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阿达拉勒内曼侬·莱斯戈(法国经典爱情小说三部)/外国文学名著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三部法国经典爱情小说:《阿达拉》、《勒内》和《曼侬·莱斯戈》。其中《阿达拉》、《勒内》是法国小说家夏多布里昂的代表作。《阿达拉》描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悲剧。《勒内》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通过主人公勒内之口向读者描绘了法国大革命后处于忧郁绝望中的没落贵族的心理状态。《曼侬·莱斯戈》是“普莱沃神父”八册回忆录中的第七卷。书中描述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贵族青年格里厄爱上了平民出身的美丽少女曼侬,并且不顾社会偏见,抛弃了财产、名誉来追寻这份爱情,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以悲剧告终。

内容推荐

《阿达拉》描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悲剧。阿达拉冒险救出了自己倾心爱慕的人,却因为誓言的束缚,不能得到近在咫尺的幸福,最后在绝望中自杀。

《勒内》讲述的是发生在姐弟之间的不伦之恋。姐弟俩从友情发展到“罪恶的感情”,双双坠人痛苦的深渊。姐姐最后进入修道院,刚刚获得安宁,即被疾病夺去了生命。

《曼侬·莱斯戈》讲述贵族青年格里厄爱上了出身低微的美丽少女曼侬,并且不顾一切阻力,抛弃了财产、名誉来追求这份爱情。但他的情人在金钱的诱惑下,数度投入他人的怀抱。为了重温情人炽热的爱,格里厄不惜自毁,参与赌博、欺诈、杀人越货,甚至陪同曼侬流放到美洲。在那里,灾难再次降临……普莱沃以平淡朴实的文笔叙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美艳绝伦、激情澎湃的女性形象。

目录

阿达拉 勒内

开创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先河的两篇小说/3

原序/7

阿达拉/11

勒内/51

名家评论/71

夏多布里昂生平和创作年表/73

曼侬·莱斯戈

用激情谱写的心灵的诗篇/79

主要人物表

第一部/87

第二部/141

名家评论/187

普莱沃生平和创作年表/189

试读章节

猎人

——我的孩子,不平常的命运把我们连在一起。从你身上我看到一个文明人变成了野蛮人,而你从我身上看到神灵把一个野蛮人教化成了文明人 (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我们从截然不同的角度进入生活,你来到我的位置休息,而我曾坐在你的位置上。因此,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应该完全不同。我与你之间的换位,到底谁得到的多一些或者失去多一些呢?只有神灵才知道。神灵中知识最少的一个的智慧也要比所有人加起来的智慧还要多。

——等到了下一个花月,我母亲在密西西比河边生下我就有七十三场雪的时间了。我出生时,西班牙人刚在彭萨科拉居住下来,但还没有一个白人住在路易斯安那。在我出生后树叶刚掉十七次时,我就和父亲——乌塔里西武士——并肩同佛罗里达最强大的部族穆斯科古奇人作战。我们同自己的同盟西班牙人会合,战斗在莫比尔的一条支流上展开。神灵和战争之神都没有保佑我们,敌人取得了胜利。我父亲失去了生命,我在保护他时也受了两处伤。唉,我为何没有在那时就下到灵魂之国去呢!那样我就可以免受人世间等待着我的所有痛苦。神灵的意志不是这样:我被溃败的武士抬到圣奥古斯廷。

——在那个由西班牙人新建起来的城市里,我差点被抓到墨西哥的矿井去,一个名叫洛佩兹的卡斯蒂利亚老人看到我年轻单纯,给我提供了庇护所,并把我介绍给和他相依为命的一个妹妹。

——他们俩对我非常热情,照顾得无微不至,还给我请了各种老师。然而,我在圣奥古斯廷生活了三十个月后便厌倦了城市生活。我日益憔悴,有时会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地凝视着远方森林的树梢,有时人们会发现我坐在河边忧郁地望着流水。我脑海中想象着经这条河流穿越的森林,我的心灵整个儿处于孤独之中。

——我再也抵御不了回到荒原中去的念头,一天早上,我穿上原来那套野蛮人的衣服,一手拿着我的弓箭,一手托着我穿的欧洲人衣服来到洛佩兹身边。我流着泪跪在我那慷慨的保护人面前把衣服还给他。我诅咒着自己,说自己是忘恩负义之徒。我对他说:“噢,我的父亲,就如你见到的那样,如果我再不回到印第安人中去就会死掉的。”

