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12位成功学子背后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称职父母+家教秘诀+勤奋学习+……=走进世界名校

倾听24位家长的家教心得,品读12位学子的成长历程!

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本书由24位家长为您讲述12位考入世界名校的中国学子的成长历程,共同探索高素质人才的成长轨迹。

内容推荐

如果你在繁华的现代都市街头,随便问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这个人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有没有听说过“哈佛”“牛津”“剑桥”“耶鲁”“斯坦福”等大学?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因为这些学校太有名了。如果你进而问道:你身边的人有在那里就读的吗?回答则大多是否定的,因为能进人这些世界顶级名校的中国学子,毕竟凤毛麟角。

本书的12位青年学子,就分别就读于上述学校。

他们是怎样的人?

他们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

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这些,是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又不得其门而人的家长渴望了解的。

上述问题,在本书讲述的12位学子的成长故事中,可以找到满意的答案。

目录

李天舒的成长之路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家庭教育的目的——让孩子尽早不再需要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考验父母的智慧

爱他,就让他飞

从小对孩子苛刻点儿

投资教育,花多少钱都值

让孩子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给孩子生活的动力和热情

世界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

从“青苹果”到“红苹果”

2006年世界大学排名前十名简介

2006年世界大学排行榜100强

后记

试读章节

李天舒的成长之路

小档案:

李天舒,男,1984年7月2日生人。

1991年入沈阳市和平区光荣二校读小学。1997年考入东北育才学校优才教育实验班日语特长班。2003年荣获东北育才“大友太郎奖学金”,于当年10月赴日本留学。

2004年3月考入日本东京大学经济学部。曾参与组织中日韩三国大学生商业设计大赛、支援柬埔寨初等教育的NPO团体的筹款活动等,并先后参加了赴越南和韩国的学术考察活动。

2006年4月荣获美国国际教育协会授予的“高盛全球百名青年领袖”称号。

三分钟敲开东京大学之门

2004年9月22日,沈阳晚报用半版的篇幅刊载了记者鲍佳禾所写题为《沈阳小子,三分钟敲开东京大学之门》的文章,披露了李天舒报考东京大学的全过程。一夜之间,这个默默无闻的高中生,成了沈阳市民街谈巷议的新闻人物。

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显示,东京大学在2006年世界百名大学排行榜上名列第14位。作为世界名牌大学,它的留学生入学考试十分严格。初试前,所有报名者需过一遍“筛子”,即选送个人材料,材料内容包括:留学生统一考试成绩,托福成绩、高中三年的成绩以及一份报名表,还有一份原高中学校用日语或英语写的推荐书。在报名表上,还需注明考生所在班级的人数和排名。许多考生在这一关就被淘汰。

在日本留学生统一考试中,李天舒表现得十分出色:日语327分(满分400),数学考了满分(满分是200分,日本的考试在计分时要参考试卷的难易系数,那次考试的题目在参考了难易系数后,满分为190分),综合科目189分(满分200)。由于他的数学和综合科目在当年的所有考生中是最高分,高中三年的成绩一直名列前三名,于是顺利闯过第一关,进入复试。

复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需写两篇小短文,一篇用日语写,另一篇用任意语言写。

笔试没有遇到任何障碍。

真正的考验在面试。

一般面试,总是考官与考生做一问一答的交流。东京大学的面试,方式有些奇怪:向你提出一连串问题,并且要求你在三分钟内不问断地做出回答。

好在有备而来,李天舒答得还算流畅。

“你在大学里想学些什么东西?”李天舒话音刚落,面试官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对东亚地区中、日、韩经济统合以及中国国企改革这两个问题很有兴趣。”李天舒从容应对。

面试官对这个回答似乎不太满意,他又步步紧逼:“我们研究所里已经有很多中国人研究这个问题了,为什么你们都对这两个问题感兴趣?”

