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罗瑞卿传/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是一项反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发展、繁荣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光辉业绩的宏伟工程。它的主人公包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功勋卓著的元帅、将领,参与新中国创建大业的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各个方面的著名爱国人士,贡献突出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劳动模范,以及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

本书为其中的“罗瑞卿传”专著。

内容推荐

《罗瑞卿传》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批准撰写,在总参政治部的具体指导下,历时八载,在采访100多位罗瑞卿的老战友和他当年战斗过的革命老区的知情者,查阅大量珍贵文献资料和档案的基础上,以严谨平实的文笔全面真实地再现了罗瑞卿大将为建立新中国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战斗历程和为我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做出巨大贡献的光辉历史及其传奇人生。书稿经中共中央军委审定。彭真为本书题写书名。

目录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一、来到人间即遇坎坷,却被叫做“吉娃子”

 二、“有理讲理,不许欺负人!”

 三、顺江东下,考进中央军校

 四、在白色恐怖中,经历了第一次大难不死,仍无怨无悔,苦苦找党

第二章 从罗教官到红四军政委

 一、通过地下交通线,进入山林,得酬夙愿,参加红军

 二、毛泽东的言传身教,使他在红军中迅速走向成熟

 三、在第二次反“围剿”中,经历了第二次大难不死

 四、同王良带领红四军,一直打到漳州石码,红军哨兵第一次面对大海,倾听涛声

第三章 红一军团保卫局长

 一、第四次反“围剿”,活捉敌师长陈时骥,应陈请求,给他摘掉高帽子

 二、把新闻六要素引进保卫工作,强调要做到“六何”

 三、热心文体活动,把欢声笑语带进了保卫局

 四、率领保卫局,捍卫党中央,走过迢迢长征路

第四章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

 一、毛泽东认为他颇似邓演达,任命他为抗大教育长.

 二、扛起老镢头,带领学员挖窑洞,毛泽东称誉其为“我们的伟大事业”

 三、知识青年从全国各地蜂拥而来,罗瑞卿兴奋地说:“抗大抗大,越抗越大!”

 四、率领抗大、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到敌人后方去!”

第五章 难忘的太行山

 一、刚出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就迎来了百团大战

 二、认真贯彻毛泽东的指示,在政治工作中既坚持独立性,又发扬创造性

 三、直到晚年,他和郝治平经常回忆起那“艰苦难言”而又“十分美满”的岁月

第六章 战华北(上)

 一、时而舌剑唇枪,时而赴宴鸿门,在军调部进行了一场特殊斗争

 二、全力投入军政指挥,努力扭转战局,摆脱被动,争取主动

 三、报捷清风店,解放石家庄

第七章 战华北(下)

 一、东出西进,南下北上,和杨得志在作战中不断研究傅作义军的特点,以便战而胜之

 二、在新保安战斗中,终于将第三十五军“这锅山药蛋煮烂了”

 三、在太原战役中,他要求:“军事上打胜仗,政治上也要打胜仗!”

第八章 新中国首任公安部长(上)

 一、周恩来对罗瑞卿等公安部负责人说,公安工作是“国家安危,系于一半”

 二、领导公安部门,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

 三、按照毛泽东“我们要把房子打扫干净”的嘱咐,组织指挥了镇反运动

 四、在隐蔽斗争战线,指挥了见不到火光、闻不到硝烟但十分紧张、尖锐的斗争

第九章 新中国首任公安部长(中)

 一、按照中共中央决定,组建新中国第一支公安部队

 二、坚决抵制“戈别乌”,在内部肃反中重申并坚持“一个不杀,大部不抓”的方针

 三、“进了公安门,死了埋在公安坟,干一辈子公安工作”

 四、牢记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

第十章 新中国首任公安部长(下)

 一、领导劳改部门经过艰苦工作,使一大批罪犯改恶从善

 二、在毛泽东号召大跃进时,从实际出发,提倡开展安全运动,形成了从古未有的良好的社会秩序.

 三、毛泽东如是说:“罗长子往我身边一站,我就感到十分放心。”

第十一章 席不暇暖的总参谋长(上)

 一、奉毛泽东之命,在华东局干部大会上说:要认真对付这个姓蒋的

 二、向毛泽东汇报张国华讲的“两不怕”,毛泽东赞扬道:“撼山易,撼解放军难!”

