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辉煌丛书》是1997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编写的,它构思巧妙、史料丰富、故事动人、语言鲜活,不因时光的流逝而逊色,对21世纪的年轻人仍有积极的教育作用。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中国国共两党间炮火硝烟的战争历史。
图书 | 炮火硝烟的战争/军史辉煌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军史辉煌丛书》是1997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编写的,它构思巧妙、史料丰富、故事动人、语言鲜活,不因时光的流逝而逊色,对21世纪的年轻人仍有积极的教育作用。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中国国共两党间炮火硝烟的战争历史。 内容推荐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中共党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军史辉煌(丛书)》等二十余部军事题材新书。本书为其中一本,书本翔实介绍了中国国共两党间炮火硝烟的战争历史。 此次出版的军事题材系列图书,大多数为第一次出版,有史有论、见人见事、题材迥异,从不同角度记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目录 序言 引子 第一章 震撼历史的枪声 ●甘棠湖畔秘密“小船会议”作出重要决定:叶挺、贺龙的部队立即 向南昌开进/4 ●前委书记周恩来签发命令:“……明(1)日4时开始向城内外所驻 敌军进攻,一举而矸之”/8 ●起义前夜朱德“宴请”敌团长时得知消息泄露;前委当机立断把起 义时间提前两小时/15 ●1927年8月1日黎明,第一面人民军队的红旗在起义军指挥部屋 顶上升起/21 ●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千里转战,历尽艰辛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队 伍胜利会师/28 第二章 中央红军第三次反“围剿” ●两次“围剿”失败,“招降”计划破产,蒋介石亲率30万大军进行第 三次“围剿”/38 ●敌人“长驱直入”20余日找不到红军主力决战;红军千里回师为转 入反攻创造条件/48 ●红军在关键时刻巧获两份重要情报,突破重围五天三战皆捷/55 ●红十二军佯装主力牵着敌人“游山”;毛泽东率主力从敌人眼皮底 下突围/60 ●蒋介石后院起火仓促收兵;红军乘胜追歼再传捷报/65 第三章 四渡赤水出奇兵 ●毛泽东与蒋介石在战场上第二次直接较量,兵力对比仍然是 1:10/72 ●毛泽东决心重返黔北打一次大仗,二渡赤水,连克桐梓、娄山关, 重新占领遵义/81 ●蒋介石亲赴重庆狂叫要“雪遵义失败之耻”;毛泽东徘徊诱敌三渡 赤水引敌西进/94 ●毛泽东挥师四渡赤水妙计频出,蒋介石步步就范连呼“上当”/99 ●蒋介石受困贵阳;毛泽东借蒋介石之手调出滇军为红军让路/105 第四章 落脚陕北的“奠基礼” ●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组建红十五军团,在劳山、榆林 桥连胜“围剿”陕甘苏区的东北军/112 ●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序列,共同在直罗镇设下再次痛击东 北军的“口袋”/121 ●敌一0九师师长牛元峰自告奋勇“蛇钻细管”;毛泽东三次发令: “要坚决打一个歼灭战”/127 ●牛元峰到达直罗镇发出“报捷”电报不久,红军便从南北高山压了 下来/133 ●牛元峰兵败送命老牛湾;国民党有人称牛“犯姓毙命,天意 注定”/137 第五章 平型关大捷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毛泽东力主打独立自主的游击战/146 ●骄狂日军西进,平型关危在旦夕/152 ●八路军高唱东进序曲,林彪苦苦思索如何打好第一仗/156 ●平型关,八路军为板垣师团挑选了坟场/164 ●激战峡谷,八路军对日作战的第一场硬仗/170 ●蒋介石得知平型关大捷,电贺朱德:25日一战,歼寇如麻/178 第六章 战争史上的奇观 ●1940年寒冷的春天,多田骏想用“囚笼”困死八路军/182 ●“不管一百多少个团,干脆就把这次战役叫做百团大战好了。”/190 ●第一阶段作战捷报传到延安,毛泽东希望这样的战斗再来一 两次/197 ●彭德怀又一次坐镇前线,八路军反“扫荡”浴血激战/205 ●毛泽东等致电彭德怀:“百团大战对外不要宣布结束。”/212 第七章 黑土地上的狂飙 ●斗转星移,毛泽东要找蒋介石决战/218 ●解放军实施“关门打狗”战略;大决战的第一回合在锦州揭幕/226 ●解放军长围久困,蒋介石计无所出;长春和平解放/236 ●蒋介石带爱将杜聿明三至沈阳,但他看到的仍是廖兵团覆灭/241 ●受宠若惊的周福成要在沈阳拼死一搏;解放军摧枯拉朽解放东北 全境/248 第八章 决战淮海 ●蒋介石在徐淮摆了一个十字阵;毛泽东因势造势决定发起淮海 战役/254 ●华野拖住黄百韬、中野切断徐蚌线后,蒋介石变本加厉投入赌注, 小淮海变成了大淮海/260 ●血战碾庄圩,黄百韬至死有“三不解”/265 ●黄百韬被歼,蒋介石进退两为难;两大主力会战,刘伯承戏称“吃 一个,挟一个,看一个”/270 ●双堆集大血战,蒋介石的12万大军灰飞湮灭/275 ●毛泽东统筹全局在淮海施缓兵计;淮海大决战以杜聿明集团全军 覆灭而告终/280 第九章 风雷激荡涤平津 ●傅作义撤守两难;毛泽东决定提早进行平津战役/288 ●先揪蛇尾,再断蛇头,傅作义如意长蛇阵不如意/294 ●横扫平张线,“傅冢车”顷刻间烟消云散/301 ●以打促谈,刘亚楼只用29个小时就攻克了天津城/307 ●傅作义准备冒“三个死”,古城一夜换新貌/317 第十章 铁血上甘岭 ●志愿军展开秋季战术反击;克拉克技穷决定“摊牌”/325 ●秦基伟说三十八军“是‘万岁军’,我们十五军也要打个 ‘九千岁’”/330 ●艰苦卓绝坑道战,志愿军筑起打不破的钢铁防线/339 ●志愿军发动胜利大反击,上甘岭成为“联军”的绞肉机/347 ●上甘岭,一个美国人不愿听到的名字/354 主要参考书目 编后记 试读章节 甘棠湖畔秘密“小船会议”作出重要决定:叶挺、 贺龙的部队立即向南昌开进 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曾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国共两党合作后于1926年7月开始进行的北伐,在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势如破竹,捷报频传。