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青少版)/世界文学经典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马克·吐温编著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姊妹篇。故事发生在19世纪30——40年代的美国密西西比河中下游地区,由小说中的主人公哈克贝里·费恩自叙。 哈克和小伙伴汤姆在历险中发现了盗贼藏在洞中的钱袋,两人平分,各得6000美元。法官撒切尔先生受托拿这笔钱去放利,两个孩子每天可得利一美元。哈克没有母亲,父亲又是个酒徒加无赖。因此,他从小无人管束,厌恶“文明”和“礼法”,是个抽烟、诅咒、整天在外晃荡的“野孩子”,但却天真无邪、正直善良。

内容推荐

白人少年哈克贝利聪明善良、正直无私,在被父亲关在小木屋里之后伪造自杀假象,用一只木筏逃走;黑人吉姆因不堪忍受繁重的劳作,希冀逃出美国南方蓄奴区,两个人在密西西比河上度过了一段既自由自在、又充满历险的生活。《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全面展示了马克·吐温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和幽默大师的创作天才,作品成功地将生活真实与美好的浪漫理想糅合起来,将叙事与沿岸的自然景物、日常生活风貌融为一体,真切翔实、具体可感。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曾说:全部的美国文学起源于马克·吐温的一本叫做《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书……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称此书开创了英美文学的新风,是英语的新发现,并指出哈克贝利这一形象是永恒的,堪与奥德修斯、浮士德、堂吉诃德、唐璜、哈姆雷特等相媲美。

试读章节

1

我叫哈克贝里·费恩。要是你没读过那本《汤姆·索耶历险记》,也许不知道我是什么人。那本书是马克·吐温写的,他说的大多都是真人真事。有些事带着一点虚构,但大部分都是真的。这没关系,谁一生中没撒过一两次谎呢,何况要编故事!每个人总得干那么一两回吧,除了像波莉姨妈,或者那个寡妇,也许还有玛丽。波莉姨妈,她是汤姆的姨妈,还有玛丽和寡妇道格拉斯,她们都是那本书里的人物。那本书里讲的大多数是真事,就是有点儿夸张,我刚刚说过了。

在那本书里,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我和汤姆找到了强盗藏在山洞里的钱,这笔钱让我们发了财。我们各分到六千块钱——全是金币。那么多钱堆在一起,看起来真是吓人呢。

撒切尔法官把这笔钱拿去放贷,赚取利息,这样我们每人每天都能拿得到一块钱的利息,一年下来——我的天!钱多得简直叫人不知该怎么花。

那位寡妇道格拉斯把我当她的亲儿子看待,说是要让我知书达礼,做个有教养的人。可是那寡妇却要我按她的要求守规矩,讲体面,这样成天闷在屋子里过日子真难受!所以,等我实在受不了时,就偷着溜出去了。穿上我那身破烂衣裳,钻进空糖桶里呆着,真是自由自在啊!

可是就在这时候,汤姆·索耶把我找到了,说他要组建一个“强盗帮”,如果我肯回到寡妇那儿去做个体面的人,就可以让我参加。

这样,我就只好又回去了。

寡妇为我大哭了一场,说我是个可怜的“迷途羔羊”,接着还说了一些别的名词,但都没有什么恶意。她又让我换上了那些新衣服,弄得我简直没办法,只是一个劲儿地出汗,觉得浑身上下别扭。

行啦,从此以后,老一套又开始了。寡妇一摇吃晚饭的铃,你就得准时过来。坐上了桌子你也不能马上就吃饭,还得等她埋下头对着一桌饭菜“嘟囔”一番,那叫作“谢饭祷告”。

吃完晚饭,她就拿出《圣经》来,给我讲摩西的故事。《圣经》上说,耶稣的祖先以色列人因闹饥荒,逃到埃及。后来埃及王下令杀死所有以色列婴儿,摩西的母亲在他生下来不久,把他放在一个纸莎草箱子里,藏在河边芦苇丛里……说实话,我很想马上就搞清楚摩西是谁,可是她却总是一点一点地讲述出来,结果是:摩西老早就死掉了。于是我就没多大兴趣去理会什么摩西了,我才不管什么死人的事呢。

一会儿,我想抽烟,就请寡妇准许我抽。但是她不同意。她说抽烟是坏习惯,也不卫生,叫我彻底改掉这个坏毛病。有些人就是这样,对某件事还没搞清楚,就去表示反对。你看,就拿摩西来说吧,原本和她非亲非故,还是个老早就死翘翘了的死人,对谁都没有用处了,可她偏还要为他瞎操心。可是明明对我有好处的事情,她却故意找茬儿反对!

