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水浒文化新解
内容
编辑推荐

不读本书,不品《水浒》,不知天下之奇!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但你真的了解这部作品吗?本书不仅将带你进入一个鲜为人知的水泊梁山,更为你再现一种精彩的别样水浒文化。

内容推荐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但你真的了解这部作品吗?

《水浒》因其高超的艺术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形成了久盛不衰的水浒文化。水浒文化是以《水浒》为核心,在水浒故事产生、成书和传播接受过程中形成的,与之相关的一切政治、伦理、宗教、军事、艺术、价值、习俗等精神现象的总和。水浒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本书不仅将带你进入一个鲜为人知的水泊梁山,更为你再现一种精彩的别样水浒文化。

目录

茶文化

茶坊:《水浒传》中描写的王婆茶坊/2

点茶:王婆点茶,点的是什么茶/6

侍者:茶坊里的服务员——茶博士/10

酒文化

酒店:《水浒》所反映的宋元酒文化/14

望子:宋元时酒广告——望子/24

商业文化

集市:《水浒传》描写的商业集市——早市/30

小贩:武大郎卖的炊饼,就是烧饼吗/35

民俗文化

元宵:宋元元宵灯节的灯景/40

具有象征意义的灯景——鳌山/46

元宵节馈赠妇女的“节物”——闹蛾儿/50

元宵灯节的“灯词”/53

中元:中元之夕放河灯/62

中 秋:中秋节应景的流行歌曲《水调歌头》/68

传说文化

武松:流传于杭州的有关武松的民间传说/72

武松的爱情故事/77

张顺:杭州民间传说中的梁山好汉张顺/81

时迁:供“梁上君子”膜拜的时迁庙/86

鲁智深:鲁智深与钱江潮的情缘/88

娱乐文化

流行歌曲:宋元时歌妓演唱的流行歌曲一小曲/96

说唱:白秀英演唱的诸宫调/104

戏剧:文德殿上演出的歌舞戏与滑稽戏/115

相扑:全国相扑大奖赛的冠军获得者——燕青/126

足球:高俅是一位踢足球的高手/142

杂技:“金鸡放赦”大典时的“抢金鸡”爬竿比赛/147

文身:梁山好汉中流行的“文身”民俗/153

博戏:李逵大闹“小张乙赌博房”/157

陈老莲画的博戏纸牌《水浒叶子》/170

宋元时的大型游乐场——瓦子/178

妓院:“歌舞神仙女,风流花月魁”/187

“浪子皇帝”和“高级嫖客”/194

绰号文化

花和尚之“花”是什么意思?/202

“病尉迟”、“病关索”之“病”应作何解释/207

“浪里白跳”,还是“浪里白条”?/213

浪子燕青与一丈青扈三娘/216

蔡庆为什么“生来爱戴一枝花”?/22l

活闪婆·白日鼠/223

船火儿·鬼脸儿/226

方言文化

潘金莲口中的“耍子”/230

郓哥为什么要骂武大是“鸭”/233

宋元市井的“官衔”称谓/235

从娘子、浑家到老婆、老小/247

《金瓶梅》与《水浒传》隐语称谓的继承关系/255

用市井隐语刻划王婆的性格/262

谚语文化

用谚语作武器的一场唇枪舌战/272

擅于用谚语来设喻打譬的王婆,275

好一个“井落在吊桶里”!/278

地域文化

施耐庵对西湖满怀深情/286

施耐庵笔下的杭州城门/299

关于作者

施耐庵是杭州的“书会才人”/308

《水浒传》集体创作的三个阶段/312

试读章节

《水浒传》所反映的宋元酒文化

南宋都城杭州,由于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也促进了饮食业的发展。当时杭州的饮酒业十分发达,酒店林立,酒的销量也很大,酒课的收入成了南宋政府重要的税源之一。其建筑之富丽,设备之精美,装饰之讲究,非但直接记载在如《梦粱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等志书里,而且也间接反映在宋元以来杭州的“小说”和“讲史”以及施耐庵根据说唱“水浒故事”的“小说”和“讲史”整理、加工、再创作而成书的《水浒传》里。

【酒库】【酒楼】

据《梦粱录》卷十六所记,南宋时,杭州的酒楼除了像熙春楼、三元楼、赏心楼、花月楼等著名的私营酒楼外,规模更大的便是由杭州户部点检所官营的酒库了。酒库有“正库”与“子库”(分店)之分,各酒库又都开设酒楼。当时,杭州户部点检所在城内开设了“东酒库”太和楼(在崇新门),“南酒库”和乐楼(在清河坊南),“西酒库”西楼(在涌金门外),“北酒库”春风楼(在鹅鸭桥东);在城外开设了“南外库”、“西溪库”、“赤山库”、“徐村库”等。尤其是开设在今涌金门北西湖岸边的丰乐楼,乃是由杭州户部点检所经办的高级豪华酒楼。据《西湖游览志》所记:“丰乐楼,宋初为众乐亭,寻改耸翠楼,政和中改今名。淳{;占九年,安抚……重构之。瑰丽峥嵘,掩映图画,俯瞰平湖,千峰连环。一碧万顷,柳汀花坞,历历栏槛间。”

