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红军
内容
编辑推荐

  一部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中国红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著作;一部气势宏大、观点新颖、思辩性强、震撼人心的力作;大型文献记录片《中国工农红军》总撰稿陈伙成倾力奉献!本书讲述中国红军从草创到发展壮大的历史事实,采取形象记录,跌宕起伏,险象环生,惊心动魄,丰富多彩。既注重思想性、学术性,又别开生面,既不失严肃,又很活泼,努力增强其可读性,以更适合于广大普通读者。

内容推荐

中国红军十年历史,大体说前期是各部的建立和人民军队建设,中期是各战略区大规模反“围剿”和全军实现初步正规化建设,后期是主力完成长征任务全军向抗日战争转变。群雄并起,各自奋战,跌宕起伏,险象环生,惊心动魄,丰富多彩。本书追求的是真实形象记录、重点描绘、以人为本、思辨诠释的写法,采取形象记录,力图将历史图像化、故事化,以增强读史的趣味性。力求简明不乏大气,层高也有细微,有详有略,不能有漏,言之有理有据,不能信口开河。

目录

01 军旗升起——在腥风血雨红诞生

02 星火燎原——在农村根据地成长

03 铸就军魂——打造新型人民军队

04 打破“围剿”——在战斗中发展

05 红星照耀——与红色中华共荣

06 遭受挫折——陷入“左”倾错误的危害

07 开始长征——被迫踏上万水千山

08 偏师崛起——三军耸立新局面

09 走出为难——奠基西北大本营

10 三军会师——胜利完成长征任务

11 别样英雄——孤军苦斗在敌后

12 走向抗战——改名易帜赴国难

后记

试读章节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代服饰,记录着我们的人民军队的清贫与荣光,折射着祖国的沧桑和辉煌。

它告诉人们:我们的军队,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生死相依,荣辱与共。

排在前列的布衣芒履,是中国红军时代。

军帽上的红星,是中国红军的象征。

70多年前,曾经有一位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记者,走进中国红军探密,在耳闻目睹了中国红军的风采后,写了一部叫《红星照耀中国》的书,流传于黑暗的中国,风靡于想了解中国的世界。

于是,红星给了黑暗里的中国人以光明的希望,也让关注中国的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坚强的脊梁。它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外国人,去为国家、为民族、为正义而战斗。

红星何以会如此耀眼?何以有如此强大的感召力?

让我们沿着中国红军的历程,去感触前人在祖国屈辱与苦难中的奋发,去领略他们背负着民族希望的图强。

红军,不是中国特有的。早在中国红军之前,世界上已有了苏联红军。

北欧波罗的海南岸的彼得格勒,是世界上第一支红军的发祥地。

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了彼得格勒的一部分工人和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水兵起义,一举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苏维埃是它政权体制的权力机关,意思是“会议”或“代表会议”,全称为“工农兵苏维埃”。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这一天,是俄历10月25日,故史称这次革命为“十月革命”。第二年,起义的武装骨干组成了国家武装力量——红军。

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的影响下,乌克兰、白俄罗斯也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也建立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这四国团结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武装力量统称为“苏联红军”。同时,列宁领导建立“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

此前,即1921年7月,在十月革命影响下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依革命思想体系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这种因缘,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后来建立军队和政权时,自然地引进带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色彩的“红军”与“苏维埃”等名称。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有了苏联红军,就自然而然地有了中国红军:也不是说中国红军是在苏联红军建立的直接影响下建立的。

从有了苏联红军到有中国红军,中国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大革命,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次严重失败的惨痛教训。这场大革命,客观上为中国红军的建立做了必要的准备;这次惨痛教训,促使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国红军。

中国共产党创建红军,与中国国民党有着直接和重大关系。

毛泽东在后来谈到中国共产党的战争史时,曾经说在对军队和战争重要性的认识问题上,中国国民党缔造者孙中山、孙中山之后的国民党领袖蒋介石,是中国共产党的先生。

先生者,老师也。孙中山邀请中国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合作组织新制度军队,进行旨在推翻军阀政府的革命战争,使中国共产党进入早期的军事实践,客观上为党创建中国红军做了必要的准备。蒋介石则用军队的极端重要性,让中国共产党人懂得了军队的极端重要性,迫使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国红军。

老师也并不与生俱来就先知先觉。

孙中山在军队和政权的关系问题上,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认识过程。

你留意过孙中山的标准像吗?  你看出他的眼神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是不是深邃、刚毅,又略带忧郁?

