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著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充满童趣的小说。故事发生在密西西比河畔一个小镇上,小主人公汤姆·索亚聪明调皮、天真阳光、正义勇敢、向往自由,他厌恶刻板枯燥的生活环境,梦想着和朋友们一起到荒岛上做海盗,过一种刺激冒险的生活。一次偶然,他和哈克贝利目击了一桩杀人案,在正义的驱使下,他战胜了心中的恐惧,勇敢地揭发了犯罪者,保护了无辜的镇民。后又在一次郊游中,与贝琪在岩洞里迷了路,凭借乐观无畏终于自救脱险。最终,聪明机智的汤姆和哈克贝利地找到了强盗的宝藏,成为了小镇的小英雄,赢得了人们的赞赏。故事扣人心弦、跌宕起伏、情节生动、幽默有趣,充分展现了孩子的特性,借儿童的视角、心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
本书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无障碍阅读版,由孙立权主编。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如今浮躁、快节奏的社会,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名著来陶冶情操,享受文学,并给予心灵上的指导,然而很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都存在赏析和理解上的困难。由马克·吐温著、孙立权主编的这本《汤姆·索亚历险记(权威经典版无障碍阅读)》系精选世界文学大师的经典美文,在保持原著精髓的基础上,采用平实流畅、简洁生动的语言风格,情节紧凑清晰,能够有效帮助读者提高阅读能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领略名著的魅力。
他总算不耐烦地穿戴整齐了,三个人就一块儿向主日学校走去。这是个让汤姆深恶痛绝的地方,但玛丽和希德对它却很有好感。
主日学校上课时间是从上午9点到10点半,接着便是做礼拜。希德和玛丽每次都是自动留下来听牧师布道,汤姆每次也会留下,但他为的是其他更重要的原因。教堂里的座位靠背很高,没有垫子,一共可坐300个人。教堂是一座简陋的、规模不大的建筑。屋顶上安了一个松木板做的盒子似的装置当作尖塔。他们3个人一同走到教堂门口,汤姆便在这儿故意落后一步,他和一个穿着“星期日衣服”的孩子搭讪道:“嘿,比尔,你有黄条吗?”
“有哇。”
“用什么东西可以换到它?”
“那就要看看你有什么了?”
“一块干草糖和一个渔钩。”
“先让我看看。”
汤姆给他看了,双方对这笔交易还算满意,货物彼此易主。接着汤姆又用两颗大白石弹换来三张红条,又用其他小东西换了两张蓝条。他就这样站在门口,继续和其他进来的小孩交易了十多分钟。交易完了,他才混在一群吵吵嚷嚷的孩子当中进了教堂,坐到自己的座位上。汤姆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和一个离他最近的男孩争吵起来。他们的老师是位面色严肃、上了年纪的人,他叫他俩别闹,然后就转过身去了。汤姆又揪了另一条板凳上一个男孩的头发,那男孩转过头时,他却在全神贯注地看书。接着为了要听另一个男孩子叫一声“哎哟!”他又用一枚别针扎了他一下,结果被老师臭骂了一顿。汤姆所在的这个班全是一个模式——吵吵闹闹,东捣西戳,一刻不停。他们一起背书时,全班没有一个人能顺顺利利地背出来,非得有人在一旁提示不可,但他们总算结结巴巴地完成了任务,每人都得到了一张蓝条,每张蓝条是背两段《圣经》的代价。10张蓝条等于一张红条,10张红条等于一张黄条,攒足10张黄条,校长就奖励这个学生一本装订得马马虎虎的《圣经》。玛丽就是用这个方法获得了两本《圣经》,这可是两年苦读的代价。还有一个有德国血统的男孩一共得了四五本《圣经》。据说,有一次他一口气背了3000节《圣经》,可是由于他脑力的过度劳累,自此以后差不多成了一个白痴,这是主日学校的重大不幸,因为每逢盛大的场面,在许多来宾面前(据汤姆的讲法),校长总是叫这个男孩出来“露一手”。只有那些年龄大的学生才坚持努力用功,想法得票,为的是获取一本《圣经》。所以,每次颁发这种奖品都是件稀罕而轰动的大事。
得奖的同学在当时显得那样的伟大,那样的光荣,以致每个在场的学生心里都产生新的野心,这种野心往往要持续一两个星期之久。汤姆内心可能从来没有真正渴望过获得这种奖品,不过,毫无疑问,许多天以来他的全部身心都在渴望得到随着这种奖励而来的光彩和荣誉。
到颁奖的时候了,校长在布道台前站了起来,他手拿一本合拢的《圣经》,食指夹在书页中间,叫大家静下来,听他讲道。主日学校的校长开始他那简短的开场白时,手中总少不了要拿着一本《圣经》,就像歌手参加音乐会时站在演唱台,开始独唱的时候一样,手中也少不了要拿本乐谱。虽然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无论《圣经》也好,乐谱也好,台上受罪的那个人从来都不会用得上这些的。这位校长是个35岁的瘦子,蓄着沙滩色的山羊胡和沙滩色的短头发。他穿着硬挺挺的衣服,领边几乎顶到他耳边,两个尖尖的领角顺着脖子弯过来,齐到他的嘴角,就像一堵围墙似的,逼着他只能往前方看,每当他要看旁边的时候,就不得不把整个身子都转过来。他的下巴托在一条宽大的领结上面,那个领结就像一张支票那样又宽又长,周围还带有花边。他的靴子头尖尖的,向上翘着,这在当时非常时髦,好像雪橇下面翘起来的滑刀一样,这种新式样是年轻人耐心地、吃力地一连几个钟头地坐着把脚趾拼命顶着墙的结果。这位校长华尔特先生态度非常庄重,心地虔诚而实在。他对宗教方面的事情和场所非常尊敬,把它们和世俗方面的事分得清清楚楚。因此尽管没有意识到,但他却养成了在主日学校讲话时一种特别的语调,这种语调在平常的日子里是绝对听不到的。
他就用这种腔调讲了起来:“孩子们,现在我要你们坐好、坐端正,集中全部心思听我讲上那么一两分钟。对了,对了,这才是乖孩子们该做的事。嗯,我看到有个小姑娘正在朝窗外瞧我,恐怕她是在窗外的树上看见了我,看见我正在对叽叽喳喳的鸟儿们讲话吧(全班都对这段话爆发出哧哧的笑声)。我想让你们知道,看到你们这么多聪慧、干净的小脸集中在这儿,一心学好,我心里是多么安慰呀!”