 三、为了抓好部队装备,辅佐贺龙,调整整顿国防工业

第十二章 席不暇暖的总参谋长(中)

 一、周恩来提出,国务院要设立国防工业“口”,罗瑞卿兼任国防工办主任

 二、改革管理体制,改善战略布局

 三、协助周恩来、聂荣臻,实施两弹研制试验规划

 四、身兼十三职,日日夜夜在超负荷运转

第十三章 席不暇暖的总参谋长(下)

 一、开始被林彪猜忌

 二、提倡学雷锋,又建议进行比武

 三、在林彪提出学空军后,力求做到比武、学空军两不误

 四、毛泽东说:“有这样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告诉我也去看看?”由此引出了十三陵的军事表演

第十四章 开始挨整

 一、林彪提出突出政治后,罗瑞卿和许多将领不赞成全盘否定“比武”

 二、因不紧跟林彪而遭到嫉恨

 三、总结讲话被林彪撤销,受到公开打击

 四、林彪、叶群为整罗瑞卿搜罗“炮弹”

 五、同林彪的最后一次见面

第十五章 劫难

 一、林彪让叶群到杭州告状,导致召开上海会议

 二、林彪让叶群指使吴法宪制造伪证

 三、京西会议要置他于死地,导致“三一八”事件

 四、第三次的大难不死

第十六章 光辉的晚年

 一、八年后,毛泽东终于说话了,他才获得解放

 二、为了夺回失去的时间,要把七十二岁当二十七岁过

罗瑞卿生平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罗瑞卿(1906年5月31日-1978年8月3日),四川省南充县舞凤乡清泉坝马家坡(今南充市舞凤乡双女石村)人。这里在南充县城以北,东面依傍着碧绿的嘉陵江,夹江是茂密的竹林。诗人常把竹子迎风摆舞形容为凤尾萧萧。罗瑞卿的故乡起名为舞凤乡,或许与此地多竹有关。

中国不少骚人墨客喜竹?宋代的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清代的郑板桥喜画竹,因为他认为“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还曾写过一首咏竹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诗颇似我们的传主的遭遇和性格。

罗瑞卿的祖先是湖北人。清初,经过多年战乱,四川十室九空,清政府乃从两湖、两广移民四川,称为“湖广填四川”,罗瑞卿的祖先大约就在此时辗转迁至南充。

罗瑞卿的祖父叫罗盛于,是地主,有一千三四百挑谷子(相当于300余亩)的田,在当地可称大户。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他中年逝世后,3个儿子分了家。他的妻子蒲氏带着当时刚刚3岁的最小的儿子罗春庭生活。这就是罗瑞卿的父亲。

罗瑞卿的母亲姓鲜。她父亲鲜锦堂是南充北乡有名的大户,在南充城里买了房子,开着绸缎铺。1905年同罗家结亲,两家也可以称得上是门当户对。罗瑞卿的母亲鲜氏自幼在家读过书,写得一手好字,文化水平比罗春庭还要高。罗春庭有什么不认识的字还要向她请教。

第二年麦收时节,鲜氏要分娩了,可是几天几夜也没有生下来,开始鲜氏还在呻吟,几天以后,声音越来越小,罗蒲氏怕有三长两短,赶紧派长工把亲家母接来。到阴历闰四月初九,孩子仍未生下,于是又用轿子请来了当地有点名气的接生婆。接生婆摸一摸鲜氏的肚子,说:“孩子还是活的。”两亲家这才算松了一口气。接生婆要洗手,一面洗一面问:“要大人还是要娃儿?”按照惯例,这时要给接生婆洗手钱。如果大人、小孩都要,价格是一对银镯子。亲家母不敢怠慢,赶紧将一对银镯从女儿手上退下来,交给接生婆,同时连连说道:“大人、娃儿都要。”罗蒲氏看到银镯子落人接生婆之手,有点心疼,埋怨亲家母说:“你咋个这么快当?”鲜氏的母亲瞪了她一眼,反问一句:“是人要紧,还是东西要紧?”

说话间,接生婆已经接下了娃儿,此时已是下午三四点钟了。孩子刚出世不会哭,打了几巴掌,才哭出声来。孩子落生时,脐带缠在身上,很像是武装带。有人就说,这娃儿将来是要当兵的。由于他是由接生婆接到人世间的,小名就叫接娃儿,后来为了讨个吉利,又叫他吉娃儿。由于他是长子,加之出生时即遇坎坷,家人深怕他长不大,他刚会走路,即给他戴了一个镌刻有“吉祥如意’,字样的银项圈。然而,他的名字和这个银项圈并未给家里带来什么吉利。他的父亲罗春庭是个“耍哥儿”,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抽大烟和赌钱的恶习,没有钱了就卖地卖家具。而母亲由于生罗瑞卿是难产,伤了身子,以后又接连生了6个孩子,身体越来越差了。

