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台伯河畔/外国文学名著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保尔·海泽是是德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总是力求发掘出人性中的善和美,讴歌人与人之间纯洁无私的爱情、友谊以及合己忘我的高尚品德。本书收录了保尔·海泽的九篇中短篇小说佳作。这些作品富于戏剧性和浪漫色彩,立意构思新颖别致,谋篇布局独具匠心,每一篇都有扣人心弦和出人意料之处。

内容推荐

保尔·海泽是德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以表彰他“作为世界著名的中短篇小说家,在长期创作生涯中所显示的渗透着理想的非凡艺术才能”。本书所收的作品,正好显示了他的“非凡艺术才能”。它们富于戏剧性和浪漫色彩,立意构思新颖别致,谋篇布局独具匠心,每一篇都有扣人心弦和出人意料之处。

目录

每篇作品都要有自己的“鹰”/1

犟妹子/1

特莱庇姑娘/15

台伯河畔/41

安德雷亚·德尔菜/83

安妮娜/139

死湖情澜/163

失去了的儿子/203

克莱奥帕特拉/23l

红胡子/267

名家评论/289

海泽生平和创作年表/291

试读章节

姑娘坐在船头,背向着他,使他只能看见她的侧面。眼下,她的表情比平时更严肃。鬈发覆在额头上,纤细的鼻翼执拗地颤动着,丰满的嘴唇紧闭。他们这样默默地在海上航行了一些时候,她给太阳晒热了,便从手帕中取出东西,把帕子包在头上。接着,她吃起面包来,当她的午餐,她在卡普里什么也没吃啊。安东尼看不下去,他从早上装满橘子的筐子中,取出两个橘子来,说:“喏,拿去和你的面包一起吃吧,劳蕾拉。别以为是我特意为你留的。它们从筐子中滚了出来,我搬空筐子回船时在舱板上发现了。”

“你自己吃吧。我吃面包就够了。”

“大热天橘子可以解渴,瞧你跑得这么老远。”

“人家给我一杯水喝,我已经不渴了。”

“随你便吧。”

他说着,便把橘子扔回筐里。

又一阵沉默。海面平明如镜,船头的水声很轻很轻。就连那些栖息在岩岸洞穴中的白色水鸟,在飞来飞去地觅食时也悄然无声。

“你可以把这两只橘子捎给你母亲。”

安东尼又提起话头。

“我们家里还有橘子,就算吃完了,我再去买就是。”

“你就捎去吧,算我的一点儿心意。”

“可她不认识你呀。”

“那你可以告诉她我是谁嘛。”

“我也不认识你。”

她说不认识他,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一年前的一个礼拜天,就在那位画家来索伦多的时候,安东尼和当地的几个小伙子正好在大街旁的广场上玩地滚球。就在那儿,画家初次见到了劳蕾拉,她头上顶着水罐,打他身边走过,压根儿没有注意到他。那不勒斯人一见她便着了迷,呆呆立在那儿盯着她瞧,不顾自己正好站在滚球道上,只要再跨两步就可以让出来。这当儿,重重的一球滚到了他的脚踝上,提醒他,此处不是发呆的地方。他回头瞅了瞅,像是等着谁去向他道歉。掷这一球的年轻船夫却傲慢地站在伙伴中间,一声不吭。陌生人觉得他还是避免口角,走开为妙。可是,这件事后来传开了,画家来正式向劳蕾拉求婚时,又被人们提起来。画家曾经问劳蕾拉,她是不是为了那个不懂礼貌的愣小子才拒绝他的。劳蕾拉不耐烦地回答:“咱不认识他。”上述那件事,也传到了她耳朵里。这以后,她碰见安东尼就该认得了吧。

