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进美国电视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电视的学术性的书籍,却没有拘泥于论文的规范,它立足电视,又旁征博引,引人入胜。作者以一名中国电视工作者的身份,与美国电视同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向一些世界知名的电视主播、制作人请教,从而写出了自己对美国电视发展的观察与思考,同时对美国电视过度商业化的弊端不乏批评;又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对海外留学生活、美国社会文化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令人读来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本书内容包括关于美国电视网以及部分有线频道,在新闻、谈话节目、真人秀、电视剧四种不同的节目类型中,各挑选了几档栏目进行介绍和分析,分别为主持人访谈和对美国电视发展趋势的粗略探析。

内容推荐

从电视史上第一位新闻主播,到新闻杂志《60分钟》的创始人与制片人,从世界第一大财经资讯提供商彭博通讯社的新闻主编,到纽约公共电视台台长,通过与数十位美国电视大腕面对面的访谈,作者走进美国电视业的起落沉浮,也走进了美国电视人的喜怒哀乐。作者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但深入挖掘美国电视网、有线频道、长寿节目、真人秀、电视剧的成功运作经验与失败教训,探究美国电视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同时展现了变幻难料的电视职场风云与五彩斑斓的美国社会文化。本书行文流丽,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做到了三个“I”(infomative,interesting,impressive,即信息丰富,有趣,打动人),不但是广播电视学界、业界的必备参考书,也可供对美国社会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目录

序 张德明

第一章 电视网的困境与希望

 NBC:从第一家电视网到GE成员

 CBS:逐渐老去的电视网

 ABC与FOX:后起之秀的品牌策略

 PBS:未竟的使命

第二章 有线电视的蓬勃发展

 CNN与FOX的新闻之战

 Discovery:电视的新“发现”

 彭博通讯社中的电视台

 QVC家庭导购:信任的力量

第三章 长寿节目的秘密

 《60分钟》:两代制片人,讲一个故事

 《芝麻街》:世界上最长的街

 闪耀70年的《指路明灯》

第四章 商业语境下的电视新闻

 晚间新闻的辉煌与凋落

 拯救打工女皇凯蒂·库里克

 “讲政治”的美国电视

第五章 脱口秀的娱乐精神

 谁是夜晚脱口秀之王

 一本正经的“荒唐”

 《艾伦秀》的风格

第六章 电视剧的黄金年代

 《黑道家族》制造的黑色幽默

 《法律与秩序》:17年纽约制造

 《欲望都市》之余音绕梁

第七章 渐行渐远的真人秀

 《美国偶像》的柳暗花明

 《粉红兵团》纪事

 真人秀还能火多久

第八章 是谁钻了美国电视的空子

 从政治到市井

 当电视染上色情

第九章 千面主持

 沃尔特·克朗凯特:美国最值得信任的人

 安德森·库珀:一切源于痛

 泰拉·班克斯:华丽转身

 华裔女主播:他乡亦故乡

结语 美国电视的未来?

参考书目

后记 在路上

试读章节

NBC:从第一家电视网到GE成员

哥伦比亚大学有一个街心花园,花园里竖立着一对夫妻的纪念碑,丈夫叫伊思德·施特劳斯(Isidor Straus),是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公司——梅西百货(Macy’s)的开创者。妻子叫伊达。1912年4月15日,他们在“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中双双丧生。在当时的危急情况下,船员们让妇女和儿童首先登上救生艇。然而,伊达拒绝离开丈夫逃生。她对丈夫说:“我们已经在一起这么多年了。你去哪儿,我去哪儿。”他们平静地坐在甲板的椅子上,直至淹没在海水中。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这对夫妻一样情意深重,置生死于度外。当一艘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豪华巨轮,在海难面前突然变成了一叶孤舟,与外界的联系便成为唯一的支柱。直至最后一刻,“泰坦尼克”号一直向外界疯狂地发送无线求救信号。705个得以生还的乘客,都是由于一艘58英里之外的航船收到了这个信号,调转航线前往营救。

