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干、傅抱石、潘天寿、吴冠中、陆俨少、李可染等,这是我迎门的那个厅里挂的,近现代十个大师的作品,都是我最喜欢的。哪些画家好?那些南北都看好的画家就很好,国内都公认的、大家都能够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画家一定是最了不起的画家,当然不包括炒作起来的,那是禁不住历史考验的。
那当代的画家嘛?那就太多了,就像写历史一样,现代史最难写。从个人的爱好来讲,那有很多,你像画人物的范曾,我很喜欢,他是改革开放后最重要的一个人物画家,很了不起的;工笔画里面何家英那就很不错了;山水画里那就是太多了,怎么说呢,能当上大师的,就是能和那十几个大师比的,目前还看不出来谁能达到那个功力,看当代的画家要沉淀一下,再过个30年50年,历史才可能有定论,你现在讲谁如何如何,可能有点不负责任。
对于要进入艺术品市场的企业家或者收藏爱好者,您能提供一些什么忠告吗,或者是经验和教训。
忠告嘛,第一就是不要把它作为一个生财之道,如果你是一个文化商人,一个经营书画的商人除外。把它作为生财之道,那不是正路,你的正路是你原来挣钱的业务,即使想发展这项业务,也要在收藏中,积累知识、经验和人才,再有个转变的过程,那将是个不短和令人磨练的过程。第二个是搞收藏一定不能随波逐流。比如去年程十发旺了,你就拼命买程十发的画,然后可能市场炒许麟庐了,你就又拼命买许麟庐,这是肯定不对的。他的作品画得好归画得好,随波逐流就是跟风涨,不冷静,对搞收藏不利。你收藏就要收藏成自己的系列,要不,搞专题收藏也可以,总之要有自己的东西。你要自己提高自己的鉴赏、鉴别能力,因为目前这个市场非常复杂,你不知道啥时候上当,如果你自己胸无点墨,啥也不懂,然后就是听人家讲,这个好就买、那个好就买,最后买过来可能是垃圾。收藏,就是你掌握什么知识,就能收藏到什么东西,两者相当,所以,你一定要在收藏中学习收藏知识,再用你的知识去收藏更好的东西。就如同我购买陆俨少《杜甫诗意百开册》,早在拍得陆俨少的这一画册之前,我就对陆俨少的画作研究多年,也收藏了大概四、五十张陆俨少的画。现在,这个画册集合了陆俨少那么多比较得意的作品,我怎么会失去这个机会,如果从这个作品的价值来分析,我觉得属于价位适中的。事实是,自从陆俨少的画册我们高价拍来以后,他的其它作品价格上涨得也很快,以前投资陆俨少作品的,现在价值都已经增加了很多倍。我记得您曾经讲过,中国画过去一直被低估了,为什么?
根据经济的普遍规律,这个社会衡量一个东西的价格,是用人民财富来衡量的。我曾经打过一个简单的比方,就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那件艺术品,国宝,就是这个国家最富有的那个人的全部家当的价值,例如蒙娜丽莎是法国的国宝,如果说卖那张画,你说它值多少钱:一定是法国前十名富豪的那个身价。你看中国的富豪最大的也就100亿人民币吧,那中国最重要的国宝肯定要值100亿,不信我们把“司母戊大方鼎”抬出来卖,你看看他值不值100亿!我们中国有很多国宝,假如有王羲之的“兰亭序”,那你说它该不该值100亿,它肯定是值这个钱,如果“兰亭序”出来,我肯定愿意把我的全部身家压上去,还不一定买得到呢,因为我不是最富的那个人,所以,我说中国的艺术品被低估了,中国书画的价格一直被低估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家财富的增加,中国艺术品的价格上升是有很大空间的。不出305,中国画的价格一定能赶上国外的西洋画。那您对现在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前景是怎么估计的?