——洛佩兹听了大吃一惊,他试图劝我改变主意,说我可能会再次落到穆斯科古奇人手里。但是,当他看到我决心已定时,顿时泪如雨下。他把我抱在怀里大声说:“去吧,大自然的孩子!重新去获得自由吧,洛佩兹不会剥夺你的自由。假如我再年轻些,我会陪你到荒原(对它我也有着美好的回忆!),我会把你交还到你母亲的怀抱里。你到了你的森林以后,别忘了偶尔想想我这个收留过你的西班牙老人。你要记住,要用你对人类善良心地的第一次感受去爱你的同胞。”说完这些,洛佩兹作起了天主教徒的祈祷,我曾拒绝信仰这个宗教。最后我们含泪分手。

——我忘恩负义的行为很快便受到了惩罚。由于经验不足,我在森林里迷了路,和洛佩兹预料的一样,我被穆斯科古奇人和西米诺尔人的一队人马抓住了。他们从我的衣着和头上的羽毛认出我是那契人。我被绑了起来,由于我还年幼,他们绑得不紧。队伍的首领西马甘想了解我的名字,我答道:“我叫沙克达斯,乌塔里西的儿子,米斯库的孙子。他们曾削掉过一百多个穆斯科古奇人的头皮。”西马甘对我说:“沙克达斯,乌塔里西的儿子,米斯库的孙子,你高兴吧,你将在大林子里被烧死。”我回答说这很好,说着便唱起我自己的安魂曲。

——尽管我是俘虏,在被抓后的最初几天里,我还是情不自禁地欣赏起我的敌人来。穆斯科古奇人,尤其是他们的盟友西米诺尔人性格开朗,懂得享受爱情和显得满足。他们步履轻盈,待人直爽泰然。他们说话滔滔不绝,语言悦耳通俗。高龄并没有改变酋长们的这种欢快直爽的性格,他们和我们林子里的老鸟一样还会把他们的老歌同其后代的新曲结合起来。

——随队的妇女非常同情我的年轻,对我表现出一种亲切的好奇。她们问我母亲的情况,打听我童年的生活,想了解我的铺着苔藓的摇篮是否被吊在开满鲜花的槭树枝上,微风是否把我摇摆到小鸟的窗边去,等等。然后又问了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她们问我是否梦见过一只白色的母鹿,神秘山谷里的树木是否让我恋爱过。我天真地给这些母亲、姑娘和妇人——作了回答。我对她们说:“你们是白昼的天使,黑夜像对露水一样爱护你们。你们生养的男人离不开你们的乳头和嘴巴,你们会用魔术般的语言让男人忘掉所有的痛苦。这一切都是生我之人告诉我的,可她再也见不到我了!她还告诉我姑娘是神秘的花朵,只有在僻静的地方才能找到它们。”

——这些赞美之辞使妇女们很高兴,她们给我送了许多礼物,她们带来了核桃泥、枫糖、玉米肉粥、熊腿肉、河狸皮、让我打扮用的贝壳和让我铺床用的苔藓。她们为我唱歌,和我一块儿欢笑,然后,一想到我将被烧死便哭了起来。

——一天夜里,穆斯科古奇人在一个森林里扎了营,我坐在“战争之火”旁,一个猎人看守着我。突然,我听到衣裙在草地上发出的簌簌声,一个半掩着脸的女子过来坐在我身边。她眼睛含着泪花,挂在胸前的金十字架在火光照耀下闪闪发亮。她长得很美,脸上露出一种说不上来的纯洁和多情,其魅力让人无法抵御。此外,她还具有更为温柔的优美神态。她的目光中含着极大的同情和无比的忧郁,她笑起来如天使一般。

——我当时以为她就是“最后爱情之女”,即通常被送到将被处死的俘虏那儿让他拥有最后欢乐的女子。我深信她就属于这种类型,于是我结结巴巴、含糊不清(并不是因为害怕那烧死我的柴堆)地对她说:“姑娘,你应该得到最初的爱情,你不属于最后的爱情。一颗即将停止跳动的心不能同你的心跳合拍,生和死怎能混在一起?你会使我太留恋生活。愿另一个人比我更幸运吧!愿藤蔓和橡树长久地拥抱在一起!”

——姑娘对我说:“我不是‘最后爱情之女’,你是天主教徒吗?”我回答说,我没有背叛本族的神灵。印第安女子听了我的话不由自主地做了一个动作,她对我说:“我可怜你只是个无知的信徒。我母亲让我成了天主教徒。我叫阿达拉,我是这个部族酋长戴金手链的西马甘的女儿。我们现在正向阿巴拉契科拉进发,你将在那儿被烧死。”说完这些,阿达拉站起身走了。

沙克达斯说到这儿不得不停了下来。往事像潮水般涌向他心头,失明的双目中流出的泪水从他憔悴的脸上挂了下来,宛如两股被黑夜掩蔽着的泉水从岩石中渗了出来。

——啊,我的孩子,他又说道,沙克达斯以理智著称,其实你看他并不太理智。唉,亲爱的孩子,眼睛看不见东西的人还能哭泣!好几天过去了,酋长的女儿每晚来同我说话。瞌睡虫离我而去。在我心中,阿达拉好比我祖先留给我的睡床。