眼下,他俩坐在船上,就像一对仇敌,各人的心都跳得要命。安东尼平时那和善的面孔涨得通红。他击打着海水,让水花溅到自己身上。他的嘴唇时而哆嗦,像是在骂人似的。姑娘装作没有看见,完全漫不经心的样子。她把身子倾出船外,让水流从手指间滑过。随后,她解下手帕,整理头发,就像船上只有她一个人似的。不过,她的眉毛微微抽动,两颊发烧,她用湿淋淋的手去冰也没有用。这时,他们已在大海中间,远近都见不到半点帆影。卡普里岛被抛在了身后,前面的海岩躺在眯眼的阳光中,还离得很远很远。甚至没有一只海鸥,来冲破这深沉的岑寂。安东尼环顾四周。突然,他像是拿定了主意,放下了桨,脸上的红色也褪了。劳蕾拉情不自禁地回过头来看他,心情十分紧张,但一点也不害怕。

“我必须了结这事。”小伙子冲口说道,“拖了这么久啦,我差不多奇怪自己竟没有因此死掉。你说,你不认识我?难道你没有一次一次地瞧见,我怎么疯子似的打你面前跑过,有满肚子话要对你说?可你总是把嘴一撅,转过身去不理我。”

“我有什么好和你谈呢?”她干巴巴地说,“我看得出,你想和我搭讪。可我不愿让别人嚼舌头,无缘无故地嚼舌头。我不愿意嫁给你,不愿意嫁给你和任何人。”

“不嫁给任何人?你以为打发走了画家,就好总这么讲吗?呸!你那会儿还是个孩子。你将来会感到寂寞,到那时,像你这么个怪脾气,就会随随便便嫁个人了事的。”

“谁知道自己将来怎样呢?就算我会改变主意,可这跟你有什么相干?”

“跟我有什么相干?”他大叫一声,从桨手凳上跳起老高,弄得小船也颠来簸去,“跟我有什么相干?在知道了我的境况以后,你还能这样问?你将来对谁比对我好,谁就不得好死!”

“难道我答应过你吗?你自己头脑发昏,又关我什么事?你有什么权利,要我跟你好?”

“哦,”他吼道,“这在书上自然没有写,任何法律家也不会用拉丁文把它写下来,盖上封印的。不过,我知道,我有权讨你做老婆,就跟我有权升天堂一样,因为我是个好小伙子。你以为,我肯眼睁睁瞧着你被另外的男人带着上教堂去吗?姑娘们打我面前经过,都会耸肩膀,这我受得了吗?”

“您想咋办就咋办吧。你再怎么吓唬,我都不害怕。我将仍旧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你才不会老是这么讲哩。”他浑身战抖着说,“我是一个男子汉,不会长此下去,把自己的生活让一个犟妮子给糟蹋了。你明白吗,你现在在我的手心里,我要你怎的,你就得怎的?”

“弄死我吧,要是你敢。”她慢吞吞地说。

“那就来个干脆,”他嚷道,声音变得嘶哑起来,“海里有的是咱俩的地方。我帮不了你啦,妹子。”他几乎是满怀同情地说,犹如是在梦呓,“不过,我们必须同时一起去,两人一块儿,就现在!”他大声吼叫,蓦地用双手抓住了她。但转瞬间,他缩回右手,鲜血涌了出来:她狠狠地咬了他一口。

“你要我怎的,我就得怎的吗?”她叫道,身子猛地一扭,撞开了他,“咱们等着瞧吧,看我是不是在你手心里!”说完,便跳下船去,一眨眼便消失在大海深处。

一会儿,她浮出了水面,裙子紧紧裹住身体,辫子被海浪冲散了,沉甸甸地拖在脖子上。她双臂不停地划水,一声不响地奋力游着,从小船旁向岸边游去。

突然的震惊,使小伙子几乎失去了知觉。他站在船上,弓着腰,目光盯在她身上,好似眼前出现了奇迹。随后,他晃了晃脑袋,便扑到桨前,使出全部力量追着她划去。这当儿,他手上喷涌出来的鲜血,已把舱底给染红了。

转眼间,他就到了她身边,尽管她游得很快。

“看在圣母玛丽亚分上!”他喊道,“上船来吧!我是个疯子,天晓得我怎么失去了理性。就像给闪电打着了一样,我脑子里突然一热,我发起狂来,连自己干些啥,说些啥,也全不晓得啦。我不求你原谅我,劳蕾拉。我只希望你救自己的命,上船来啊!”

