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黄河等你来(朱宪民)/中国摄影家
内容
编辑推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本土摄影家。他们承载着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用充满个性的影像在中国摄影史上联名书写了一段独特篇章……

本书是“中国摄影家”系列之一的“黄河等你来”专册,内中收录了朱宪民先生的个人作品集和文学集。

从黄河源头到黄河入海口,朱宪民先生用三十年的时间为这条大河留下了影像足迹……

内容推荐

从黄河源头到黄河入海口,朱宪民用三十年的时间为这条大河留下了影像足迹。无论是《黄河渡口》;还是《打麦场上的母女》,朱宪民用朴实的图像传递着黄河流域百姓的喜怒哀乐。与其说朱宪民的黄河情结是对自己故乡故土的眷恋,不如说是对劳动者永远无法释怀的牵挂……

本书是朱宪民先生的个人作品集和文学集,书中具体收录了:《一个儿子的忠诚与爱情》、《诚实对事,诚实对史》、《纪百姓生活之实的先行者》、《黄河一直在等着你来》等内容。

目录

走近朱宪民

黄河人·朱宪民

一个儿子的忠诚与爱情

忠实而热情地记录历史

旁观者和见证者

诚实对事,诚实对史

让摄影成为生活方式

 纪百姓生活之实的先行者

 从平民姿态到自由的言语

在没有同谋的路上

时代的表情

无边无际的瞬间

黄河一直在等着你来

重温经典

 朱宪民摄影作品

朱宪民年谱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在新时期摄影家的风云人物中,朱宪民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从1978年离开吉林进入北京,从一个普通的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工作人员直到今日的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其间他还做过一个杂志的主编和一个研究所的所长,这对于一个普通的人来说,几乎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朱宪民都实现了。他这段传奇的经历,恰好和整个新时期的历史重合,所以,解读朱宪民就是从一个角度解读新时期摄影的部分历史。

朱宪民,一个生长在山东和河南交界的黄河岸边的农民子弟,从小聪颖,对未来一直有着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来说好像并不实际的人生梦想。1959年,不安分的他从家乡出发独闯关东,到辽宁抚顺投奔姨妈,并经人介绍在照相馆做学徒。这是一份对朱宪民来说再好不过的工作,因为照相馆在落后的中国一直是一个最具文明特征的行业。朱宪民在那里工作了三年,直到1963年考到吉林省戏曲艺术专科学校学习舞台摄影,终于实现成为国家公职人员的梦想。从小就显露出视觉艺术天赋的朱宪民,命运也似乎分外垂青于他,他幸运地碰到了两个对他毕生从事摄影的关键人物,一个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于祝明先生,一个是吉林画报社的郎琦先生。前者给了他与照相馆完全不同的摄影意识,后者则是将他引入专业摄影记者的职业。

1968年,朱宪民戏曲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被郎琦推荐到《吉林画报》当了一名正式记者。这一人生转折才是朱宪民摄影生涯的正式开始。在吉林画报社期间,他拼命工作,所有其他记者不愿意干的活,朱宪民都毫无怨言地接过。比如农村采访报道成了他长年的任务,但却也锻炼了他基本的拍摄能力。那个时代的摄影记者,唯一的任务就是结合政治形势进行宣传报道,所以朱宪民也练就了一套摆布、导演、用摄影遮蔽生活真相的本事,这种摄影拍摄方式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是中国摄影记者基本的工作方式。早期胶卷材料的匮乏,造成拍照有如惜墨如金,为了保证工作的完成,记者们不得不采用稳妥保险的摆布、导演方式,以求最有效率地完成采访任务。在20世纪50年代社会生活越趋政治化的氛围下,摄影的政治宣传作用凸显,摄影表面的纪实性无疑是制造假相的最佳媒介,如果说在50年代前半期摄影还多少保持纪实的真实性,那么在1958年“大跃进”以后,这种摆布造假的方式开始普遍泛滥,并逐渐演化成一种摄影模式。所以朱宪民从其职业生涯之始,所接受与遵循的正是这种拍摄模式,而且一干就是十年,并在那个标准下干得成绩斐然,几乎每年都有作品入选全国影展。“文革”十年,全国的各个文艺组织基本都停止运作,只有几个领域出于政治的需要还在工作,摄影就是其一。每年一度的全国摄影展览在“文革”初始短暂的停办之后,立即恢复,并维持自下而上的全国性金字塔式的评选机制。朱宪民所供职的吉林画报社,正是这个系统的基础。