如果说刚才看到面试官不动声色的表情,李天舒还多少有一点紧张,那么,现在他紧绷着的那根弦,松了下来——他明白面试官问题背后的真正含义了。他不假思索地说:“我要研究它绝非因其热门,而是这两个问题关系到吾之国计民生,亟待解决。”

面试官的脸上第一次有了一点笑意。“那你都作了哪些准备?”

“我曾读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印度经济学家Amartya K Sen的《贫困的克服》,这是一本关于开发经济学的著作。”

说完这话,李天舒不等面试官发问,又接着说:“我希望能成为国际公务员,为世界上贫困国家的人们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天舒注意到,听了他这句话,面试官显得十分激动。

李天舒一共报考了三所日本大学,除东京大学外,还有京都大学和一桥大学。2004年2月至3月问,这三所大学都给他发来了录取通知书。他选择了东京大学。

神秘的“胎教”

李天舒的父亲名叫李振勇,现为沈阳晚报副主编。由于儿子的成功,常有人向李振勇请教如何培养孩子。2007年2月8日下午,笔者也把这一问题抛给了他。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别人那样精心地设计,但是我们也确实是很用心。依我看,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从小就开始,甚至是从零岁就开始的。用我跟我们报社的小青年说的话,是应该从你们搞对象时就开始的。可能在找对象的时候,你就应该有这么个思想准备,找个什么样的对象,将来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对自己的未来有个设计。

20世纪80年代还不像现在这样很明确地讲胎教,讲早期教育,讲怎么给孩子进行智力启蒙,那时候刚刚开始有这种观念。反正我们夫妻是从一开始就挺关注这事儿的。有人问,胎教有没有用?我也说不好有没有用,但我可以举我家的例子。

我妻子刚怀上这个孩子的时候,我就给这个腹中胎儿起个小名,叫“大闯”,虽然还不知道男孩女孩。为什么起这么个名字呢?那时候刚结婚,也没想要孩子,但是就有了,就是说,他是“闯”进来的。后来上医院去检查,医生说这孩子胎音特别好,心跳特别有劲。我也希望这孩子长大以后要更勇敢,更有闯劲儿。所以就给他起了这么个小名。

从那时起,我们夫妻就尝试着跟腹中的胎儿沟通,尤其后来有一些胎动了,我就经常像逗小孩似的边叫着小名边逗一逗。那么这个尝试到底有没有效果?孩子出生的时候,有这么个事,挺有趣的。

我爱人的妹妹在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当护士,孩子当时是在她那个医院出生的。那时医院有规定,刚出生的孩子,三天之内不让看,就放到婴儿室里。我这不内部有人么,孩子的老姨就把孩子抱到产房门口让我这刚当上爸爸的先睹为快。当时,孩子正紧闭着眼睛在睡觉。我就叫了两声“大闯!大闯!”我看得很清楚,我一召唤,那孩子眼睛刷地就睁开了,我说:“睁眼睛了,睁眼睛了。”他老姨当时光顾看我表情了,等她看的时候,孩子眼睛又闭上了。她说:“你净瞎扯,刚出生的孩子,眼睛哪能睁开?你太激动了,神经作用吧!”我说:“不是,我一叫他真睁眼睛了。”这个小老姨就是不相信。第二天我弟弟到医院来了,孩子的老姨又把孩子从婴儿室里抱出来,这次是抱到病房里。大家围成一圈看孩子,孩子还是紧闭着眼睛在睡觉。我说,昨天的事儿你们不信,我再叫一下你们看看。我一叫:“大闯!大闯!”嘿!孩子的眼睛刷地一下,又睁开了。这次大家都看见了,也都信服了。所以,你说胎教有没有用?我看,起码对这个名字,对这个声音孩子是有反应的。

我觉得做父母应该是做有准备的父母,从一开始就得精心地做。那时候已经有胎教音乐了。这东西有没有效果,究竟能有多大效果,我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不好说。但我理解应该有效果——要是听音乐,孩子的母亲心情舒畅,胎儿在她腹中也应是心情舒畅的。

