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王朝的背影(清朝文人谈史)/中国历史大讲堂
内容
编辑推荐

长城多年失修以致破败,康熙乾隆不筑不修,并于塞外建造了承德避暑山庄,果是他们安图富贵不思进取,还是他们自有新的“万里长城”为倚靠?孝庄文皇后死后不仅没有与皇太极合葬,也没有与其他的皇后、嫔妃葬于一处,这是为何?……且看熊召政、何满子、金性尧等诸多历史大家为你一一解读明朝这段历史深处的秘密。

内容推荐

清王朝帝业的开创,经历了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祖孙三代人的艰难奋斗。努尔哈赤以“遗甲三副”起兵,历经三十余年艰苦奋战统一了东北女真各部,在关外建立了后金政权。又十年,势力大振,迁都沈阳,向关内逼近。但在辽远战斗中被袁崇焕击败受伤,不久身亡,未能进关。第八子皇太极即位,改国号为清。皇太极积极吸纳汉族文化,参照明朝的汉族制度,在政治、经济、典章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改革,为问鼎中原做好了更加充分的前期准备,但他又因脑溢血猝亡,死时五十一岁,也没有来得及进关。

目录

孤独的陵园

多尔衮身后是非

儿子与位子

雍正与术士

我所知道的乾隆与和亲王

当文人遭遇皇帝

驯心

论八旗子弟

我认识纪晓岚

洪亮叶遗戌案

王鸿绪的密折

“清廉”的庸吏——曹振镛

“冲冠一努为红颜”

我爱傅山

我以上中的郑板桥

“难得糊涂”漫考

关于金冬心

禁诗与戒诗

谒台湾郑成功祠

细雨仙霞关

一个绍兴师爷的贫富观

想到了孙之獬

倾听历史的声音

清末大员对外情的愚昧

晚清的裙带政治

谋官术与做官术

从兰儿到慈禧

清末文人看香港

[六不]钦差叶名琛

香港与太平天国

曾·左·李

曾氏语录

他这一辈子

李二先生非汉奸

器识与命运

为谭嗣同一辩

意气书生(节选)

张之洞不上军机处台阶

梁鼎芬糊涂一世

吴汝纶论中西医优劣

赫德与《辛丑条约》

李莲英有所畏

伪造合影

造火柴的笑话

容宏及其环球航海轶事

杨乃武案

跪拜礼

人之初(节选)

试读章节

孤独的陵园

“五一”放假,几人相约,出京城,向东去,至遵化,游清东陵。清王朝的皇家陵园有多处,关外有“盛京三陵”,埋的是努尔哈赤、皇太极等入关前的列祖列宗。入关后历十帝,分葬两处:遵化清东陵、易县清西陵。清东陵埋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帝,以及五帝名下的一百三十多位皇后、嫔妃、贵人、常在、答应、福晋,其中包括慈禧,还有十几位格格、阿哥。另外还埋有一位重要人物孝庄文皇后,她是上述所有这些人的长辈。这些人物,贯穿了清王朝从入关初创,到中兴鼎盛,再到败落衰亡的全过程。

游清东陵,追怀清王朝入关创业之初,必看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孝庄文皇后是皇太极之妃、顺治帝的亲生母亲、康熙大帝的亲祖母。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清室入关后能把天下打下来、支撑住,并把江山坐稳,很快走向盛世,她是个关键人物,发挥了关键作用。史家比较一致的看法,她有三大功劳:一、驾驭住小叔子多尔衮,依靠他领兵入关打下了中原天下;二、扶持六岁的幼子顺治帝坐稳了天下;三、顺治出天花早逝,又扶持八岁的孙子康熙帝登基继承大统。康熙帝十岁丧母,由祖母孝庄文皇后一手扶养教诲,终成大器,把大清王朝推向了鼎盛。孝庄文皇后如此大功大德,但在浩大的清东陵众多帝、后陵园中,昭西陵却是一座“局外之陵”。清东陵在昌瑞山南麓用一道四十里长墙围成一个大圈子,名为风水墙,所有帝王后妃们的陵寝都在墙圈以内,唯独把孝庄文皇后一个人孤零零地葬在了风水墙外。

