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外国文学名著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缪塞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以激情饱满、想像力丰富、优美动人的抒情诗和结构精巧、风格轻快、饶有趣味的戏剧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本书是他的长篇自传体小说。

法国青年奥克塔夫遭到情妇和朋友的欺骗,爱情和友谊双双落空,情人的不贞和朋友的不忠使他坠入绝望的深渊。正当他决心开始新生活时,布丽日特暗恋上了别人,他虽痛不欲生,却主动成全了这对情人,独自离去……

内容推荐

法国青年奥克塔夫遭到情妇和朋友的欺骗,爱情和友谊双双落空,情人的不贞和朋友的不忠使他坠入绝望的深渊。正当他决心开始新生活时,布丽日特暗恋上了别人,他虽痛不欲生,却主动成全了这对情人,独自离去。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自传性,反映了作者与乔治·桑那段不幸的爱情生活。

目录

被忏悔的爱情/1

原版序言/1

主要人物表

第一部/1

第二部/48

第三部/81

第四部/110

第五部/142

名家评论/195

缪塞生平和创作年表/197

试读章节

我好奇地,并且贪婪地望着这个人。我曾从他的口中听到他像一位古代英雄那样谈论着友情,而就在不久前却又看到他同我的情妇亲昵。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的一个魔鬼,我以轻蔑而令人生畏的目光盯着他,想看透他到底是副什么嘴脸。我在十岁那年便认识了他,在那段日子里,我长年累月都和他共处于一种最完美而又最亲密的友谊之中,现在却使我觉得像从未见过他似的。在此我将引用一个比喻:

这是一出家喻户晓的西班牙戏剧。剧中说,一尊石像受天庭差遣,到一个不务正业的浪荡哥儿家里赴宴。这位浪荡哥儿显得神态安详,并尽量做出满不在乎的模样。石像要求和他握手。当他向石像伸出手后,这位浪荡哥儿便感到一阵死一般的寒冷,并陷入痉挛状态。

在我的一生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长期以来,我对朋友或者情妇都坚信不疑,而一旦发觉我已受骗时,这种发现在我身上所起的作用,就恰如与那尊石像握手一样,恰如切切实实地触到了冰冷的大理石,也恰如人生的现实以其使人致命的寒冷给我一吻,便随即把我冻僵。这也是实实在在地触到了冰冷的石人。唉!这位可怕的客人曾不止一次地前来叩门,而且我们还不止一次地共同进餐。

这时,一切安排已然就绪,我和我的对手站在一条线上,于是便彼此慢慢地向对方走近。他第一个开枪,击伤了我的右臂。我立即用另一只手拿起手枪,但我已力不能支,无法举枪,而且一只腿已经跪在了地上。

这时我看到我的对手面色苍白、神情不安地匆忙向我跑来。看到我已受伤,证人们也立即向我跑来,但他却把他们推开,伸手拉住我受伤的那只手,只见他咬紧牙关,讲不出话了,我看出了他的焦虑不安。此刻他正经受着人类所能感受的最大的苦痛。“滚开。”我向他大叫,“滚开,你去用×××的被单擦净你的手吧!”他激动万分,我也同样。

大家把我安置在一辆马车上,车里有一位医生。我的伤势并不危险,子弹根本没伤到骨头,但我的情绪非常激动,所以医生无法立即替我把伤口包好。待到马车开始往回走时,我发现车门上有一只颤抖的手,那是我情敌的手,他也跟了回来。我只以摇头作为对这一切的回答。当时我正处于狂怒状态,要想原谅他,那恐怕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尽管我当时觉得他的悔恨是真诚的。

回到家里,我右臂上的伤口大量流血,这反倒使我感到心情缓和了许多,身体的虚弱使我的怒气大消,因为怒火中烧的苦痛,比伤口的苦痛要大得多。我躺在床上,感到非常舒适,并且觉得回来后喝的第一杯水,是我生平喝过的最使人舒服的一杯水。

