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远离
内容
编辑推荐

《远离》连续数月荣登美国《纽约时报》、《出版者周刊》畅销书排行榜。超越《巴别塔之犬》的经典,关于爱,关于悲伤,关于追寻……

追寻爱的真谛,人们踏上漫漫旅途,但人们无法预知,艰难险阻和跋山涉水之后与爱的距离是靠近还是远离……

我遗失了我的青春,就像手握坏牌的赌徒……每个人都有两种回忆。一种可以被讲述,另一种则牢牢贴附在前一种的内壁,是从过去的事实中析出的一层黏着的黑色油污。

内容推荐

19世纪20年代22岁的莉莲早已经历了太多生活的艰辛:父母、丈夫都在一场疯狂的屠杀中丧生,三岁的女儿索菲亚也在那次事件中失踪。只身来到纽约,却仍然难以摆脱那残酷的记忆,然而她还是凭借着自己的聪明和勇气获得了一份剧院缝衣女工的工作,在那里,她成了剧院老板布尔斯坦父子的情人。当读者们以为这又是一个讲述一个女人在两个男人之间周旋纠缠的故事的时候,其实故事才刚刚开始:一句索菲亚可能还活着的消息将莉莲送上了穿越美国的漫长旅途——乘火车经过芝加哥,遭遇西雅图的黑社会,穿过阿拉斯加的不毛之地……

试读章节

事情总是这样:深陷烦恼的众生往往汇聚成绝佳的群体。

金番剧院外,150个女孩排队走在人行道上。她们涌入大街,冲向拐角,莉莲·利波就在其中。在这个国家度过的最初35天里,她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从蓝色丝绸花中扯出缝线,直到手指被染成蓝色。此刻她在想这地方好似女孩遍布的爱利斯岛1,女孩们美国式打扮,嚼着口香糖,高跟鞋不断点踏着开裂破损的路面,稚嫩单纯的她们头上梳着辫子,披着带流苏的棕色围巾。整条街道宛如她故乡的集市,只是被放大了百万倍。弹奏竖琴的男孩儿;抱着手风琴的男人和他身旁又丑又脏让人心寒的小动物;身后捆着篮子兜售草编扫帚的女人,那篮子突兀在她脑后就像一把巨大的扇子;放声歌唱的有色种男人,身着粉色套装,黑鞋外面套着粉色鞋套;那些神情疲惫的女人让莉莲觉得似曾相识,仿佛在图罗夫见到过,她们对着歌声或那个歌者展露出笑容。有些女孩手中握着烟花棒,红色的花火萦绕在彼此腰际。一个编着黑辫子的高个儿女孩正敲着手鼓。几个美国式打扮的女孩在角落里燃起篝火,把马铃薯捅进去又弄出来。还有两个年纪稍长的女人,正拖着和她们一样黑眼睛、面色苍白的孩子。不该这样的,莉莲心想,她们应该托邻居照看孩子才是。或者在这个时候干脆就把孩子丢给盖拉格酒吧,然后为他们祈福,不过你只是在没有孩子的时候才会这样说吧。从那些女人身边经过时,莉莲特意朝孩子们笑了笑,他们身上散发着霉运的气味。

莉莲很走运。她父亲曾对她说过这话,也对其他人这样讲,那是在她先后两次跌落普里皮亚季河却没被淹死,患了肺炎却保住了性命之后。他还说聪明是好事儿(莉莲就很聪明,他说),漂亮的脸蛋儿有用处(莉莲也足够漂亮),不过走运却比那两个加在一起还好。他曾说过希望她一生都走运,而她确是如此,至少在眼下。

他还说,自个儿的命运要自个儿把握,莉莲这时牵起朱迪斯——她唯一认识的女孩儿——的手从人群中挤出一条路,继续前行。她们互相推攮着涌向目的地——金番剧院的制衣间。她们看到一个深色皮肤的女人正站在几英寸之外,满脸愤懑的神色,脑后紧绷绷地打着一个黑色发髻(“利特伐克人。”朱迪斯马上说,她母亲就是利特伐克人)。

