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晃荡青春(一个十八岁男孩的青春史记)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十八岁的男孩,曾经在小学同学中脱颖而出获得“小博士”称号,为什么后来却厌倦学校教育?他在昆明和上海之间往返,经历了怎样的徘徊不前?网络怎样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如何看待友情、恋情?他能否走出“心魔”,让人生的小船驶上正确的航道?……

答案,就在《晃荡青春》中。作为一部青春史记,《晃荡青春》有其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的价值。它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个案,为我们了解今日之青少年打开了一扇窗。

内容推荐

本书的作者认定自己是个问题严重的学生。作为生活在大城市的独生子,他出生在一个条件优越的干部家庭,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某大学附属小学时,他曾经荣获一般学生望尘莫及的“小博士”称号。可是,进了中学以后,他却变成一个头发不仅挡住眼睛而且遮住鼻子的男生。如果天天在老师面前晃,那已经是他最好的表现了。拒绝学习的他厌学、旷课、夜不归宿、沉迷于网络、早恋、抽烟、喝酒……假如解释为暴风骤雨的青春期来临改变了一切,那是非常幼稚的判断。青春期固然有惊人的叛逆力量,但影响当代少男少女发展的其他综合因素,譬如信息化时代和教育体制等社会因素所产生的作用,远远超过生理或心理变化产生的作用。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写出了信息时代青少年的精神变异和回归。

目录

荐序一 少年的私密之旅 海 男

荐序二 这是一本奇书 孙云晓

自序

 一、那时候,我们如鱼得水般快活

 二、在阿怒日美的日子

 三、我的第一幕上海剧

 四、重返故地,我的心能否复活

 五、诺大世界,我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

 六、站在此岸,我向彼岸回应了笑容

 七、一个女孩和我一起流浪

 八、上对车下错站的胭脂牛仔

 九、我要继续往前走

编后记 青春史记之可贵

试读章节

4

夜幕降临前,我们换上衣服,就往六库城里去了。这儿的夜生活很是简单,满街都是醉醺醺的人,你一看就知道酒精一定超越了一切。

电影院附近都是酒吧,可见酒吧普及之广。我猜想,这儿的人除了烧烤、喝酒,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度过寂寞的夜晚呢?

每一次从山涧游泳回来,停了摩托,我就跟着大哥,自然地朝酒吧走去。这儿的酒吧并没有限制年龄。无论是干什么工作的,晚上一定不会那么老实地待在家里。喝酒在这里变成了一种文化,自然是人人参与了。

在怒江听过一个笑话:外面有人读不来“傈僳”两个字,联想起怒江人爱喝酒,而且每次都是尽兴而归,所以认为这个民族名大概和酒有关,整天因为喝酒而飘飘的,就把“僳僳”读成了“飘飘”,把“僳僳族”叫成了“飘飘族”。虽然是个玩笑话,但我觉得还是挺形象的,要是哪天在街上看不见耍酒疯的人,还真觉得有点不正常。

我不过十几岁的年纪,也成了频繁出入酒吧的人。酒吧里面的气氛是轻松欢快的,和城市里的酒吧还真不大一样。划拳喝酒、唱歌助兴,完了就一个劲地跑厕所。大哥告诉我,这里的酒不是最有特点的,在福贡县的一处饭庄要喝同心酒,传说是没有人能够走着出来的。后来,我去过一次,才知道这个传闻的确不假。当一排少数民族姑娘端着酒,和客人脸贴着脸,共饮一个碗里的酒时,你会发现,绝大部分的酒都倒进了客人的喉咙。这样明摆着地灌酒,岂有不醉的道理?

主人得意洋洋地盘腿坐在席子上品尝着手抓饭,然后坏笑着看那些客人被灌得人仰马翻,这是不是已经成为他老人家的一种嗜好了呢?

