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文通识讲演录(文化卷)
内容
试读章节

100年前创立三江师范学堂,在历史上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因为这正好标志着中国教育制度改革在这个地区的初步成功,为中国的现代化起了破冰作用,是十分重要而值得纪念的。我认为中国教育制度改革是科举制度的废止和学校这个新制度的建立。我清楚地记得我的父母亲为这场改革所作的努力。我的父亲是最后一科的秀才,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他接受了地方政府的资助留学日本,回国后在本乡开办了一个县级中学;我母亲也是本乡幼儿园的创办人,当时称蒙养院。这些在当时都被称为“洋学堂”,是新生事物。这是我上一代的功绩,他们为中国的现代化打下基础。

这个新的学校制度是针对旧的科举制度下的私塾制度而兴起的,而且基本上一直传到现在,富有它的生命力。我受到的教育就是从当时的新学校制度开始的,我经常向人自豪地称自己是完整地从新制度里被培养出来的人。我在新制度下所受的教育是从西方国家经过日本传人的,它使我这一代人从童年起就能接受学校教育,参加同代人的集体生活。这和私塾是不同的,而且受的教育在方法和内容上都有别于传统的私塾教育。我们不再被强迫背书,而且不再用旧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等作为启蒙的必修教本。我记得在初小时第一本国文教科书是由商务印书馆发行的,第一课是“人、手、足、刀、尺”。现在活着的人中用这个课本开始学习语文的大概已为数不多了,但这件历史上的小事却影响了我国文化的发展进程。今天我提到这件小事是值得深思的。

中国的文化需要改革和发展是人类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而且在100年前已酝酿了相当长的时期。从清代的戊戌变法起始,维新运动已经在中国历史上冒了头。维新运动是当时一些知识分子想以日本为榜样,引进西方文化,起初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这扇门一开,西方文化就势如破竹地冲破了东方文化所设置的重重阻碍,到了民国初年发生的五四运动,就有人明目张胆地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了。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闭关自守,到这时再也守不住了。接受西方文化的浪潮,拜德、赛两先生为师,是五四以后中国文化变动在历史上的主要方向,也是不容我们否定的历史事实。当前提出的“现代化”基本上是这个历史潮流的延续。

当然在向西方文化学习的大势下,也时时出现折中派和反对派。折中派是对西方文明要求有选择地引进,反对派则认为西方文明走到了尽头,今后应是东方文明领先。“今日河西,明日河东”的轮转循环,一唱一反原是思想平台上的常规,但时至今日世界一体化的潮流中,我们的确要认真考虑一下我们东方文化的前途了。

对我自己来说,从20世纪30年代投身到学术领域里,进入社会人类学这门学科,文化的动向本来应当是研究的一个主题。具体地说,不能不关心自己传统文化的前途,但这个问题却是个深奥难测的谜团。以我个人受到的教育而言,具有着重引进西方文化的家学传统,已如上述。30年代开始我就立志追随老师吴文藻先生,以引进人类学方法来创建中国的社会学为职志,详言之即用西方学术中功能学派人类学的实地调查方法来建立符合中国发展需要的社会学。这个目标显然是从西方的近代人类学里学来的,它的方法论是实证主义的。实证主义实际上是西方文化的特点在学术上的表现,科学理论必须是以看得见、摸得着、客观存在的事物为基础的。这个学派的特点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对生物性个人的重视。所谓文化的概念,说到底是“人为、为人”四个字。“人为”是说文化是人所创制的,即所谓人文世界,它是为人服务的设施。这确是反映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我们衣食住行学的整个生活体系都依靠人力改造的自然世界而得来的人文世界。这一点事实是大家能明白和切身体会得到的。我们现代的生活,甚至和自然世界接触的人体感觉器官都是经人为的媒介改造过的。肉眼上要罩上眼镜,进一步还要用望远镜和显微镜一类的器械,单凭肉眼已经不易与自然界亲密地全面接触了,听觉上也是如此,我们依靠助听器、电话等设备来听取我们所接触到和辨别到的远距离传来的声波。这种生活的现实,使我们习惯于把自然看成是我们生活的资源。一方面是生活越来越复杂和广阔,一方面我们把自然作为为我们所利用的客体,于是把文化看成了“为人”而设施了,“征服自然,,也就被视为人生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便把个人和自然对立起来了,“物尽其用”是西方文化的关键词。