她只顾游着,仿佛什么也没听见。

“你到不了岸边,还有两海里呢。想想你母亲吧。要是你遭不幸,我会吓死的。”

她用眼睛估量了一下到岸边的距离,然后也不答话,就游到船边,攀住船舷。他赶去帮助她,姑娘的体重使小船倾向了一边,他放在凳子上的衣服便掉进了海里。她敏捷地翻进船来,回到老位子上。他看见她平安无事了,又划起桨来。她拧着湿淋淋的裙子,挤掉辫子里的水。这时,她望着舱底,才发现了血。她迅速地瞅了瞅那只手,他仍在划着桨,就像压根儿没有受伤似的。

“拿去!”她递过手帕去说。

P8-10

序言

十九世纪的德语文学,在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影响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Novelle这种体裁见长的。Novelle一词,源出意大利语,本来指的是结构谨严、篇幅比较短小、以一个完整的事件为中心内容的散文体小说,比如卜伽丘的《十日谈》里的那些故事。十八世纪末,Novelle这种体裁连同其名称一起由歌德引进德语文学,在往后的一百多年里得到了巨大发展,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文学样式。德语Novelle,尽管在不同时代和不同作家笔下,写法屡经变迁,风格各式各样,但是仍然保持一些基本的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就是:以篇幅论,多半在三万字左右,但也长可超过十万字,如瑞士作家迈耶尔的著名历史小说《圣者》,短则仅几千字,如史托姆的《迟开的蔷薇》;以内容论,按照歌德和同时代的理论家施雷格尔兄弟的意见,德语Novelle的故事应该是“奇特的”(merkwurdig)、“罕见的”(seltsam)、“独特的”(einzigartig)和“闻所未闻的”(unerhort)等等。因此,严格地讲,它并不完全相当于我们所谓的中篇小说,与我国唐宋传奇倒是更加相似。现在通常将Novelle译做中篇小说,即以篇幅论,也只差强人意而已。

从歌德到托马斯·曼,德语国家里涌现了一大批以创作这种带传奇色彩的中短篇小说著称的作家,其中霍夫曼、克莱斯特、凯勒、史托姆、茨威格等等的名字,早已为我国读者所熟知。本选集的作者保尔·海泽(Paul Heyes),虽然在我国名声不如他们,却也在同一体裁的创作中独树一帜,成就斐然。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的威望比起同时代的凯勒、史托姆来甚至还有过之,是一位一度产生世界影响的作家。

保尔·海泽有着多方面的文学才能,但主要建树仍在中短篇小说方面。1910年,为了“表彰他作为抒情诗人、剧作家、长篇小说家和世界闻名的中短篇小说家,在长期创作生涯中所显示的、渗透着理想的、非凡的艺术才能”,保尔·海泽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语作家。亲是当时有声望的古典语言学家,与文化界名流如威廉·洪堡等都有很深的交谊;母亲是犹太大银行家的女儿,酷爱文学,精通英、法文,从事过文学翻译和戏剧活动,她的姊妹中有两人成了作家,虽然并未取得什么成就。保尔·海泽不仅自幼受到文学熏陶,而且早早与文学界发生接触,诗人、作家如艾沁多夫和凡尔哈根,音乐家如门德尔松和李斯特,甚至还有斐迪南·拉萨尔,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保尔·海泽资质聪颖,八岁即进入文科中学学习,成绩一直优异。与此同时,对于文学的爱好更急剧增长,甚至在上数学课时还偷偷阅读库柏的小说和海涅的(《游记》。在中学的最后一年,与三个同学共同组织了一个名为“俱乐部”的文学团体,每周秘密聚会,朗诵各自的诗作,其中被认为精彩的就抄写在团体的“记事册”上。这本约定对外秘而不宣的抄诗簿,不期却落在作家埃玛努伊尔·盖贝尔手里。盖贝尔时年三十一岁,在文坛上已有相当名声。读罢四个中学生写的诗,他立刻发现保尔·海泽“特别有天才”,遂另眼看待,让这个十六岁的少年成了自己的忘年朋友。这样,海泽便结识了对他一生的发展产生最重大影响的人。