短篇白话小说《俞仲举题诗遇上皇》(《警世通言》第六卷)就以丰乐楼酒库为故事的背景。其实,杭州丰乐楼,原名耸翠楼,政和中以汴京的丰乐楼而改名。据《东京梦华录》卷二载“大货行通笺纸店白矾楼,后改为丰乐楼,宣和间,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水浒传》第七回陆虞候约林冲到“樊楼内吃两杯”。这个“樊楼”即“矾楼”,也即是“丰乐楼”。但是就是这座被南宋时寓居于杭州癸辛街的周密誉之为“乃京肆之甲,饮徒常千余人”的东京最负盛名的高级大酒楼在《水浒传》中只是作为故事的背景一笔带过。

《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宋江吟反诗的那座号称“天下名楼”的浔阳楼,也是座“正库”,颇有大酒楼的格局和气派。还有第六十六回时迁放火为号的那座“名贯河北,号为第一”的翠云楼,也是一座官营的大酒库。

【阁儿】【座头】

酒阁儿,即阁儿、阁子。阁儿乃是酒店里的单间雅座,相当于今天的“包厢”。一般多设在酒店的楼上。宋元时杭州著名的大酒楼如熙春楼、三元楼、赏心楼、花月楼等“每楼各分小阁十余”(《武林旧事》)。尤以武林园大酒楼的规模更大,装饰更好。“此店入其门,一直主廊,约一二十步,分南北两廊,皆济楚阁儿,隐便坐席,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梦粱录》)。

“济楚”是宋元杭州等地称赞酒店设施齐备、整洁的日常用语。这个“济楚”的日常用语乃是杭州方言,多次在《水浒传》里出现。如第三回鲁智深、史进、李忠“三人上到潘家酒楼上,拣个济楚阁儿里坐下”。

P14-15

序言

大家知道:《水浒传》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部白话长篇小说。它的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因此研究它的人,只能根据自己的所长,选择自己兴趣之所近,进人这一领域,勤学苦钻,惨淡经营,甚至穷年累月才能有所成就。而杨先生正是这样长期献身于《水浒传》的研究事业,而又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取得引人注目成就的一位。据我看来:他所取得的成就,集中表现在他对于宋元以来杭州的水浒民俗文化,作了广泛的探讨,发表过系列的论述,而现在仍然锲而不舍在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

杨先生研究《水浒传》首先是凭借了自己的特殊优势:这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南宋的故都杭州,并曾担任杭州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杭州曲艺志》副主编、《浙江曲艺志》编委。这样,他和杭州曲艺界就有了广泛的接触,因而对南宋以来杭州的曲艺颇有研究,曾发表这方面的论著四十多万字。杨先生还有不少机会听到杭州评话艺人说的《水浒传》,这为他后来研究杭州的“水浒文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使他充分地认识到了今天杭州的评话乃渊源于南宋杭州的“讲史”《大宋宣和遗事》(详见杨子华著《水浒民俗文化》中的“流派纷呈的当代杭州评话《水浒》”)。除了《水浒传》与杭州的“讲史”即评话有一脉相承的直接关系外,其他如《水浒传》与杭州宋元的“说唱”、“舞蹈”、“相扑”以及话本小说等都有间接的亲缘关系。主要有这样六点:

1.《水浒传》与宋元杭州的话本小说,有着极密切的亲缘关系,非但宋元时的杭州“小说”话本《武行者》、《花和尚》、《青面兽》等及“讲史”《大宋宣和遗事》成了后来成书的《水浒传》的蓝本;为《水浒传》提供了人物的雏型和故事的轮廓,而且宋元杭州“小说”话本如《西湖三塔记》、《宋四公大闹禁魂张》、《郑节度使立功神臂弓》、《五戒禅师私红莲记》中的诗词多被引用到《水浒传》里去了。

2.宋元时期杭州的说唱艺术如“小唱”、“耍曲”、“慢曲”以及“诸宫调”都被施耐庵,引进了《水浒传》。特别是南宋时杭州艺人张五牛创作的诸宫调《双渐小卿》都被施耐庵写进了《水浒传》,发展成了第五十一回白秀英演唱的诸宫调《豫章城双渐赶苏卿》这一段情节。(详见《水浒民俗文化》中的“《水浒》与宋元杭州的说唱”)

