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城南旧事(青少年彩绘版)/春雨经典中外文学精品廊
内容
编辑推荐

林海音著的《城南旧事》中,六岁的林英子一家从外地迁来,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在那普普通通的胡同里:井窝边的泥坑不时走过运水的独轮车;一个叫秀贞的“疯子”在惠安馆门前痴立着,讲着一些叫人害怕又好奇的故事;经常被爸妈打骂的、正在学戏的妞儿和英子成了好朋友,她们经常相聚在英子家的西厢房里;还有在那个废弃的空草地里,那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和英子相约去“看海”;宋妈到英子家做奶妈、带孩子,却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英子小学毕业了,她的爸爸和妈妈却没能去参加她的毕业典礼……那不时响起的小贩的叫卖声、种着夹竹桃的四合院、屋里冒着热气的暖炉、厚厚的能直立起来的小棉裤、西厢房里的小油鸡、佛照楼的八珍梅、城南游艺园、大鼓书场……这里的生活故事仿佛是一出韵味十足的大戏。

内容推荐

林海音著的《城南旧事》用英子——一个儿童的视角来看社会、叙述故事,看待世界、体味人生百态,观察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揭示出成人难以体察或容易忽略的生存景观,这样的儿童视角的采用使这部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全书读起来韵味无穷。同时,作者用散文式的语言将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因而故事虽然简单,却充斥着朴素、含蓄、深沉、典雅同时毫不矫揉造作的散文气息。本书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英子眼中多层次的情绪色彩和老北京城南的自然风光,以纯朴、天真的笔调融进字里行间。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的叙述、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让读者在倾心阅读的同时不由得和英子一起缅怀自己那如冬日的阳光、雨后的彩虹和滋润万物的雨水的童年,会让我们忆起儿时玩耍的伙伴,充满友情的小学校园,童年动听的歌声……

目录

那些青砖色的童年往事——走进《城南旧事》的艺术世界

中外名家眼中的林海音和《城南旧事》

冬阳·童年·骆驼队

惠安馆

我们看海去

兰姨娘

驴打滚儿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名言大观

试读章节

冬阳·童年·骆驼队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P1-3

序言

那些青砖色的童年往事——走进《城南旧事》的艺术世界

你正在经历自己的五彩童年吗?还是在为自己的童年逝去而惋惜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林海音一起进入她的童年回忆吧!相信这一系列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的四合院和小胡同里的故事会给大家带来别样的温馨与新奇。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苗栗县,是中国现当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创作非常丰富,已出版的18本书中有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等,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等,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2001年12月1日,林海音因中风、肺炎、败血症并发在台北振兴医院病逝,孚年八十二岁。

林海音五岁时随父母举家迁居北京,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成年以后,林海音将自己童年的记忆、对北京的深厚情感灌注到一部作品里,那就是《城南旧事》。这一独步文坛三十多年的经典作品是她以六岁到十二岁的生活为背景所写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其中首篇《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作者为整本书写的序言,带领读者进入小英子的童年世界。对了,这篇文章还被选入小学五年级课本哦。相信这本书带给你的不仅仅是细腻的场面描写,儿童视角下的敏感的心理刻画,更是深刻的思想。

作品中,六岁的林英子一家从外地迁来,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在那普普通通的胡同里:井窝边的泥坑不时走过运水的独轮车;一个叫秀贞的“疯子”在惠安馆门前痴立着,讲着一些叫人害怕又好奇的故事;经常被爸妈打骂的、正在学戏的妞儿和英子成了好朋友,她们经常相聚在英子家的西厢房里;还有在那个废弃的空草地里,那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和英子相约去“看海”;宋妈到英子家做奶妈、带孩子,却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英子小学毕业了,她的爸爸和妈妈却没能去参加她的毕业典礼……那不时响起的小贩的叫卖声、种着夹竹桃的四合院、屋里冒着热气的暖炉、厚厚的能直立起来的小棉裤、西厢房里的小油鸡、佛照楼的八珍梅、城南游艺园、大鼓书场……这里的生活故事仿佛是一出韵味十足的大戏。