“文革”结束后的1978圭,朱宪民的命运再次出现重大转折。朱宪民在这一年被中国摄影家学会借调工作,在北京开始了他崭新的人生之路。

从地方媒体进入北京中乒单位,朱宪民的视野突然开阔。刚到中国摄协时,他在展览部工作。每天见到全国各地涌来的无教摄影稿件,朱宪民对全国的摄影水平自然了然干胸。化这并未超越他的视野,大家的水平基本都差不多,都是多年政治宣传摄影训练出来的路数:“三突出、红光亮”。从小养成的好学习惯,让进入北京的朱宪民寻找切可以提高自己的机会。刚好,两件事情开拓了他的视野。是他到北京不久后就出现的,北京“四月影会”的第一届“自然·社会·人”影展在中山公园兰室的展出。他和所有参观展览白勺人一样,激动不已,这个完全来刍民、司的摄影展览,和他所见过的所有摄影均不一样。他忽然发现摄影原来还可以这样丰富地表现生活,生活在摄影中是如此有趣。摄影可以这样直接地面对生活,它表现生活的真实十生和丰富性令朱宪民震撼。二是他在摄协工作期间阅读了大量国外的摄影资料。当时,朱宪民的妻子儿女还未来京,每天晚上在办公室独守孤灯的朱宪民,用大把的时、司阅读和学习了大量国外交交流过来的摄影书籍和杂志。有心的朱宪民夜夜在灯下阅读这些资料,他发现了 个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影像世界。这是另一个视觉信号系统,其观看方式、方法完全不同于中国人。这些资料里的世界是那么热闹,无数的面孔、事件,让朱宪民看到了纪实摄影的魅力。虽然那时纪实摄影这个词汇还没有传到中国,但这种记录方式和观看手法却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亨利·卡蒂埃·布歹松、尤全·史密等名字也渐渐被他所熟悉。这一切,都为朱宪民后来在拍摄方式上的转变做了前置的思想准备。

另一次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朱宪民。1979年,中国摄影家学会接受了上级安排的一个接待法国摄影家的任务,朱宪民作为具体陪同人员前往。这位名叫苏瓦约的法国人是纪实摄影师,朱宪民陪他去新疆、内蒙、云南采风。第一次和外国摄影者有这样近距离学习接触的机会,让朱宪民大开眼界。他发现苏瓦约在拍照上绝不摆布,也不使用三脚架,全部是快照式的抓拍。朱宪民和他语言不通,而且当时的外事纪律也不许交谈除工作之外的其他话题,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实际的交流。但朱宪民却在旁边偷偷用心观察苏瓦约的拍摄方式,看他的站位,看他使用的镜头,看他如何在纷乱的生活景象面前选取镜头。苏瓦约在拍摄方式上随意、自由,专注生活中人们自然流动的动作神态与环境之间忽然形成的有意味的关系。陪苏瓦约一行的拍摄活动,使朱宪民大有所悟,他感觉看到了一种自由的拍摄方式,一个对他来说的伟大想法也油然而生:他要用这种拍摄方式回到黄河岸边的家乡去拍摄自己的父老乡亲。