支撑这个家的唯一支柱就是罗瑞卿的母亲。她既当妈,又当爹,除了侍奉婆母和不争气的丈夫、抚育子女外,还要掌管家里人不敷出的经济。劳累和疾病使她心力交瘁,常大口大口地吐血。

罗瑞卿幼年时曾与一个弟弟同时染上天花。罗春庭夫妇各自照看一个。罗瑞卿的母亲衣带不解,日夜守护着罗瑞卿。得了天花过了生命危险期以后,结痂时奇痒无比。病人会禁不住用手去搔。搔破了疤,就会落下麻点。罗瑞卿的母亲用布带将罗瑞卿的手紧紧捆起。罗瑞卿奇痒难忍,便放声大哭。他母亲拍他、哄他,但硬是不给他解开布带,结果罗瑞卿奇迹般地周身未留下任何疤痕。而罗瑞卿的弟弟在他父亲的照看下,却留下了一脸麻子。罗瑞卿热爱他的母亲,但对他的父亲却没有什么感情。

罗瑞卿6岁人一姓袁的地主家的私塾读书,11岁时,外祖父将他接到鲜家沟自己家的私塾读书。

罗瑞卿的外祖父鲜锦堂是一个土财主,平时省吃俭用,购置了不少土地,但由于科场失意,一生未取得功名,加之在官场上没有靠山,曾经挨过官吏的敲诈。因此,他总希望在子孙辈中有人能出人头地,谋他个一官半职,好支撑鲜家的门面。可他虽有3个儿子,但老大早死;老二非嫡出,去上海学医,因鲜供给生活费不痛快,同家里断绝了关系,一去不返;老三年纪尚小。鲜锦堂便把振兴家业、光耀门楣的希望寄托在长女的长子即罗瑞卿身上。因此,他平时虽然比较吝啬,却舍得在培养大外孙身上花钱。他这样做还有一个原因,是感到把女儿嫁给没出息的罗春庭,亏待了女儿,要在培养外孙上作一点补偿。

罗瑞卿在私塾里读的是四书五经。他比较聪明,在私塾念那么一点书,根本算不了一回事。老师每天教的几句书,他念几遍就会背了。他有大量的时间在外面耍。他在鲜家沟很快结交了一群小伙伴,大都是放牛娃。他的银项圈,小伙伴们谁想戴,他就摘下来给谁戴。他常和小朋友们玩一种“赶臭牛”的游戏,一人拿一根竹竿当球杆,用一个竹疙疸当“臭牛”,也就是球,然后大家用竹竿去赶这个臭牛,把臭牛赶进对方的窝(在地上挖的洞)里为胜。谁输了就罚谁去照看小伙伴们放的牛。这种游戏从相互角逐看,有些像曲棍球,但没有球门而有球洞,又有些像高尔夫球。他玩起这个游戏来不要命,可以忘掉吃饭、忘掉回家。有时他的小伙伴就对他说:

“接娃子,莫耍了。你回嘛,回家念念书。”

他便回答:“念书念书,念书也要几多时间?”

同他一起耍的小伙伴们除了放牛外,还有为家里割草的任务。一到暮色苍茫,各家的母亲呼唤娃儿回家吃饭时,有的放牛娃草割得少,怕回家不好交代,罗瑞卿就来它个抽多补少。耍的时候,有时有的小伙伴摔了跤、碰破了皮而哭鼻子,罗瑞卿就掏出一把炒胡豆送过去,使他们破涕为笑。他也常把小伙伴们领进外公家的花园去耍,或是领到外公家的包谷地里去吃甜秆。外公家有一个姓何的管家不满于这个“外少爷”的胳膊肘子往外拐,常跑来干涉。罗瑞卿和小伙伴因为他又干又瘦,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老斑鸠”。有一天,孩子们正在包谷地里吃甜秆,“老斑鸠”跑来把孩子们割草用的背篼没收了。待到晚上,罗瑞卿又悄悄把背篼给小伙伴们送回去了。

由于他很大方,不欺负弱小,在玩耍时又常常能玩出新花样,他很快便成了一群孩子中的头。鲜家沟山坡上有一块石碑,石碑下就是他常发号施令的地方。小伙伴们很愿意听他调遣,大家都玩得很开心。P1-3

