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修订第6版)(精)/李泽厚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批判哲学的批判》写成于“文革”,初版于1979年春。一读者言曰,读此书始知什么是哲学,俩们著名美国华人学者曾不约而同地认为此书乃有关康德哲学的最佳中文著作。该书一扫陈陈相因的论调模式,论述了康德先验论在哲学史上的枢纽意义,谈论了认识论(真)、伦理学(善)、美学和目的论(美)三大领域中的主要哲学问题究竟何在,作者创造性地运用实践观点逐一予以后具体剖析,径而申说了作者本人的哲学;强调使用和制造工具是人类社会的根基,以“人类如何可能“回应了康德的”的著名课题。本次出版,作者作了一些修订。本书为作者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

内容推荐

第一章 思想来源和发展过程

1.“康德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如果说(《纯粹理性批判》的文体有如康德的刻板生活,那么其内容却反映了整个时代。

2.康德的政治态度:主张共和政体,要求“笔的自由”,反对暴力革命。

3.康德与前康德哲学的关系。牛顿(科学)与卢梭(民主)是影响康德最大的两个人。

4.十八世纪五十年代的康德。自然科学论著具有哲学家的特征:重视方法论、整体观点和理论概括。《自然通史和天体论》等著作。

5.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康德。苦恼和纠缠于科学与宗教、形而上学关系等问题,经验论的倾向。《负数概念引入哲学》等著作。由自然科学的一般探讨日益转向哲学基本理论。

6.“二律背反”把康德从“独断论的迷梦中唤醒”。从就职《论文》到三大《批判》。

7.康德与歌德。

8.研究康德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革命学说,而且也是建设理论。要研究入的主体性的文化一心理建构亦即人性能力问题。

第二章 认识论:(一)问题的提出

9.《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形式结构。它的术语、用词的多义性与思想内在矛盾有关。“凑合说”和“一贯论”都是片面的。

10.所谓“批判哲学”的含义:反对独断论和怀疑论,把研究人的认识形式作为中心,提出入的认识有界限范围以区分科学与宗教。

11.作为“批判哲学”主题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其实际含义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真理如何可能”。康德的二元论的回答。

12.所谓普遍必然与一定社会、时代的实践水平有关。普遍必然性在一定意义上是“客观社会性”(亦可称“人类客观性”)的表现。应从社会实践、工艺科技水平而不仅从感知经验或语言来研究认识的本质和发展。

13.“分析”与“综合”的划分。“综合”在康德哲学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14.“综合”之所以比“分析”更重要,在于它的根源与实践活动有关。

15.罗素等人把数学归结为分析是不对的。为康德所凸出的数学的本质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数学充分地体现了人的认识能动性,它的原始根源是操作活动的内化。哥德尔。皮阿惹。

16.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批判康德,正是要研究认识能动性和作为人性能力的智力形式结构。

第三章 认识论:(二)空间与时间

17.康德的“先验感性论”:主体具有的感性直观形式与外界提供的感性材料相结合,形成感性经验。

18.康德反对莱布尼兹和牛顿的时空观,认为时、空不是客观存在,不是知性概念。康德的几个时、空“阐明”。

19.康德所谓时、空的“经验实在性”:时、空与声、色、香、味、暖不同,不是个体的主观感知,而具有经验中的客观性。

20.康德所谓时、空的“先验观念性”:时、空与变化、运动不同,不是事物的性质形态,而是主体的先验感性形式。  21.罗素对康德时、空观的批驳,认为时、空与声、色并无不同,把康德拉向巴克莱。

22.工艺在社会实践中的决定意义。从洛克区分  第一、  第二性质到康德提出时、空的普遍必然,实际都受工艺科技的时代水平的制约。

23.实践、数学、时空与社会(巫术礼仪的原始重要性)。形式化、非欧几何并不推翻数学与感性时、空在根源上的联系。“内化”与“积淀”。

第四章 认识论:(三)范畴

24.康德的“先验逻辑”的  第一部分:“先验分析论”。知性与感性结合才形成认识,但知性与感性是平行独立的两种能力。

25.由判断得来的“知性纯粹概念”即十二范畴,三三排列分为量、质、关系、模态四组。这是由形式逻辑过渡到认识论,康德的“先验逻辑”开黑格尔逻辑学的先声。

26.康德与黑格尔着重点的不同:黑格尔重视逻辑范畴如何能与历史相一致,使历史从属于逻辑;康德注意知性范畴如何能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结合。康德提出“先验构架”作为感性与知性之间的桥梁。