全书用英子——一个儿童的视角来看社会、叙述故事,看待世界、体味人生百态,观察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揭示出成人难以体察或容易忽略的生存景观,这样的儿童视角的采用使这部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全书读起来韵味无穷。同时,作者用散文式的语言将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因而故事虽然简单,却充斥着朴素、含蓄、深沉、典雅同时毫不矫揉造作的散文气息。本书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英子眼中多层次的情绪色彩和老北京城南的自然风光,以纯朴、天真的笔调融进字里行间。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的叙述、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让读者在倾心阅读的同时不由得和英子一起缅怀自己那如冬日的阳光、雨后的彩虹和滋润万物的雨水的童年,会让我们忆起儿时玩耍的伙伴,充满友情的小学校园,童年动听的歌声……

林海音曾在《城南旧事》的“后记”里写道:“这几年来,我陆续地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由此可见,作家在儿童视角观察下的眼界之广、内涵之深。同时,作者虽然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但她作品中的人物却不局限于此,反而更多的是普通的市民阶层或穷苦百姓。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林海音将自己的写作中心定位在各种各样的妇女身上,她们或痴或傻,或为家庭、儿女而疲于奔命。但毫无疑问,她们的本性是善良、勤劳的,温柔贤惠、乐于奉献的,这是典型的中国妇女的形象。林海音在赞美中国妇女本性淳良的同时,更突出表现了她们心灵的桎梏和由此带来的命运的悲剧。因此,《城南旧事》有一般作品达不到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这也是这本书在台湾地区和大陆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那么,我们该如何阅读这部儿童视角下的经典作品,才能体味到其中的真谛呢?

首先,跟随作者的儿童视角来看社会。《城南旧事》以小英子这一儿童视角来叙述故事,极富童趣,体现出一种清新、活泼的风格。有的语言会让我们顿生似曾相识之感,有的语言又让我们忍俊不禁。同时,叙述者口中的儿童世界不免与成人世界交织,发生碰撞,从而使小说呈现出一种不一样的美。

其次,领略作品散文化的风格。作者将细腻的情感灌注于作品中的人物、景物上,从而使作品中的人情事景都沾染上了淡淡的散文诗的风格。全文就好似一弯淡淡的溪流,涓涓地、无声无息地流过我们的心田。因此,领会作品中形散神不散的散文化风格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把握作品中充斥的悲剧意蕴。作者在《城南旧事》中运用儿童视角描摹了一幅幅生动的妇女悲剧图,她们是市民阶层中最普通的一员,同时又是普通人物中的妇女。作者在层层叙述中,通过描写发生在她们身上的一系列事情来体现这一悲剧性,但是这一悲剧意味又不是浓烈地扑鼻而来,而是如一股涓涓细流流入读者心田,掩卷沉思后,让人不胜唏嘘。

经典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是由于其经典的思维方式的革命和观念体系的更新。经典作品能让人获得永远摩玩不已、常读常新的审美愉悦,不同的读者以不同的阅读目的、阅读心态从经典中寻找自己需要的灵魂与精神的向导。它们给人更深刻的思考,能让人变得更充满智慧。同时,有思想的作品让你不再浮于文字的表面,只关注它的情节,它会引导你深入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去探究作家在作品中渗透的精神元素。所以理解并鉴赏经典的文学名著,我们会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从而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那么,带着你的好奇,随我们一同走进《城南旧事》吧!相信英子在书中叙述的那些青砖色的童年往事,一定会勾起你对童年时代的无限珍惜或是无尽回忆!

左敦凤

书评(媒体评论)

《城南旧事》小说集出版于1960年7月,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平市民风俗民情的写真,它是林海音最成功的艺术精品,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屈指可数的佳作。

——宋家宏

今天看完这本《城南旧事》,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为何早先我不知道这是部如此精良的作品?

——叶圣陶

总以为自己是个不爱回忆的人,没有保留旧物的习惯,也没有知心的老友可以叙叙旧,况且,二十几岁的生命,纷纷扰扰,有知觉的岁月何其得少,回忆,要它来作什么?——直到《城南旧事》。

——凌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城南旧事(青少年彩绘版)/春雨经典中外文学精品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海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138842
开本 16开
页数 1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少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4
CIP核字 2014189433
中图分类号 I516.88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7
167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0: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