还有就是母乳喂养。

我和我们报社的小青年说,培养孩子不一定要费多大劲,但有一些事是必须做的。比如说自然分娩对孩子有好处,母乳喂养对孩子有好处。从小没有母乳,喝牛奶也行,但是孩子可能就缺了这么一课,孩子的身体是长起来了,但是心理上的抚慰可能就缺乏。一说到孩子的成长,很多人只知道学习、补课,其实有很多东西从根上就已经做下了。我们的孩子从小就不爱哭,总是乐呵呵的,不任性,什么事情,只要你把道理讲清楚,他就听你的。为什么?可能与母乳喂养有关系。我家这个孩子吃妈妈的奶一直吃到18个月。现在许多年轻人,为了保持体形,不愿意自然分娩,或者不给孩子吃母乳,这对孩子的影响可能就是终生的,孩子从根儿上就缺少了最基本的东西。

早点给孩子讲故事

在李天舒没出生的时候,父亲李振勇就买了不少怎么培养、教育孩子的书。“我注意到有一本书,写的是每个月孩子应该发育到什么程度,应该有哪些反应”。在孩子出生后,李振勇夫妇就仔细地观察孩子的发育情况,并与书中的记载进行比较。他们感觉李天舒每一个月的发育水平比书上的记载都要提前一个月,比如书上说孩子八个月能冒话,他六个月就开始冒话。明显感觉,这个孩子说话特别早,懂事特别早,等到七八个月的时候,就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说话了。孩子三个月的时候,李振勇就开始给他讲故事。“有人笑话我,说那么点小孩能听懂啥。我觉得他好像能听懂。他睁个眼睛听,他的表情和你的表情是有配合的,他说不出话但也是有配合的,你笑他也乐,哈哈的。”

“那时候,我给他讲故事,天天讲,把我讲得都没有故事可讲了。没办法我就给他讲《三国演义》”。李振勇说, 《三国演义》是文言的,得把它变成白话文,再讲给孩子听。孩子很爱听,有时候他下班回来得晚了,已经困得不行的孩子还在等着他,不听上一段,孩子不肯睡觉。“《三国演义》,孩子是从三四岁时就开始听了”。

与此同时,李振勇开始给孩子买各种书。“我们那时候的工资收入不高,那点钱,除了保证日常生活,基本上都买书了,看什么儿童书好就买什么书”。“那时的童话书非常多,我就挑质量高的买。有那么一套,一共六集,每集十本,全是挺大开本的,而且是彩色的。那套书画得特别好”。由于那套书是一集一集地出,他只得碰到一集买一集,买到一集就盼着下一集。到外地出差,他也不忘到书店看一看,有好几本书就是在外地书店买到的。后来,他终于把那60本凑齐。

但其实,他是随着买随着给孩子讲的。“开始孩子不识字,我就给他讲,后来他自己几乎都能背下来了。到六七个月,他能冒话的时候,每个情节他都能给你指出来了。等到能说话了,他拿这本书给他姥姥讲”。

除了没完没了地给孩子讲故事外,李振勇还注意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各种兴趣。

在李天舒很小的时候,李振勇夫妇就弄了个夹子,夹上一沓纸,让孩子随意在上面写和画。“他画那些东西,你看啥也不是。我问他画的是什么,他就给你讲,一套一套的,可是你还是啥也看不出来。时间长了,他画的就多少能有点意思了”。

那时候,有些书被小天舒看得破破烂烂的,他就自己拿着剪子,把书上的蝴蝶、青蛙之类的小动物剪下来贴到墙上。“咱们家里有一面墙被他贴得花里胡哨的,能有上百张图。有些人为了漂亮为了美,把家弄得干干净净的,往墙上弄一点东西都不行,我们不管那个,就是让他随便造”。

李天舒四五岁时,父母就把他送到少年宫学画画,同时还找了位老师教书法。“现在看来,学点啥都比不学强。他小时候那些东西就没白学。上初中以后,他为班里办的小报和板报画画、写字。他的书法和绘画还得过不少奖,省内的,国内的,国际的,都得过。这些东西对他都是一种培养”。“教他书法的是一位老革命,他战争年代是一个地下工作者。老爷子特别喜欢孩子,让孩子到他家去,免费教。跟这位老人家学写字,对孩子的心理影响特别好”。