倒是六库城里的酒吧要友好得多,五六杯虽然难免,但不至于让你不省人事。进去填填肚子,润润喉咙,也是不错的。看那进进出出的人,清一色挺着隆起的啤酒肚,就什么都不用再问了,只需要喝。

江边有几座看似古老的桥,桥头有几处卖烧烤的地摊,看起来生意还不错。很多东西是别的地方吃不到的,SARS没来之前,我还在那儿吃过穿山甲和蛇呢,味道还不赖,尽管有些腥气。通常,十二点多是散场的时间,我手里拿着香味四溢的烤肉,和大哥一起回到院子,然后各自回自己的住处。我的父亲常常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手里的东西,也许他不知道,小孩子就是会因为一些稀奇的东西而轻易地满足吧。

日子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转眼又是一年。我慢慢长高,已经比大哥高出一个头了。看着我,他自叹已经老了,可我还是觉得他很年轻。毕竟他是单身,我还可以赖着他,说起来还真有些不好意思。

后来的日子,我的话也少了许多,常常变成两个沉默的男人走在街上。

大哥脸上的胡茬渐渐硬了许多。我知道,以后可能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生活了,长大自然会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大哥快二十五六了吧,脸却还是娃娃脸的感觉,如今,我都要成为一个男人了,他呢?

几年后,我的父亲离开了那里,我也没有再去过怒江,自然也没有再见过大哥的面了。听说,他先下去当了副乡长,后来又调回六库,结了婚,我还真为他高兴呢。成家立业了,也许以后大哥的子女看见了我,还要叫我一声大叔呢。嫂子是以前住所对面医院的护士,听起来就知道一定是个不错的女子。

我很是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生活。大哥人很好,现在他属于别人了,我觉得舍不得,虽然知道这是难免的。大哥的父母也是热情好客的,常常请我到他们家里去吃一些白族的饭菜。到现在,什么都只能是缅怀了。

褪下以前常穿的球衣、球裤,我承认自己是长大了。当头发全部遮住脸庞,穿得奇形怪状,再去见大哥,不知道他还能不能记起,这就是以前那个常缠着他的男孩子呢?  有时候,我也幻想过以后见面的场景:久违了的一群人有些尴尬地坐在客厅里,以前的话题都不合适了,过去常挂在嘴边的话也说不出口了,看着大哥大嫂宽厚甜美的笑容,我也笑了,也许这就是生活。

5

何叔也在父亲单位里工作。大哥常常和何叔一起玩,所以我也成了何叔家的常客。何叔长得很胖,他给我讲的故事很传奇。作为一个三十多岁的大龄青年,不知道为什么不忙着结婚,不为单身发愁,整天爱吃爱喝,叼着烟,跷着腿,活像一个大老爷。何叔的弟弟和他一起生活,他们常常互相取乐,日子好像从不寂寞。

二十多岁的时候,何叔在独龙江当了一段时间的副乡长。独龙江在高黎贡山以西,从地图上看,靠着缅甸,离印度都不远了,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说它神秘,是因为很少有人去过,而且那里有纹面女人,被称为“绣面部落”。进独龙江的时候,何叔正值踌躇满志的年纪。提成副乡长,也说明领导对他挺器重,他自然想做一番事业,但人生不可能都那么一帆风顺,难免要经历一些挫折。

独龙江是个偏僻、落后的地方,何叔说,乡政府所在地只有那么二三十户人家,坐落在半山坡上,没有什么活动场所。一天,何叔和驻守的解放军玩起了单杠,结果不小心摔了下来,把腿弄断了。大家簇拥着,把他抬到了独龙江的卫生院,希望那里的医生能够对他进行救治。卫生院十分简陋,门诊是两层楼的木房,住院部是用大石头砌成的低矮平房,阴暗潮湿,窗口很小,透不进光。独龙江人口稀少,那儿的医生也只有几个,医术都不怎么高明,他们没有能力治好何叔的腿。乡里研究后决定,用担架把何叔抬出独龙江,送到县里的医院去。