在纽约,一个叫大卫·沙诺夫(David Sarnoff)的发报员收到了这个微弱的信号。接下来,他不间断地工作了72小时,将船上发来的电报转译为文字,成为“泰坦尼克”号与所有乘客的家人、媒体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沙诺夫曾经回忆说:“似乎整个焦灼而悲痛的世界,都与我的耳机贴在一起。”

每当坐在那个街心花园的时候,我都会想,是不是这种对人类灾难的亲历和转叙,使沙诺夫意识到技术与传播的巨大力量,从而对他日后开创NBC(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tly,围家广播公司),乃至成为NBC母公司RCA(Radio Corporationof America,美国无线电公司)的总裁,并进一步被称为“美国电视之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成立于1926年的NBC,是美国第一家广播网,最初是覆盖全国的电台网络。刚刚:走出经济大萧条的美国社会,广播电台达到空前的普及与繁荣,创办者沙诺夫却并没有陶醉其中,他把自己锁在工作室里,埋头研制电视机。1939年4月20日,沙诺夫站在摄像机前宣布:“现在我们将图像加入声音中,在这一时刻,我满怀谦卑之心,因为它将如希望的火炬,照耀未来。”

10天后,在纽约市召开的世界博览会上,NBC展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人们在这个不可思议的魔盒前议论纷纷:这真的可以装下一个丰富的世界?

沙诺夫为一台电视机标价是一辆普通轿车的三分之一。

美国进入“二战”后,沙诺夫的电视梦想被暂时搁置了。1945年9月1日,当日本签下投降书时,NBC记者就在现场。然而,人们必须等待9天才能看到节目。这在当时无关紧要——因为没有多少观众。整个美国,只有9家商业电视台,大约有7 500台电视机。它们被两类人拥有,或是非常富有的阶层,或是新技术的狂热爱好者。

1957年9月7日,在NBC的荧屏上,一只橙、黄、绿、蓝、紫、褐六种颜色的动画孔雀缓缓地打开羽毛。主持人宣告:“以下节目将带给你生动的彩色,在NBC!”NBC打开了它的logo,也从此打开了电视彩色播出的历史。

直到今天,绝大多数电视台纷纷抛弃了五彩缤纷的logo,认为它浮夸、肤浅,然而,NBC的标志依然保持着六色的孔雀羽毛,以印证它对彩色电视的贡献以及昔日的辉煌——它创造了电视发展史上许多的第一:

1941年7月1日,一家手表公司付给NBC的纽约电视台9美元,让手表出现在荧屏上。电视广告从此开始。

1947年,NBC于周日上午开播政治谈话节目《会见新闻界》(Meet the Press),在主持人的引领下,一组专家就政治、经济、外交等话题展开圆桌式的讨论。今天,它已成为美国电视史上除肥皂剧之外,播出时间最长的栏目。

1952年,NBc开创了第一档晨间新闻节目《今天》(The Today Show),又被称为“早餐电视”,包含硬新闻、实用信息、轻松娱乐以及愉快对话,成为美国人最喜爱的起床方式。

1954年,第一档夜间脱口秀《今晚秀》(The Tonight Show),通过喜剧独白、名人访谈、音乐表演,改变了整个国家的睡眠习惯。

1975年,综艺小品节目《星期六晚间直播》(Saturday Night Live)开播,以讽刺性的幽默见长,直播喜剧表演。

NBC开创的这些政治谈话、晨间新闻、晚间脱口秀、综艺小品节目,其基本样式乃至播出时间一直保留至今,并被其他电视网纷纷效仿。

今天在美国,全国范围内的电视网主要有四家:CBS(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哥伦比亚广播公司)、ABC(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美国广播公司)、FOX(福克斯电视网)和NBC。每个电视网与全国各地的电视台形成一种节目提供与利益共享的关系,电视网每周向各地电视台提供一定数量的节目,在固定、统一的时段播出,双方各自经营一定的广告时间。