这忧郁,也许就是他革命几十年,特别是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2年“第三次革命”,接连三次失败的痛苦积淀。

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名中山,广东香山人,1866年生。1878年至檀香山就学,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1894年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组建中国同盟会,任总理,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后在国内外发展同盟会组织,联络会党、新军、华侨,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多次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回国,被17省代表会议选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

应当说孙中山的本质是刚毅的、坚强的。他没有被失败的痛苦压倒,而是在失败的痛苦中奋起,锲而不舍。

1911年,孙中山领导他的革命党同盟会进行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建立了旨在民主共和的中华民国。

但事与愿违。中华民国的中央政权,落在原清政府北洋军将领袁世凯手中:地方政权则被地方军事实力派控制。中国变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操纵下的军阀割据。军阀割据必然带来军阀混战,中国社会更加地混乱,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又被卷入了无休无止的战祸。

中国国民党的后来人,曾不无骄傲地说,孙中山缔造了他们的党,建立了“亚洲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P1-4

序言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回顾80年来中,国由濒临灭亡到复兴崛起。不由想到毛泽东的“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的名言。而推动中国沧海变桑田的人民解放军,就是由它的前身中国红军发展起来的.这支军队也定型于中国红军时代。

关于中国红军的史著有很多。其中的代表作有我们军事科学院军史部编撰的,反映它的战争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一卷,反映它的军队建设发展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一卷。但迄今还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反映它全面历史的专著。前年,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聘请我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型文献纪录片总撰稿.我力图全面反映它的历史。去年10月该片播出后,各方反应不错.获得了全军第一届军事文献纪录片一等奖。我的同事陈力建议我在这个基础上写一部全史专著,我动心了。

我所以动心,首先在于这一题材值得写,我也有条件写;再就是想借此对史著的新写法做些探索。我参加了前面提到我部编撰的《战史》第一卷的撰写,并为《军史》第一卷的主编;此外,还参加撰写和主编了若干部关于中国红军的史著.至于审读和拜读过的关于中国红军的史著就更多了。长期的研究,使我对中国红军的战争、建设发展乃至军事思想、军事学术和兵器的发展,有了全面的了解,可以把各部门史汇成全史。长期的写史和读史,我又深感到现在通行的史著的写法有它的弊端,集中体现在可读性不强。就拿中央军委授权我部为我军编撰的战史、军史来说,堪称“权威之作”、“传世之作”,但美中不足的是严肃到近乎阳春白雪,专业到有些枯燥乏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的普及。为此.我想以我对历史和史著的理解,借这部史著在写法上做些新的尝试,使它既注重思想性、学术性,又别开生面,既不失严肃,又很活泼,努力增强其可读性,以更适合于广大普通读者。

历史原本是形象的,史著应当激活历史形象。历史的定义之一是过去的事实,事实不是抽象的,而是形象的。历史研究虽不像文学艺术创作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当深入那些渗透着记录或反映过去历史形象的资料时,总会自觉不自觉产生强烈的历史形象。史著虽然不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历史小说、历史剧,不能有虚构,但如果刻意超越历史形象,就会使历史抽象化,索然寡味。所以,我以为史著要生动感人,就应当使笔下的历史栩栩如生。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采取形象记录,力图将历史图像化、故事化,以增强读史的趣味性。

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史著应当以人为本。我们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应着力于体现历史是集体的创造,但并不排除反映历史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应以歌颂我方为主,着力于反映我军的一面,但又应尊重战争是敌我双方的互动;应着力于反映前人在历史大潮中的作为,但又应关照到人的行为受思想情感的支配。如果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史中似有人,实无人:似为敌我双方的厮杀,实为我方的单打;即使有人,也是孤家寡人,只有英明决策,而无思想情感。本书意在力避指导思想上的片面性,力图以鲜活的历史代表人物为本。大写时代弄潮儿,凸现中国红军魂。