但我卧床后不久便发起烧来。就在这时,[我那位漂亮又让人爱慕的情妇的幽灵姗姗向我走来,并弯腰凑到我脸上,]我便泪如雨注地哭了起来。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并不是她何以突然不爱我了,而是她为什么要欺骗我。我也不明白,一个女性既不是出于义务逼迫,也不是出于利害的要挟,为什么当她爱上另一个男人时,就要对原来的情人撒谎。我每天都要向岱斯日奈问上几十次,何以竟会发生这种事。“如果我是她的丈夫,”我这样说,“或者我花钱买了她,她欺骗我是可以理解的。但以我们的情况看,她既然已不爱我了,为什么又不明白地告诉我?为什么要欺骗我?”当时我还是个孩子,实在不明白人何以在爱恋中还能够撒谎,然而我也不否认,时至今日,我仍然还是不明白。至于我本人,每当我爱上一个女人时,我便对她直言相告;每当我不再爱她时,我同样也对她直言相告,而且两种做法都同样真诚。因为我始终都是这样认为:对于爱情这类事情,靠人的意志是无济于事的,既然如此,说谎就是犯罪。

对于我的这一番议论,岱斯日奈的回答是:“这是一个十分糟糕的女人,以后不要再见她了。”

我同意了,并郑重地向他发了誓。岱斯日奈建议我不要给她写信,即使是谴责她的信也不要写,如果她给我写信,也对她置之不理。我答应了这一切,但我感到非常奇怪:他竟这样要求我,而且为他猜想到我会做不到这些而生气。

但是,待我刚能够起床和出门时,我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立刻跑到我情妇那里去。她正好一个人待在家里,坐在房间角落里的一张椅子上,形容沮丧,装束十分凌乱。我用最粗暴的语言谴责了她,那时我失望到了极点,几乎疯狂。我大声叫喊,声震四邻,泪水满腮,几次都泣不成声,于是我索性疯狂地倒在床上,痛哭流涕。

“啊!你这个靠不住的女人,你这个活该倒霉的家伙!”我一边痛哭一边说,“你知道,我会因此而丧命的,难道这能使你快活吗?我做了什么对不起你的事了?”

她扑上来搂住我的脖子。她说,她是被诱惑、被挑逗的,说在那一天那个该死的宴会上,我的情敌的风度使她陶醉,但她却从未失身于他,说她只是一时不能自制,说她犯了一次错误,但并没有犯罪。最后还说,她已看到我为她的所作所为而受的痛苦,如果我就此抛弃了她,她同样也会死去的。这一切带着泪水的真诚忏悔,这一切极具说服力的真正痛苦,她都不遗余力地使了出来,试图安慰我。只见她面色苍白,形容恍惚,一条长裙半开半掩,长发纷披于双肩,双膝跪倒在房屋中央。我从未见过她像现在这样楚楚动人,当我全身的器官都为一幅画面而亢奋起来时,我全身都害怕得发抖了。

我精疲力竭地走了出来,对眼前的一切均视而不见,几乎无力支撑自己。我决心不再见她了,然而一刻钟后,我又回到她那里,不知是一种什么样的绝望的力量把我推了回来,一种潜在的欲望使我想再占有她一次,使我想在她诱人的肉体上吸尽这苦涩的泪水,然后两个人便双双死去。我一方面深深地憎恨她,一方面又疯狂地爱着她。我的感觉告诉我,她的爱情就是我的不幸,然而,活在世上若是没有了她,那是不可能的。我于是闪电一般又回到她那里。未经任何仆人的通报,我便径直而入,因为我对她家的一切太熟悉了,我推开了她卧室的房门。