我们的生活日益现代化,这种基本上物我对立的意识也越来越浓。在这种倾向下,我们的人文世界被理解为人改造自然世界的成就,这样不但把人文世界和自然世界相对立,而且把生物的人也和自然界对立了起来。这里的“人”又被现代西方文化解释为“个人”,因之迄今为止个人主义还是西方文化的铁打基石。西方文化里的个人主义加上人通过自己创出的文化,取得日益进步的现代生活内容。于是不仅把人和自然对立了起来,也把文化和自然对立了起来。这也许是西方文化当前发展的一个很显著的特色。西方的学术领域里也显著地表明了这个特色。首先是以认识自然为职志的学术领域里也被自然科学所占据了。把研究同样应当属于自然界的社会和文化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都压缩在次要的地位。

P1-3

书评(媒体评论)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蔡元培

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

——梅贻琦

后记

从“大讲座"到“讲演录”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一套《人文通识讲演录》,源于东南大学盛况空前的人文学术讲演活动——“人文大讲座”,东南大学坚持十年之久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成果。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之所以成为坚持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人文学术讲演活动,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不断深入推进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当代人文学界老、中、青三代学养深厚、具有远见卓识的学者们在其中倾注了大量心血的缘故。可以说,这一套《人文通识讲演录》饱含着中国当代人文学界第一流学者们的深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是中国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珍贵见证。

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陈平原先生到东南大学的“人文大讲座”做了演讲后,欣然写下“东南学术,另有渊源”的题词。诚如此言,东南大学在历史上曾经人文荟萃、群星璀璨。当年的校长郭秉文追求“科学与人文的平衡”,大力发展人文学科,激扬人文精神,并拟定“止于至善”作为东大校训。国学大师汤用彤、历史学家柳诒徵、美学家宗白华、哲学家方东美、诗人吴宓等人文学者,都曾在这里悉心树人、笔耕弦歌、潜心研究。同时,这里又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圣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诗人泰戈尔以及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等都曾来校讲学。因此,20世纪20年代有“北大以文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然东大之文史实不亚于北大”的说法。百年来,科学与人文在这片沃土上交相辉映,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今的东南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优势著称的综合性大学,在人文学术领域略有不足。为了重现历史上的人文辉煌,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东南大学推出了“人文大讲座”。没想到这一办就坚持了十年,中国人文学界几乎所有第一流名家学者都登上了东南大学的人文讲坛。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成为在宁高校乃至全国教育界、文化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著名红学家冯其庸教授在应邀参加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期间,兴奋之余为“人文大讲座”活动题词:“百年难得百家评,郁郁文哉动石城。虎踞龙蟠今胜昔,千秋学术在金陵。”著名哲学家叶秀山教授也曾为“人文大讲座”撰联:“踞东南百年兴学弘道,集时贤一堂说古谈今。”

这一系列“兴学弘道”、“说古谈今”的人文学术讲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纷纷对“人文大讲座”活动做了深入报道。许多未能亲眼一睹大师风采、亲耳聆听大师讲演的学子们,也纷纷要求阅读这些讲演的讲稿。正是考虑到读者的这些要求,主办者决定将这些珍贵的名家讲演的内容根据录音整理下来,集结成册出版,以便让更多的读者加入到关于人文学术的思考、探索和交流中来。从延请学术名家、大师来到“人文大讲座”来做讲演,到整理他们的讲演录音,再到录音稿的筛选、润色、审定,涉及大量的组织工作和案头工作,其中的辛劳自不待言。但是,当编者看到这一系列名家、大师的精彩讲演由声音变成文字,并集结出版,可能使得更多的求学者从中受益,心中不免欣欣然而忘却了个中辛劳。