1847年3月,海泽中学毕业,进入柏林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但是不久就心生苦闷,因为他感到,自己的全部心智“都完全集中到了文学事业上”。这时候,是盖贝尔将他引荐给著名的艺术史家弗朗茨·库格勒。在库格勒周围,聚集着一批年轻的学者和文学家,后来成了德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重要代表的特奥多尔·冯塔纳也在其内。库格勒大力鼓励海泽写作,并介绍他参加了柏林的著名文学俱乐部“史普里河上的隧道”。四年后,海泽在这里朗诵了自己的Novelle处女作《马利昂》和另一篇诗体小说《弟兄们》,并双双获得俱乐部举办的征文竞赛的最佳作品奖。

1848年3月,柏林同欧洲其他许多大城市一样,爆发了人民革命。保尔·海泽作为大学生团体的成员,也拿起武器走上街头,同时发表了充满革命激隋的诗篇,如《古调德语新诗十五首》。三月革命失败后,海泽于次年春转入波恩大学继续学习,但革命热情不减,当莱茵兰和巴登爆发人民起义时他深为振奋,曾考虑参加高特弗里特·金克尔教授组织的志愿军前往声援,却因故未能如愿。

1850年夏天,海泽前往瑞士旅行,回来后决定放弃古典语言(拉丁语、希腊语)的学习,改学现代罗曼语言(意大利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为日后大量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打好了基础。

但是,成为海泽一生发展的重要转折的,是另外一次旅行。1852年,大学刚毕业的海泽获得普鲁士政府资助,到意大利游学一年。正式任务是研究考察罗曼语古代手稿,但是成果并不多,且发生一件不愉快的事:梵蒂冈教廷图书馆将他逐出门外,理由一说是他违反规定偷抄古代手稿,一说是他1850年写的剧本《罗马的弗朗西斯卡》触怒了教廷,被教廷视为“有伤风化”。然而对于海泽的文学事业,意大利之行的收获却太大了。一年中,从北到南,他遍游这个南方古国:在佛罗伦萨,他研究文艺复兴的宏伟建筑和艺术珍品;在罗马,他广交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那不勒斯,他流连忘返于维吉尔墓前;在卡普里,他对渔民的生活进行深入考察;在米兰……在威尼斯……在比萨……意大利淳朴善良的人民、明媚旖旎的风光、古老悠久的文化和历史,样样都给他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从长远看,在意大利的经历不仅为他以后创作的相当大一部分作品特别是中短篇小说提供了素材,而且对他追求明朗、和谐为主的美学思想和创作风格,也产生了明显影响。再看直接的具体的结果,就是他在旅途中写成了反映卡普里渔民生活的《犟妹子》(L’Arrabbiata)这篇Novelle。《犟妹子》长仅一万余字,只能算个短篇小说,但一经问世却给作者带来巨大声誉,真正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从此,大量的作品便从海泽的笔端涌了出来。

1853年秋,海泽回到柏林,正在考虑是否做专业作家而犹豫未定之际,突然接到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连二世要他去慕尼黑的邀请。国王答应给他每年高达一千金币的俸禄,所求于他的不过是参加宫中不太经常举行的科学文艺讨论会而已。原来,和自己的父亲路德维希一世一样,马克西米连二世也雄心勃勃,企图把慕尼黑变成为德国科学文化中心,因此,不但广事收罗学者文人,而且自己还出席和主持讨论会。年仅二十三岁的海泽所以能得到如此一个“美差”,又是先一年到慕尼黑的盖贝尔大力举荐的结果。海泽于1854年移居慕尼黑,在这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悠闲而优裕的生活使他能集中思想和精力从事创作。在以盖贝尔为精神领袖的所谓“慕尼黑作家集团”中,海泽不久就成为作品最多、成就也最高的佼佼者,与盖贝尔和后来很快便湮没无闻的弗里德利希·波登施德特一起,被时人称为慕尼黑文坛的三巨星。