艺术品市场呢,非典以后,爆涨了一下,现在开始盘整回归,拍卖行心态在调整,买家心态也在调整,这是很正常的。这两年的行情啊,大家回归理性,还市场本来的面目,本来的价值。过去人为的炒作确实太厉害了,一年翻几番,这是很不正常的,让我们真正搞收藏的人觉得很难过,买吧,太贵,不买,又会错过机会,收藏就是这样,一件优秀作品,一旦失之交臂,可能50年都在市场上见不到了。一个真正的藏家,他肯定是要经过一代人、两代人收藏的事,这个“陆俨少百页杜甫诗意画册”,今天我买了,有可能50年别人都别碰了,如果5个月不到,这个画又出来了,价格飞涨,这就很不正常。现在,从逐渐盘整的角度来看,未来的艺术市场,会更趋理智。但是,尽管盘整,有一个是事实,好东西是不倒价的,就是真正的好东西你还是不容易买到。
发展前景嘛,我认为随着中国这么一批富有的阶层的扩大,就是有钱没处花或者没地方投资了,人数逐渐的多,财富量逐渐的增大了,钱逐渐向越来越高的精神享受方面发展,大家逐渐意识到艺术品不但能愉悦身心,还能够增值保值,这样的认识越来越普遍,那么进入艺术品市场的人会越来越多,会成倍增长,市场价值的增长会非常迅速,肯定地说艺术品市场前景是很好的,而且一定会越来越好。企业投资艺术品,在国内的现状多半都是企业领导者的个人行为,您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有建设性的创意和设想?
希望企业投资艺术品能够发展成一个团队,把它作为一种自身的产业运转起来,这是我们的画廊、博物馆以后的发展方向。外国企业那么成熟了,它也是一个企业领导者的个人兴趣决定一切的,如果这个领导他就不喜欢收藏艺术品,他喜欢收藏汽车、游艇,那你也没办法。搞收藏,是把这钱花到非经营上面,他留在帐上存银行肯定是最亏的,有的国家没利息甚至要收管理费,所以他肯定要把这个钱花掉,据说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是逼着企业每年把盈利的5%投资艺术品,你不投资艺术品你要交税的,必须把钱花掉,而中国没有这样的政策,那就是个人的兴趣了。至于企业发展大了,收藏多了,能不能转向搞艺术品经营呢,如果他具备了做文化产业经营的理念和技术,我看可以。我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我这个集团以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所以,我以后还要在博物馆、画廊的基础上,还要往大了去发展,准备在北京、上海、香港三地分别开设一家长风堂画廊,形成一个网络,还要成立拍卖行,目前已经专门成立了南京东方投资集团,把旗下所有文化产业类的投资项目集中在这一个集团公司名下,希望文化产业在整个集团中占一席之地。总之,中国的文化产业还刚刚开始,美国的文化产业收入占它整个国民经济的40%,我们中国达不达到4%都很难说,所以我认为这是个机会,而且前途无量。P24-28
感触市场
采访过十几位行内大家之后,第一个被触动的是我。我感到了在经济腾飞的中国艺术品市场,那涌动着的热浪,艺术家和投资群就成为浪尖上飞舞的花朵。当股市的上证指数已经要超过5500点,当开户股民已经超过一亿户,当有消息报道大批农民正在成为股民时,我想告诉大家,作为世界三大投资项目之一的艺术品市场上,那些永不凋谢的浪花正怎样竞相绽放。
一浪高过一浪的投资热潮——市场,进入21儿上纪,就象脱缰的野马,撒开了欢……
1955年在上海一家画店一位懂中文的金发碧眼的洋人选购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刘海粟、贺天健、吴湖帆、郑午昌等等30多张名家精品,总共1800多元。
1960年,王雪涛的一张五尺整纸的人画精品,标价仅20余元。
1961年,徐悲鸿的《松鹰图》售出价不到250元。
1965年,傅抱石的大幅精品才标80元。
可是三十年后呢!
1989年5月,索斯比香港中国艺术品拍卖会上,吴冠中的《高昌遗址》以187万港币的价格成交。
90年代,中国嘉德“94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张大千的作品《石梁飞瀑》,以200余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1996年的嘉德“秋季拍卖会”上,傅抱石的长幅巨制《丽人行》,以近1 100万元人民币的总价格拍卖。
新世纪,中国艺术品市场开始了新的起飞。
2004年,北京瀚海“舂拍会”上,陆俨少《杜甫诗意百开册页》以6930万元成交。瀚海“秋拍”上,傅抱石的《茅山雄姿》以2090万元的成交。而“荣宝”秋拍的中国书画专场上,数百幅画作不仅全部成交,而且一下拍出了一亿多元,创出了我国艺术品市场首个成交总额超亿元的最高纪录!
2005年在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会”上,原为新加坡的藏品、后被北京艺术经纪人以133万元购得的吴冠中先生的作品《鹦鹉天堂》,竟又以3025万元成交。
2006年是中国经济大发展的一年,也是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持续“红火”的一年。2006年北京保利春拍中,陆俨少《名山图集锦》以825万元成交,徐悲鸿的《吼狮》拍得363万元,齐白石《花卉四屏》160万元,黄胄《幸福一代》拍得120万元。秋拍,傅抱石的《雨花台颂》在北京嘉信艺术品拍卖会上以4200万元成交,创下单幅国画拍卖最高记录。
2007年伴着浪漫春花,夜拍在北京保利初现,一个晚上,就创出61幅画作,成交额2.4个亿的惊人成绩!