在策划这一套丛书的时候,我们重点突出其中的人文含量和知识含量,因此所选讲演严格地限定在文、史、哲、艺术等领域中最杰出的名家学者。这一套丛书涵盖了哲学、历史、文化、艺术、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人文教育、学术人生等多个领域。可以说,这其中凝聚着中国最优秀的人文学者名家的学术精华和人生体悟,也包含着他们对后辈学子的殷切希望。我们能够顺利完成这一套《人文通识讲演录》,最要感谢的当然是做这一系列讲演的这些学术名家大师们。正是他们毫无保留地展现给我们的丰富人生阅历和学术经验,构成了这套丛书的精神内核。这些名家学者往往在充分准备讲演内容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即兴发挥,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诙谐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我们阐明了深奥的学术问题,听来使人兴味盎然,收获甚丰。这些生动而深刻的讲演,无不凝结着他们多年乃至毕生研究的心得,真正是精华所在,五彩纷呈!

这一套《人文通识讲演录》,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大师作为顾问。著名社会学家、当年已93岁高龄的费孝通教授,不顾年事已高,亲自来校参加了“人文大讲座”。他不仅做了精彩讲演,回顾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同时,为了表示对人文教育的支持,还欣然受聘担任本丛书的顾问,并写下了“东大百年,兴学弘道”的题词。

本丛书的顾问、著名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虽然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如期来到“人文大讲座”,但季老还是送来了“春风化雨,乐育英才”的条幅,以及他在北京大学所作的《沙恭达罗》演讲稿。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教授当年由于年事已高,不宜远行,也未能亲自到“人文大讲座”来演讲,但他在书斋中饶有兴趣地听取了这一人文学术讲演活动的整体构想。张先生不仅连声赞同我们对于人文教育的构想,还提供了他早年的讲演《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备选用,同时受聘担任本丛书顾问。

95岁高龄的著名学者钱仲联教授也专门为本丛书写下了“育才兴邦,源远流长”的题词;著名国学大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中心饶宗颐教授,以及王元化、张信刚、汤一介等著名学者,分别应邀担任《人文通识讲演录》顾问。著名学者刘梦溪、刘再复、吴小如、瞿林东等先生,也一直都在鼎力支持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活动和《人文通识讲演录》丛书。这一切都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

这一套丛书是集体智慧和劳动的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的财富终将流失,而精神的财富却会万古长存,不断沉淀、加厚、加深。这一套《人文通识讲演录》将在学术思想界和读者大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老子所说的:“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我们作为编者和读者,也想由衷地对这些名家学者说一声:“你们真是功德无量、善莫大焉!”

这一套《人文通识讲演录》丛书,实际上也是东南大学开展人文教育的成果反映和结晶,是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阶段性成果和这段历史的见证。由周远清、张岂之、杨叔子等著名学者倡导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就东南大学来说,这十年来,以“追求卓越,体验崇高”为指导思想的文化素质教育,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学术环境。

这些年,东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经历了风风雨雨,而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始终是我们工作的动力。例如,我校生物医学工程系的王遵亮博士曾经在给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信中写到:“我在东大学习生活和工作已近七年,自从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讲座以来,无论在读本科、研究生期间,还是工作时期,只要有空,我都积极参与,从中受益颇深。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这项长期文化工程所具有的魅力,以及它给学校所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它给我们的学生时代留下的是一笔永恒的精神财富,同时也使我们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每当读到这样的信,我们就深感肩上责任之重大,也增加了坚持工作的勇气和决心。