突然,两个男人出现在她们面前,即使是最不谙世事的女孩,也顷刻认出他们是芸芸众生里的显赫人物,是来自另一个更亮更美的星球的访客。鲁本·布尔斯坦先生——金番剧院和巴特尔斯通剧院的老板,第二大街剧团的经理,胸膛浑圆结实,穿一件黑丝绒背心,灰白的头发像贝多芬那样朝后梳着。他的儿子麦尔·布尔斯坦先生,戏剧界偶像,在《自然之子》一剧中扮演的杨科尔英俊迷人,又充满悲剧色彩,一个结合了激情与力度的舞者,一个甜蜜柔情的歌手。当他向非犹太人俄国女孩娜塔莎求爱时,观众席里的女人都不禁泪水涟涟,仿佛遭到了丈夫的遗弃;当杨科尔因不愿与有孕在身的可怜的娜塔莎结婚,不愿过基督徒生活而自杀身亡时,每个人又都为他那凄美的、惨痛的死流下了眼泪,尽管并未感到不幸。麦尔·布尔斯坦比他父亲高大些,戴着时髦的黑色浅顶软呢帽,叼着一支香烟,丝制衬衫外没穿背心。

两人从人群中穿行,就像在查看花床的园丁,或是行于集市上的种植园园主。无论那样子像什么,莉莲都不在意。只要能成为人群中独一无二的那一个,她就宁愿做花朵,做奴隶,做漂亮的点缀或受人蔑视的必需品。

老布尔斯坦先生站在靠近莉莲的地方向人群讲话。他的声音十分动听,因而站在近旁的女孩们面露痴相,有些人还受了那气势如雷的声音的蛊惑,眼眶中充盈着泪水,尽管他只是在说毛利斯小姐(那个利特伐克人)将发给她们一块纸板,而她们每个人需要在上面写下,或请别人帮忙写下自己的名字和技能,接着毛利斯小姐会面试每一个人,并指定第二天晚上再过来进行下一步面试的人选。此番话引起一阵低声议论,即便只是一晚上的等待也是一种煎熬,莉莲估计那些霉运缠身的母亲和那些貌似从布鲁克林步行赶来的女人再也用不着回来了。

毛利斯小姐走到莉莲近旁。朱迪斯与莉莲曾为这一刻精心排练过。如果被问到健康情况便说“很好,谢谢”,如果问题中出现了“缝纫”、“服装”或是“工作”之类的字眼儿,则应回答“我是做针线活儿的,我父亲是裁缝”,倘若碰到任何她无法理解的问题就可以用“我在上夜课”来搪塞,同时再配以迷人的微笑。朱迪斯会得到这个工作的。事实就是事实,莉莲知道,与她这种任何能力都接近于零的初来乍到的女孩相比,一个会干活儿懂英语的女孩总归会拥有更多的机会。

莉莲研究着鲁本·布尔斯坦的轮廓,这位剧团经理貌似她的同乡。她听到他洪钟般明亮的嗓音,听出他话语中隐匿着的依地语的影子,那就像脸颊上的一小块印迹,像多年以前的戳刺留在小手指上的一点伤痕,尽管那戳刺与伤痕早已被遗忘。

莉莲挪动了步子。她凑到鲁本·布尔斯坦近前说:“我叫莉莲·利波。我依地语说得很好,您能听出来,我俄语也不错。”她的指甲抠着掌心,随后切换到俄语继续说,“如果您需要的话。我正在学英语,”又加进了依地语,“az me muz,ken men”,意思是“当不得不做时,一定会做好。”看到鲁本·布尔斯坦露出笑意,她又加了一句,“所有针线活儿我都做得熟。”

布尔斯坦父子俩看着她。毛利斯小姐这时也毫无激情地看着莉莲,她确实有个立陶宛的母亲不假,但她却出生在下东区,念书念到八年级,会说标准的布鲁克林英语。那群女人也看着她,就像她刚刚把裙摆掀到腰际将赤裸的下身呈现给了世界一样;那举动真是粗俗下流,让人难堪,但却又十分奏效。

老布尔斯坦先生走近莉莲。“够胆量。”他说,接着伸出手攥住她的下巴,像要亲吻她的嘴。“够胆量。胆大是好事。”他的另一只手朝毛利斯小姐挥了挥。毛利斯小姐已经告诉女人们以四人一组分列站开以便与之交谈,于是人群旋即分成了十五个四人小组。莉莲已看不到朱迪斯的身影了,她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只跃过花园围墙的小狗。她朝鲁本·布尔斯坦笑了笑,朝麦尔·布尔斯坦笑了笑,又朝毛利斯小姐适度地笑了笑。莉莲已经从一系列惨痛的现实里挺了过来,全家人的遇害,女儿苏菲的遗失,如死亡征程般的跨洋之旅,在她表姐弗里达的两间房里与陌生人共度的毫无隐私的生活,人们的体味、尿味与煎炸食物味道的混合,不确定与需求的并存。一切不过如此,她想着,又朝那三个人笑了笑,他们是她生命中新出现的国王、皇后和王子,仿佛她刚刚从一张柔软的铺满羽毛的床上起身,正要迎接一个无比美好的清晨。