四大电视网各自拥有200多个affiliate stations,即附属地方电视台,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够基本覆盖全国市场,从而讲行广告营销。而在这些电视台中,又有10—30家是owned-and-operated stations,即电视网拥有并运营的直属台。在非电视网节目时间内,各附属电视台可以自主安排节目播出和广告经营。

因此,在电视网的经营中,至关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节目质量的好坏;二是与地方台的关系。而这两个方面自然又息息相关。例如,2007—2008季,NBC希望将《今天》从三个小时扩展至四个小时,就必须与各地附属台协商,希望它们取消原本播出的一个小时节目,从而完整转播《今天》。附属台对于电视网提供的节目内容没有主动权。它们的自主性在于,可以脱离原先的电视网,加入到另外一个电视网。P6-9

序言

这是一本关于电视的书,确实不可多得,很有意思。

我最初的想法,是把写作这本书作为一项学习任务交给陆生。陆生是我们送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年轻干部,台里对她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我们觉得,对于这样一位有过实践经验的电视工作者,在学习之余,对美国电视进行专题研究与深入思考,是非常必要的,这对她本人是一个激励与鼓舞,也为国内同行了解美国电视的产业模式与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些参考。

当她把书稿交给我,并请我作序时,我准备以一种阅读学术文章的习惯来浏览它,没想到一口气就读完了,有期待中的满意,更有一些意外的惊喜。

我曾经叮嘱过她,关于美国电视的中文书已经出版了不少,国内同行对美国电视也并不陌生,你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就在于要把自己融进去,要在书中处处体现“你”的影子,是你在行走美国,走进电视,评点得失,激扬文字。她做到了。

但令我意外的是它的好读与有趣。这是一本学术性的书籍,却没有拘泥于论文的规范,它立足电视,又旁征博引,引人入胜。我们常常说,由浅入深易,由深入浅难。然而,这本书却介绍得深入浅出,分析得妙趣横生。这也许与作者多年的教育电视实践有关,因为我们教育电视的特征,就是要把知识说生动、说活泼,说得人人都爱听、听得懂。这种可读性、趣味性不是哗众取宠,它需要知识的积累,需要表达的技巧,更是陆生认真生活、用心体察的结果。

作者以一名中国电视工作者的身份,与美国电视同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向一些世界知名的电视主播、制作人请教,从而写出了自己对美国电视发展的观察与思考,同时对美国电视过度商业化的弊端不乏批评;又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对海外留学生活、美国社会文化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令人读来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陆生于2001年7月从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来到上海教育电视台工作,先后在总编室、广告部任职。在出国之前,她担任台长助理兼总编室主任,为台里的布局与规划、频道的经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我对她最深的印象,是她的灵气、悟性、兼容性,以及积极进取却又不事张扬的风格。

从后记中,我才知道,她写这本书确实不容易。在为学业紧张拼搏的同时,为了联系采访,她前前后后写了几百封信,到处想办法结识美国电视同行,因此掌握了大量丰富、感性的第一手资料,并在回国后,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书稿。

这些年,她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踏实,却又长进迅速。作为她的领导与长者,我觉得很欣慰。我也可以很自豪地说,是教育电视台培养了她。如今,她又挑起了副台长的重任。我充分相信,她能够运用自己所学,在上海教育电视台这个舞台上,在中国教育电视这片大有可为的领域中,继续努力,不断成长。

我郑重地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2007年10月16日

(本序作者为上海教育电视台台长、教授)

后记

在路上

萌生写这本书的念头,是在2007年1月。那时,我已在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就读一年半了。我的专业是国际传媒,但按照学院的规定,在54个毕业学分中,有33个是专业之外的必修课及选修课,包括经济、国际政治、统计、管理等等。这时的我,已经度过了最初的一段艰难的时光,考试成绩几乎全“A”,开始蠢蠢欲动,对教室里的学习不满足了。在我工作的上海教育电视台张德明台长的大力支持下,我决定着手写一本书,一本有关美国电视的书。

我到纽约公共图书馆借来了所有和电视有关的书,还把我想采访的人列了一个长长的名单,囊括美国各大电视网最著名的主持人、制作人。

可是,我,一个国际留学生,教室、宿舍,生活两点一线,一个人都不认识,怎么办呢?