——走到第十七天,当蜉蝣从水里游出来时,我们进入了阿拉许亚大草原。草原四周层峦叠嶂,群山上的森林里枫香树、柠檬树、玉兰树和绿色的橡树像梯田一样一层高过一层,直抵云霄。首领叫了一声说到了,队伍便在山脚下扎营。他们把我留在不远处一口天然井旁,这种天然井在佛罗里达颇有名气。我被绑在一棵树上,一个武士很不耐烦地看守着我。没等多久,阿达拉便出现在泉水边的枫树下。“猎人,”她对那位穆斯科古奇武士说,

“假如你想去打一头狍子的话,我来替你看守俘虏。”那个武士听了酋长女儿的话便高兴地跳了起来。他一下子从山上冲了下去,直向大平原奔去。

P16-18

序言

开创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先河的两篇小说

曹德明

法国小说家夏多布里昂(Francois-Rene de Chateaubrland,1768-1848)生于法国北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从小生活在荒野的环境中,养成了孤独的性格,只有姐姐同他性情接近,成为他唯一的知心朋友。童年生活在他心里打上的烙印,对他的创作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小说《勒内》就是他本人经历的真实写照。

从十八世纪末开始,英国的浪漫主义言情小说在法国非常流行,像英国作家戈德温的小说《加来勃·维廉斯》在法国曾一度拥有许多读者。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对法国也有较大影响,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译成法语后发行量极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经过大革命以后的法国人追求浪漫、陶醉于非现实的言情故事的普遍心理。夏多布里昂的《阿达拉》和《勒内》正与广大读者的精神需求相吻合,因而获得了极大成功。许多评论家认为,夏多布里昂开创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夏多布里昂的小说特点是,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了解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他在《阿达拉》中描绘了美洲原野的大自然风光和主人公阿达拉的爱情悲剧,故事的发展与风土人情的画卷同时展开。《阿达拉》曾有过一个副标题:荒原中的两个野蛮人之恋。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富有诗意的小说,其中一半为自然风光的描写,另一半是故事的叙述,爱情的烦恼和原野的美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新颖的创作手法,获得了评论家们的高度评价。

《阿达拉》的主人公之一老酋长沙克达斯在月光下和流亡于路易斯安那的法国青年勒内同乘一条独木舟,在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老人对勒内叙述了他坎坷的经历。沙克达斯年轻时随父与敌对的印第安部族作战,结果父亲阵亡,他成了西班牙人洛佩兹的义子,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可他渴望自由,最终还是离开了他的保护人,回到了原野里,不料却成了敌对部族的俘虏,并被告知他将被活活烧死。敌方首领的女儿阿达拉乘着黑夜把他救了出来,然后和他一起逃进森林。阿达拉心里爱着沙克达斯,但她却一直拒绝他的爱。一场暴风雨之后,传教士奥布里神父收留了他们。阿达拉却因绝望而服毒自杀,临死前她终于把埋在心底的秘密告诉了沙克达斯和神父。原来母亲在弥留之际让阿达拉发誓此生决不嫁人,把她的贞操交给上帝。沙克达斯和奥布里神父安葬了阿达拉后便分手了。几年以后,沙克达斯的后人在尼亚加拉瀑布边向一个欧洲旅行家叙述了沙克达斯与奥布里神父殉难的经过。

夏多布里昂在这部小说的楔子中先用大量笔墨描绘了壮观的密西西比河和两岸艳丽多彩的美洲原野风光。在画一般的自然景色中,第一个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因双目失明而无法领略山河美景的老酋长沙克达斯,这种安排一下子就形成了小说的悲剧气氛。在沙克达斯的叙述中,读者始终可以看到原野美妙的景色和爱情的苦恼之间的对照。夏多布里昂的这种描写手法,与以往的爱情小说截然不同,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阿达拉》描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就其故事本身而言,情节并非起伏跌宕、扣人心弦。但是,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让美丽的大自然作为爱情悲剧的陪衬,从而成功地渲染了悲剧气氛,使读者为之动情。小说发表后便轰动一时,深受读者喜爱,第一年就发行了五版,第二年被译成七国文字。许多画家、雕刻家和作曲家都曾以这部小说为题材进行创作,甚至有一些理发师、钟表制造商和瓷器制造商也受到启发,以故事中的人物为模特。《阿达拉》成了一部极受欢迎的畅销小说,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围。

《勒内》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通过主人公勒内之口向读者描绘了法国大革命后处于忧郁绝望中的没落贵族的心理状态。《勒内》的故事围绕着生活在印第安人中间的法国青年勒内展开,他的经历就是小说的主体,故事的发展也是由主人公的叙述表达出来,这与《阿达拉》有着相同之处。而且,小说中的人物基本上同《阿达拉》一致,因此,它成了《阿达拉》的一部续集。