1864年,马克西米连二世死了,其子路德维希二世要求盖贝尔和海泽自行提出申请,否则停发年金。二人不予理睬,新国王没办法,只好继续施予“恩泽”。四年后,他终于以盖贝尔在一首诗中支持普鲁士的政策为理由,停发他的俸禄;为表示对国王的不满,海泽也自动放弃了俸禄。不久后,盖贝尔因病返回故乡吕贝克,海泽遂成为慕尼黑乃至整个南德文坛的领袖,国内外的重要作家如冯塔纳、史托姆、凯勒、劳伯、格里尔帕策、黑勃尔以及挪威的易卜生和比昂逊等,都与他有或多或少的交往和通信联系。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海泽的声誉和影响达到了高峰。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自身题材来源枯竭和德国自然主义崛起等原因,海泽的创作开始走下坡路,声望也逐渐衰落。他这段时间的主要贡献是在编辑出版、提携后进和帮助同行方面。例如奥地利大戏剧家和小说家格里尔帕策,就是由于他的介绍才避免湮没无闻,另外如冯塔纳等相当一批作家,则由他提名而获得各种文学奖金。由于他推荐的人不为官方认可,海泽于1874年和1893年先后辞去了马克西米连奖金和席勒奖金的评审人职务。1884年,保尔·海泽以剧作《赛拜恩妇女》成为席勒奖金的获得者。191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虽说姗姗来迟,却成了八十高龄的作家的晚年安慰。

1914年4月2日,保尔·海泽病殁于慕尼黑。

保尔·海泽兼为小说家、诗人、戏剧家,从中学时代开始写作,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作品是异常丰富的,计有:长篇小说九部,中短篇小说一百八十多篇,大量的抒情诗和政治诗,戏剧近七十出,此外还有相当多的论文、回忆录、日记以及与冯塔纳、凯勒和史托姆等人的文学通信等等。不仅如此,海泽还是一位杰出的成就斐然的翻译家,翻译出版过西班牙和法国的诗歌,意大利的童话、民歌、喜剧和小说,以及玛基雅弗里·奥里约斯托和莎士比亚等等一系列重要外国作家的作品,其译作很得时人好评。最后,在1871年至1903年这三十二年间,他编选出版了《德语中短篇小说宝库》、《外国中短篇小说宝库》和《新编德语中短篇小说宝库》,三套选本加在一起多达六十二卷,可以说集十九世纪以前的世界中短篇小说之大成,其贡献与功绩,也不可低估。

在德国文学史上,保尔·海泽的名字通常都与所谓“慕尼黑作家集团”联系在一起,他的创作被认为体现了这个集团的思想和美学观点,一般来说,这种看法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他一生的主要活动都集中在慕尼黑,与该集团成员特别是它的精神领袖盖贝尔关系密切,思想和创作自然会在不少方面受其影响。但是,作为思想敏锐的天才,早年又深受以歌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主义以及意大利人文主义的熏陶,再加上与国内外的优秀作家有着广泛接触,其作品,特别是较早期的小说和诗歌,便经常突破了盖贝尔等的思想和美学窠臼。

所谓“慕尼黑作家集团”产生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其思想倾向和美学观点乃是1848年革命失败后在德国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中存在的悲观失望情绪的反映,加之慕尼黑当时还是个行会手工业居于统治地位的落后城市,该集团成员中的小市民习气也比较重。盖贝尔本人的政治态度则更加保守,1848年以前即反对革命,热衷于鼓吹中世纪的君主制。在美学上,他主张所谓“纯艺术”和“为艺术而艺术”,反对文艺干预现实生活,更鄙视革命前后产生的政治诗歌。整个说来,慕尼黑的作家们都倾向于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