我做了详细的案头工作,根据每个人的节目与背景,我写了120封不同的信,附上我的简历,寄了出去。两周后,把内容做了一些改动,重新发了一遍;再过两周,发出了第三遍。对于有些人,则是第四遍,第五遍。

最终,我收到了34封回信。

其中,有沃尔特·克朗凯特先生,他是电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主播;

有《60分钟》的创始人唐·休伊特,这个被称为美国最难对付的制片人,对我很慈祥;

还有《60分钟》现在的制片人杰夫·费格;

有彭博通讯社的新闻主编马修·温克勒,他帮助迈克尔·布隆伯格一手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财经通讯社;

有纽约公共电视台台长威廉姆·贝克;

有著名的儿童节目《芝麻街》的副总裁和制片人……

也许最愚蠢的、最直接的办法,往往是最有效的。在这里,我不在乎被拒之门外,不担心失去什么,因为我原本就一无所有。

从1939年4月20日第一台黑白电视机问世以来,美国电视经历了近60年的发展历史,拥有四大全国电视网,500多家有线频道,1000多家地方电视台,还有不可计数的制作公司、独立电视人。落笔何处?我决定写美国最有特色的,写我最感兴趣的,写我觉得可能会对国内的电视工作者有所启迪的。

我大致将本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关于美国电视网以及部分有线频道。面对庞大的美国电视网,如何入手?写概况,我觉得毫无意义;写局部,又容易以偏概全。苦思冥想后,我决定写问题,以一个突出的问题、一个最鲜明的特征贯串一个电视网。例如国家广播公司NBC,它最大的特点是:美国第一家电视网;被一个与传媒毫不相关的大集团通用电气合并。那我就着重写处于与自身业务没有任何关系的大集团的羽翼下,NBC的地位是什么,又是如何实现发展的。我想,这也许对集团合并中的实践操作会有些参考价值。再比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它最大的问题在于观众平均年龄太大,现在已经达到60岁了,那它又是如何设法克服这一困境的,它又成功了吗,其中有些很有趣的小故事和小花絮,想来有过电视工作经验的人,读来也会会心地莞尔一笑吧。

在第二部分中,我又具体分了四块,在新闻、谈话节目、真人秀、电视剧四种不同的节目类型中,各挑选了几档栏目进行介绍和分析。我挑选的标准主要有四个:一是最优秀的,例如《60分钟》、三大电视网的晚问新闻。二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例如《美国偶像》。三是有前景的。例如我在写电视剧时,曾经在选择《黑道家族》还是《越狱》时很犹豫。但我推测,《黑道家族》今年是最后一季,一定可以在9月艾美奖的颁奖典礼上获得大奖,美剧的爱好者们将会很快对它熟悉起来。果然,我刚刚写完《(黑道家族)制造的黑色幽默》,它就摘取了三项艾美奖。第四个标准是我个人的偏好。我非常喜欢《欲望都市》,但它早已于2004年结束播出,缺乏新意。怎么办呢?我就抓住两点着手。一是我曾经制作过一个短片,是关于“欲望都市之旅”这个旅游项目的,创意很简单,就是导游带领大家参观当年在《欲望都市》中出现过的酒吧、公园、商店等景点,却每天吸引1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魅力何在?二是讨论拍摄景点旅游这个话题,因为它已经成为美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则脉络简洁,分别为主持人访谈和对美国电视发展趋势的粗略探析。