P1-6

序言

如果你在繁华的现代都市街头,随便问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这个人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有没有听说过“哈佛”“牛津”“剑桥”“耶鲁”“斯坦福”等大学?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因为这些学校太有名了。如果你进而问道:你身边的人有在那里就读的吗?回答则大多是否定的,因为能进人这些世界顶级名校的中国学子,毕竟凤毛麟角。

本书的12位青年学子,就分别就读于上述学校。

他们是怎样的人?

他们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

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这些,是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又不得其门而人的家长渴望了解的。

我们相信,上述问题,在本书讲述的12位学子的成长故事中,可以找到满意的答案。不过,有一点我们应该提醒广大家长朋友:他人的成功经验可以学习和借鉴,但成功没有模式。即是说,别人那样做获得了成功,你照葫芦画瓢却未必收到同样的效果。因为,一个孩子的成长,要受到家庭、社会、学校、自身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而每个孩子面对的上述各种因素是不尽相同的。

那么,期望在子女教育上有所作为的家长朋友们应该怎么办?

作为本书的作者,对此,我们也开不出万灵药方。不过,我们倒可以将培养12位优秀学子的家长的成功经验作一点归纳,将其要点介绍给大家。如果说在子女教育上“条条道路通罗马”,那么,这些“要点”,可谓之“此条道路最便捷”。

这些要点是:

·子女教育,要从父母抓起。

·要把子女教育当做一项事业来做。

·要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要培养孩子的计划性,按计划行事的能力极为重要。

·好孩子是“忽悠” (即鼓励)出来的。

·要培养孩子具有宽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

·要尊重孩子的良好兴趣,以及在求学、就业等方面的正确选择。

·要树立平等观念,面对孩子,既是家长,又是朋友。

后记

2007年春节前的一天,笔者接到一位老朋友的电话,他在电话中称:我发现了一个十分独特的群体,你是否有兴趣写一写他们的故事?他说的群体,就是书中介绍的12位成功学子。写作者的职业直觉告诉我们,这确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好题材。于是,经他穿针引线,我们走进了东北育才学校,并在学校的帮助下,联系到了书中的12位学生及他们的家长。随后,就是马不停蹄的采访和没日没夜的写作。于是,就有了这本小书。

在本书的采访、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许多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可以这样说,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本书。

前面提到的那位朋友,是东软集团的侯宁先生,作为此书写作的提议者,相信要感谢他的不仅是我们,还有广大的读者朋友。因为没有他的那个电话,这本书就不会存在。

东北育才学校校长苏文捷为写作本书所需的采访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帮助;常务副校长高琛、副校长刘子军,以及苏建一、高丹、宋玉良、陆远、杨永坤、李秀华、廉丽丽、范海英、柳玉英、闫方等诸位老师,也对我们的采访予以大力配合,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写作素材和难得的采访线索;校办的李百灵老师和司机冯师傅,在紧张的采访过程中,舍弃周末和春节休假的时间,始终陪伴着我们。

令我们最为感动的还是这12位学子的家长,他们不但培养出了能够走进世界名校的优秀儿女,而且愿意将自己的家教心得拿出来与天下所有的父母分享。在采访过程中,他们的积极、热情和坦诚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当然,还有本书的12位主人公,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虽然在异国求学,学业繁忙,但仍然能够认真地对待我们提出的采访问题;还有很多人把回国休假、与家人团聚的一部分宝贵时间留给我们,积极配合我们的采访。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读懂了“优秀”的真正含义。

辽宁教育出版社副社长李文山先生,本书的责任编辑李姝女士为本书的出版、发行付出了大量劳动。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前,我们向以上及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致以深深的谢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12位成功学子背后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霍长和//臧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280463
开本 32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11
144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9: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