诸如此类的话,他说了一大通,完全没必要将它们全都记下来。反正每次都差不多,我们的耳朵都听出茧子了。演说的后半部分遭到了骚扰,因为孩子们在下面又是打架,又是吵闹,还有干其他事的,连玛丽和希德这种不可动摇的模范孩子中的“中流砥柱”也受了影响。但随着校长演讲的结束,一切吵嚷声都归于沉寂。看来,演讲的结束受到了人们无声的感激。
紧接着,窃窃私语声又起。因为有件稀罕事儿发生了,在这个破旧的教堂里,居然来了几位贵客,其中有律师撒切尔,一位胖胖的、头发银灰的中年绅士和一位庄严的阔太太。这位太太显然是中年绅士的妻子,更重要的是她手中还牵着汤姆那位魂牵梦萦的新意中人。汤姆一见到这女孩,满心的忧虑霎时全都抛光(这半天来,他总心怀愧疚,不敢看艾米·劳伦斯那双含情脉脉的眼睛),他立刻想着法儿在女孩面前出风头:打别人的耳光,揪其他孩子的头发,做各种各样的鬼脸。总之,一切能博得小女孩欢心的手段他都用尽了。他满心激动,幸福的浪潮阵阵上涌,把昨晚那残余的愤怒也冲得无影无踪了。
P25-27
精彩导航
作者介绍
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列门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是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演说家和幽默大师。
马克·吐温于1835年11月13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一个乡村的贫困律师家庭。12岁那年因父亲去世,他从此开始了独立的劳动生活。他在印刷厂当过学徒,做过送报人和排字工,后来又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和舵手。儿时生活的贫穷和长期的劳动生涯不但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累积了丰富的素材,更铸就了他一颗正义的心。
马克·吐温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过程。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竞选州长》(1870年)、《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年)等,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讽刺了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
他创作的中期,长篇小说是他最主要的作品,如《镀金时代》(1874年与华纳合写)、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6年)及《傻瓜威尔逊》(1893年)等,这些作品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了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以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其中,《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
19世纪末,随着美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他的一些作品,如《赤道环行记》(1897年)、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1900年)、《神秘来客》(1916年)等,批判揭露意义也逐渐减弱,而绝望神秘的情绪则有所增长。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威廉·福克纳称他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他的主要作品现大多已有中文译本。
1835年马克·吐温降生的那一年,哈雷彗星曾划过长空。后来,马克·吐温为自己预言,当1910年哈雷彗星再次出现时,他会随它离世。那年4月19日彗星果然出现,他也在第二天逝世,这为他的一生带来了传奇色彩。马克·吐温去世时享年75岁,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内容预览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发表于1876年。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冒险,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从而有了这个故事里的一次次冒险经历。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叶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圣彼得小镇上。小主人公汤姆的父母过世后,由波莉姨妈收养。姨妈很疼爱他,却又为他的淘气而头疼不已。
一天晚上,汤姆和哈克贝利·费恩一起去坟地,无意中看到了印江·乔把一位医生杀死了,并嫁祸给了被打昏的波特。汤姆和哈克被吓坏了,发誓绝不泄密,但这使他们非常愧疚。法官即将对波特的罪行做出判决,这使汤姆感到更为不安。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他战胜了恐惧和自私,指出了真凶,但凶手还是逃走了。
在一次野餐活动中,汤姆和他喜欢的女孩儿贝琪因为迷路被困在了山洞里。在山洞中汤姆再一次遇见了杀人凶手印江·乔。最终,汤姆靠牵着绑在石头上的风筝线探路,走出了山洞。村民们发现了他们,并听他们讲述了在洞中的经历。之后,村民们用铁板封死了山洞,印江·乔死在了山洞里。村民们因此非常感谢他们。后来,汤姆和哈克返回山洞,找到了一笔可观的宝藏,成了小镇上的富翁。