她的姐姐沃森小姐,是个瘦瘦的老姑娘,戴着眼镜,刚搬过来和她一起住,这会儿也拿出一本识字课本来烦我,逼着我拼写。把我折腾了一个多钟头,那寡妇才叫她放松一下。接着又弄了一个钟头,无聊透顶,搞得我坐立不安,实在忍受不下去了。

沃森小姐老说什么“哈克贝里,别把脚跷在那上面”,“哈克贝里,别弄得嘎吱嘎吱响——坐直来”;一会儿又说,“哈克贝里,不要像那样伸懒腰、打哈欠,你怎么就不能学点儿规矩呢?”你说她烦人不烦人!她还把“天堂”的整个情形给我描述了一番。她说,所有的人在那儿弹着竖琴,唱着歌,整天到处转悠,永远永远这样下去。得啦,我可看不出,她要“教导”我去的地方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下定决心,不去作那种努力。不过我从来没公开这么说过,因为那样只会给自己惹麻烦,没有什么好处。我问她,汤姆·索耶能不能上那儿去,她说,那还差得远着呢。我听了这话很高兴,因为我就想和汤姆呆在一起。

沃森小姐老是跟我过不去,真是烦死人了。好在终于到了她们又把那些黑人奴仆叫进来作祷告的时候,随后各人都去睡觉了。我拿了一根蜡烛,上楼到我的房间里去。然后我坐进一把靠窗户的椅子里,尽量去想一些开心的事。可是,很奇怪,我开心不起来,觉着无聊极了,真想一下子死掉了拉倒。星星在眨眼,树叶沙沙响,我听见远远的地方好像还有只猫头鹰,叫声就像在为死去的人哀鸣;还有一只蚊母鸟和一条狗,似乎也在为某个要死的人哭嚎一样;风儿想跟我说点悄悄话,可我又听不明白它在说什么,弄得我浑身直打冷颤。于是我只好远远地听着树林里头有那种鬼叫鬼叫的声音……

我给这些鬼声音弄得郁闷不乐,又害怕又伤心,好想有个伴儿。不一会儿,一只蜘蛛爬到了我的肩膀上,我用手指头把它弹掉,正掉在蜡烛上,还没来得及动一下它就给烧焦了。这显然不是个好兆头,也许会给我带来什么噩运。我更加害怕了,差点儿把衣服抖掉了。

我站起来,在原地转了三圈,每转一圈就在胸前画一次十字,然后用小细绳把一绺头发扎起来,我听说这样做可以“避邪”。整幢房子死一般地沉寂,不知道过了多长的时间,我听到镇子上的大钟“当——当——当——”敲了十二下,然后,一切又全都安静下来了,比先前更加寂静。不一会儿,我听见黑魃魃的树林里有一根树枝给折断了,似乎那里有什么东西在活动。“咪呦!咪呦!”好像有什么在叫唤。我仔细一听,兴奋得马上就小声回应过去:“咪呦!咪呦!”然后吹灭了蜡烛,从窗户里溜到了棚屋上,再从那儿溜到地下,钻进了树林子。没错,汤姆·索耶正在那儿等着我呢。

P1-4

序言

据说,1835年11月30日,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畔的那个名叫汉尼伯(Hannibal)的小镇上出生时,天上突然出现了哈雷彗星。我们都知道,哈雷彗星每隔七十五年才会出现一次。马克·吐温长大后,很希望在自己离开这个世界之前,还能再见到一次哈雷彗星。果真,1910年4月21日,一个春天的午后,在马克·吐温临终时,他的愿望奇迹般地实现了!这一年他也正好七十五岁。他不仅亲眼看到了生命中第二次从天空中闪过的哈雷彗星,他自己从此也作为人类文学天空里的一颗耀眼的巨星,一旦升起,便闪烁着恒久不灭的灼灼光华。

马克·吐温出生时,汉尼伯还只是密苏里州一个处于荒原边陲的、不到两千人口的小镇,小得就像密西西比河边的一颗钮扣。马克·吐温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他像自己笔下的哈克贝里·费恩和汤姆·索亚一样,成了小镇上和密西西比河湾的顽童。据他的母亲回忆,吐温小时候比他的几个哥哥要活泼和调皮得多,他不爱上学,经常逃学到附近的密西西比河边游玩。那时他还常常在河边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似乎是在观察这条流经家乡的大河两岸上的一切:神秘的岛屿,茂密的树林,缓慢浮动的木筏,还有静静流淌、永不停息的河水。

马克·吐温十二岁时,在小镇上当法官的父亲去世了,从此他就彻底离开了自己所讨厌的学校。他辍学回家,成了到处流浪的野孩子。他先后做过报童、排字工、学徒工、密西西比河上的水手等。少年时代的贫穷和流浪生活,成了马克·吐温日后的广阔而悲凉的文学生涯的摇篮。

