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呼兰河传(青少年彩绘版)/春雨经典中外文学精品廊
内容
编辑推荐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巅峰之作,是作者在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成的,力图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唤回一缕情感和精神上的希冀与慰藉。作者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呼兰河小城的种种人和事,采用一种回忆式的温馨浪漫的语调、童稚化的天真烂漫的视角,描绘了故乡呼兰河城充满诗情画意的风土人情,表达出作者对于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抒发了作者“孤寂与苦闷”的情怀,是一部带有回忆性、自传性的散文体小说。

内容推荐

萧红著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共分七章,正文共计九万六千余字。小说以散文化的笔调抒写了以家乡为原型的“呼兰河”城的“传记”。这“传记”记录了呼兰河的四时风俗,“我”的美丽而寂寞的童年,以及小城里各式各样琐屑平凡的人世悲欢。第一章写东北小城呼兰河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呼兰河精神上的“盛举”。第三章写“我”与祖父在后花园度过的快乐时光。第四章是对“我”家几户房客生活的勾勒。第五章写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第六章写“我”家的亲戚有二伯。第七章写“磨官冯歪嘴子”。

目录

以诗性风骨 释放浓烈爱恨——走进《呼兰河传》的艺术世界

中外名家眼中的萧红和《呼兰河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尾声

名言大观

试读章节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天空挂着三星。跑了两里路之后,马就冒汗了。再跑下去,这一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一直到太阳出来,进了栈房,那些马才停止了出汗。但是一停止了出汗,马毛立刻就上了霜。

人和马吃饱了之后,他们再跑。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不远又来了一村,过了一镇,不远又来了一镇。这里是什么也看不见,远望出去是一片白。从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见的。只有凭了认路的人的记忆才知道是走向了什么方向。拉着粮食的七匹马的大车,是到他们附近的城里去。载来大豆的卖了大豆,载来高粱的卖了高粱。等回去的时候,他们带了油、盐和布匹。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那医生的门前,挂着很大的招牌,那招牌上画着特别大的有量米的斗那么大的一排牙齿。这广告在这小城里边无乃太不相当,使人们看了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因为油店、布店和盐店,他们都没有什么广告,也不过是盐店门前写个“盐”字,布店门前挂了两张怕是自古亦有之的两张布幌子。其余的如药店的招牌,也不过是:把那戴着花镜的伸出手去在小枕头上号着妇女们的脉管的医生的名字挂在门外就是了。比方那医生的名字叫李永春,那药店也就叫“李永春”。人们凭着记忆。哪怕就是李永春摘掉了他的招牌,人们也都知李永春是在那里。不但城里的人这样,就是从乡下来的人也多少都把这城里的街道,和街道上尽是些什么都记熟了。用不着什么广告,用不着什么招引的方式,要买的比如油盐,布匹之类,自己走进去就会买。不需要的,你就是挂了多大的牌子,人们也是不去买。那牙医生就是一个例子,那从乡下来的人们看了这么大的牙齿,真是觉得希奇古怪,所以那大牌子前边,停了许多人在看,看也看不出是什么道理来。假若他是正在牙痛,他也绝对的不去让那用洋法子的医生给他拔掉,也还是走到“李永春”药店去,买二两黄连,回家去含着算了吧!因为那牌子上的牙齿太大了,有点莫名其妙,怪害怕的。

所以那牙医生,挂了两三年招牌,到那里去拔牙的却是寥寥无几。

后来那女医生没有办法,大概是生活没法维持,她兼做了收生婆。

城里除了十字街之外,还有两条街,一条叫做东二道街,一条叫做西二道街。这两条街是从南到北的,大概五六里长。这两条街上没有什么好记载的,有几座庙,有几家烧饼铺,有几家粮栈。

东二道街上有一家火磨,那火磨的院子很大,用红色的好砖砌起来的大烟筒是非常高的,听说那火磨里边进去不得,那里边的消信可多了,是碰不得的。一碰就会把人用火烧死,不然为什么叫火磨呢?就是因为有火,听说那里边不用马,或是毛驴拉磨,用的是火。一般人以为尽是用火,岂不把火磨烧着了吗?想来想去,想不明白。越想也就越糊涂。偏偏那火磨又是不准参观的。听说门口站着守卫。

东二道街上还有两家学堂,一个在南头,一个在北头。都是在庙里边,一个在龙王庙里,一个在祖师庙里。两个都是小学:

龙王庙里的那个学的是养蚕,叫做农业学校。祖师庙里的那个,是个普通的小学,还有高级班,所以又叫做高等小学。

P3-4

序言

以诗性风骨 释放浓烈爱恨——走进《呼兰河传》的艺术世界

有一本书,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得沉浸在已逝的烂漫的童年生活中,让人不由得就想站住了,看看那个淘气的小姑娘……

这本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本书的作者叫萧红,原名张廼(nai)莹,她是民国四大才女(另外三位是张爱玲、石评梅、庐隐)中命运最为悲苦、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夏志清称萧红为“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她与萧军、端木蕻良合称为“东北作家群”。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两人一同完成小说散文集《跋涉》。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发表了成名作长篇小说《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在香港去世。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巅峰之作,1938年动笔于武汉,1940年12月定稿于香港。1940年9月1日开始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多年来不断再版、重印,成为最受欢迎的中国现代文学名著之一,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而前八名分别是:鲁迅的《呐喊》,沈从文的《边城》,老舍的《骆驼祥子》,张爱玲的《传奇》,钱钟书的《围城》,茅盾的《子夜》,白先勇的《台北人》,巴金的《家》。