艺术特色赏析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它处处透露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光辉,标志着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创作有了进一步发展。这部小说既是一部小说,又是一部成功的写景抒情散文,语言简洁明快,在细节处理上也非常简洁。心理描写和场景描写的自然结合也是这部小说的动人之处,幽默的元素也时常显现在其中。
一、情节紧凑,幽默讽刺。
马克·吐温是幽默大师,他把幽默和讽刺有机地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小说故事情节紧凑,环环相扣,动人心弦。表面上看,《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用机智而幽默的手法描写主人公汤姆和其他几个孩子传奇的冒险经历,可是造成这经历背后的原因是死板的家庭环境、枯燥乏味的功课和美国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儿童活泼自由的天性。
小说在描写汤姆生活中的一系列情节,如逃学去游泳、学吹口哨,甚至连被罚刷墙的经历都是轻松的笔调,幽默地讽刺了资产阶级儿童教育的清规戒律。小说运用的这种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深刻地讽刺了小市民的庸俗、保守、贪婪以及资产阶级道德和宗教的虚伪。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细细体会马克·吐温机智幽默、诙谐、讽刺的语言,并学习他的这种语言风格。
二、细腻的心理描写。
在《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作品中,马克·吐温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这些儿童心理活动描写得极其细腻生动,与故事情节紧密联系,随着故事的深入发展,人物的复杂心理也得到体现。
汤姆是一个聪明顽皮、富有正义感的孩子。虽然他劣迹不少,和波莉姨妈斗智斗勇,但是对于自己和哈克在墓地看到的一切,却最终战胜了自己的害怕,勇敢地说出了真相。哈克是镇上公认的“野孩子”,没人管教,像个流浪儿,但是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却救了道格拉斯寡妇。
马克‘吐温在描写以汤姆为首的一群儿童时没有仅停留在人物的一般刻画上,而是对儿童的心理方面做了较深层次的描述。阅读之后,我们可以学习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三、人物形象鲜明。
小说涉及的人物众多,但不管是主人公,还是小人物,个个形象鲜明。比如说,主人公汤姆聪明活泼,是个有正义感的孩子,而对家庭、学校和教堂却十分反感。他厌恶枯燥的功课、骗人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梦想当“绿林好汉”,追求自由和冒险的生活。这样就使儿童的活泼和周围现实生活的刻板形成了鲜明对比。哈克更是极具个性,他不为镇上的大人们所认同,行为与文明社会格格不入,像个野孩子,但是却与汤姆“臭味相投”。
地位与影响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标志着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创作有了进一步发展。小说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烂漫但并不是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向往自由,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做出了种种冒险行为。作者通过描写这群孩子的冒险经历,对当时美国社会的虚伪庸俗、宗教仪式的伪善和学校教育的刻板陈腐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马克·吐温一生著述颇丰,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对社会时弊毫不留情地加以披露,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部小说以其浓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对人物敏锐的观察,一跃成为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一首美国“黄金时代”的田园牧歌。
不朽的艺术
汤姆·索亚:汤姆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他调皮捣蛋、贪玩好动、讨厌学习、不守教规、打架惹事,小小年纪还谈起了恋爱。但他同时又正直、善良、足智多谋,富有冒险精神。他讨厌教室里老师干巴巴的说教,不喜欢整天在学校里枯燥无味的生活。他喜欢追求自由自在、充满激情、新鲜刺激的生活,希望加入海盗,以便干出一件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并且他总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做出那些懦弱的“好孩子”和体面的“优秀生”无法做出的正义行为,以展示自己的魅力。
哈克贝利·费恩:哈克贝利是作者着重刻画的另一个“调皮鬼”。他不上学,没有接受过教育,没人管教,像个流浪儿,是镇上公认的“野孩子”。其行为与文明社会格格不入,但他拥有一颗正义而勇敢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