鲁本·布尔斯坦用依地语说:“明早过来吧,机灵的小猫儿。”麦尔·布尔斯坦说:“说真的,小姐,你的英语怎么样?”莉莲谨慎地答道:“我在上夜课。”她顿了顿,接着说:“学的还不赖,谢谢您。”

从爱利斯岛赶到曼哈顿的巴特里公园花了莉莲八个小时的时间,寻找表姐弗里达的寓所又用去了四个小时。在移民检查站,莉莲利用三次排队的时间读了表姐弗里达的信,研究了那个位于大琼斯街的地址。医生观察他们爬楼梯的动作,试图找出四肢残废、心脏欠佳或头脑迟钝的迹象。(“你的步子很轻盈啊。”在叉路口上时一个人对她说。“在美国他们可不想要白痴。还有啊,”他让莉莲看了一张写着字的卡片,“如果你碰到什么东西看起来跟这个差不多,就刮刮你的右耳朵。”莉莲努力地在记那几个字母的形状。“这些字什么意思?”“你想呢?就是‘刮刮你的右耳朵’,只要你照做,他们就以为你懂英语了。是我哥哥把这个寄给我的。”那人说着,将卡片揣回衣兜,就像一个正往兜里揣钱的大款。)  弗里达表姐在信里说,他们有房间让亲朋好友来住。他们做小本裁缝生意,还可以为那些能独立混饭吃的人提供工作机会。这国家真大,她写道。任何人都可以买到任何东西,不管你是不是贵族出身。弗里达还将近来购置的物品列了一张清单:一台缝纫机(是分期付款的,不过她已经弄到手了),纸袋装的白面粉,像乳酪一样甜且未变质的浓缩牛奶,可在晚间享用的雀巢牌可可粉,与她的发色完美搭配的发夹,只卖十美分的棒极了的长筒袜。这儿的许多东西是图罗夫的人所想象不到的。P3-7

书评(媒体评论)

融合了残酷、暧昧、诗意、幽默于一体,布鲁姆的小说充满了富有张力的语言,令人惊讶的场景,敏锐的机智以及对于历史的动人视角。布鲁姆创造了一系列极为丰满的人物、环境与情感。拥有绝对的震撼力。

——《出版者周刊》

带着一贯的优雅,布鲁姆的书从第一页起就深深打动了读者。充满了哀婉,幽默以及不时闪现的令人心碎的美丽,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移民生活以及如何关爱他人的故事,却不带一丝造作或是说教意味。每个人物都塑造得十分精彩,引人注目。

——《书单》杂志

“远离”对于艾米·布鲁姆这部关于旅途的辉煌之作真是个恰如其分的名字。这本书因为情节和令人难忘的人物而具有了生命力,充满活力,启发性,却又不失娱乐性……《远离》是一个文学上的胜利,一本读书俱乐部的必备书,也必然会在更大范围的读者群内产生反响。它让读者沉迷其中,却丝毫没有牺牲说服力与主题的力量。

——《纽约时报》

艾米·布鲁姆知道爱的紧迫性。作为一个精神治疗医师,她肯定从她患者的故事中听到过这一点,而在她1993年带着第一部著作进入文学圈时,我们也从她的故事中感受到了这一点。她也从未离开过这一主题……布鲁姆饱含着关怀去描写那些处在精神与肉体漩涡当中的人们:无法满足的欲望,无法治愈的病痛,以及超越了整个世界的爱……整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干柴烈火:充满绝望而又热情洋溢,饱含情欲而又感人至深,绝对的动人之作。

——《华盛顿邮报》

作者用她狡猾的幽默感以及优雅的文字实现了对于微妙情感的把握,为我们构造了一个关于勇气以及在厄运面前始终保持乐观的动人故事。

——《人物》杂志

阅读《远离》会让你感受到阅读任何一本非凡的小说时所感到的乐趣:精妙的文字,生动的人物,令人愉快的细节,还有自始至终的幽默感……作为一个精神治疗医师,作者将修辞与洞察了完美地结合起来。

——《洛杉矶时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远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艾米·布鲁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41117
开本 16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5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0
153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1: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