只见她正坐在梳妆台前,一动不动,全身珠光宝气。她的贴身女仆正在为她梳妆,她手上拿着一块红色绢纱正在轻轻地摩挲着那张粉颊。我如同走进梦境,这就是我刚才看见的那个女人吗?我觉得那实在不可能。这就是在一刻钟之前还躺在地上完全沉浸在痛苦之中的那个女人吗?我惊得像一尊石像般站在那儿。她听到自己卧室的房门响,便微笑着转过头来问道:“是你吗?”原来她正在等待着我那个隋敌前来带她一起去参加舞会。待她发现是我时,便立即双唇紧闭,皱起了眉头。

我转身迈步就想出去,一回头却瞥见了她裸露在外的颈背,那滑腻如脂、馨香四溢的颈背!再向上看,是一头打成髻的秀发,上面插着一把金光灿烂的钻石梳子。这个颈背简直就是生命力的宝座,却比地狱还要黑暗。两条光闪闪的发辫盘在周围,上面装饰的净是银光闪耀的轻巧饰物,在那里摆动着。瞧她那双肩和她的脖子,比牛奶还要洁白,把她那些粗硬浓密的汗毛反衬得更加显眼。在这一堆向上挽起的长发上,我不晓得是一种什么样厚颜无耻的美,似乎在拿我一刻钟以前看到她的那种不成体统的狼狈相,同我开玩笑。我按捺不住了,猛地向前冲去,攥紧拳头反手给了这个颈背狠狠一拳。我的情妇一声不响,便一头伏在自己的双手上。随后,我便匆匆离去。

回到家里,我又发起烧来,而且来势很猛,我不得不重新躺在床上。而且,我的伤口也破裂了,我痛苦万分。岱斯日奈前来看我,我把前后的经过一一讲给他听。他一言不发,默默地听我讲述,然后便在屋里踱来踱去,似一个犹豫不决的人在想主意。他终于在我面前站住了,并发出一阵大笑。  “她是不是你的第一个隋妇?”他这样问我。

“不!”我说,“但是最后一个。”

时近午夜,由于我睡得很不安稳,似在梦中一般我听到一声深沉的叹息。睁开双眼一看,只见我的情妇站在床前,双臂交叉在胸前,就像一个幽灵。我不禁发出一声恐怖的喊叫,以为是自己病中头脑不清产生了幻觉,我匆忙跳下床来逃到房间的另一头去,但她却向我走了过来。“是我。”她说,一下子便把我拦腰抱住,拉了回来。“你要把我怎么样?”我喊道,“快放开我!不然我马上就会把你杀掉。”

“那好,你就杀我吧!”她说,“我背弃了你,我欺骗了你,我下贱,我无耻,但我爱你。没有你,我的日子就过不下去。”

我打量着她,她太美了!只见她浑身颤抖,双眼被爱欲搅得迷茫了,全身激荡着肉欲的波涛,酥胸裸露,双唇火一般红。我一下子便把她抱在怀里。“就算是吧,”我对他说,“但是,在洞察一切的上帝面前,冲着我父亲的在天之灵,我向你发誓,等一会儿我要杀了你,然后再杀掉我自己。”于是我便拿起壁炉上的一把餐刀放在我的枕下。

“拿出勇气来吧,奥克塔夫,”她微笑着对我说,一面紧紧地搂住我,“不要发疯了,来吧,我的孩子,就是那些可怕的事情搞得你痛苦不堪。你还发着烧呢,把这把刀给我。”

看到她想去拿刀子,我便对她说道:“请你听我说,我既不知你是什么样的人,也不晓得你演的是哪出戏,至于我,我可不想演戏。我曾爱过你,像世上所有男人能够爱一个女人那样爱过你,不怕苦痛甚至连死都不怕,而且即使现在,我仍然疯狂地爱着你。你刚才对我说,你也爱我,我很高兴,但是,根据世上应有的圣洁品德来看,如果今晚我是你的情人,那么明天另一个人就不会是你的情人了。上帝面前不说假话,上帝面前不说假话。”我这样重复着,“我不再要你做我的情妇了,因为我恨你之切同爱你之深是一样的分量,上帝面前不说假话,如果你今晚需要我,明天早晨我就要杀掉你。”说着这些,我已完全处于谵妄状态。