到1927年3月,北伐军打败军阀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先后进占武汉、南昌、上海、南京等地,控制了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 北伐战争的进行,也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北伐期间,全国工会会员和农民协会会员分别发展到284万人和近1000万人。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工农运动的兴起,动摇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统治的基础,为完成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辟了广阔前景。 但是,在革命继续向前发展的紧要关头,身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确定的国共合作和反帝反封建政策,于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开始了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疯狂镇压。在“四一二”,渗案发生后短短三天里,就有30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500多人被捕,另外还有5000多人下落不明。 “四一二”渗案之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省的国民党当局,也以“清党”名义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 5月21日,湖南军阀何键部第三十三团团长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袭击湖南省工会、省农会及其他革命组织,捕杀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百余人。 7月15日,曾以国民党左派面目出现的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汪精卫,在武汉宣布分共,公开背叛革命。 一时间,中华大地笼罩在腥风血雨之中,到处充满着对共产党人“宁可错杀千人,不使一人漏网”的白色恐怖。 这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陈独秀实行右倾投降主义,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突然袭击不组织有效的抵抗,使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只几个月,中共党员便由5.8万人,减少到1万余人,甚至数十万同情共产党者也成了屠刀下的冤魂。蒋介石还下令通缉当时在国民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的陈独秀、谭平山、林伯渠、毛泽东、刘少奇、张国焘、李立三、周恩来、刘伯承、彭湃等共产党员,计197人。连当时苏联派驻国民政府的顾问人员,如政治总顾问鲍罗廷、军事总顾问加伦,亦难逃厄运,皆被通缉、追捕。他们也只得乔装改扮,费尽周折,返回苏联。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破裂,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也归于失败。 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认识到独立地掌握军队、领导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中共中央于1927年7月12日进行了改组,成立了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组成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13日,中共中央发表对政局的宣言,谴责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的反革命罪行,宣布撤出参加国民政府的共产党员,决心领导中国人民把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下去。并确定从我党已经掌握和影响较大的部队入手,开始酝酿组织武装起义的工作。 当时,在北伐军——国民革命军中,我党掌握和影响的部队主要在张发奎任总指挥的第二方面军。其中包括:由共产党员叶挺指挥的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由贺龙指挥的第二十军;以铁军独立团为骨干编成的第四军第二十五师。此外,还有由共产党员朱德指挥的第五方面军第三军军官教导团和南昌公安局的两个保安队;共产党领导的武昌国民政府警卫团和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 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字向华,广东省始兴县人。北伐开始时,张发奎任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由于所率部队中共产党员多,所向无敌,取得辉煌战果。后第四军扩编为三个军,原第四军第十二师扩编为第四军,张发奎升任扩编后的第四军军长,第四军也荣获“铁军”称号。宁汉分裂后,张学良率奉军十万与吴佩孚残部联合,经河南南下进窥武汉。1927年4月,武汉国民政府决定举行“第二次北伐”,联合冯玉祥的国民军,消灭奉军。张发奎奉命率第四军和第十一军为左翼,沿京汉路向河南进军。6月4日与冯军在中原郑州胜利会师。