朱宪民的想法形成之后立刻开始了实践,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他利用时常回家看望父母的时间,拍摄老家村庄周边十几公里的区域。于是,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陆续见到朱宪民拍摄的这些现实主义风格的影像。这些影像与当时在中国摄影界弥漫的泛艺术化倾向形成极大的反差。那对的摄影人正从“文革”政治宣传摄影的阴影中挣脱出来,几乎清一色地追求摄影的艺术化。其表现的特征就是大家对物不对人,镜头取向都是自然景物,吟花弄月为摄影师所爱。另一部分摄影师则依然遵循宣传摄影的套路,坚持摆拍、导演虚构生活的手法,以迎合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歌颂功能。朱宪民的现实主义倾向,让人们看到众多刚刚开始走向改革之路的广大农民的形象,他仉依然穿着黑色的棉袄,手上捧着粗瓷大碗,后面的背景是灰色的土坯房屋。朱宪民的语言是如此朴实,以至于在当时的语境中显得突兀。朱宪民的镜头中绝大多数都是风尘仆仆的农民,他很少拍摄城市景观下的人物,他对城市好像一直找不到感觉,虽然他在刚刚告别少年之时就进入了城市。或许这种别离给他带来了对农村生活的怀念,他依然能够发现那些满身灰尘的人们在田间和集市上活动所构成的特殊的中国农村景观。我们在他这段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 个几千年农耕文明在现代化之前最后的余韵一一那些各式各样的手工艺生产方式和集贸交易。这是一个完整的图景,是一个古老的河流所产生的、并与之相伴随的人类历史景象。朱宪民给自己的作品系列命名为“黄河人”,并不单纯是出于对自己拍摄活动的区域性考虑,而是将他内心中久存的民族文化认同情感进行了摄影表达。长江、黄河、长城,这几个文化情感符号,确实早就成了全体中国人,尤其是文化人融入到血液中的时代情感的移情对象,朱宪民当然也不例外。朱宪民按照这个逻辑,将自己的拍摄对象范围在以后的实践中,渐渐扩充到了整个黄河两岸的人们。但我们还是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作品中最生动的“黄河人”,还是他熟悉的中原黄河之畔的父老乡亲们。在这些作品中,朱宪民都能敏锐准确地表现这些中原人的生活状态及其特点。这些作品在今天看来,实际上也早就超越了他自认为的情感寻找,而具有了记录历史的文献价值。这可能是朱宪民在“黄河人”拍摄之始时所未能预料的。

朱宪民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拍摄的“黄河人”,是80年代前期重要的摄影现象。朱宪民也因此进入了当代新时期中国摄影史的前列。  他和李晓斌、侯登科、安哥等人共同以一种个人观看的视角,记录了那个不同寻常的时代,为中国摄影史和中国历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影像财富。P3-7

序言

这几十年,中国人的生活,急流涌来,急流涌过。世界的变化在加速,中国犹然。谁还记得从白石桥到中关村的那条破路,偶或有辆机动车从浓密的树荫下开过,树荫下一个老太太坐在蝉声下面,坐在两个大保温瓶后卖三分一根的冰棍,1971年,取水路从苏州到杭州,客船转在连绵不断的芦苇荡里,那景象更像唐宋人笔下的画卷,离开三十几年后的两岸楼房灯光却非常非常遥远了。现在的少年青年,听说“文革”,听说1976……影影绰绰,像是听玄宗的故事。说起这些,连我们自己也难免有隔世之感。生活流水般逝去,一些镜头抓住我们,仿佛我们要通过它们抓住生活。眼前的这套书借助比我们自己更广阔的视野,更具穿透力的视线,把这些镜头摆到我们眼前。

照相机镜头未必从不撒谎(想想“大跃进”时期那张新立村人民公社两个村姑坐在亩产可达12万斤的稻子上的照片),但它在纪实方面确有优势。纪实,当然不是照抄现实——从来没有照抄现实那回事。纪实摄影师通过纪实手法,展现他们对现实的理解,对历史的理解,展现他们自己的心灵;一如真正的艺术摄影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世界和心灵的另一面真实。眼前的这些照片,不仅是历史的记录,它们同时是对现实的独特理解。

这十位摄影师都是研究者,他们的摄影作品、他们的生活历程,无不表明这一点。他们在借助相机进行研究,研究并不只是学院知识分子的专长。实际上,由于远离现实生活,尤其由于丧失真切的关怀,学院研究越来越接近于语词的癌变,只在叽叽喳喳的研讨会上才适合生存。而这十位研究者,无论风格和题材多么不同,各个都执著于真切的关怀,关注条河、一个山村、一座城、一群人……他们对某一片断现实的关注引发我们的关注,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启发我们的思考。

一个山村是一个世界。世界之为世界,不在于涵盖的面积广大,你可以从北京飞到巴黎,从巴黎飞到圣保罗,可你出出入入的,只不过是个会场,你听的说的,还是上次会议说过听过的那些话。这里也许有全球化,但没有世界。世界是我们取食于此、欢笑于此、相濡以沫于此、丧葬于此的生活整体。这套摄影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才是世界。