县城远在高黎贡山的东面,那时还不通公路,翻越高黎贡山只能靠两条腿,要走三天。如果抬着人,翻越四千多米的高山,那就更艰难了。快进入冬季了,高黎贡山的气候反复无常,有时天晴,有时飘雪。乡里在等待持续天晴的日子,才能把他送出去,到了十二月以后,高黎贡山将被冰雪覆盖,不能通行,要一直等到第二年的六七月份积雪融化的时候才能出去。

在等待持续天晴的那段日子,何叔一个人躺在卫生院低矮的平房里,动弹不得,整天面对着阴冷的墙壁。十天、二十天就这么过去了,可他的腿不能这么拖下去。他躺在床上,难免胡思乱想。他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会不会就因为条件不好,而导致彻底地残废呢?他有些绝望了。在这种情况下,人很自然地就丧失了信心,意志也变得不坚定起来。

一天清晨,阳光透过那小小的窗户,照进病房的一角。一只麻雀飞进了窗口,停在窗沿上,喳喳地叫着,好像很是开心。何叔很高兴,好久没有见到生物了,仿佛一切生命都在冬曰里冻结了,外面的世界鸦雀无声,静得可怕,忽然见到一个生灵,那份激动自然是溢于言表。

他静静地看着那只并不漂亮的麻雀,却觉得这样的鸟儿,在那一瞬间,远比孔雀和大雁美丽。他顿时感觉自己的心里充满了活力,希望之火又重新被点燃了。何叔又开始幻想,他幻想起了腿好之后的美丽世界和自己的美好生活,心想:老天对他的确是公平的。

麻雀兴高采烈地蹦着,跳着,唱着,转眼它又飞出去了。何叔有些沮丧,可也无可奈何。不一会儿,它又飞了进来,继续着自己的表演。

也许,小麻雀觉得应该和这间房子的主人亲近一些,毕竟自己是进入了别人的领地,于是直接飞进了窗口,停在窗边的架子上。何叔尽量地抬起头,向它微笑,希望能更清楚地看看它,亲近它。可当何叔定睛一看,他的微笑在嘴角凝固了,他没想到这只站在架子上的麻雀,竟然是一只独腿的鸟儿,尽管它用仅有的一只腿有力地支撑着自己,嘴里高兴地唱着小调儿,但它毕竟只有一条腿。一种悲凉的情绪袭上心头,他挣扎着坐起身,看了看自己的腿,然后彻底地绝望了。何叔认为这绝不只是一种偶然,而是上天跟他开的一个玩笑,也是借此在向他预示什么,他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何叔不想就这么结束自己的大好时光。P20-24

序言

这是一本奇书

这是一本奇书,奇在当青春走向毁灭的时候,伴着随风飞舞的灰烬,含泪的少年在漆黑的夜里看到了太阳的升起。就像一个已经死亡的人,在坠入深渊之前的最后一刻,突然感觉到了自己的心跳,生的欲望顿时汹涌澎湃。

这个少年名叫严宝暄,也就是这本书的作者。他认定自己是个问题严重的学生。

熟悉这孩子的人对他既感到痛心更感到不可理解。作为生活在大城市的独生子,他出生在一个条件优越的干部家庭,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某大学附属小学时,他曾经荣获一般学生望尘莫及的“小博士”称号。

可是,进了中学以后,他却变成一个头发不仅挡住眼睛而且遮住鼻子的男生。如果天天在老师面前晃,那已经是他最好的表现了。拒绝学习的他厌学、旷课、夜不归宿、沉迷于网络、早恋、抽烟、喝酒……

假如解释为暴风骤雨的青春期来临改变了一切,那是非常幼稚的判断。青春期固然有惊人的叛逆力量,但影响当代少男少女发展的其他综合因素,譬如信息化时代和教育体制等社会因素所产生的作用,远远超过生理或心理变化产生的作用。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写出了信息时代青少年的精神变异和回归。

