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b小调旧时光
内容
编辑推荐

韩少功、曹文轩、格非、郑渊洁、韩毓海等著名学者、作家联袂推荐!

这是一部与音乐有关的小说。说到音乐,人们通常想到的是美、高雅、庄严、崇高、圣洁之类的字眼。然而,在这部小说中出现的与音乐有关的人与事,却具有没落、庸碌、卑微、怨毒甚至猥琐的特质。这就使这部小说有了明显的嘲弄、反讽与解构的色彩。这里,有着许多问题:人性的品质问题、人类的困境问题、人的生命本质的问题,等等。小说透露出来的是一个现代人的焦灼、不安、茫然、无所适从。

内容推荐

这部小说与音乐、理想和爱情有关,其中的人与事亦真亦幻、荒诞而真实;构思很奇特,甚至很古怪;叙述上很沉着,还有点儿冷酷;主题是含混的,藏在文字的苍茫中,令人难以破解。

作者将根本不可能汇合与重叠的时间与空间,巧妙地组织在了一起:那些苏格拉底与老子式的思索,居然在灾个荒诞不经的世界得到了落实与揭示。

作品的第一个句子:永远无法摆脱感伤情绪的困扰,这可能是我们的致命伤。

目录

1.出事

2.琴声

3.铲仇

4.奇遇

5.迷恋

6.理想

7.神秘

8.传记

9.魔手

10.寻找

11.钟声

12.逆光

13.归来

14.摇摆

15.梦场

16.羽毛

17.潜入

18.夜袭

19.远行

20.消失

21.真相

22.换魂

23.相守

试读章节

1:出事

永远无法逃脱感伤情绪的困扰,这可能是我们的致命伤。

五年以前,我还在师范大学学艺术史。那时候我根本没心思听课,一心只想练钢琴,考入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演奏系:置身于厚达三尺的墙壁构成的建筑物中,房间里光线暗淡,但暖和得令人口干舌燥;寒冷从严丝合缝的窗户外面不易察觉地渗入,窗外是无比广袤的荒凉大地;毛料地毯上空空荡荡,只有我坐在一架德国钢琴前弹奏。我对未来的期望仅此而已。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弹奏的将必然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一百多年前,那些作品写成之后,立刻被装进了粗糙的牛皮纸信封,信封上写着作曲家的全名: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被撑得如同怀胎十月的信封从此开始了漫漫旅程,穿越白雪皑皑的俄罗斯大地,寄给远在意大利乡间的梅克夫人。梅克夫人听后,流下几滴热泪,再给柴可夫斯基寄上几千法郎。作为一个有钱寡妇,梅克夫人有着格外丰富的热泪,也有着格外丰富的法郎,她用这两样东西去交换近两千万平方公里的忧愁。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忧郁。

如果我在俄罗斯弹奏,我将在钢琴侧面的窗外看到《静静的顿河》中呼啸而过的哥萨克骑兵,葛利高里挥舞着战刀冲在首列。他们只能向千里冰封的大地、与冰雪浑然一体的天空冲锋。十月革命的怒火激荡了每一个人民,但他们的敌人却早已不在眼前。在这个背景之下弹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本身也是一种忧郁。

另一种忧郁,则是“如果我在弹奏”。我根本不可能到俄罗斯弹奏,也不可能进入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

我只能在北京近郊的师范大学里混日子,呼吸着二十一世纪的空气,每天穿着颜色无法辨认的帆布外套,双手插在兜里,叼着一颗香烟,饿了就吃,吃完等着下一顿饭。师范大学是由十三栋一般高矮大小、一般颜色、一般毫无建筑风格可言的小板楼组成的,楼与楼之间距离也是一般远近,恰似一手麻将牌——而且是永远也无法“和牌”的麻将,因为地皮有限,没处再建第十四栋。麻将牌们的东侧,是一处没铺草皮的足球场,夏天沙土烫得能弄熟鸡蛋,冬天飞沙走石。操场和麻将楼之间,分隔着一条林荫道,道旁种满哨兵般的白杨,每逢三月,杨花飞起,路上的人便此起彼伏地打喷嚏。

我对这样一个学校倒也没什么怨言,因为它总比附近那些高耸入云的现代化建筑更适合人类这种小动物生存。

师范大学的琴房很紧张,用于练习钢琴的只有一间。要弹钢琴的人先来的先用,后来的只能等着。这样一个规矩逼迫大家想尽办法早起,甚至有人天没亮就钻进琴房,在那里先补一觉,吃完早饭,然后才练琴。我也想早起,但我上铺那位仁兄精力过人,晚上睡不着觉,不免翻来覆去,在我头顶嘎吱嘎吱响个不停,直到实在不耐烦,才前功尽弃地叹一口气,愤然手淫一下,然后登时鼾声如雷;此时已经夜里两点多钟。我既不能劝他不手淫又不能劝他早点儿手淫也没兴趣先他一步,只能服从他的生物钟,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于是总占不上琴房。