书画同源,画价上去了,书法也在起动中,序中已经概述。
我在采访中,“大家”们几乎众口一词的指出:国民经济的腾飞和改革开放的好政策,给中国书画这古老的艺术打开了市场,使她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日益显示出巨大的潜在价值。
收藏的功绩——收藏艺术品,张扬了中国文化,增了值,功德无量……
收藏艺术品是有功的。如果没有历史上那么多的收藏家,就不会有今天那么多古代艺术品。那么,今天是谁又在作历史的艺术品功臣呢。
第一,是收藏群体。他们对艺术充满热爱,学识深厚,有着较高的艺术鉴赏力,书画收藏丰富,是在作真正意义上的收藏。例如,被采访的杨休、刘文杰等和聚集在他们周围的一群人。他们购买艺术品既是收藏,又常常和投资兼顾。
第二,是行家群体。他们有聪明的的生意头脑,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并且具有相当的鉴赏能力。他们是专门从事艺术品买卖的商人。
第三,是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的参与者。他们大多是商人,也有一部分艺术爱好者及画家。
正是他们推动了中国书画市场的行情。这三类群体中,企业家在市场上又占有相当比例。他们认为,投资书画收藏对于投资股票、房地产和其它目的物,收效可能慢,但风险相对小,增值稳定,是体现“盛世藏宝”和表现文化素养的高雅的投资方式,是其它投资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人们认为这种投资收获包括:
一是现实呼唤有文化内涵的企业家。
二是企业收藏书画能达到提升企业形象、营造企业文化的目的。
三是书画作品作为艺术品有投资增值的作用,是积累财富的好方式。
我采访的收藏“大家”,又无一例外地总结出上述内容,认为艺术品收藏提升了自己的无量功德。
谨防赝品——只要认真学,就能看透……
赝品是怎样“包装”自己呢。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赝品大致有有三类,画相拙劣,与原作品相去甚远,稍有常识,立辨真假,此其一;第二种是与原作品在像与不像之间,部分画相非常相似,细节却不可能到名家的水平,有一定水平的人才能辨别’真假;其三,是极真到和原作品所差无几,谓之高仿,没有相当的水平,很难辨别。可以说,一、三两种假画危害性尚小,而第二种却极具危害性,它能够欺骗消费者,艺术性却与原画相差甚远。
我们的市场整天都在咒骂那些赝品,可是赝品有增无减,今天,我们还不能象发达国家那样,把造假画的人绳之以法,熟悉一下防假、认识假的歌诀,也许大有裨益。以赝品的制作技巧而言,笔者就制作的摹、临、仿、造四种方式和改、添、减、割四种手段编出如下歌诀供参考:
“摹本”呆板无神韵,似象不象是“临本”,
“仿本”自由缺风格,“造本”署名最认真;画儿不差名头小,《挖》去名款改大家,画儿很好无名款,《添》上款识是名家,题跋之人是名家,《减》去作者留着他,这幅名画实在大,《割》成几块卖高价;做旧是个障眼法,管它《代》写是《代》画,老画裱头也有用,套上假画充真的,我劝著公看仔细,花钱莫把水漂打。
做旧,编出“悠久”的历史。
用茶叶做旧,但陈旧的茶气味道、茶色是去不干净的。
用面虫造假象,人们只要了解一下虫蛀痕迹的规律性,就不难判别真假。
用古纸古墨古印,识别时,可以看书画的风格、笔力是不是和原画家相近,也可以根据印泥的颜色和在书画词典上找到的印章原形来对照落款章形状、风格区分。
用老画的装裱,去掉原作,套上假画,它的破绽是裱边与画心接合的地方,没有自然、熨烫的皱纹。
用鉴定和出版骗人。对《鉴定证书》,可以咨询鉴定单位、鉴定人来确定真伪。如黄宾虹的赝品图册,注明‘某出版社1985年出版’,事实是1990年底上海书画出版社才首次出版黄宾虹画册。
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应该是作品的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两方面,包括画家个人的创作习惯和作品的风貌,象黄宾虹和齐白石、张大千就不同,黄宾虹更加看重艺术创作,用印不多,大概只有20多个,作品也以小幅居多,而齐白石号称有“三百石印”,张大干的大幅作品很多。至于质地、装潢、题跋、印记等方面是辅助依据,涉及材料部分,可以依靠现代科技手段鉴别,涉及艺术创作,当然要在艺术风格上的题材、主题、构图、笔墨诸方面寻觅差距,其中笔墨是关键,这也是中国书画艺术传统的特征。
我采访的“大家”在谈到赝品时,都指出赝品的辩识可以参考众议,而决定投资与否的结论却终究要靠自己,火眼金睛是要不辞辛苦的练。看住眼前——看住眼前很重要,是个机会……
眼前,就是指当代中国书画家和他们的作品。事实上,当代中国书画作品已经越来越受到市场和社会的重视。
首先,社会重视当代书画作品的收藏。国家最具收藏权威的机构,故宫博物院重视起了当代书画。中国故宫博物院决定收集一批当代名家书画的作法,就是身体力行。
同时,市场对当代书画作品更加重视起来了。
为什么当代书画作品会同时受到社会和市场的重视?