听罢,她把外衣向肩上一披,便跑了出去。

当岱斯日奈听到这段插曲后,便对我说:“为什么你不要她?你太挑剔了,那可是个漂亮的女人呀。”

“你在开玩笑吧?”我对他说,“你认为像她这样一个女人,能做我的情妇吗?你认为我就会心甘情愿地和另一个男人共同占有她吗?你是在想,她自己已承认一个男人占有了她,而你为了使我也占有她,就把我曾爱过她的那件事忘掉吗?如果你的爱情是这个样子的话,那你可就真值得可怜了。”

P16-19

序言

读一部名著,特别是世界名著,似乎都有人对读者给予指导,除介绍必要的历史背景外,还要指出该作品暴露了什么,反映了什么,有什么意义和社会价值等等。记得五十年代还经常给中学生和大学生们组织类似的读书报告会,那用心无疑是好的——怕读者出毛病,读到斜路上去。比如《红楼梦》,除了出简写本外,还苦口婆心地给以谆谆教导,使人听起来战战兢兢。但我自己就常常产生疑问:作者真是如你所说的那样想的吗?你指出来的那些意义、那些影响,真是原汁原味吗?如果我的想法、我的感受同你讲的不同,到底是错了,还是对了?因为一部作品,如果它真的能拨动读者的心弦,那发出来的心声,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别,而这种差异是依据读者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个人经历、生活环境,乃至年龄大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外力很难起多大作用。比如被孔子称道的那位“坐怀不乱”的柳下惠,看见糖水,说那“可以养老”,可他的弟弟,那位啸聚山林,身为江洋大盗的盗跖见了,却说糖水可以粘门闩。对同一事物,看法竟会相去如此之远。

因此,一部作品,只要作者笔下的人物感情,他们的喜、怒、哀、乐,同读者的心灵相通,或引起同情,或产生共鸣,或赞成,或反对,或愤怒——作者这一颗火种在读者心灵上发出了闪光,那么,读者的需求满足了,作者的愿望也便达到了。这也是作品在读者群中产生了社会和心理的效应,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如硬要从中引出一个固定模式,叫大家顺着这条路子读下去,那岂非扼杀了读者,也扼杀了作者?而如果一部作品因作者所处的年代、社会背景、他的感受与今天的读者有严重的隔阂,使读者无法理解,引不起心灵的感应,不愿意去读他的作品,那么这部作品便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作为一个译者,对缪塞的这本《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我希望读者不必受外界的影响,用自己的心灵去读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它。在作者向你提供的这块天地中邀游、思索,必会有你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从这一点看,今天的读者是有福的。

然而,为扫除读者在读书时遇到的技术障碍,适当的历史背景介绍仍然是必要的,特别是读那些在时间、空间上离我们中国读者较久远的外国作品。就这部《一个世纪儿的忏悔》而言,倘若对当时的背景不甚了解,便很难理解作者何以在一开始时花大量篇幅,下大力气描写拿破仑时代,描写当时人们对拿破仑又崇拜、又怀念、又有贬词的矛盾心理。这种心理突出表现在第一部,第二章里:“……当时,在欧洲真正有生命者,只有一人。其他芸芸众生只不过是在他的庇荫下苟延残喘而已……”“从来没有比在此人统治下的年代有那么多的不眠之夜,有那么多忧心如焚的母亲站在城楼上翘首遥望,也从没有在人们议论死亡时,有那么多人寂无声息。然而,在人们的心灵上,也从未经历过那么多的喜悦,充满那么多的生机和听到过那么多的军乐声……”那些“南征北战、厮杀疆场的帝国军人们……当他们在自己故土牧场的清泉里打量着自己的身影时,才发现自己已然老态毕露、身残体弱了。于是便想到了他们的儿子,以期在自己撒手尘寰时,能安然合上双眼,便询问自己的儿子安在。这些孩子们在走出校门时再也看不到军刀和甲胄,再也看不到步兵和骑兵了,于是这次该是他们发问了:父亲们安在?人们便回答,现在战争已经结束,恺撒已经死去……”这就是原书序言作者克洛德’鲁瓦先生所指出的,书中一开始便出现的对“大量历史过程的神经质和狂热的描述”。这种心情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心情,在和缪塞同时代的司汤达所写的《红与黑》中也时有表现。