27.“知性先验原理”是范畴的具体展开,这个部分实际是康德认识论的主要部分。

28.“量”的范畴:“直观的公理”,认为任何认识对象均应有可计算的数量。对象是可分割的。所以数学有普遍适用性。

29.“质”的范畴:“知觉的预定”,实际肯定外界物质是知觉的前提。提出质量相结合的“度”。

30.“关系”范畴之一:“实体”。在唯心主义的先验形式里,肯定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永恒性。

31.“关系”范畴之二:“因果”。最重要的范畴:“凡事总有原因”是一切认识和科学研究的思想上的“先验”前提。

32.“关系”范畴之三:“交互”。空间关系对认识的意义。

33.“经验思维三准则”,强调现实的可能、实在与必然不同于逻辑的可能、实在与必然。前者必须有感性经验作依据,后者不能等同或替代前者。

34.康德一面强调作为认识,知性不能离开感性;另一面又强调先验知性主宰感性,唯心主义地高扬了理性认识。

35.现代自然科学使理性认识问题异常突出。因果是量子力学等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哲学问题。爱因斯坦。理论假说对观察的优先性。

36.恩格斯非常注意因果问题,指出“单凭经验性的观察决不能证明必然性”,“必然性的证明是在人类活动中、实验中、劳动中”。

37.人类实践活动以原始工艺(制造工具)为始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人类劳动打破了动物生活活动的狭隘性、固定性、特殊性,对现实世界在客观上造成了大量的、多样的因果联系,这才是因果观念和范畴的原始基础。构架、理想模型对认识有重大作用。

第五章 认识论:(四)“自我意识”

38.“自我意识”是康德哲学认识论中最重要也最难解的问题,其实质是集中提出了人的认识能动性。

39.“主观演绎”充满了心理学的内容,认为主体意识中必须有一种主动的统一性,才能综合感性,由想象而概念。‘‘自觉注意”(对自身操作活动的注意)应是人最早的心理特征。

40.“客观演绎”的哲学内容。康德区分“知觉判断”与“经验判断”;认识的客观性不来自直接的感知,而得自意识的能动性,这是与经验论的重大区别。

41.“先验自我意识”(“先验统觉”)指的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形式。它不能独立存在,只存在于经验意识之中,但它建立起“对象意识”。“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相互依存。

42.康德反对任何形式的“心灵”实体,强调“我思”(“自我意识”)只是认识形式和功能,而非实体或存在。

43.经由费希特,黑格尔将“自我意识”实体化。客观性与对象化由认识中的同一(康德)变而为现实中的同一(黑格尔),思维、范畴不再只是主体认识的规定,而成了客观存在的本质和规律;思维的能动性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创造世界。

44.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的批判。改造世界的伟大“自我”,不是精神、意识、思维,首先是人类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

45.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有现实性的优点,认识的能动性根源于实践的能动性。工艺史、认识论与主客体的区分。

46.旧唯物主义从个体感知的现实性出发,康德、黑格尔从人类意识的普遍性出发,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出发。

第六章 认识论:(五)“二律背反”

47.“先验逻辑”的  第二部分:“先验辩证论”。“分析论”说明认识如何可能,“辩证论”说明谬误如何产生.指出上帝、灵魂不是认识对象。

48.“理念”作为理性概念,并不能适用于感性经验,它不具有客观效用,只与入主观上追求无条件的“总体”有关。

49.人的认识追求无条件、超经验的总体,产生“先验幻相”,此即辩证法。这是思维进程所必然要发生的越出经验的结果。

50.充分暴露这种辩证法的四个“二律背反”:时、空有限又无限,物体可分又不可分,必然又自由,上帝存在又不存在。

51.黑格尔对康德“二律背反”的批判,指出它们不是主观幻相,而是客观存在,要在总体行程中予以展开和扬弃。

52.总体、系统结构、否定之否定在辩证法中的地位。总体把握的辩证方法优于片断经验的实证方法。辩证法是历史的:在过程中展开。反对预成论,重视偶然性。

第七章 认识论:(六)“物自体”