我读这本书是深怀感激之情的,因为作者在他人生最绝望的时候,为了找回徘徊在心底的梦,以少年人特有的勇气,赤裸裸地展示了自己。可以说,这是一份极为难得的社会与青春的病理切片,如果仔细观察和探究,我们可能获得在韩寒和郭敬明等人的作品中都难以寻觅到的重大发现。

说得更准确一些,这本书在无意之中,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正在我们社会中流行的“青春富贵病”。

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社会,孕育出物质富裕的一代,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花钱如流水不能自控好逸恶劳,喜欢张扬自我讲权利却不愿意讲责任,他们就是青春富贵病的典型患者。毫无疑问,青春富贵病是一种时代病,是一种城市病,是一种特别容易在富裕家庭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女身上容易流行的病。当然,青春富贵病在普通工人和农民的子女身上也可能出现,因为从本质上说,青春富贵病是教育病,是教育失败导致的一种病态。

请看书中对青春富贵病的某些描述:

孤独是难免的,但对于我这种年龄的人来说,该不该自己去孤独,自己去沉沦,我不知道。

牢笼的锁并不是一直都那么的紧,我可以打得开,也可以走出去,但是我不想,不想那么简单就把自己敞开去迎接世界。我只是苦苦地等待,等待某个人出现,能够替我打开那把锁,把我扶出来。

我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游戏上,网吧成为我第二个家。我疯狂地玩着,根本不在乎除此以外的任何事情。

那种状态的确是疯狂的,不听任何人的劝阻,我只是追求自己的游戏效果。那叫游戏人生吗?肯定不算,真正的游戏人生,绝对不会这样的。

我早就没有了朋友,网上的那些不知姓名的人,却成了无话不说的伴儿。只需要烟、水和游戏就够了,我甚至可以几天不吃一顿饭,也不觉得饿。

白天我看不见太阳,夜晚我看不见月亮,自然界对我也是陌生的。我不知道今天星期几,也不知道今天是几号,走到了院子里,还需要来回观察,才分得清自己家的位置。

看到这些痴人说梦般的文字,谁能想到它出自当代高中生的笔下?最初,我也是把作者当作网瘾患者来看待的,但随着对他的深入了解,我发现他远比网瘾患者复杂。网瘾可以看作青春富贵病的一种外显形式,却无法揭示其本质特征和深刻原因。

青春富贵病的产生,当然离不开富裕的物质基础,但更重要的是教育的放纵导致未成年人的生活失控并且恶性循环。最让人惊讶的是,与过去孩子出问题往往是因为父母文化水平低不懂教育完全不同,这些青春富贵病患者的父母大都文化水平较高,他们以为自己是非常现代的、非常民主的父母,处处赏识自己的孩子,不仅给孩子享用不尽的金钱,还给孩子几乎是无限的自由。他们与孩子像可以一起尽情玩耍的伙伴,却只是伙伴,放弃了监护人的权威与责任,不敢也不会对孩子说“不”,偶尔说了也决不会坚持到底。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那些自制力较弱的孩子难以长大——他们缺乏意志力,更缺乏责任心,却贪恋享受,放纵自己的坏习惯使他们如陷入沼泽无法自拔,他们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患上了青春富贵病。

对于上述分析,有些父母或许会感到委屈,因为他们这样做完全是出于爱心,而且给孩子自由和快乐不正是世界的潮流吗?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社会风气确实是青春富贵病的根本原因。也许,一项延续了七年之久的跨文化实验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2004年8月,国际心理学大会在北京举行,澳大利亚专家莫尼卡·屈斯克利博士介绍了他的一项儿童自制力的实验:

孩子们面前有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只要能多忍耐十五分钟,就可以吃到多的那盘,反之则只能得到少的那盘。