《呼兰河传》是作者在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成的,力图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唤回一缕情感和精神上的希冀与慰藉。作者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呼兰河小城的种种人和事,采用一种回忆式的温馨浪漫的语调、童稚化的天真烂漫的视角,描绘了故乡呼兰河城充满诗情画意的风土人情,表达出作者对于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抒发了作者“孤寂与苦闷”的情怀,是一部带有回忆性、自传性的散文体小说。

《呼兰河传》全书共分七章,正文共计九万六千余字。小说以散文化的笔调抒写了以家乡为原型的“呼兰河”城的“传记”。这“传记”记录了呼兰河的四时风俗,“我”的美丽而寂寞的童年,以及小城里各式各样琐屑平凡的人世悲欢。

第一章写东北小城呼兰河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开头引出呼兰河以后,依次写了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卖豆芽的女疯子,染缸房里的故事,扎彩铺,小胡同卖麻花的,卖豆腐的,火烧云,最后总写呼兰河的一年四季。这些都不是单纯地介绍呼兰河的地理,而是以地理为纲逐一介绍,反映呼兰河人们的精神面貌。

第二章写呼兰河精神上的“盛举”。第一节写“跳大神”,第二节写七月十五鬼节的河灯,第三节写野台子戏,第四节写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第五节小结。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只有跳秧歌是为活人预备的。

第三章写“我”与祖父在后花园度过的快乐时光。在寂寞的童年生活中,只有祖父最关心我,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这是全书中最明朗、最温馨的篇什,充满了童心童趣。

第四章是对“我”家几户房客生活的勾勒。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他们的日子交织着微末的欢喜和沉默的不幸。

第五章写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治病,最后死去了。

第六章写“我”家的亲戚有二伯。他性情非常古怪,不大爱同人打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战争时,多亏有二伯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地大哭起来。

第七章写“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黏糕。冯歪嘴子与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成家了,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话,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死去,冯歪嘴子在儿子身上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这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一体。因为这部作品的主角不是某个人、某件事,而是整个呼兰河城。小说没有前后连贯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贯穿全文始终的人物,祖父的后花园与自己的童年生活就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河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传。萧红以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孕育了一种萧红式的独特的小说文体。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_直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

《呼兰河传》给了中国现代文学一抹凄迷的气质,一种卓异的风格,优雅而任性,感伤而婉讽,完全有别于中国20世纪40年代的文学。文字间寄寓着一个无乡女子渴望回家的絮絮倾诉,亦包含着一个思想深邃的作家对国民性的反思与批判。情感与理性的熔铸,让萧红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如此独特的存在,这个名字因其独创性的文字而不朽,而呼兰河早已成为且不断成为众多读者的又一处精神故乡。

萧红,这流落异乡的呼兰河的女儿,以其对故土的想象性触摸,刺激了太多后人对呼兰河、对后花园的想象,不断传说她那坎坷、传奇而短促的一生。

《呼兰河传》让萧红远远超越了她的时代。

关元芳

书评(媒体评论)

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

——鲁迅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虽然从未被忽视或冷落,但多少都被低估了。至少她的作品如《商市街》、《呼兰河传》,短篇如《后花园》、《小城三月》等,无论从艺术成就、内容层次或社会内容的涵涉面来说,绝不逊于同代的丁玲或张爱玲。

——陈洁仪

萧红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一的。

——林贤治

没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萧红的作品,是“最不可宽恕的疏忽”。《呼兰河传》的长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萧红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夏志清

我更愿意把萧红归类为是一个贫民作家,她笔下的主角经常是生活困窘的女性。萧红自己本身也生活困苦,她更能体会到处于社会中弱势群体的艰难和不易。

——章海宁

我觉得女性杰出的很多,特别是中国女性,真的是很有光彩的。比如说作家里面的丁玲、萧红都是很杰出的,而且在她们的时代背景下都是很奋斗的。她们的作品我也都喜欢。

——王安忆

《呼兰河传》是萧红文学和生命的绝唱,因为她灵魂深处的泪滴,浸润在这部作品中,像露珠一样闪烁,满怀乡愁,诗意盎然!

——迟子建

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是她31岁时的力作,我称其为“笔到意到,意到笔到”,可以说是走向了很成熟的一个阶段。萧红的语言不矫情、很落地、又干脆,没有时代的隔阂。她同时又是一位来自北方的女作家,语言方式中接上了北方独有的“朴拙”的气质。

——田沁鑫

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

当许多民国时代的作品,因受时间限制而遭受读者唾弃时,萧红的力作将因它们历久常新的内容及文采,终究会使她跻身于中国文坛巨匠之林。  ——[美]葛浩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呼兰河传(青少年彩绘版)/春雨经典中外文学精品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203861
开本 16开
页数 1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5
出版时间 2017-04-01
首版时间 2017-04-01
印刷时间 201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小学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2017025268
中图分类号 I246.5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8
16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2: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