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倾诉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一个单一主义的政权下,人们对于自身历史的记忆被切断了。但在这个星球的边缘,人们仍以“倾诉”的方式传承着这些记忆,于是,一场对人性的伟大拯救从找寻被遗忘的记忆开始了……

本书是一部姗姗来迟的经典之著。厄休拉·勒奎恩在将自己纯粹的讲述者的天赋发挥到极致的同时,还融入了睿智且饱含热情的心灵,外加以一名真正哲学家才具备的才智,不断地质疑人们旧有的荒谬的观念。在她的故事中,厄休拉创造了一种未来的社会人类学。

内容推荐

星际组织埃库盟的观察员萨蒂被派往一个由笃信唯物主义政府掌权的阿卡星。那里的专制政府禁绝了所有旧有的风俗与信仰。萨蒂获得了官方的允许,离开首都,顺着河流来到了乡村地带,打算找寻这些在城里早已失落的旧时的文化。在探询阿卡星被禁历史的遗迹中,她渐渐了解并喜欢上了身边的阿卡星人,开始明白他们独特的宗教——诉真道。最终,她加入了他们的朝圣之旅,到达远处雪山深处之中的最后一块圣地。

试读章节

1

当萨蒂在白日里梦到在地球上时,她总是回到了村落里。若是碰到夜晚,就忆到了佩尔(Pale)。

黄铜的铜黄色,姜黄粉的明黄色,与藏红花同煮的米饭的金黄色,万寿菊的桔黄色,日落时分田地上空尘土飞扬引起的暗橙色阴霾,散沫花的鲜红色,西番莲花的大红色,干结血迹的暗红色,泥巴的深红色:白日里的阳光有如此多彩的颜色。飘来一阵阿魏胶的气味。舅妈站在走廊上,说着莫蒂母亲的闲话,唠叨个没完。哈里舅父的深色手掌静静地放在一张白色的书页上。格纳许睁着一对小猪似的眼睛,友善极了。一根火柴燃起,冒出一股灰白色的烟气,缭绕而升:最初是刺鼻气味,然后烟气映现眼前,最后消散走了。她漫步于街头巷角,进食用餐,从仿真影像(neareals)对感官的狂轰滥炸之下稍得片刻的安歇。在另一个太阳之下,在白日里,萨蒂必须得身临其境去感受那些仿真影像。诸多气味、瞥见的情景、种种回声,它们此时在萨蒂的脑中漂浮闪烁。

但是在任何一个世界,夜晚都是类同的。日光的消逝处处都一样。在夜色里,她身处佩尔。不是在梦里,从来就不是在梦里。她很清醒,尚未入睡,或是刚从梦中醒觉,心神扰动,焦虑不安,再也无法重回梦乡。一幕场景将会开启序幕,它既不甜蜜也不愉快,只会让萨蒂完完整整地回想起某个地方、某段时候;并且回忆只要一开场,萨蒂就没法让它停下。她不得不遍历一遍回忆,直至往事放她走。兴许这是某种惩罚,就像是但丁笔下的地狱中的恋人们受到的惩处,为的是让她能牢记住快乐的时光。可那些恋人是幸运的,他们共同记忆着那份快乐。

雨下了。在温哥华的雨丝中度过的首个冬季,天空就像是层铅色的房顶,重重压在楼宇的顶端上,还要碾平城市身后黑沉沉的庞大山峦。在海湾,雨水汹涌,灰色的水面南边,底下静躺着旧日里的温哥华城,它在很早以前被上升的海水给淹没了。黑色的冰凌砸落在闪闪发亮的柏油街道上。狂风,这阵风让她像条狗一般地呜咽,感到怯惧,浑身颤抖,显露出担惊受怕的表情。风势非常地强劲、疯狂,这阵刺骨寒风来自北极圈,冰凌嗅起来有股北极熊的气息。冰水径直渗进萨蒂穿着的薄外套,不过她的长统靴很暖和。又粗大又难看的黑色塑胶靴在水沟里溅起雪水,她不久就会到家了。这让你觉得安全——外面是凛冽的严寒。人们匆匆行过,不愿烦扰彼此,他们所有的憎恶和喜好都已冻结。萨蒂喜欢北方,喜欢严寒,喜欢雨水,还喜欢这座美丽而又忧郁的城市。

舅妈在这儿看上去如此的渺小,就像只小小的蝴蝶。一件红橙相间的棉织纱丽,在昆虫般细的手腕脚腕上佩戴着细黄铜镯子。尽管这里住着许多印度人和印度裔加拿大人,有着许多的邻居,舅妈在他们中间看上去仍然渺小,格格不入,处错了位置。她的笑容别具异国风味,显得卑微。舅妈必须要始终穿着鞋袜。只有当她准备好上床睡觉时,她的双脚才会再次露面。以前在村落里,这位伟大人物的棕色小脚和她的双手双眼一样,永远是她身体可见到的一部分。在这里,她的双脚被包裹在皮套子里,与寒冷隔绝。所以,她不再走多少路,不再满屋子乱转,不再在厨房里忙活。她坐在前厅里的暖气设备旁,裹在一条浅色的旧编织羊毛毯里面,就像是一只蝴蝶重回到茧壳里面。离逝,她每时每刻都在离逝,只不过不是通过步行的方式。