53.“物自体”有三层含义,作为感性来源的含义是其唯物主义方面,不能把康德等同于巴克莱。

54.“本体”一词的“消极含义”,“物自体”在认识论上的第二层含义。洛克、霍尔巴赫均有实体不可知的思想。

55.所谓“先验对象”:必须肯定一个不能具体确定也永不可知的某物x,作为认识在对象方面的前提条件。

56.“先验对象”与“先验自我”:两个遥相对应的X。

57.康德之后,唯心主义总是用“自我”吞并对象,意识吞并存在,或用“想象”来解决“物自体”问题。

58.恩格斯一再指出实践、工业是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本书强调,认识如何可能应从人类如何可能来解答。

59.“物自体”作为理性理念:“本体”一词的“积极含义”,具有引导认识、统一经验的“范导”功能,这实际涉及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问题。

60.由认识论到伦理学,康德的积极的“本体”不是认识,而是道德。“不能知之,只可思之”的对象不能由经验来认识,只可由信仰来保证。维特根斯坦。作为“本体”的人类主体性与历史唯物主义。

第八章 伦理学:(上)道德律令

61.康德反对法国唯物主义的幸福主义,认为把道德建筑在快乐、利益、人性、良心、天命、神意上都是没有普遍必然性的。

62.两种道德理论的对照表。康德认为恰恰是在与幸福、功利的对峙、冲突中显示出道德。

63.“道德律令”第一条:“普遍立法”。

64.“道德律令”第二条:“人是目的”。

65.“道德律令”第三条:“意志自律”。

66.自由(本体、理性、道德律令)与自然(现象界、经验、因果必然)的截然二分。黑格尔批判康德伦理学为空洞(.无社会历史内容)的形式主义。

67.康德的伦理学是卢梭革命理论在德国的抽象翻版,政治要求变成了道德律令。

68.康德强调善恶不同于福祸。

69.道德感情的特点,理性战胜自然性。康德伦理学抓住了道德超越个体存在,是理性凝聚的人性能力。

第九章 伦理学:(下)宗教、政治、历史观点

70.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幸福不是道德,有德未必有福,德与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统一。

71.只好把这种统一期之于天国的“至善”,上帝是“至善”的前提公设。

72.康德反对宗教仪式和迷信,坚持启蒙,认为道德不应以宗教为基础,应把宗教化为道德,反对神学道德论。

73.他主张道德的神学、理性的宗教。

74.康德的法权、政治思想:认为法权是经验政治的先验原理,主张三权分立,主权在民,自由、平等、独立是立国基础.反对破坏法制。

75.建立在共和体制的国家联合基础上的永久和平论。

76.从洛克到卢梭、康德、黑格尔,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到总体主义、集权主义,是近代欧洲政治思想史上的重大转折。

77.康德的历史观点的重要性:“历史理念”;非社会的社会性,人在斗争中发展,不依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合目的性。

78.康德在“我能认识什么?”(认识论)、“我应做什么?”(伦理学)、“我可期望什么?”(宗教观)之后,晚年添了一问:“人是什么?”它实际上是整个康德哲学的真正内涵。

79.康德的历史观。黑格尔将道德从属于历史。

80.再回到康德哲学中心的“物自体”问题。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丰富而含混的“理性”一词究竟是什么?

81.伦理相对主义的肤浅和维特根斯坦的神秘。

82.边沁、穆勒以来的伦理学。

83.马克思主义中的主观主义、意志主义思潮。praxis与practice。

84.社会是主体又是客体。“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

第十章 美学与目的论

85.《判断力批判》作为认识论与伦理学的桥梁,是康德哲学的终结点:以人为中心。不同于法国唯物主义的自然,也不同于黑格尔的理性总体。

86.“反思判断力”与“自然合目的性”。康德的“人是什么”的真正答案在美学。

87.“美的分析”一,质:“非功利而生愉快”。乐、美、善三分,实际提出了人(伦理)与自然、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思想。