在写作中,我坚持这样几个原则。一是不照搬所有的中文资料。在写到每一个部分时,我会查一查,有哪些中文资料,国内的研究到了什么地步,以避免雷同或重复。二是将所有的英文资料,消化成自己的知识与感受。三是尽量多地使用采访,以及我个人的想法与体会,因为这才是这本书真正的特别之处。

其实,正式的采访多为一个小时,这一时间对我而言并不充分,而且我逐渐发现,很多知名人物,或者大型机构、组织,在接受了太多的采访之后,他们的回答容易流于形式,甚至有公关之嫌。后来,我就采取了一个办法,通过各种场合,例如研讨会、新片展映会、电视节等,尽可能地多结交美国电视界的朋友,和他们在聊天中获取信息,得到最感性的第一手资料,化为我自己的语言。最多的时候,我一天参加了四项活动。另外一个办法是我的独创:像探寻古迹一样,寻找美国电视舞台上的历史人物,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爱德华·默罗是美国电视新闻业的先驱,他把自己主持的广播新闻《现在请听》搬到了CBS,成为《现在请看》,从此开辟了美国电视新闻的新纪元。从《现在请听》到《现在请看》,到与麦卡锡主义进行斗争,他的搭档、制片人都是弗雷德-弗兰德林。弗兰德林曾经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担任教授,于1999年去世。我千方百计,设法找到了他的妻子露丝·弗兰德林,听她聊了很多美国电视背后的故事。

我曾经和朋友半开玩笑地说,这本书要力争三个“I”——informative,interesting,impressive,就是信息丰富,有趣,打动人。这是我追求的目标。

这又不仅仅是一本有关电视的书,我还想写进我对海外生活的感受、我对美国文化的认识。因为,电视本身就是一扇窗,五彩斑斓的社会风貌尽在其中。我希望,电视研究者、工作者能够从书中看到我的信息与观点;其次,对美国电视感兴趣的人,可以看到节目幕后的故事;最后,对美国社会感兴趣的人,也许会从中发现一点美国文化的缩影。如果真能如我所愿,那我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我选择的传媒专业,对语言、社会知识的要求很高。每堂课之前,都要阅读几百页的资料,上课则主要以讨论为主。如果你对相关的文化背景一无所知,在一群美国和欧洲人中,听着别人侃侃而谈,只能坐在那里目瞪口呆。这也是为什么这个专业亚洲人很少的原因。

纽约仿佛世界的首都,它拥有来自地球上每一个国家的公民,任何一种文化都可以在这里生根发芽,多元的土壤酝酿着自由的气息。但这种自由有时给人一种失重的感觉。没有人认识你,没有人牵挂你,没有人为你付出,没有人向你索求。你真的像一粒尘埃,无声无息,自生自灭。这种自由有时让人快活,有时令人悲哀。如果你在早晨醒来的时候,没有想到任何具体的人或事,却会在不知不觉间泪流满面,那一定是因为你身处异国他乡。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说到当年刚去纽约的日子,我开着玩笑:那时候,我经常坐在床头,洒点小泪,以至于后来都养成习惯性流泪了。大家哈哈大笑。

真的,流点泪,熬点夜,吃点苦,受点委屈,没什么,挺好的。  这样的经历,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祖国,认识了世界。

我,一个享受着些许的成就感,以及上海物质文明的女孩,来到美国体验这样一种简单质朴、艰苦奋斗的留学生活,这种锻造与打磨带给我身心的改变,以及对人生定位的影响,都是巨大而无形的。

在西方看中国,你感受到不同的视角,你看到了那些复杂的眼神,这让我更明白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今天的世界舞台上意味着什么。人在海外,才更深刻地感受到:个人的尊严和地位,与祖国的兴衰荣辱息息相关。

我看到了这样的纽约:除了摩肩接踵的时代广场,还有安宁幽静的中央公园;除了钢筋水泥的华尔街,还有凋敝寒酸的哈莱姆;除了熠熠发:光的第五大道,还有破旧失修的地铁;除了春风得意的金融家,还有许多无家可归的乞丐。