舅妈的膝头和双臂曾经是萨蒂的港湾。萨蒂发觉,比起舅妈来,父母亲如今变得更容易了解了。最近十五年以来,她对于父母亲一点儿都不了解。了解她的父母双亲是件快乐的事。她的母亲天生聪慧,而她的父亲腼腆害羞,在表达爱慕之情方面显得笨拙极了。萨蒂一方面和他们像成年人那般交谈,一方面知道自己就像个孩童,被无理由地溺爱——这很容易令人开怀。他们会谈及每件事情,他们熟悉起彼此。当舅妈萎缩下去,她扑翅着,轻盈曲折地回到了村落,回到了哈里舅父的坟墓,看上去一点也不像要去别的地方。

春天到来,恐惧也来了。日光重回北方的土地,光照长久,光线像青少年般苍白,四射的银色阳光投下暗影。附近街区的次干道两旁,低矮的粉色李树棵棵鲜花绽放。宗父们(fathers)公开宣称《北京条约》与独一命运论相抵触,必须要废除。宗父们还说,佩尔区将会被开启,他们的人民将被允许接受圣光,他们的学校将把异教徒清除干净,消除异信仰的错误以及信仰的偏离。死守原罪者会受到再教育。

母亲每天都呆在链接办事处(link office)里,很晚才带着疲态回到家中。她说,这是他们的最后一击;假如他们成功了,我们就无处可去,只得钻进地下了。

到三月末,一队来自神主(Host of God)的飞机从科罗拉多州起飞,飞抵华盛顿特区上空,轰炸了那里的国会图书馆。飞机一架接着一架,在四小时的狂轰滥炸下,数世纪的历史变作虚无,几百万本书籍化为灰烬。华盛顿并不是佩尔区,可是图书馆那座美观的旧式建筑,尽管常常大门关闭锁紧,处于警卫之下,却从未受到攻击;它已经熬过了所有困顿战伐及崩溃变革的年代,直至这一回。大清洗的时刻到了。神主的总司令在行动进行时公布了这次轰炸,称其为教育性行动。唯有一真理、一圣书,此外所有其他言论、其他书籍皆为邪恶,皆是谬误。它们是污秽之物。“让圣神之光照耀大地!”当飞行员们返回科罗拉多州基地的教堂时,他们大声喊道。这些飞行员身着雪白的军服,戴着面罩,蒙住面容,对着摄像机大喊。人群听得心醉神迷,摇摆身体,众声吟唱:“扫净一切的不洁物,让圣神之光照耀大地!”

但是,去年从海茵星球(Hain)来到这儿的新任使节达祖尔正在与宗父们商谈。他们让达祖尔进入了圣所(Sanctum)。在网络和圣剑系统上有达祖尔的仿真影像、全息影像、二维照片。看上去,神主的总司令并没有从宗父处收到摧毁华盛顿的国会图书馆的命令。当然,这不是总司令的错误。宗父们从不犯错。是飞行员们过度的狂热,他们的行动未获授权。从圣所里传来指示:必须惩罚飞行员们。他们被当着人群民众和摄像机的面带走,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卸下武器,剥去雪白的军服。他们的面罩被取下,他们的脸孔遭到曝光。他们在羞辱下被带走,去接受再教育。

所有这些都摆在了网上,可是萨蒂不用进入就能看到它。父亲已经断开了虚拟现实感受端(vrproprios)。圣剑系统上也尽是这些内容。此外,上面还充斥着有关新任使节的报道。人们说道,达祖尔是名地球人,就出生在这个圣神沐泽下的地球上。达祖尔熟悉地球人的程度,没有一位异星人比得上。这名来自群星的男子跪倒在宗父们的脚下,讨论起圣神法庭和埃库盟的和平计划的实施。

“俊俏的小伙,”母亲瞥着屏幕,评价道,“他是谁?一个白人?”

“肯定是这样。”父亲说。

“他从哪个地方来的?”

可是没有一个人知道。冰岛?爱尔兰?西伯利亚?每个人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他们都同意一点:达祖尔离开了地球,到海茵星球上学习。他很快就获得了担任观察员(observer)的资格,接着成了一名调研员(mobile)然后被派遣回家乡;头一位来到地球的地球人裔使节(Envoy)。

“他离开了整整一个世纪”,母亲说,“那时候单一主义者(Unists)还没有占领东亚和欧洲。他们在西亚也还还没这么大的影响。他肯定会发现,他的世界完全改变了。”

幸运的人,萨蒂心里寻思着。哦,真是个幸运的家伙!他远走他乡,来到海茵星球,在维城(Ve)的学校里学习。在那里,一切都与圣神和仇恨毫不搭界,那里的人们有着百万年的历史,他们完全了解世道!