出了风水墙大红门向东一拐,有一条窄窄的便道通往昭西陵。它与墙圈内的乾隆裕陵、慈禧太后定东陵等处的热闹景象不同,这是一座孤独的陵园,“门前冷落车马稀”,没有几个游人来。看来,人的习性就是哪里热门往哪里去,活人看活人这样,活人看死人也这样,很难改。神道上有个碑亭,碑已破碎成乱石,互相挤卡在一起,有些已散落在地。据说有一年冬天一个牧羊人在碑亭中生火取暖,引起火灾,将亭和碑烧成这样,一直未修复。进三座门,院内迎面一个废墟,这是在一次地震中被震塌的一座殿宇,房屋已拆去,只剩房基。废墟后面的正殿还在,但香火冷落。在清东陵,孝庄文皇后的辈分最高,子孙们都在风水墙内热热闹闹、济济一堂,却让她这位老长辈一个人冷冷清清在大门外看大门,谁看了谁都觉得不可理解,这是为什么?

关于昭西陵的这个奇特位置,众说纷纭,但都难圆其说,已成为清史“疑案”之一。核心的说法是“下嫁”说,即所谓孝庄文皇后下嫁给了小叔子多尔衮,不成体统,使皇族子孙“颜面尽失”,使臣民们感到“羞愤”。因此,她死后落得个“进退两难”的悲凉结局。进,无颜再去盛京昭陵与皇太极同穴埋葬;退,清东陵风水墙内没有她的位置,免得玷污子孙。孝庄文皇后死于1688年,享年75岁。她死后三百多年来,“下嫁”之说盛传不衰,她身后由此遭到严厉的“道德谴责”,这一切,“野史竭力渲染,正史无法回避,专家各持己见,世人莫衷一是”。今天再想去廓清“下嫁”说是真是假已不可能了。假也罢,真也罢,这个“疑案”本身已成为无法抹去、又无法修改的历史。问题已不在于它的真假,而在于这种舆论本身,它说明了什么?

不得不令人思索的一个问题是,一则真假难辨的“下嫁”传说,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大的历史影响?这个问题的全部深刻性在于:它反映了满蒙游牧文化在与以儒家礼教为主要特征的汉族文化桐融过程中的某种不相融。这种不桕融的成分,在孝庄文皇后身上凝聚成了一个化不开的“结”,最后以一座昭西陵将其固化成一个千古“疑案”,留给后人去思索。它已经成为一种昭示:不同文化在融合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  人们常将元、清两朝作比较。成吉思汗威震欧亚,但元朝入主中原不足百年就被明朝取代了,以一代天骄的英名开创的伟大朝代何以如此“短命”?教训就在于它没有认真消化吸收汉族文化,没有用汉族文化将自己武装起来,没有把自己融入到汉族文化之中,始终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相比之下,清廷入主中原后能维持近三百年统治,它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努力消化吸取了汉族文化,并成功地把自己融入到了汉族文化之中。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只看到清朝消化吸收汉族文化获得巨大成功的一面,却忽视了它为此付出极大代价的一面。

我们现在见到的许多清代皇家碑刻,都是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而成的,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历史文化现象。它告诉我们,满清入主中原,在文化上面临的难题是如何把这三个民族的文化融为一体。而这三个民族的文化,有体系上的不同,也有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极大差距。有的专家认为,入关前的后金(清)政权,尚处在奴隶制社会末期、封建社会初期(有人甚至认为它“尚未正式进入封建社会”)。但满族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消化的民族,它从关外发迹至u问鼎中原,完全是一个“边学边千”的过程,一切都带有草创性质。它的文字是努尔哈赤指令额尔德尼、噶盖借用蒙文字母创造出来的,后来皇太极又指令达梅根据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做了一次修改完善。对满族来说,消化吸收蒙族文化是一回事,而消化吸收汉族文化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满、蒙两个马背民族在文化上有着相通相承的关系,它们的文字是这样,习俗也是这样,相互间不存在文化上的根本冲突。而汉族文化已是一种严密完备的封建文化,与游牧文化体系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也不同。虽然满清皇室力图用汉族文化将自己全副武装起来,使自己全身心融入到汉族文化中去,并且做得也很成功,但马背民族某些本色的、质朴的固有习俗,却与汉族文化中的儒家礼教水火难容。这些难以桕融的东西,势必会在满人消化力极强的消化道内凝结成几块“结石”——昭西陵就是这样一块“结石”。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种文化现象,它是一种“成功者的尴尬”。P1-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王朝的背影(清朝文人谈史)/中国历史大讲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性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827989
开本 16开
页数 3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8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9.09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49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2: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