这样的纽约提供了无穷的包容力:这是一个富豪们一掷干金的城市,也是年轻而贫困的艺术家背井离乡寻找梦想的城市;是一个各国首脑聚会联合国的城市,也是一个生计无着的墨西哥移民大批涌入的城市;一个林肯中心在上演芭蕾,同时华盛顿广场有人在表演杂耍的城市;一个博士和老鼠都可以安居乐业的城市。

纽约的魅力还在于,人在纽约,无论思考什么问题,心中总有一张世界地图在若隐若现。

朋友对我说:你能够以一种平视的态度对待美国文化了,你知道它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了,你不再盲目地崇拜或憎恶了,你的心胸开阔了,你的视野不一样了。

WOR是美国最早成立的广播电台,位于华尔街上一幢古色古香的欧式大楼里。在回国的前一周,我和一位美国朋友一起为这家电台的一档深夜直播节目做嘉宾。主持人Joey是美国最知名的广播主持人之一。从凌晨0:00—3:00,三个小时的节目,都是些随机的话题,我已经想不起来自己说了些什么,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当Joey问我对纽约的感受时,我说:“刚来时,我认为自己是少数族类,是外国人,是这个城市的边缘人。然而,现在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是纽约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带来自己的文化、个性,使纽约更丰富多彩。而这,也正是纽约的美丽之处。”

2001年,我刚刚从复旦毕业,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工作。当我拍摄专题片《一代名师》时,一位同事给了我一盘用VHS录制的《60分钟》,让我学习采访的技巧,以及如何更好地结构故事。当我看这盘节目的时候,那种针锋相对的谈吐,直面真实的勇气,使我感受到来自新闻的独特魅力。

2007年,我采访到《60分钟》当年的创始人,以及现在的制片人,我和他们一次又一次地交谈。

从2001年到2007年,从看一盘清晰度很差的vHs带,到亲眼目睹幕后的制作团队以及生产过程,这条路,我走了6年。一路上,是许许多多的人为我一步一步搭建了这样的平台,如果仅仅凭个人之力,凭匹夫之勇,也许,我走60年都走不到。

沃尔特·克朗凯特先生,美国新闻界最有名望的主播,一位无论走进任何一个会场,所有的人都会起立致意的老人,即使在生病之后,也要实现对我的承诺,在自己家中接受我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留学生的采访。

只要有机会,我都会问我的采访对象:“你为什么会接受我的采访?”因为我对此充满好奇。归纳起来,我得到了两种回答。一种是:“我从来没有遇见一名留学生想做这样的事情。我想帮助你。”另外一种是:“因为你有一份漂亮的简历。你是一位来自中国的年轻的电视台领导。”没有上海教育电视台的背景与支撑,我不可能拥有与他们对话的平台。当一个人在异国他乡时,在缺乏深入了解与沟通的基础上,很容易被他人定义,被用国籍定义,用背景定义,用职业定义。在这种情况下,我更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是一名来自中国教育电视领域的工作者。  一个成人的所有决定,都会对身边的人产生影响,尤其是最亲近的人。在美国的两年时间,我最亲近的家人与朋友为我付出的牺牲、等待与支持,让我永远铭记在心。在美国最孤独的时候,一幅家庭晚餐的普通画面都会令我触景生情。情绪的起起落落像潮水般不停地涌上心头,可你得学会驾驭它,你要学会深深深呼吸,然后轻轻地告诉自己:我的亲人,就在这个星球的不远处凝视着我,等待着和我团聚的一天。

每当我上路的时候,我带着他们所有人的激励与祝福。

因为有了他们,我才是今天的我。

因为有了他们,我希望自己更好。

陆 生

2007年10月12日于上海

(本书博客http://blog.sina.com.cn/americantv)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进美国电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陆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057843
开本 16开
页数 3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3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29.712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8: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