有一天下午,他在大街上闲逛时,捡到了一张被风刮起的废纸。这件事,对他后来的文学生涯具有重大的意义。这张纸是一册历史书上掉下来的一页,上面讲的是十五世纪初期,法国一位巾帼英雄琼达克在鲁昂森林里被捕的情景。女英雄的不幸,深深触动了少年马克·吐温的心灵。琼达克是什么人?他不知道,也从未听老师讲过她的故事,但是他非常敬佩这位女英雄。此后,他开始寻找所有有关这位女英雄的书,在阅读的同时,也渐渐有了自己动手写作的想法……一位被誉为“美国文学之父”的伟大作家,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文学萌芽期。

许多人都知道“马克·吐温”这个笔名的来历。马克·吐温原名叫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和领航员的那些日子里,曾经立过一个志向:“以船员终其身,愿死在机轮旁。”在那个时期,他饱览了密西西比河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为后来成为作家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当时,轮船在密西西比河上航行时,通常以十二英尺的水深较为安全。当水手们喊出“两倍六英尺水深”即“Mark Twain”时,处于高度警觉的舵手,就有了安全感,可以放心驾驶了。这段生活留给了马克·吐温深刻的印象,当他开始了写作,要离开他所热爱的领航员工作时,为了纪念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他就选用了水手们常喊的“Mark Twain!”这句话,作为了自己的笔名。

马克·吐温一生中创作了二十多部作品,其中以他小时候的经历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最为脍炙人口,如今已经作为不朽的文学名著,在世界文学宝库里放射着独特的光彩。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和《汤姆·索耶历险记》在人物情节上是互相关联的。在《汤姆·索耶历险记》里,汤姆和哈克找到了强盗藏在山洞里的钱,每人分到了六千块金元,后来撒切尔法官给他们拿去放了高利贷。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里,原来扮演汤姆“随从”角色的次要人物哈克,变成了全书的主角a

哈克是当时美国社会里被认为没有教养的“野孩子”,他的父亲是一个无赖和酒鬼,抛下儿子在外面游荡和鬼混。哈克被道格拉斯寡妇收养着。这个,寡妇教哈克讲究“规矩”和“体面”,一心想把这个野孩子改变成一个“模范儿童”和明天的“上等人物”。可是哈克却忍受不了这种“教化”。后来,他的酒鬼父亲又跑来跟他纠缠,要他的钱,甚至把他关在树林的木屋里。哈克最终想办法逃了出来。在一个小岛上,他遇到了黑奴吉姆。

吉姆是因为女主人准备把他出卖给南部的一个庄园主而逃亡出来的。他们两个人一会儿乘着划子,一会儿坐着木排,日夜漂流在古老的密西西比河上,开始过着在他们看来是自由和快乐的生活。然而,那个女主人并没有放过吉姆,她悬赏捉拿了他。哈克和哈克的朋友汤姆尽管想了许多办法帮助吉姆,吉姆还是无法脱险。直到最后,女主人死了,吉姆才算获得了人身自由。

在这部、小说里,通过哈克的叙述,我们看到了当时密西西比流域贫困、衰落、凄凉的市镇与村落,看到了种族歧视、贫富不均等形形色色的事件和美国社会生活现状。

马克·吐温一向是以幽默和讽刺的风格著称于世的,但他认为,“为幽默而幽默是不可能经久的”,所以他的幽默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他的创作目的是教育和批判。《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这部作品里,也充满了幽默和讽刺,例如写“公爵”和“国王”这两个骗子的一系列行骗故事,就极尽夸张和讽刺的笔墨。而整个作品里也贯穿着一种强烈的感情,那就是对黑人命运真挚的同情与关切。他希望通过对种族歧视的讽刺、揭露和批判,最终改变黑人的命运。

吐温是一位叙述故事、营造气氛的高手。他在小说里仍然以前工业化的“自然”美国为背景,缓缓地把触角伸向了远处,让读者一步步进入了暴力、歧视、谋杀、贪欲的矛盾之中,看到了冷酷和黑暗的美国现实社会。  吐温的一生,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竞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以及丑恶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

马克·吐温因此成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海明威曾说,美国文学是从马克·吐温开始的。马克·吐温也是美国人心中最自然、最纯真的偶像。史学家和吐温研究家认为,马克·吐温既是一个正统的喜剧家,又是一个有喜剧性的悲观主义者;既是纯真的作家,又是黑暗的探索者;在文化上他既保守,也激进。配有大量注释的多卷牛津版《马克·吐温全集》所展示的作品内容的巨大跨度,让人感到他是世界上最多产、也是关注问题最广泛的作家之一。因为他毕生坚持采用美国的语言、美国的主题来创造富有美国精神的文学,他被后人誉为“美国文学之父”和“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青少版)/世界文学经典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马克·吐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65122
开本 16开
页数 2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2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84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26
154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