原来在缪塞生活的那个时代,法国正处于一个大动荡时期。十八世纪末,封建制度已极端腐朽,当时的僧侣、贵族同农民、城市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于是1789年巴黎人民起义,占领了巴士底监狱。1792年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封建制度被推翻。这时拿破仑·波拿巴已崭露头角。他率兵南征北战,于r799年发动了雾月政变,组成执政府,并于1804年称帝。这一时期仍然战祸连年。1812年侵俄战争失败(缪塞于1810年12月诞生)。1814年反法联军攻陷巴黎,拿破仑被囚,后又逃回巴黎,建立百日王朝(这一事件在本书中亦有所叙述)。1815年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彻底失败,百日王朝灭亡,波旁王朝复辟。这期间人心浮动,社会矛盾尖锐。巴黎市民再度起义,推翻波旁王朝,由路易一菲利浦执政,这便是七月王朝。但新王朝执行的仍然是镇压工人和民主运动的政策,引起群众不满,终于被推翻,乃建立第二共和国(1848年)。第二共和国虽然取消帝制,但仍无视工人政治和经济上的要求,这便给君主派创造了时机,于是路易.波拿巴于1851年12月发动政变,1852年12月称帝。缪塞于1857年5月在巴黎逝世。因此,他所处的时期,乃是政治上反反复复,政权频频更换,时而帝国,时而共和;军事上战祸连年,人民苦不堪言;思想上人们向往自由,反对战争,但心目中又没有一个完美的偶像,对拿破仑既崇拜又不满。现实生活使人们窒息,尤其是年轻人,正如缪塞在小说中所描写的:“当时,生活在这个已经是残垣断壁的世界上的,是一代忧心忡忡的年轻人。这些孩子,他们每个人便是一滴血,而这每一滴血又是由染红大地的热血所化成……”缪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成书于1836年。当时,他正是个二十六岁的青年,自称“世纪儿”,染上所谓的“世纪病”。这种政治形势,反映在文学领域,浪漫主义就成为文学领域的主要思潮。于是缪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便应运而生。

在这里译者不拟对缪塞的文学生涯及其作品作什么评价,这已超出了这篇前言的范围。再说,缪塞的本质是位诗人,他写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他的戏剧很大部分也是为阅读而写,并非为了舞台演出。《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是他唯一的一部被认为是自传体的长篇小说。但从他生长的时代看,上一世纪的文学作品对他的影响很大。在小说中,他借主人公的口说道:“自少年时代起,我便中了上一世纪所有著作的毒素,我很小便从中吸吮了不信宗教、毫无营养的乳汁。”毫无疑问,与他同时代的许多浪漫主义文学家对他也绝非毫无影响。十九世纪初期,正是浪漫主义文学向上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浪漫主义作家如雨果、拉马丁、维尼、大仲马、司汤达、巴尔扎克、梅里美、乔治’桑等人,大多同缪塞有联系。他同雨果、维尼、圣伯夫、梅里美、司汤达等人尤为熟悉。其间,他于1832年同雨果发生误会断交,十一年后又重新往来。他还同乔治·桑有过一段极不寻常的爱情纠葛,以致世人认为这本《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就是他们俩的爱情故事。书中许多情节,研究家们都能从他和乔治·桑的通信中找到依据。在此前不久问世的《红与黑》(1830年)也被认为有许多情节是作者身世的缩影,可见小说中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也是很正常的。