3.宋元杭州舞蹈艺术如元宵“舞队”中的《傀儡》、《舞鲍老》、《麻婆子》、《踏竹马》及《耍和尚》等,都被施耐庵吸收到了《水浒传》第六十六回。特别是《水浒传》第二十二回中还对《舞鲍老》有较为生动的描写。(详见《水浒民俗文化》中的“《水浒传》与宋元杭州元宵的‘社火’民俗”)

4.宋元杭州的相扑艺术,也对《水浒传》中的人物和故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水浒传》中一些好汉的绰号出自宋元杭州相扑艺人的绰号,如病关索、云里金刚、铁臂膊等,而且如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的故事情节,也是从宋元杭州‘?小说”话本《杨温拦路虎传》中杨温与李贵的相扑故事发展演变而来。(详见《水浒民俗文化》中的“《水浒传》与宋元杭州的相扑、文身、蹴球民俗”)

5.更重要的是《水浒传》主要运用的是杭州方言。这与宋元杭州的“讲史”《大宋宣和遗事》和今天杭州评话《水浒传》所运用的杭州方言基本上是相同的。再与今天还流传在杭州人口语中的方言相对照,从而进一步证明《水浒传》所运用的方言,主要是杭州方言。(详见《水浒争鸣》第六辑《从<水浒传>王婆说风情谈宋元杭州的方言》)

6.《水浒传》第九十四回“涌金门张顺归神”这一回书,对西湖之赞美,作者又是引用多首西湖诗词,又是以:‘说话人”的口吻加以介绍,又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张顺的心理活动,多侧面地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熟悉,对西湖的热爱。(详见《杭州研究》2001年第3期:《施耐庵笔下的西湖》)再如《水浒传》第九十四回“涌金门张顺归神”到第九十九回“鲁智深浙江坐化”这六回书,总共花了十多万字的巨大篇幅,集中描述“杭州战役”的始末。(详见《杭州研究》2003年第1期《施耐庵笔下的杭州城门》)故杨先生特将这六回书称之为“杭州书”。第九十四回在描述西湖美景时共具体描写了二十多处西湖主要景点。在这六回描述“杭州战役”的过程中,共描写了杭州的城门、山川、寺庙、桥梁、村庄等一百多处,从地域的角度看,其描述达到了全面、具体、准确的要求。以上这些都可作为内证,证明《水浒传》确是杭州书会才人施耐庵所编撰。

根据以上六点,我们可以看到杨先生对于杭州与《水浒传》的密切关系,是作过广泛而细致的考察的。我们知道施耐庵这个人,胡适认为他是“乌有先生”,而鲁迅则认为他是“托名”,但经过杨先生的广泛搜集证据,多方面指出他对于杭州和西湖的景点是如何地如数家珍,而其描写又是那样的符合实际;这不是在历史上可能有一个钱塘施耐庵而且呼之欲出的证明么?

事实上杨先生也确实是这样看待施耐庵的。他在《水浒民俗文化》一书中首先肯定了《大宋宣和遗事》,确定了《水浒传》的根据地梁山泊,又提出三十六人及其为首人物晁盖、宋江,使整个故事情节,具有了《水浒传》的轮廓。他接着指山:“《水浒传》是一部在《大宋宣和遗事》基础上充分地发挥诗词……多种功能,从而形成了散文的叙说与韵文的诗词相结合的白话长篇小说。_施耐庵几乎把南宋时一直流行于杭州的说唱艺术如:小唱、耍令、慢曲、诸宫调以及讲史(平话)、小说等都写进了他的《水浒传》中去。”

杨先生还抓住《水浒传》中描述白秀英所演唱的诸宫调一节,深入地探索下去。他写道:由北宋兴起的诸宫调,传到南宋的杭州以后称“南诸宫调”,盛行于南宋的瓦子勾栏里。特别是由于杭州艺人张五牛创作诸宫调《双渐小卿》使诸宫调更加风行。而“一生热爱和熟悉杭州说唱艺术的施耐庵……采用了移花接木的创作方法,巧妙地把其转化为《水浒传》第五十一回诸宫调艺人白秀英演唱《豫章城双渐赶苏卿》。我们更加认为施耐庵必定是杭州书会中的才人,否则是不可能把白秀英演唱诸宫调……这段情节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逼真”。

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杨先生进而肯定了《水浒传》的整理和再创作者就是施耐庵。他写道:“《水浒传》乃是集南宋以来杭州的民间艺人和书会才人智慧之大成的集体创作,……由元末明初接近民间艺人、熟悉民间艺术的施耐庵整理并再创作……

回忆杨先生在给我的信中,曾经写道:“我有鉴于很长一段时间,在《水浒传》研究中,特别是对《水浒传》的作者以及对《水浒传》语言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离实际的倾向,且颇多谬误,甚至还有造假的现象。因此,我努力既要吃透《水浒传》的原文,以研究《水浒传》原文为主;又努力联系实际,以在《水浒传》作者及《水浒传》语言等的研究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云云。

我认为杨先生这一段自述是实事求是的。他所开辟的这样一条研究途径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而且他在研究杭州自南宋以来的民俗文化方面也确实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我相信广大的《水浒传》研究同行,都能通过阅读杨先生的这本新著《水浒文化新解》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见闻,集思广益,以利于把新中国的“水浒学”的理论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最后我还得对于杨先生十分关心中国水浒学会的工作,不辞辛劳地参与《水浒争鸣》丛刊的征稿和编辑,以及校改文字的工作的积极表现,表示衷心的感谢!祝杨先生在学术上青春常在!