在那一日夜晚,萨蒂告知父母亲,她想要到培训学校进修,再设法获得进入埃库盟学院的资格。她提心吊胆地告诉他们,却发现父母没有沮丧,甚至丝毫不吃惊。“目前看来,这是个不错的逃避现实世界的方法。”母亲说。

父母亲是如此的沉静和赞成她的想法,萨蒂心想道:难道他们没有意识到么?假如我获取资格,被遣往某个异星世界,他们就永世再见不到我了?五十年,一百年,几百年,太空中的往返旅程从来不会变少,通常只会增多。他们难道不关心么?唯有等到那晚夜深时,萨蒂注视到餐桌边她父亲的身影:丰满的嘴唇、鹰钩鼻、初现灰色的头发、严峻而又脆弱的面容。直到那时,她才发觉到,如果自己被派往另个世界,她也永远没法再见到双亲了。父母亲在自己之前,就已想到这些。短暂的停留,长久的分离,这就是萨蒂和父母亲曾拥有过的一切。该好好利用剩下的时光。

“吃饭,舅妈。”母亲说道,但是舅妈仅仅用她那几根细得像蚂蚁触角的手指碰了下她那份馕,没有拿起它。

“没有人能用这样的面粉烤制出好吃的馕。”舅妈评说道,她在为烤制馕的人开脱责任。

“住在村落时,你被惯坏了,”母亲揶揄着她,“这是随便哪个人在加拿大能吃到的最好吃的馕了。最好的稻草秆,最好的石膏屑。”

“就是,我被惯坏了。”舅妈答道,笑容仿佛来自一个遥远的国度。

P1-7

后记

对本书作者厄休拉·K.勒奎恩的了解,读者多半是从其星云、雨果双奖作品《黑暗的左手》(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开始的。勒奎恩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阿尔弗雷德·L.克劳博(1876—1960)是美国的一位著名人类学家,母亲狄德丽·克劳博·奎因是一名心理学家,后来改从写作。勒奎恩自己在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接受了教育,并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了文学硕士学位,主攻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1953年,勒奎恩嫁给了历史学家查尔斯·A.勒奎恩,他们一共生育了两女一男,三个孩子。

虽然一提到勒奎恩的大名,中外读者都会想到她是一名科幻奇幻作家,可她同时还是一位传播东方文化到西方世界的使者。她将老子的《道德经》译成英文,并加以细致的点评,令广大的西方读者也可以一览中华道家经典的风貌。由这点看,称勒奎恩为“美国的于丹”,一点也不为过。

而谈到厄休拉·勒奎恩的科幻奇幻创作,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地海”和“海茵”两大系列了。地海系列作为一个主要面向青少年读者的奇幻小说系列,为勒奎恩赢得了大量的读者,出版于1972年的《彼岸》(The Farthest Shore)更是赢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殊荣。

而在本书所属的海茵系列中,勒奎恩创造了一个松散的星际组织“埃库盟”(Ekumen),不同于艾萨克·阿西莫夫笔下的“银河帝国”或者洛伊斯·比约德的“迈尔斯”系列中形形色色的太空国家,埃库盟完全不是一个以统治为目的的组织,而是由组织成员秉承“知识的自由交换”等原则,进行信息情报的沟通,相互通商,力求对各自的文化增进了解。海茵系列小说中的观察者往往是埃库盟向遥远星球派出的使节,在描述使节遭遇到的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的同时,折射出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譬如在《黑暗的左手》中,勒奎恩描写了异星球的一种雌雄同体的种族,提出了“性别认同”的问题,考虑到创作的年代(1969年),也就不难看出作品对女权主义思想的支持与赞同。

而《倾诉》作为海茵系列中的第九部长篇作品,出版于2000年,获得了次年的“努力”科幻文学奖(Endeavour Award,设立于1999年,以著名航海家詹姆斯·库克船长的舰只名“努力号”冠名)。

译者才疏学浅,难免有曲解作者本意、译文失当之处,还望读者不吝指正。假使译文能让阅读者思考,令思想家阅读,那么译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书评(媒体评论)

勒奎恩的这部新作印证了外界对她的诸多赞誉:她是一名行文瑰丽的文学大师,她的作品句句饱含诗意,她的著作让阅读者沉思,令思想家阅读。小说雅致而略带伤感,情节丰富而又显凝练……让每一位读者为之所动。没有主流畅销书快捷的行文节奏,不失古典小说优雅而含蓄的叙事风格。

——简·尤伦 Jane Yolen,《石南玫瑰》作者,“创神奇幻文学奖”得主

厄休拉·勒奎恩的小说与技术型的科幻著作(那些走科学路线的科幻小说)相比,能让读者感受到另类的震撼,因为她的关注点在于人类社会本身。

——埃克哈德·克努尔 Ekkehard Kn·rer,德国知名媒体评论家

《倾诉》是一部姗姗来迟的经典之著。厄休拉·勒奎恩在将自己纯粹的讲述者的天赋发挥到极致的同时,还融入了睿智且饱含热情的心灵,外加以一名真正哲学家才具备的才智,不断地质疑人们旧有的荒谬的观念。在她的故事中,厄休拉创造了一种未来的社会人类学。

——彼得·毕格尔 Peter Beagle,《最后的独角兽》作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倾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厄休拉·勒奎恩
译者 姚人杰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52974
开本 32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3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7.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4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