作为一部文艺作品的普通读者,如果不是因为研究工作的需要,他所关心的是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文学的品位、语言的运用、故事的情节、人物的性格……如果是一篇译文,有的读者还要对译者有所选择。而故事情节是否动人,能否震撼读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起主要作用。法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者拉鲁斯说过:“一部文艺作品,首先应该赏心悦目。”而故事情节又大抵以人物的发展为主线。因此,人物的形象、人物的行动、人物的思想、人物的心理活动在一部文艺作品中都至关重要。一部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是作者用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激情,用自己的灵感写出的。书中的人物使你哭,使你笑,使你动情,使你手不释卷,甚至夜不能寝。能做到这样,作者便是一位称职的作者,可以说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缪塞笔下的奥克塔夫也可以说是这样一个人物。因为读者看的是书中的人物,就与现实中的作者无关了。倘若一位读者一边读着贾宝玉出家当和尚,一边又问曹雪芹何以会贫病交加老死西郊?于连最后被送上断头台,由侯爵的女儿玛蒂尔德捧着那颗头颅,坐在车上送到深山里安葬,何以司汤达便无这种经历?这样问起来,岂不大煞风景?

因此,读《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我们就读奥克塔夫,就读那个使我们冷笑,使我们同情,使我们生气的奥克塔夫;就读那个布丽日特,那个使我们爱,使我们怜,使我们为之落泪的布丽日特,读那个使我们感到害怕,感到吃惊,既冷得怕人又热得怕人的玩世不恭的岱斯日奈,而无须想到他们的原型是谁。

本书的主人公奥克塔夫,其典型的特点就是“双重性”,即主人公自己说的,在他身上,除了他自己以外,还有另一个他。这两个“他”是绝对对立的。他不信上帝,并说自己从未登过教堂的大门,“如果说我有信仰的话,那么,我的那个宗教,它既无仪式,也无偶像,我只信仰一个没有具体形象,无须礼拜,也没有任何启示的上帝”。但就在喊着不信耶稣的同时,他竟立即俯身去吻那个挂在布丽日特胸前的耶稣像,并说:“那些曾经嘲笑他能拯救世人的人们是多么可怜!”他歌颂歌德和拜伦,但立即又对他们大加谴责,说他们心灵“一片空虚”,是“痛苦的巨人”;他刚刚纵声大笑,又立刻痛哭流涕;他厌恶整日耽于声色犬马,放纵不羁,却又沉湎于这种生活;他知道对布丽日特那种病态的嫉妒和无端的猜疑,是一种反常行为,却又无法不去嫉妒,不去猜疑;他既发疯地爱她,却又对她极尽作践之能事,他甚至要求她像妓女对待嫖客一样待他;他刚刚辱骂了她,马上便又匍匐在她脚下向她忏悔……他的这种双重性,非但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在理智上,他自己也十分清楚,说这是“灵魂”和“肉体”的对立。小说中关于“灵魂”同“肉体”的对话,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点。他对布丽日特的嫉妒、猜疑、悔恨的情形,他说成是头脑中“机智”对“良心”的斗争。书中有一段精彩的“机智”同“良心”的对白,可以说反映了他内心深处既矛盾又无奈的心情。