那一天上午,天色黯淡,我又起晚了,只能抱着碰运气的态度来到琴房。

果不其然,我在走廊里就听见有人在弹琴。那人弹的是贝多芬二重奏中的钢琴声部,手法华丽,但听起来弹得心不在焉,好像微风扫过湖水,连波纹也没漾起。因为弹的不是东欧作品,我对弹琴人没有好感,转身想走。那人却停了下来,弹了两小节肖邦。

我站住脚,侧耳聆听,但那人想必无所事事,随即又换成了莫扎特,然后又是门德尔松。每支曲子都弹了不到一分钟,就马上开始了下一支。我丧失了耐心,下楼出门。

到了门口点烟的时候,却听到身后噔噔噔的跑来个人:“小马!”我回过头,看到尹红手扶着漆色斑驳的门廊柱,微微喘气。她是我的同学,学小提琴,喜爱门德尔松;长得还算清秀,不过下巴有点“地包天”,眼睛又圆又大,却是单眼皮;也幸亏这两点,否则她的脸就没什么特点了,可以忽略成一块自板。这姑娘老爱盯着我看,盯了一年了也不说点儿什么,大概认为自己的眼睛会说话。弄得我都没机会回绝她。

她依旧盯着我说:“你也来找琴房?”

我说:“没找到。都排满了。”楼上那位还在走马观花地换着作曲家,已经换到了巴赫。他果然弹了不到半分钟就跳过去了。

“我也是。”尹红说。

“哦。”我点上一颗烟,试图用楼上琴手的心态去打量她。

尹红被我看得局促起来,像所有需要表现羞涩的姑娘一样,两手扭到背后,并拢两腿,肩膀向后展,微微低头。

楼上那位已经换成了德彪西,尹红还在不屈不挠地扭,同时盯着我。这个场面真够喜剧的,我忍不住笑了一下,说了一句五分钟以前就该说的话:

“那没事儿我先走了啊。”

我转过身去,听到咔嚓一声,尹红大概累得骨架子都快散了。她略带哀怨地说:

“我是想告诉你,学校里有间筒子楼出租,我们可以一块儿租下来。”

我惊诧地回头:“你也太直接了吧?”

“什么直接?我是说我们可以把它租下来当琴房用。”

“哦,那是我想歪了。”

“你瞧你这人,老爱往歪了想。”她终于有机会展示少女脸上的轻红了。

我只能说:“真他妈不要脸——我。”

我和尹红向学校侧门外的一片破败的小区走去,一路无话,两个人都在运着气,制造磁场。她微微颔首,让额头反射一丝阳光,作出走在情人身旁的少女的表情,单方面营造情人之间特有的气氛;我则翻着白眼看着天空,尽量用自己的磁场把她剥离出去。

默不作声,一边走一边斗争,我们来到了她说的筒子楼前。一幢灰色的四层小楼,单薄矮小,大概从建成之日就没再粉刷过。整个小区都是师范大学年轻教师和职工的住宅楼,里面住满了悲情的小知识分子,房间没有卫生间没有厨房,大家在散发着霉味儿的楼道里炒菜吵架,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炒股。出租房子的就是那么一位,泡了半年病假,一不留神发了,在附近买了公寓。

尹红先走上楼梯,我在后面跟着,看着她的臀部。干篇一律的屁股反而比变化多端的脸更有内涵,大概是因为屁股不那么急于表示对生活的看法。尹红的臀部被妥帖地包裹在lee牌牛仔裤里,状如用调子素描手法画出的苹果,随着腿部的运动,光线大明大暗,有节奏地变化。好个丰满又含蓄的屁股。

假如上古发明衣服的先哲规定人类必须将脸裹在衣服里,屁股却暴露在外,我想我倒会爱上尹红的。

我们爬上三层,尹红转弯走进楼道,我只得把视线从美好的屁股上挪开,来到一道门前。尹红敲开门,向房主说明来意。房主大概是个老校工,脸庞瘦削,棱角分明,眼神玩世不恭。

他叼着一颗十年以前街头流氓酷爱的“希尔顿”牌香烟说:“我也不指着租房子赚钱,你们随便给俩就行。”  很快说好了房租,六百块一个月,这在附近也不算贵。房主随后灵机一动般嘿嘿怪笑,对我们说:“还是先看看我这床吧,我估计你们也不在意别的——两米见宽,晚上保证施展得开,别看旧点儿,过去的木工活儿都结实,怎么折腾都塌不了。”