一是当代书画作品赝品少,即使确,也容易识别。当代作品有专家及画家本人把关,真伪、好差问题相对容易解决,丰富的艺术资源使收藏投资者可以有较多的选择,降低了赝品风险。
二是价格相宜或更具有市场亲合力。如当代大多名家作品每平尺的价格不过万元左右,而近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等动不动就每平尺数十万,古代的仇英、文徵明等动不动就每平尺数百万人民币,相比之下是相当便宜的了。何况,若干年后作品可以升值,这里面说不定就有名垂画史的艺术巨匠呢。
三是容易欣赏,距离感小。当代书画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当代画家的题材更贴近时下的生活,用以馈赠可以提高双方档次,自己欣赏能够提升文化品位,好处真的数不胜数。
有上面三点好处,投资当代书画就有充足的理由了。人们把当代名家称为股市的潜力股,是很有道理的。
笔者的一位朋友,新闻工作者,收入颇丰。90年代末,偶然从画展中买了画家赵准旺的一幅8平尺刚园画,价格1万元。2006年他将此画送去永乐拍卖,以12万元拍出。这笔投资令他乐不可支,他表示从此要大大的在当代国画作品上投资了。为此,他还和笔者在选择当代书画家及其作品上着实讨论了一番:
画作决定论。就是书画家作品的艺术水平和艺术价值,尤其是学术价值,更应该重视。
画史决定论。书画家在绘画史上占有的地位,将决定他的作品的价值。
画市决定论。作者的作品频繁出现在各大拍卖公司拍卖现场,表明这位书画家正在受到市场的关注。
当代作品、尤其是当代名家作品已经成为新一轮投资热点,成为新一轮收藏主题,这在本书中由林松、赵旭等行家均做过阐述。盛世收藏,瞪大你的眼睛,盯住眼前吧。
可靠渠道——告诉你一些购买书画作品的窍门吧!……
由于是中央电视台“3·15晚会”的创始人和总导演,使我小有知名,报道中央电视台这个晚会的全国各种媒体往往又扩展了我的知名度,所以发扬“3·15晚会”的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主旨,是我不能忽略的,在此,也多说几句,算做对进入艺术品市场的朋友的忠告。
当今,在地摊小店捡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要想买真品、精品,我劝大家去正规渠道。
一是到书画家的家里去买。你可以买到他的真作品,但不一定物有所值。为什么?一般来讲,书画家自己的润格大都高于市场认可的价位,他卖给画商的价格,也远远低于“散客”,除非你有一些关系,否则你是拿不到便宜作品的,可是加上你酬谢“关系”的费用,价格不会比市场省多少。
二是到画商那里去买。我指的是坐宙的书画商,而不是游商。有名的画店:如北京的荣宝斋、艺品轩;上海朵云轩等,他们那里的作品有保证,如假包退。事实上,很少听说那里出来赝品。因为画商是真金白银的从当代书画家那里拿书画作品或者从社会收作品,而且他们自己又都是行家里手,为了对自己的“资本”负责,他们也都需要拿出百分之百的认真劲头来,再说,你和书画家不好意思讲价,和画商可以,所以去画商那里买书画,我认为是首选。
三是到有声誉的拍卖会,中国嘉德、北京保利、上海敬华等拍卖公司推出的当代中国书画专场,应该说都是值得信任的。正所谓:
选买书画有诀窍,
渠道可靠第一条,
万一你要拿不准,
还有作者来向导。
写到这里,算是拾遗补缺。其实细蕾起来,我自己说的还是中国书画多,油画和现代艺术几无涉及,其实油画已经“火”了,其它艺术形式如雕塑、摄影也要“火”起来,这里我采访的“大家”已经说的很清楚,我亦在书的《资讯篇》中,用简洁的消息作了补充。不过,在“火”的基础上的《名家座次》,仅仅是根据市场变化给投资人一个人市参数,它是动态的,对书画家艺术上的地位和评价没有关系,至于由此引发的其它种种设想,我想艺术和艺术发展有其自己的特定规律,不是市场排行就可以影响的,故稍作说明。