后记

《罗瑞卿传》是1987年1月由总参谋部批准撰写的。编写组设在总参政治部。8年来,历届总参党委和总参领导都非常重视传记的编写工作,杨得志、迟浩田、张万年、傅全有四任总长都对编写工作给予了关怀和支持,总参政治部自始至终对编写工作进行了具体指导。《罗瑞卿传》完稿后,经中央军委审定批准出版,在罗瑞卿诞辰90周年之际和读者见面了。

彭真同志为本书题写了书名。

罗瑞卿同志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与我党我军和人民共和国的历程紧密相连。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特别是对我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彪炳史册的巨大贡献。他一生中,经历了三次大难不死,特别是在同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虽身陷囹圄,身体致残,仍矢志不渝,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敬仰。我们为这样一位德高望重,并富传奇色彩的大将立传,深感光荣,亦倍感任重。

立传首先要充分地占有材料,才能广撷薄取,全面真实地反映传主的一生。但由于战争年代南征北战和“文革”的浩劫,致使许多珍贵文献散失。同时,罗瑞卿的老战友、老部下均年事已高,有的已经作古。这就使我们面临着挖掘浩繁的档案材料和抢救“活资料”的两重任务。为此,编写组成立后,确定由张明哲负责写作前的资料收集工作,主要是调查、采访和查阅历史档案。他曾深入到罗瑞卿当年战斗过的革命老区调查采访;常年往返于档案馆、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和图书馆,查阅历史档案,收集文献资料。这一工作进行了4年,基本完成了资料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为传记的编写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撰写传记之前和撰写过程中,我们先后采访了(以姓氏笔画为序)马兴元、王平、王光美、王智涛、叶青山、龙光、华楠、刘志坚、伍修权、李如洪、杜平、杨国宇、杨得志、张爱萍、张廷发、陈德先、陆定一、周桓、罗明、罗青长、郑天翔、荣高棠、姚远方、耿飚、黄华、萧克、梁必业、傅柏翠、傅崇碧、童小鹏、谢滋群、廖志高、谭震林、潘振武等一百余名老同志。他们的回忆感人肺腑,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生动的材料。

中央档案馆、军委档案馆、国防科工委档案馆、军事科学院图书馆、公安部档案馆、北京市公安局档案科等单位,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

从1991年开始,编写组采用三步走的办法开展撰写工作:第一步,先完成6万字的传略。第二步,完成28万字的《三次大难不死的罗瑞卿大将》和10万字的《开国大将罗瑞卿》等。第三步,完成50万字的本书书稿。1995年10月,全书撰写工作完成后,在钱树根副总长和总参政治部领导主持下,召开了有老同志和军内外党史军史研究工作专家参加的审稿会。会后,根据大家的意见,对书稿再次进行了全面修改和补充。

《罗瑞卿传》是集体劳动的成果。由于我们对于公安部和国防科工委的工作和历史不熟悉,公安部在王芳、陶驷驹等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成立了编写组,国防科工委也组织人员进行编写。他们为我们提供了材料和撰写了有关章节,为本书做出了贡献。撰写本书的具体分工是:第一至第七章、第十二章第四节、第十三至第十六章由黄瑶撰写。第十一章第一、第二节和大事记为张明哲撰写。国防科工委的张裕撰写第十一章第三节、第十二章第二节和第十六章有关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的部分,并与蔡贯刚撰写第十二章第一节;宋炳寰撰写第十二章第三节。第八至第十章主要依据公安部以王韦为组长的编写组提供的近20万字的初稿,和我们采访、收集的有关资料由黄瑶加工编写而成。全书由黄瑶统稿。全书图片为张明哲选编并撰写说明;同时他还承担了大量书稿校改及编写组的日常工作。

在成书过程中,迟浩田、王平、王芳、梁必业、郭林祥、莫文骅、郑维山、陈鹤桥、陶汉章、华楠、谭旌樵、李广祥、陈德先、冯征等老同志以及军事科学院、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当代中国研究所、当代中国出版社、总政宣传部编研室、国防科工委办公厅编研室的有关专家,审阅了书稿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凌云、王仲方等同志曾多次审阅并修改书稿。罗瑞卿夫人郝治平不仅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而且对每一阶段的编写工作,都给予具体指导,并多次审阅书稿,提出修改意见。总参管理局对编写经费给予了保障。总参政治部编研室除对书稿参加审定外,还对编写工作给予了经常性的支持和指导。对于以上单位和同志,我们谨致衷心感谢!

由于水平及掌握资料有限,书中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总参谋部《罗瑞卿传》编写组

1996年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罗瑞卿传/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瑞卿传编写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0925016
开本 16开
页数 420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559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2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5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