尹红登时红了脸,我一看她眼角滑过的笑意,吓得不敢说话。房东侃得兴发,把我们双双拽到床前说:“来来,你们俩遐想遐想。”

P2-5

序言

摇摆,一种状态

以前看过石一枫写的几篇短篇,觉得自成一路,特地向他说过我的阅读感受。那几篇短篇留给我的印象是:他的构思很奇特,甚至很古怪,叙述上很沉着,还有点儿冷酷;主题是含混的,藏在文字的苍茫中,令人难以破解。这些品质,都是我所欣赏的。我以为这些品质都是小说应有的品质。从那时起,心中就暗暗地期望他以后能不停地写一些小说,因为,他有这个能力。

现在,看到了他的一部长篇。

这部长篇写的是一个亦真亦幻、荒诞而真实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往往都能使人想到一些具有哲理性的思想,很容易让人进入形而上层面的思考。我很理解现代派小说的兴起——这个兴起几乎是必然的。随着人类对世界的进一步思考,小说家们感到了一种压抑:传统的现实故事,总是无法容纳那些巨大而抽象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又是如此的重要,它们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更确切也更透彻的解读。因此,文学的“变形”就发生了。小说家们将根本不可能汇合与重叠的时间与空间,硬是组织在了一起。实验给了小说家们一个惊喜:那些苏格拉底与老子式的思索,居然在这个荒诞不经的世界里得到了落实与揭示。现代的小说家们得到了哲学家们的满足。石一枫小说中的“摇摆”,其实是一个形象化的哲学概念。它是一种状态,一种基本的存在状态。

石一枫很喜欢中国古代的小说,这一点我是知道的。他也曾与我谈起过。但他的小说好像不是中国小说的路数。这样的小说,还是源于他邦,并且是他邦的现代小说。现在的年轻小说家,特别是有学院背景的小说家,十有八九都是属于他邦小说圈的。这也没有什么不好。源头在哪儿,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水流的浩大——奔流才是一切。也许这样的小说,更容易与现代化的当下吻合。这些小说倒使我想到一个问题:传统的中国式的小说与现代的西方式的小说,在表达存在状态方面是否存有功能上的差异?传统的中国式小说似乎更擅长于表达稳定的、古老的、乡村的、形而下的存在状态,而现代的西方式的小说似乎更擅长于表达流动的、新颖的、城市的、形而上的存在状态。石一枫的经验显然不是来自前一种状态而是来自后一种状态,因此就有了这样的选择。这个选择也许是自觉的又也许是不自觉的。他只是觉得这样的构思方式与这样的叙述方式,更能畅通无阻地表达他的思绪与情绪。

这样的小说是为体现现代性而产生的。

这是一部与音乐有关的小说。说到音乐,人们通常想到的是美、高雅、庄严、崇高、圣洁之类的字眼。然而,在这部小说中出现的与音乐有关的人与事,却具有没落、庸碌、卑微、怨毒甚至猥琐的特质。这就使这部小说有了明显的嘲弄、反讽与解构的色彩。这里,有着许多问题:人性的品质问题、人类的困境问题、人的生命本质的问题,等等。小说透露出来的是一个现代人的焦灼、不安、茫然、无所适从。它使我在阅读时想到了八十年代的《你别无选择》。但它将这种不和谐推向了更为绝对的程度。这样的小说,只能来自一个有学院背景的人之手。他们思考的问题特定性以及他们所沾染的现代的、后现代的情绪,导致了这样的文本的产生。

现在的石一枫需要思考的,不仅是问题,还要思考关于艺术的问题。

曹文轩

书评(媒体评论)

冷静地将超现实题材和感伤主义融合在一起,将宏大的主题和引人入胜的悬念故事融合在一起,将玩世不恭的笔调和严肃的文学观融合在一起。

——格非/著名作家

石一枫的构思很奇特,甚至很古怪,叙述上很沉着,还有点儿冷酷;主题是含混的,藏在文字的苍茫中……这些品质都是小说应有的品质。从那时起,心中就暗暗地期望他以后能不停地写一些小说,因为,他有这个能力。

——曹文轩/著名学者、作家

一个真正的语言甜菜,总能给我们带来读小说的意外之喜。隔三岔五地体会这种意外之喜,是一件有益身心的事情。

——韩毓海/著名学者、作家

可以当作科幻小说来读,也可以当作爱情小说来读,还可以将其视为一部音乐主题的青春小说。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洋溢着超乎常人想像力的作品。

——郑渊洁/著名作家

作者对人生和世界有着一种古怪而有趣的态度,将诙谐、严肃、感伤和叛逆融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这种风格将在年轻人中流行。

——韩少功/著名作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b小调旧时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石一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71589
开本 32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5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1: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