值此《人文通识讲演录》丛书出版之际,谨向以下同志表示诚挚的谢意:东南大学党委书记胡凌云和校长易红长期给予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以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没有他们的理解和包容,恐怕很难有东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长足进步。郑家茂副校长、刘波副书记作为主管领导,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精力。另外,林萍华、杨树林、左惟等学校领导也积极参与其中,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支持。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陈怡教授一直是东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他一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的。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董群教授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一套《人文通识讲演录》丛书的顺利出版,得到了东南大学教务处处长蒋建清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还要特别感谢著名出版人席云舒先生,正是由于他严谨的态度和投入的工作,才有了这一套高质量的丛书。

我们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对于那些始终关注和支持“人文大讲座”和本丛书的东大学子和读者大众,我们唯有更加努力地为他们服务,才能够报答他们的深情。但愿我们的努力能使广大学子插上科学与人文的翅膀,双翼健劲,翱翔蓝天,也能使广大的读者朋友获得更多的人文知识和有益的人生启迪。我们所从事的文化素质教育事业,也许不能在短期内就显现它的社会功用,但我们深信我们所做的工作从长远来看是有重大意义的。

在这一套《人文通识讲演录》正式出版之前,我们敬爱的顾问费孝通、张岱年、钱仲联、熊秉明、李慎之等几位先生相继逝世了。斯人已去,风范犹存。他们的思想精神、音容笑貌,将会永远留存在我们的心中,他们对于人文教育的支持也会激励我们坚定地努力下去。在此特别把这一套丛书献给他们,以表达我们深切的追思与怀念。

最后,谨以此《人文通识讲演录》丛书作为东南大学105年华诞和中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献礼!

陆挺 徐宏

目录

费孝通 文化论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

张信刚 让昨天与明天相遇在今天

樊和平 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安身立命

黄俊杰 百年思索:中国学术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可能贡献

庞 朴 文化界说

易中天 中国文化与中国人

黄维樑 香港的大众文化与小众文化

董 健 五四精神和中国文化的现代性

陈乐明 从中国文化的“自主性”谈起

何兆武 中学与西学

许渊冲 中国文化与全球化

杨国荣 中国文化观念中的“真”

陈方正 在新世纪看中国文化的累积和创新

李存山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

徐小跃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

王元化 传统道德及其现代价值

后记

内容推荐

  本书是《人文通识讲演录》丛书之一,为其中“文化卷”,主要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代文化、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它们的各种形态与内涵,它们与我们现实人生的关系,使人在思考中追寻自己立身的根本。   

该讲演录编辑理念明确,力倡“为己之学”,其目的是加强人的自身修养,培育人们的精神人格,塑造人们的心灵。而其中的演讲者又都是当今国内外第一流的华人名家学者,他们的学术影响力和公共影响力之大,是国内至今所出版过的任何一套讲演录所不能比拟的,只要翻开目录,几乎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而通过他们的这些演讲,也进一步展示了他们的大家风范。这些演讲后面大都配有“现场提问选摘”,名家学者与听众的现场交流,解答听众疑惑的问题,使人如临其境。

编辑推荐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一套《人文通识讲演录》,源于东南大学盛况空前的人文学术讲演活动——“人文大讲座”,东南大学坚持十年之久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成果。饱含着中国当代人文学界第一流学者们的深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是中国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珍贵见证。 在策划这一套丛书的时候,我们重点突出其中的人文含量和知识含量,因此所选讲演严格地限定在文、史、哲、艺术等领域中最杰出的名家学者。涵盖了哲学、历史、文化、艺术、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人文教育、学术人生等多个领域。凝聚着中国最优秀的人文学者名家的学术精华和人生体悟,也包含着他们对后辈学子的殷切希望。本书是其中的一卷,收入了叶嘉莹、章培恒、孙逊、洛夫等人文学者的演讲内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文通识讲演录(文化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陆挺//徐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32922
开本 16开
页数 2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9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21: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