“第二次北伐”结束后,武汉政府以讨伐蒋介石为名计划东征,将唐生智部扩充为第四集团军,以唐兼任第一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辖第四军、第十一军和贺龙的第二十军。 1927年7月中旬,汪精卫控制的武汉国民政府在实行反革命“分共”政策的同时,命令其第一、第二方面军等部“东征讨蒋”,与蒋介石、李宗仁集团争夺国民党的统治权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按照武汉国民政府的命令,第二方面军从中旬开始沿长江南岸东下,向九江地区开进。但在此时,张发奎对于“分共”和“东征”都有所顾虑:第二方面军中共产党控制和影响的部队约占半数,贸然“分共”,难免不测;“东征”也非张发奎所愿,第二方面军官兵多为广东人,他们也一再鼓动张发奎把部队拉回广东另立山头,而不要为汪精卫和唐生智去与蒋介石和李宗仁作战。因而在汪精卫要求“分共”后,张发奎为稳定部队并未马上实行。 张发奎的徘徊犹豫态度,使中共中央一度对他抱有一线希望。中共中央在最初考虑武装起义时,曾打算联合张发奎同回广东。 7月19日,李立三等一批党的重要干部,奉中央命令到达第四军、第十一军的驻地九江,做部队移师广东的准备工作。此前,中央军委已派前敌军委书记聂荣臻前往九江联络部队。 7月20日,先后到达九江的谭平山、李立三、邓中夏、吴玉章、叶挺、聂荣臻等召开会议,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作了分析。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统一了对张发奎的认识,抛弃了对张发奎的幻想。一致认为张发奎已不可能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党所掌握的部队必须立即脱离张发奎,进行独立的军事行动,联合贺龙第二十军在南昌发动起义,组织革命政府,独立号召人民和国民党左派进行革命。九江同志的意见得到了正在庐山休息的瞿秋白等的同意,并由瞿秋白带交中央决定。第二十军军长贺龙23日到达九江后,对起义也极表赞同。接着,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李立三等又具体研究了起义的计划、政纲、宣言,以及组织与宁、汉国民党中央党部相对抗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等问题,决定于当月28日举行起义,并急电中央请求批准。 中央常委接到九江同志的报告后,完全同意在南昌发动起义的建议,并将起义的决定迅速报告了共产国际。同时,中央还决定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四人组成党的前敌委员会(周恩来任书记),负责领导这次起义。此外,中央还为起义筹措经费,增派干部,并约请了国民党左派人士赶赴南昌。 就在中国共产党准备于南昌举行武装起义的同时,国民党武汉政府也加紧了在军队中的“清共”活动。在汪精卫的亲自督促下,张发奎也定下了在第二方面军开始“清共”的决心。他们密谋在庐山召开一个高级军官会议,以张发奎的名义通知贺龙、叶挺前往开会,乘机解除贺龙、叶挺二人的军权,同时以三个军的兵力围攻贺、叶的部队。 7月25日,时任第四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得知了汪精卫、张发奎的这一阴谋。叶剑英已在7月上旬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党员。不过为了保密,当时暂没有让他与其他党员发生联系。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叶剑英立即找到叶挺,悄悄告诉了汪精卫等人的密谋,并商定立即通知第二十军军长贺龙、第四军政治部主任廖乾吾以及高语罕到九江市区南部的甘棠湖烟水亭附近碰头,商量对策。 夜色中,叶挺、贺龙、叶剑英、高语罕、廖乾吾五人登上了一只不大引人注目的小船,装出游湖赏景的样子,慢慢向湖心划去。 叶剑英说,很明显,汪精卫已经闻到了共产党要暴动的味道,这次庐山会议,显然就是针对这个而来的。 叶挺、贺龙都说到,看来汪精卫确实是要下手了。他们不仅都接到了去庐山开会的通知,而且已在这一天收到了张发奎语气严厉的命令,要他们的部队开往德安。 小船上的五位同志一致认为:张发奎的庐山会议对于叶挺、贺龙是一个陷阱;汪精卫已经开始行动,必须赶在他们动手之前把暴动搞起来。 经过短时间的磋商,他们决定了三件事情:第一,贺、叶不上庐山;第二,贺、叶部队不按张发奎的命令集中德安,而是立即向南昌开进;第三,叶挺的部队第二天先行,贺龙的部队第三天行动。 最后叶剑英对叶挺、贺龙、高语罕等同志说:“你们如有什么动作要告诉我,山上的事由我来周旋。” 这次小船上的秘密磋商,后来便成了著名的“小船会议”。 P4-8 序言 《军史辉煌丛书》是1997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编写的,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当年即获好评。十年前,作者在编写这套丛书时,举国上下正在迎接党的十五大的召开;而今,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迎来她80岁的生日,大江南北又在为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和2008年奥运会的举行紧张地忙碌着。十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会发生不少改变,对于一支强大的军队,其变化更是巨大和深远的。岁月匆匆,但这套丛书,其巧妙的构思、丰富的史料、动人的故事和鲜活的语言,却不因时光的流逝而逊色,特别对21世纪的年’轻人仍有积极的教育作用。因此,我社决定再版此书,并重新设计了版式、封面、开本。编者改写了各册书名,还插入了一些图片,使其具有更多的可读性,以符合市场需求,在此对图片作者表示感谢。再版书中的疏漏、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中共党史出版社 2OO7年6月8日 后记 1997年,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近现代历史上,是不寻常的一年。今年的7月1日,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00多年来中国几代人为之奋斗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海内外的同胞无不为此欢欣鼓舞。