本书采访时得到李思墨女士全程协助,后期编辑中又得到李卫先生鼎力相助,在此一并致谢。
王宝安
2007年9月
价值体验篇——艺术品市场流淌亿万金元
藏家的话——[陶醉艺术收获丰]
书画可以作为产业经营——烟花三日访杨体
尊重艺术尊重市场——访北京保韵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达女士
油画市场仍属蓄势待发——访世纪翰墨画瘾主持林松
行家的话——[投资书画正当时]
企业需要艺术品——访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尚勇
市场永远为投资创造机会——访资深艺术品经纪入赵旭
为企业入市创造良好环境——访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国强
评家的话——[经济繁荣市场好]
在欣赏中收获——听书画收藏家刘文杰说故事
关心书画关心市场——坐听小山一席谈
收藏要有点信念——孔祥东先生的收藏感悟
专家的话——[能够存在即正常]
艺术市场迫切需要人才——访著名拍卖师刘新惠
书画拍卖市场怎么了!——拍卖师左安平看市场
市场有的就是正常的——来玉麟说书画市场
信息资讯篇——虽不全面,但很有价值的记录
市场动态
“夜场”首现07年国内大拍
抽象画行情蓄势待发
中国画价攀升小记
当代艺术怎么这么热
2006年几件成交价可圈可点的艺术品
市场重视书画鉴定
版画市场行情开始启动
近现代书画市场的“黑马”
投资素描正在预热
2007北京保利迎春拍卖会开影像作品收藏之首
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搅动150亿巨资
当代书画入藏故宫
朝鲜当代油画中国首拍
06国际艺术大师作品拍卖“高低”
“2006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结果
2007上半年拍卖公司成交额前十名
世界艺术品明星趋势强
世纪排行榜中国占“两打”
“艺术银行”京沪低调扩张
2006年北京几品牌拍卖公司现代书画成交
2006年四大知名拍卖公司成交超五百万元的油画
电影富豪王中军的油画收藏
国内银行开始介入艺术品投资
艺术品出境有了标准范例
拍卖行情
2007春季拍卖市场节节攀升
北京保利拍卖油画专场创国内最高成交纪录
台北罗芙奥2007春拍总成交5.6亿台币
书画06春拍成交“降中火爆”
南方两场大拍总成交近1.5亿
秋拍“古画”有行情
06秋拍市场的热点不同
翰海圆满完成2007春季油画雕塑专场
广东“冬季书画拍卖场”成交好
嘉德总交易额领跑拍卖市场
2007台北春拍画家成交额前十名
北京保利06秋拍专场成交价格前二十名
香港苏富比秋拍将再创高峰
伦敦早期绘画大师作品拍卖仍显强势
名家座次篇——黄金中掩藏着更具价值的钻石
2006年部分著名拍卖公司成交情况
香港苏富比“06秋拍”中国书画成交前十名
“06”北京翰海“夏拍”中国书画成交前十名
中国古代书画部分名家作品年成交额
中国近现代部分书画名家作品年成交额
中国当代部分书画名家作品的年成交额
中国部分油画名家作品的年成交额
部分近现代中国书画家作品最新价格
艺术品市场:当代十大“书法”名家
当代国画市场指数过万的部分名家
年度中国书画部分作品拍卖成交名录(一家一品)
年度部分油画作品成交价格名录(一家一品)
年度油画百人价格指数排名
张晓刚十大天价排行就占了七位
感触市场——后记
这是给投资收藏艺术品的读者的书。书里面采访了十余位目前在艺术品收藏界、经营界和理论界很有影响的大家,他们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对自2005年以后的艺术品市场行情给予的认识,戟长剑利,各有真知,投资者应该怎么看呢?