勒内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不幸的童年使他从小养成了孤独忧郁的性格和沉湎于幻想的习惯。平凡的生活和旅行都不能充实他的思想。只有当他和姐姐阿梅利在一起时才感到愉快和温暖。后来阿梅利突然疏远了他,这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他深感世态炎凉,人间再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于是,厌世情绪开始左右他的行动,有时他甚至想自行了结生命,以求永远摆脱尘世的烦恼。当他了解真相后,终于一头扎进了新世界的荒原里,开始了流亡生活。一封欧洲来信给他带来了姐姐阿梅利去世的噩耗,勒内从此更深地陷入了无限的惆怅和痛苦之中。在义父沙克达斯和传教士苏埃尔神父的劝说下,他终于向他们敞开了心扉。勒内得到了沙克达斯的同情,然而,苏埃尔神父却严厉地教训了他,他要勒内放弃无谓的幻想和痛苦,像普通人一样去做一些有益的事。

《勒内》叙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姐弟俩从友情发展到“罪恶的感情”,乱伦的情感把两人都抛进了痛苦的深渊。这类故事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司空见惯,然而,夏多布里昂的描写方法与众不同。他对姐弟之间的感情并不作过多渲染。阿梅利对弟弟的思恋只是在她的独白中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却在阿梅利埋在心中的秘密给勒内造成的痛苦上大做文章。作者把主人公之间的痛苦感情描写成一种“模糊的思慕之苦”和莫名的忧郁。小说虽然篇幅不长,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初在法国普遍存在的“世纪病”,在读者中非常成功地引起共鸣。作品于1802年首次发表在《基督教真谛》一书中,作为《论情感的模糊》一章的例证。发表后的三年中,作者修改了五次。1805年起和《阿达拉》合在一起出版,一直是读者喜爱的小说。

夏多布里昂的这两篇小说都与宗教有关,他竭力宣传和捍卫基督教的权威。读者不难发现,在他的作品中,基督教始终和文学同在。他通过描绘美洲原野上的落日和宁静的夜景表现上帝的无所不在,用哥特式的教堂、修道院以及传教士文学性很强的说教来表达基督教的诗意,让传教士的“美德”感化坠入情网的年轻人的心灵,从而试图唤起人们对基督教的崇敬。他在《阿达拉》中成功地塑造了奥布里神父的形象。奥布里神父虽然只出现于小说的后小半部分,但他的一举一动无不体现了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的所谓美德。作者用神父之口颂扬了基督教的功绩,使《阿达拉》成了基督教的一部史诗。可见,基督教的“真谛”完美地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

夏多布里昂对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小说主人公的悲苦情绪让读者感同身受。这些人物大多处于悲观绝望的境地,其感情得不到宣泄,因而整天唉声叹气,心情忧郁。阿达拉因母亲和一个神父对宗教的狂热和无知,始终处于道德与感情的矛盾冲突中而无力自拔,最后不得不走上绝路,成了这种矛盾的牺牲品。勒内因从小缺少家庭温暖和对姐姐的不理解而痛苦不堪,终日耽于幻想,却无法摆脱孤独和忧郁,最终导致渴望天国,以期彻底脱离尘世的烦恼。阿梅利的悲剧更令人伤感,她好不容易在修道院里得到了心灵上的安宁,却让传染病夺去了生命。这两篇小说中只有沙克达斯的性格或许是个例外。他开朗直爽、敢说敢爱,对生命、未来都充满信心;他渴望爱情,希望得到天使般的阿达拉的爱。他对宗教一无所知,甚至敢于亵渎上帝,怒斥神父。但是,他最终还是无法得到爱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心上人被毒药夺去生命。沙克达斯的性格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到头来也只有孤独和忧郁伴随着他。  夏多布里昂的这两篇小说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把它们译成中文无疑有助于中国读者更好地熟悉作者的创作手法,更全面地了解法国文学。更何况这两篇小说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书评(媒体评论)

夏多布里昂是“第一位现代小说家”,他和他的作品“标志着一种新人和现代文学的产生”。

——[法]布吕奈尔

《曼侬·莱斯戈》之所以如此感人,在于它不可阻挡的情感力量。发自内心的爱使两位主人公显得那么真实、可爱、可敬,尽管他们都做过骗子。

——[法]福楼拜

曼侬是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真的富有人情味,胜于爱洛伊丝。啊,曼侬,你是斯芬克司,神奇非凡!你是真正的美人鱼,心地善良,女人味十足。

——[法]缪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阿达拉勒内曼侬·莱斯戈(法国经典爱情小说三部)/外国文学名著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夏多布里昂//普莱沃
译者 曹德明//罗瑜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43180
开本 16开
页数 1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5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44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8:5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