后记

我对我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名著《水浒传》,从一般的爱好到潜心的研究,乃始于我在钱塘江之畔的六和塔月轮山上的浙江师范学院学习期间。当时的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刚由浙江大学和之江大学的中文系合并,因此汇集了如夏承焘、孙席珍、姜亮夫、蒋礼鸿、徐朔方等一批全国第一流的教授。在这么多的名师中,对我一生有着重大影响的便是教宋元话本小说以及宝卷、弹词等俗文学的胡士莹老师。

出于我对胡士莹老师教的宋元话本小说特别感兴趣,也特别重视,再加上胡士莹老师为人的诚恳、谦和以及平易近人,又和我是同乡,便使我对胡士莹老师产生了特殊的敬意。最使我难以忘怀的便是我经胡士莹老师的特许,多次有幸到他的书库里去翻阅古籍。这位藏书丰富、学识渊博的学者还对我谈了不少治学之道。这使我就此确立了献身于学术的人生志向。

更使我终身难忘的便是在课堂上胡士莹老师对话本小说与《水浒传》的关系进行了极其精辟的分析:“水浒故事,大部原是单行的宋元短篇‘小说’,经过前人的贯串整理,特别是施耐庵的‘集撰’,把大量的水浒‘小说’和北宋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相结合,作了极大的集中、概括、丰富、提高,形成了保留‘小说’特点又具讲史规模的长篇章回小说。”(见《话本小说概论》)就是胡士莹老师的这一论述,成了我后来数十年致力于研究“水浒文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观点。在浙江师范学院学习期间,我还受到了《水浒传》专家刘操南老师的指导教诲和熏陶。我们听刘操南老师上的《水浒传》分析课,总觉得既实际又生动,且富有生活情趣。原来刘操南老师与当时说杭州评话《水浒传》的著名艺人如王永卿、郭君明、茅赛云交往甚密,并经常去茶馆听他们说各派的《水浒传》。正是由于刘操南老师将《水浒传》与杭州评话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使刘操南老师的《水浒传》分析课是那样的实际、生动,富有生活情趣。刘操南老师这种研究《水浒传》的治学方法,也增加了我对当代杭州《水浒传》评话的浓厚兴趣,引导我后来非但常去听杭州评话,而且还结识了不少杭州评话界的艺人。这无疑为我进一步研究《水浒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杭州日报》“初阳”副刊上发表的短文“《水浒传》与杭州评话”,我把它看作是我在胡士莹和刘操南两位老师指导下的一篇“习作”。后来,我又在这篇短文的基础上加以充实提高,发表在《杭师院学报》上的《<水浒>与杭州》,1986年还被杭州市政府评为杭州市第一届“文艺奖”二等奖。这就更加鼓励我潜心研究“水浒文化”。之后,我陆续在全国及省市的书刊上发表了四十多篇有关“水浒文化”的专论。1988年底,我将其结集成《水浒民俗文化》,书稿先交刘操南老师审阅、指正,并请刘操南老师题诗。

这本《水浒民俗文化》问世后,很快得到了一些《水浒传》专家的好评,北京水浒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李永祜教授认为《水浒民俗文化》一书“在发掘、阐释杭城水浒文化方面,下力甚多,收获甚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令人可喜可贺”。中国水浒研究会会长、湖北大学张国光教授认为:“杨先生正是这样长期献身于《水浒传》的研究事业,而又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据我看来:他取得的成就,集中表现在他对于宋元以来杭州的水浒民俗文化,做了广泛的探讨,发表过系列的论述,而现在仍然锲而不舍地在这一领域进行深人研究。”(《水浒争鸣》第七辑)蜚声于国内外的著名《水浒传》专家、上海复旦大学黄霖教授认为:杨先生“是从杭州的角度研究《水浒传》写水浒文章的第一人。”

对李永祜、张国光、黄霖三位教授对我的热忱的帮助、鼓励,又在百忙中拨冗为我的新书《水浒文化新解》撰写了序言或提写了书名,特此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对这本《水浒文化新解》的出版,还承蒙新世界出版社编辑陈黎明的鼎力相助,出了不少好点子,特此表示由衷的谢忱。

杨子华

2007年5月于北京风林绿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水浒文化新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子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84265
开本 16开
页数 3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2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8: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