这项延续了七年之久的跨文化实验结果是,在参加该实验的上百名三至四岁的中国儿童中,超过80%的儿童只忍耐了几分钟就按铃呼唤实验人员要求得到巧克力,而66%的澳大利亚孩子都得到了多的那盘。这意味着:中国孩子的自制力不容乐观。欧美的相关研究表明,自制力强的儿童长大后比自制力弱的儿童更有作为。

对中国人来说,看到这样一个研究结果,应当比看到我1993年发表的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还要震撼,可实际上没有多少人注意。但是,我觉得,这更深刻地证明青春富贵病不是耸人听闻之说。

中国的青少年比欧美的青少年似乎更容易得网瘾,原因在于中国的学生学业负担沉重生活单调,而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评价体系又让他们失败的体验过多。那些娇生惯养而自制力薄弱的孩子,便容易落入网瘾的陷阱。青春富贵病在中国流行与这样的背景密切相关。

然而,青春富贵病的患者大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这些理论成为他们的铠甲。耐人寻味的是,就像《红楼梦》中的一号人物贾宝玉一样,他们的说辞不仅有些道理,有时还会非常尖锐深刻。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自己算是一个中国教育的牺牲品,并说这样的牺牲品很多很多,无法计数,在当代社会里似乎已变成一个新的弱势群体。我感觉他是一个与应试教育较劲的少年。

在他看来,学习嘛,该学一些自己想学的和有用的知识。高中那种填鸭式的教学,对他没什么用,可他也没办法躲避,只能选择不学。纯粹为应付高考,还不如抽出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也算是有点意义和追求。那种以成绩论英雄的方式让他大为恼火,正因为这个,弄得他基本没什么好日子过,真是烦死。

书中有一个让人难忘的情节,他和妈妈为读书的事儿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十七岁的少年一肚子火无处发泄,非要找些东西来做牺牲品。很自然地,他选择了课本。他站了起来,一本一本地把它们撕掉,然后拿起打火机点着。

看着地上残留的碎片,他得意忘形地大笑起来。他有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满足感,快活得像神仙一般。妈妈把他臭骂了一顿,可他却始终没有从那种舒畅无比的感觉中缓过神来。  事后回想,他也觉得那样做的确是过分了很多,断了自己的路,无非是和自己过不去,这样伤害自己并没有什么意思。然而,他的心里却有一种非同寻常的解脱感,不仅是因为第一次敢做这样的事,也因为这成了他不想读书的一种宣告。

其实,心智成熟的人都会明白,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批判,并不意味着不可以从现行教育制度中获得某些益处。就好比说,我们坐在汽车上,自然不如坐火车或飞机快捷,但汽车也比人走得快走得久呀。况且,在暂时没有办法乘坐火车或飞机的情况下,汽车是很不错的交通工具。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滞后性。如鲁迅所说,谁也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这个世界。与青春富贵病的患者相反,大多数正常发展的青少年,他们都是在对现行教育制度的适应中寻求突破的。

按照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中国人会越来越富贵。也就是说,中国人在经济上会更加富裕,权利会不断增加,会享受到更多的文明成果。但是,从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没有良好的教育就没有真正的富贵。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当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同时要特别关怀他们的心灵世界,因为心灵的健康成长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明确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正常。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健康幸福,而富贵只是基础。

读完此书后,掩卷沉思,我很惊讶严宝暄这个小小少年,在那么混乱的生活中没有被彻底毁掉,相反,他居然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了网瘾。实际上,青春富贵病的患者大多数都是天资聪颖本性善良的青少年,他们并不甘心堕落,于是经常生活在挣扎中,之所以挣扎是因为他们心中还有梦。

当我见到严宝暄的时候,这个身高一米八三的高中生清瘦得让我吃惊。他告诉我,是一包包烟和一瓶瓶酒还有一行行泪陪他写完了这本书,但写作的成功体验让他恢复了自信。他已经剪掉了长发,重新走进校园。我知道,是父母永恒的爱给了孩子重生的希望。从严宝暄的真实变化可以看出,无论是网瘾还是青春富贵病都是可以治愈的,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必定是他治与自治相结合。