条河、一个山村、一座城,那里生活着一些普通人,甚至底层人。纪实摄影师把镜头对准百姓,这该不是偶然的。这里才有实实在在的人,实实在在的生活,实实在在的影像。

这些普通人的故事不那么绚烂,但由于紧接地气而实实在在。今天,满街广告。明天,满电视荧屏上,都是靓丽的影像。它们都像从工艺品厂新出炉的工艺品,没有土地,没有历史;漂亮,然后空空如也。当年我们满眼看到的是空洞的政治宣传品,在心智健全的人眼里,理想一旦流干空洞就不再是理想,只是令人厌恶的欺骗;我猜想今天心智健全的青年看到那些空洞的靓丽,也早觉得厌倦甚至厌恶了吧。

摆在我们眼前的这些影像却并不缺少美。我是个外行,无力从形象配置、采光滤光、抽象质感来谈论这些作品。但你翻开每一本书,你怎会不知道这是一幅出色的艺术作品呢7我不懂怎样让照片产生质感,我猜想仅仅让照片产生质感是不够的,那背后更需要生活的质感。我,像很多日子过得不错的城里人一样,习惯了浮光掠影。存这些照片中,生活的质感在顽强呈现,它们在纪实的同时,似乎也在召唤,把我们大家唤向较为质朴的生活。

陈嘉映:哲学家

2007年8月9日写于北京

后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本土摄影家。他们承载着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用充满个性的影像在中国摄影史上联名书写了一段独特篇章。

我们编纂这套丛书的目的不仅在于对中国摄影史的研究,而是希望更多地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层面,通过摄影来了解中国三四十年来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整个国家的变化。

如此大规模地认真梳理和研究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的摄影家,集中出版他们的作品,这是摄影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出版界的一大盛事。我们尽可能地展现每个摄影家的思想和图像本身的魅力,我们对作品的选取、编排甚至印刷,无不体现着对摄影家本人和其作品的尊重和理解。

在编辑此书的过程中,我们有时都很难分清:是这个时代给与了他们太多的光环,还是他们的镜头使这个时代更加丰富而色彩缤纷。但我们明确知道,经历了“艰巨历程”的摄影家们所留下的那些瞬间,将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

书评(媒体评论)

黄河流域那么多鲜活的生动的人物生活场景,那么丰富的面部表情,无疑会让历史学家感到无比的亲切,对那些同胞,充满崇敬、理解、牵挂与关切。

历史学者赵文洪

我看到朱宪民的两部作品集,一部题作《黄河百姓》,一部题作《百姓》。纪实摄影师把镜头对准百姓,这该不是偶然的。这里才有实实在在的人,实实在在的生活,实实在在的影像。

哲学家 陈嘉映

他手持相机穿梭在与自己完全相异的人群中时,本能地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旁观者和见证者的立场上。他不回避底层人的场景与表情。对他来说,他只是看到了,然后拍下来。他用偶然的瞬间建构自己的镜头,然后再转换为结实的影纹。于是,旁观就成了见证,旁观者就成了见证人,所有的旁观也由此而获得了历史的价值,定格住那永远也不会再出现的瞬间,并存留到今天。

视觉传播学者杨小彦

摄影家朱宪民,一位黄河的儿子。用光和影的语言,用三十年几万次的瞄准聚焦,把我们带进这天下黄河。当你趟入这条世界上最大的泥河,或者站在这条地球上最具精神意象的大河之畔。直面摄影家镜头下那些把希望与绝望都搅进这浑水中的父老乡亲。你横竖不能无动于衷。

人文学者王鲁湘

翻阅中国当代摄影史,我没有发现在他的同代人中有谁如他那样在上世纪70年代就以一种具有平民性以及人情甚至是人性关注的纪实态度拍摄过黄河人。

摄影评论家李媚

我更看重朱宪民的先觉和先行的果敢;如果没有他的倾向于芸芸众生的执著,或许就没有某一段晦暗历史天幕中的星光。

摄影家、艺术评论家石宝■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黄河等你来(朱宪民)/中国摄影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小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84503
开本 16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8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图书小类
重量 0.6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421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6
192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8: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