88.“美的分析”二,量:“无概念而有普遍性”。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运动,这是上一问的心理方面。

89.“美的分析”三,关系:“无目的的目的性”。上二者的哲学概括。

90.“美的分析”四,模态:“共通感”。指出审美根源在社会。

91.“崇高的分析”:崇高不在对象,而在人心,即人的理性、伦理的尊严。对崇高的欣赏要求更高的文化教养。

92.美与崇高、纯粹美与依存美,是审美领域由自然到伦理过渡中的两步。

93.“美的理想”、“审美理念”、“艺术天才”,讲的都是在感性自然的有限中展现出道德伦理的无限,其特征是无法而法,言有尽而意无穷。

94.康德美学的形式主义与表现主义两种因素对后代都有巨大影响。

95.生命有机体的特点: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互为因果,具有自组织功能。机械论不能解释生命,需要目的论理念。

96.机械论与目的论的“二律背反”。现代生物学中的还原论与反还原论。

97.康德认为,整个自然的最终目的是文化一道德的人。

98.康德美学与黑格尔美学的歧异:后者是思辨的艺术史,撇开了人与自然这个基本问题。

99.康德哲学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德国古典哲学的精髓。

100.“人是依照美的尺度来生产的”。马克思“自然的人化”思想。“人之所以为人”(“人是什么”)即“普遍必然”的人性能力的提出和回答。

目录

内容提要

第一章 思想来源和发展过程

 一 时代背景和政治倾向

 二 思想资料

 三 牛顿和卢梭的决定性影响

 四 前批判期

 五 “使各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

 六 “回到康德”的现代思潮

第二章 认识论:(一)问题的提出

 一 所谓“批判哲学”

 二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三 二元论和唯心主义

 四 “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

 五 “综合”是改造对象

 六 关于数学的本质

第三章 认识论:(二)空间与时间

 一 时、空是“感性直观形式”

 二 “经验的实在性”和“先验的观念性”

 三 现代西方哲学批判康德的时、空观

 四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第四章 认识论:(三)范畴

 一 范畴作为“知性纯粹概念”

 二 “先验构架”

 三 “知性的先验原理”:甲、“量”与“质”

 四 “知性的先验原理”:乙、“实体”与“因果”

 五 “知性的先验原理”:丙、“交互”与“经验思维三准则”

 六 自然科学因果性理论中的康德主义

 七 “必然性的证明是在人类活动中,在实验中,在劳动中”

第五章 认识论:(四)“自我意识”

 一 “自我意识”是康德认识论的核心

 二 “主观演绎”

 三 “客观演绎”

 四 “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相互依存

 五 康德反对“自我”心灵实体

 六 黑格尔的“自我意识”

 七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八 “哥白尼式的革命”

第六章 认识论:(五)“二律背反”

 一 “先验幻相”与辩证法

 二 四个“二律背反”

 三 “不能避免矛盾”

 四 四个“二律背反”的特殊性

第七章 认识论:(六)“物自体”

 一 “物自体”作为感性的来源

 二 “物自体”作为认识的界限

 三 “入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四 “物自体”作为理性的理念

 五 由认识论到伦理学

第八章 伦理学:(上)道德律令

 一 反对经验论幸福主义

 二 “普遍的立法形式”

 三 “人是目的”

 四 “意志自律”

 五 “康德只谈善的意志”

 六 善恶概念与道德感情

第九章 伦理学:(下)宗教、政治、历史观点

 一 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与“至善”

 二 宗教观点

 三 法权、政治观点

 四 历史理念

 五 “善被理解为人的实践”

 六 社会理论领域中的康德主义

第十章 美学与目的论

 一 《判断力批判》

 二 “美的分析”

 三 “崇高的分析”

 四 “美的理想”、“审美理念”与艺术

 五 有机体组织

 六 机械论与目的论的“二律背反”

 七 人是自然的“最后目的”

 八 “人是依照美的尺度来生产的”

后记

再版后记

三十周年修订第六版后记

附录:循马克思、康德前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修订第6版)(精)/李泽厚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泽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26002
开本 32开
页数 46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48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16.31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53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7: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