我想,这本书不仅值得广大青少年朋友阅读和讨论,也值得广大父母和教师及青少年工作者探究和反思。其中最值得中学生及其父母和教师关注,因为几乎每一个中学生都有一个晃荡的青春,也都需要警惕患上青春富贵病。

孙云晓

后记

一个十八岁的男孩,曾经在小学同学中脱颖而出获得“小博士”称号,为什么后来却厌倦学校教育?他在昆明和上海之间往返,经历了怎样的徘徊不前?网络怎样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如何看待友情、恋情?他能否走出“心魔”,让人生的小船驶上正确的航道?……

答案,就在《晃荡青春》中。

《晃荡青春》作为一部青春史记,有其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的价值。它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个案,为我们了解今日之青少年打开了一扇窗。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正是在这一点上,《晃荡青春》远胜于那些矫揉造作的青春小说。那些小说纵然词采华美,内里却虚弱不堪。一部《晃荡青春》,就作品的真实性而言,可能超过一千部惺惺作态的小说的总和。那些快乐与苦痛交织而成的“晃荡”生活,是“严宝暄们”的真实人生,不容忽视。编辑加工过程中尽可能保留了作品的原貌,就是希望大家最大程度地接近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严宝暄所做的既是彻底地倾诉,我们当然要先认真倾听。

每个过来人或正处在青春期的年轻人对青春期的疼痛、迷惘和叛逆都不陌生。青春期里,有些年轻人是在内心里自我挣扎,行为还在所谓规范之中,而另一些年轻人则将叛逆完全表现出来。这些叛逆行为让青春期教育问题得到更多关注。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们期望获得的理解和关怀与大人所努力给予的往往难以契合,矛盾由此产生。这些矛盾需要矛盾的双方——孩子和大人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大人给孩子的爱要宽严相济,恰到好处,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要有不墨守成规的精神,也要学会分清是非,少走弯路。在愿望和愿望实现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同样要学会倾听。没有清醒的认识,坚定的信念,空有豪情壮志,注定只能左右摇摆:贻害终生。

教育也是千古事,时移世易,问题常新,探讨总是必要。作为出版工作者,我们理应给青少年教育问题以应有的关注。孙云晓老师在序言中谈到,《晃荡青春》提供了一份极为难得的关于“青春富贵病”的生动样本。到底何为“青春富贵病”?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的时候,如何避免年轻一代患上“青春富贵病”?希望这本书问世后能引起孩子、父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引发一场大讨论。让我们一起为解决包括“青春富贵病”在内的青少年教育问题而努力。

书评(媒体评论)

在记录这些文字的漫长时间里,这个成长中的少年重新经历了他的青春,那是沉溺在个人青春史记中最珍贵的拷问和放荡不羁的旅程。像所有成长中的少年一样,他迷惘地探究着世界。毫无疑问,世界对他是敞开的。他摸索着,他的手指纤长,还没有碰撞过锋锐的疼痛,然而,他自始至终地摸索着世界中的变幻莫测,以及来自心灵世界中的那种冲突。这也正是一部作品最有吸引力和最有力量的地方。这个年仅十八岁的少年,他独特的心灵窗扉,面对着世界,敞开着。于是,我们由此看到云南一抹幽暗而热烈的光焰,他在光焰中晃动着身体,他要成长,他要搜寻到世界观的谜底。

海男(著名作家)

这本书不仅值得广大青少年朋友阅读和讨论,也值得广大父母和教师及青少年工作者探究和反思。其中最值得中学生及其父母和教师关注,因为几乎每一个中学生都有一个晃荡的青春,也都需要警惕患上青春富贵病。

孙云晓(著名教育专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晃荡青春(一个十八岁男孩的青春史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严宝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255404
开本 32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6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10
13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4:3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