静,其原因与其说是来自外部环境,不如说是来自她的内心冲突,因为她所受的贵族生活方式所赋予她的上流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在她身上是如此根深蒂固,使她陷入了一种即渴望爱情又深怀负罪感的内心矛盾中,她变得乖戾、多疑、人格分裂,随着弗隆斯基对她的厌倦和冷漠,她终于失去了一切寄托,精神崩溃,走上了卧轨自杀的绝路。

通过对安娜这一人物的塑造,作者一方面表达了对她为争取爱的权力所作的抗争的同情,另一方面也批判了贵族这种寻找精神出路的方式。

托尔斯泰用以传达他人生理想的真正的主人公是列文。与安娜听过的奢华放浪的贵族上流社会生活正相反,列文在宗法制的俄国乡间过着纯朴浑厚的农庄生活,并苦苦地进行精神探索,以寻找人生的理想归宿。他在自己的庄园里从事改革,企图通过不流血的变革,协调他与农民的利益,但此路不通,改革失败,他曾一度陷入了悲观的境地,濒于自杀的边缘。最后,他在具有浓厚的宗法制思想的贤妻基蒂的影响下,皈依了宗教,并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启迪和感召下顿悟了“为上帝,为灵魂活着”的人生真谛,与安娜悲惨的绝境正相反,列文获得了精神的升华与寄托。

通过对安娜与列文这一沉一浮两个人物命运的描写,托尔斯泰谴责了情欲,抒发了用基督教人道主义精神拯救贵族的理想,这正是托尔斯泰毕生探索所获得的生活真谛。

在小说中,与安娜的形象形成反衬来表达作者上述理想的还有另外两位女性,即贤妻良母型的基蒂和忍辱负重、恪守妇道的杜丽,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塑造,托尔斯泰进一步否定了安娜的生活抉择。但正如许多批评家所指出的,尽管托尔斯泰像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一样意欲谴责女主人公用情欲战胜理智的行为,然而他对安娜在其爱情悲剧中心理历程的描写是如此动人心弦,使得小说中其他人物形象与安娜这一形象相比都失去了光辉,这极富有反讽意味,暴露了作者本人徘徊于理性中对情欲谴责和灵魂深处崇尚生命活力的内心矛盾。

托尔斯泰的小说一向以细腻的心理分析著称,这一技巧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也得到了完美的应用。作者常用内心独白等手法把人物复杂的心理过程作精微非凡的刻画,显示了作者卓越的心理描写艺术才能。小说在叙述风格上,亦是变化多样,既有平和的描写,亦有热烈的抒情,同时,也将辛辣的讽刺和鲜明的对比有机地融进整个叙述中。总之,这部巨著正如批评界所公认的,无论是在内容的广泛深刻方面,还是在其艺术的完美卓著方面,都不愧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名著。

该书的翻译工作是由三位译者合作完成的。第一、七两部和第六部的第十二到二十七节由文特同志执笔完成;第二、三、八三部和第六部的最后五节由季彪同志执笔完成;第四、五两部和第六部的前十一节由卫礼同志执笔完成。

由于时间相当匆促,译者水平有限,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于1994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安娜·卡列尼娜(上下全译本)/世界文学名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郭军//张际标//张名高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206604
开本 16开
页数 715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812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0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45.25
印次 4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4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7: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