先说书法的市场。
古说“书画同源”。在书法、国画、篆刻中,书法是“老大”,所以说书画市场也是应该先说到书法。近两年,书法的地位正在提高,它已经开始摆脱国画的“点缀”和“附庸”地位,从位高价卑的困境走出来。2006年中国嘉德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推出“食■斋珍藏中国书法”专场,从古代到现代的溥儒、黄宾虹、张大千计50余件作品全部成交,董其昌的《行书汪继环墓志》成交价达到了143万元。北京荣宝拍卖公司在南京举行的一次拍卖会,素有“草圣”美誉的林散之,创作于1972年的毛主席《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约15平尺,估价为30-40万元。就是当代书法家的作品,在市场上也有了逐渐高起来的行情,所以这本书里才有了欧阳中石、李铎等10位当代名家的行情介绍。
中国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对古今中外都有很大影响。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奇葩。历代中国皇帝多喜书法、善书法,宋徽宗的瘦金体,开山独创;乾隆皇帝坐拥无数珍宝,而最喜书法,他有王羲之的《快雪时睛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询的《伯远帖》,并且把有这晋代三位书法家和其它书法珍藏的书房取名“三希堂”,足见弥珍。改革开发,为我国书法走向世界创造了新的锲机。我多次出访日、韩、新加坡和台湾地区,还去过欧美一些国家,所到之处,交流书法已成惯例,尤其是欧美等西方国家,学汉文必习汉字,习汉字必习书法。据说,毕加索就向张大千表示,“如果我生在中国的话,可能我会成为书法家”,可见书法文化的重要,这种重要也必将会影响到市场,有人预言,中国优秀书法作品市场价格不但会在国内大涨,也会在国际市场创出新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再说国画行清。
国画2005年下半年行情显现乏力后,很多人以为2006年一2007年可能进入衰退期,事实是,正如书中李达、刘尚勇、左安平先生等诸位市场的专业行家所指出的,是调整,并且在调整中突显动力,表现在作品行情上,是强者自强,精品自强,“质”,依然创出新高,“量”,依然有所突破,行情依然旺盛。专家都在强调这一点,《资讯篇》用许多发生在2006年和2007年前几个月的市场事实证明了这一点。顺便说一句,由于好行情在当代书画家中体现得更为突出,我们组织编写了《金榜题名:2006-2007年中国书画行情》一书,它的面世,也是应运而生吧。
还有油画。
近两年,市场上油画行情很好。2005年之后中国人画的油画的指数从2300点涨到了近7000点,这一年间的涨幅是过去5年总共涨幅的3倍。从市场趋势看,中青年画家作品尤其见好。
用西洋人传统的材料和绘画技巧,画西洋题材的画,我们恐怕很难画得过西人。本书中浙江大藏家杨休先生就明确表达了这个意见,这也是市场长期不认可油画的原因之一。但是,如果用西人的传统材料、技巧来画中国题材的东西,就不一样了,而用西人的材料和画法,再融入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再画中国的题材,那就有其特殊性了。所谓艺术作品“风格独特”“自成一家”就涵括这样的内容。如果说画家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等是国画中“中西结合”的大师,那么,他们也是油画中“西中结合”的大师。纵观近两年油画市场上行情好的作品,无不遵循着这样的创作规律。本书著名艺术品行家赵旭先生在访谈中强调的“艺术品是稀有”的观点,大概也源于此意。从艺术技法上看,中国的写实油画已达到很高水平,升值是比较稳健的。中青年画家群则属于一个成长板块,本书中林松先生讲的,“十年前几万一幅的作品,如今动则数十万”,就是指他们。从题材上,我看中国的当代油画表现民族性、历史题材的油画精品,还是不多的,藏家一旦入眼,就不要放过,我断言,这类作品的价值不但近一、两年好,还能长久的好。中国油画已经起飞,据说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油画画展参观者排起长队,又有人说,同样名气的中国画家和欧美画家价格相差20多倍。既然已经飞起来了,那早晚会赶上的,只是希望通过努力,来得早一点。
市场是在发展的,国内的市场正在不断规范着、向国际“标准”靠拢,本书在最新资讯中报道了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2007年5月底举办的“夜场拍卖会”和“主场春季拍卖会”,就在“艺术”上下了功夫,把拍品数量控制了,品位提高了,这在国内市场上还是第一次,这个头开得好。
本书的编著者王宝安先生在报刊和电视记者、电视编导岗位从事采访多年,对艺术品市场、书画投资和书画名家十分关注并且研究有成。2006年,调研十数位大家,并引入了到2007年上半年的部分重要市场资讯、名家排列,遂成此书。“开卷有益”,这对要进入艺术品市场的投资者无疑是会有帮助的。
苏士澍
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