历史是后人的镜子,史著应当评功过说是非。记得毛泽东在长征结束时曾感叹“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这应当可以理解为毛泽东主张对千秋功罪加以评说。评说千秋功罪是见功力的,不仅是建立在对历史深入研究、深层理解、联贯思考的基础上,而且要有相当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历史知识。它不是一般读者短期内能办到的。故千秋功罪,史家当与评说。史家既应当忠实揭示历史过程,又应当恰如其分加以议论,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但终究还是有勇气向读者汇报。出于这样的认识,本书也融入了我对历史的思辨诠释,以求引发读者思考。

综合起来,本书追求的是真实形象记录、重点描绘、以人为本、思辨诠释的写法。当否?连同本书其他毛病,敬请史家和读者评头论足。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中国工农红军前称“工农革命军”,续称“红军”.后改称“中国人民红军”,从包容性考虑,又为区别于苏联红军,故本书书名径取“中国红军”。

 谨以本书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

作者

二○○七年三月二十二日于北京西山

后记

我写这部史著是我30多年研究的结晶,但成书得益于多方同仁的促进和帮助。

我们军事科学院军史部不仅有很好的研究条件,而且有浓郁的研究氛围,同事之间,常在一起研究、切磋,现今活跃在中国红军史研究史研究领域里的专家陈力,后起之秀王建强等,都是我的同事。我们长期一同做课题,相互取长补短。他们深知我在这个领域里有许多研究心得,多次建议我把它们梳理成书,报告史学界。这部史著的写成,他们不仅起了促进作用,而且提出许多很好的意见,并在百忙中给予了具体帮助。

前年夏天,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请我担任他们计划摄制的大型文献纪录片《中国工农红军》总撰稿,这正与我的撰写构想相吻合。文本成稿后.本片创作总监徐海鹰,执行总编导刘岳、赵阳、陈列,给予充分肯定,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修改意见。去年3月,该片在南昌召开开机新闻发布会,与会的专家不仅肯定了摄制本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对总体框架加以赞许。这些,在客观上帮助我完善了本书的提纲,促进我动笔。去年10月,该片播出后,各方反映甚好,并获得了全军第一届军事节目片一等奖。这又给我以鼓舞和鞭策。加快了成书的信心和进程。

对上述同仁的帮助,这里一并致谢了!

去年底,江西人民出版社游道勤副社长得悉我在写作本书,约稿由他们社出版,以为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献礼。江西人民出版社所在的南昌.是座英雄的城市,是我们的人民军队“军旗升起的地方”,本书在这里出版,别有一番意义。当然,也应感谢游道勤副社长,他提出以增加图片的方式,使原本属于纪录片解说词性质的书稿得以连贯,不仅使得本书面世,也使得本书图文并茂。

中国红军十年历史,大体说前期是各部的建立和人民军队建设,中期是各战略区大规模反“围剿”和全军实现初步正规化建设,后期是主力完成长征任务全军向抗日战争转变。群雄并起,各自奋战,跌宕起伏,险象环生,惊心动魄,丰富多彩。我的这部史著不足30万字,只能也只是重点描绘点到为止的简本。但从指导思想上说,我还是力求简明不乏大气,层高也有细微,有详有略,不能有漏,言之有理有据,不能信口开河。然而,主观追求是一回事,客观上是否完全体现就难说了。况且,历史的许多问题总是见仁见智,我的一家之言也未必尽然为史家接受。

有人说电影是遗憾之作,我想当是指它总带有某些一成改不了之处。如是,则史著又何尝不是遗憾之作,除再版外,它也总有一成改:不了之处。本书也必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千秋功罪,后人评说,史著之憾,读者指点,古往今来,概莫如此。

作者

丙戌岁末,北京西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红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伙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0036319
开本 16开
页数 3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图书小类
重量 0.5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297.2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42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9: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