今年我们党还要召开具有跨世纪意义的党的十五大,我国现代化建设在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将会朝着更加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目标前进。当我们欢庆中华民族在统一和振兴的事业中取得伟大胜利的时候,都深深感到今天的辉煌来之不易,都不会忘记我们的先辈为赢得革命胜利和社会进步曾经付出的巨大代价,都会牢牢铭记由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人民军队所作出的历史性伟大贡献。 大家知道,中国革命的显著特点是武装斗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期,我们党的历史发展的主要部分是武装斗争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完整和民族尊严,挫败了外国侵略势力对我国的干涉和挑衅,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解放军所走过的艰苦曲折、英勇无畏的道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了绚丽的光彩,为世世代代中国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之际,为了记叙我军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用党史、军史教育人民群众和广大青少年,以人民军队的革命英雄主义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我们同心同德,开拓前进,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应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要求,组织本室和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等部门从事党史、军史的专业编研人员,共同编纂了一套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的普及读物——军史辉煌丛书。 军史辉煌丛书,有表现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毛泽东和他的亲密战友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重大发展和杰出贡献,以及他们伟大的统帅才能,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的《铸造辉煌》;有反映我军将帅精湛卓越的指挥作战经历和他们光彩夺目风范的《元帅奇勋》、《名将风采》;有描述人民军队漫长的战斗历程的《炮火硝烟》和我军不断进步发展的《走向未来》;还有采撷人民军队中各个历史时期众多英雄模范和战斗集体动人事迹的《浩气英名》等。军史辉煌丛书以独特的视角、纵横捭阖的笔法,采诸家之长,集众书之成,以人民军队发展时空为背景,从几个重要方面反映了我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和现实,是一部主题鲜明突出,内容全面翔实,史料真实丰富,文字生动具体的弘扬主旋律的军史通俗读物。 军史辉煌丛书的出版,得到中央和党史、军史部门的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为丛书撰写了序言,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张万年、迟浩田为丛书题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领导和专家冯征、李传华、郑惠担任丛书的顾问。冯征和党史、军史专家认真对丛书进行了审读和修改,保证了书稿的政治质量和史料上的准确性,使丛书尽可能完善。 丛书主编和参加编写的同志,虽然长期从事党史、军史研究,但多数人只是对某段历史或某个方面的专题历史比较熟悉,掌握党史、军史的全部资料还是很不够的。为此,我们在编写的过程中,学习了许多同志这方面的论著、纪实作品和回忆录,借鉴和引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撰写的史料。我们除了在书中注明以外,并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研究和写作的水平有限,加上编写的时间比较仓促,难免有写得不够全面、不够准确和不够妥当的地方,我们热忱希望能够得到部队的老同志、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指教,以便丛书再版时,进一步修改、校正,以求给广大读者提供一套严肃、真实、准确、生动和具有教育意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普及读物。 军史辉煌丛书编委会 1997年5月1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炮火硝烟的战争/军史辉煌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伯江//接培柱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99756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6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43 |
出版时间 | 2007-07-01 |
首版时间 | 2007-07-01 |
印刷时间 | 2007-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5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E297.4 |
丛书名 | |
印张 | 2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63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