我们读缪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常常有读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作家如郁达夫、巴金、郭沫若等人的作品,甚至有时也有读鲁迅的《伤逝》和茅盾的某些作品那样的感觉。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那些青年,他们神经质、敏感、痛苦、不满又无能为力。奥克塔夫也是如此,一种虚幻的绝望、一种无能为力的渺小感,在他高傲的心灵上经常回荡,使他无法有一时的安静。“我们是被一种何等强烈的大力所左右啊!那些表现得四平八稳的高傲的幽灵们,那些所谓的慎重和意志,又变成了什么?所谓力量本身,乃是世界的主宰者,是人们为生存而战斗的一把利剑。我们狂怒地挥舞着它,意在抵御威胁着我们的那种打击,然而却是枉然,一只看不见的手拨开了剑锋,于是我们进行的这一场努力拼杀,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只能使我们跌得更远。”于是他有时又看破红尘了,超然物外了,尽管他的肉体在现实中,他的精神却生活在天上,俯瞰着这个世界:“到底是谁在天上俯视?谁看到人世间这么多的苦恼而感到开心?到底是谁……欣赏人间这种生生死死,永远交替而无穷尽的景象?才看到大兴土木,转瞬便荒草丛生;才看到安家立业,转瞬间又遭雷火焚烧;才看到孩子能够行走了,死神便马上大喊‘好了,停下来’;才看到哭泣,马上泪水便干了;才看到谈情说爱,转眼便已皱纹满面;才看到祈祷,看到跪拜,看到哀求,看到伸出无告的双臂,却见地里的庄稼并未多收一粒粮食!”你看,这岂不是像《红楼梦》里的“好了歌”和它的解释吗?

幸好,我们这个奥克塔夫终于明白了,忏悔了。他的生活表面上如一潭静水,看起来只是一个青年同一个年轻寡妇的爱情纠葛,但他的内心却如汪洋大海,不时翻滚着惊涛骇浪。要分析这个人物,需静下心来写一篇长文,绝非这一篇前言所能完成。而对奥克塔夫这一鳞半爪的议论,也只是译者自己的偏颇之见。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这部《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在哪些方面拨动了读者的心弦,那还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去回味。而这种体会、这种回味,是心灵的,是情感的,而无须是冷静的。因为一首诗、一篇美文、一部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或如深谷幽兰,或如大海波涛,你尽可以用情感,用心灵去体味,一旦投入了过多的冷静,便没有了诗,也没有了浪漫文学。因为只有从心灵中进发出来的火花才是最真实,也是最美丽的。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常常搁笔叹息,惊叹作者文笔之优美,感情之恣肆,二十余万字的长篇,文采斐然,光彩照人。苦于译者功力不够,无法尽情表达,亦一恨事。

缪塞是一位诗人,情感奔放之外,于文字亦非常讲究。本书始印是分卷本。1840年重印时合为一本,作者又重阅一遍,作了大量的删节。重印时原编者认为删去的部分“常常是充满了生气,充满了活力,而且极富说服力”,因此,编者仍把作者删去的部分保留下来,加上方括号,以示区别,以供读者了解和评价。

译者认为这一处理是好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作品的严肃性,对字、词、句的推敲,对内容的取舍,还可看出作者的思想脉络,这不但对研究家有好处,就是对读者亦不无裨益。即使从篇章的结构上看,亦显得匀称些,如第一部,第一章,经作者一删,只剩下不到三百字,独立成章固无不可,但与同有的一章竟达近万字相比,似乎不太平衡,更何况第一章中被删去部分,从内容看,保留下来,自有它的研究价值。因此,译者便把这些原封不动地译出,用“[]”以示区别。

此外,原书前面有克洛德·鲁瓦先生的一篇序言,后面附有缪塞生平和创作年表,这次也一并译出,同时译者对某些有关史料也加了一些必要的注释。从以上这些看,本书虽属重译,但从整体来看,还是较为完整的一个译本。

书评(媒体评论)

在文学领域里……缪塞占据了激情和令人眩晕的狂欢。

——【法】圣伯夫

缪塞身上有着某种高尚的东西。

——[荷兰】凡·高

缪塞——这个年轻的生命永远也不会凋谢,尽管他为使自己生命枯竭,为使自己毁灭,多方摧残自己,但他还是和我们心灵相通,正像人走过来微笑着伸出手,拍拍你的肩膀那样。他为了不掉眼泪而自我嘲笑,为使自己不致麻木不仁而自寻开心,为不落入陷阱而展翅飞翔……我们并非永生者,他却是“永生”的缪塞。

——【法】克洛德·鲁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外国文学名著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缪塞
译者 王殿忠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43418
开本 16开
页数 2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8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44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