海泽的创作,特别是晚期创作,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的确极少,也有过于讲求形式的唯美主义倾向和较浓厚的小市民习气,这无疑都与盖贝尔的影响和保守环境的局限有关。但是,他始终坚持自由民主的信念,忠于人道主义传统,同情被压迫民众,与盖贝尔等又有着明显的差别。他早期的成功创作,更与慕尼黑其他作家那些“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不可同日而语。

保尔·海泽用不同的体裁创作的作品都很多,但是成就却参差不齐,在当时虽然全得到推崇,真正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却很不一样。

海泽以写抒情诗开始创作,早年受浪漫主义诗人艾沁多夫影响,后转而师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形式与风格多有借鉴,作品虽也传诵一时,曾被勃拉姆斯、舒曼等一百多位著名作曲家谱曲,但终因缺少独创性而经不住时间考验,在今天其价值已远不如他翻译介绍的外国诗歌。

海泽的戏剧创作也对德国古典戏剧传统和奥地利大戏剧家格里尔帕策亦步亦趋,加之又多以古代希腊罗马和意、法等异国的题材为内容,在六十多部剧作中涉及德国现实生活的仅《汉斯·朗格》和《巴伐利亚人路德维希》等两三部,整个说来意义也不大。

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中,保尔·海泽则遵循青年德意志派的古茨诃夫和施毕尔哈根的路子,但却被认为没达到前者的哲学深刻性和后者的政治尖锐性。在他的九部长篇小说里,唯有《世界的孩子们》(1873)和《众峰之上》(1895)这两部取得了成功。前一部揭露教会的伪善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沦丧,出色地塑造了一个被视为“现代塔尔丢夫”的伪君子形象;后一部则有力地批判尼采的超人哲学,鞭挞了残酷压迫劳动人民的统治阶级。

用以上几种体裁,海泽都未能创作出具有长远和巨大价值的杰作,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形式和风格方面因袭多,创新少;二是内容和题材脱离现实,缺乏社会意义。因此,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一大批自然主义作家和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登上文坛,海泽即被讥为“专事模仿”和“已经过时”,是毫不奇怪的。

保尔·海泽的全部创作,只有Novelle这种体裁成就突出,一些优秀代表作在世界上产生过广泛影响,至今生命力不衰。

在德国,Novelle的创作有着深厚的传统,从歌德到托马斯·曼,一代一代都名家辈出。保尔·海泽进行创作的年代,德国的Novelle正好发展到了最高峰。他不但可以向歌德、霍夫曼、蒂克、克莱斯特等前辈借鉴学习,更可以与同时代的凯勒、史托姆、迈耶尔等取长补短。他与凯勒、史托姆长期通信,主要内容是就创作问题进行探讨、切磋。对于卜伽丘以来的外国中短篇小说大师,他都有深入了解,其中特别推崇法国的梅里美、缪塞、莫泊桑和俄国的屠格涅夫,从他们的创作中显然也汲取了不少营养。这样,他在学习借鉴方面便不是囿于某一家一派,像在不成功的其他体裁创作中那样,而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不仅如此,海泽在创作中还十分注意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和个性。他既不同于典雅宁静的歌德,更不同于神秘诡谲的霍夫曼,与深刻细腻的凯勒也有显著差别。整个说来,他的创作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同时又有着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德语Novelle的发展史上,保尔·海泽占有一个独特的不可取代的地位。享有“中短篇小说家中的莎士比亚”之称的凯勒,认为他在Novelle“这一体裁内创造出了一些崭新的东西”;德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冯塔纳,称赞他是自己时代“最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天才”;十九世纪丹麦的大批评家勃兰兑斯,则把他的中短篇小说成就与霍夫曼和梅里美等相媲美。

作为中短篇小说家的海泽之所以独树一帜,取得突出成就,是与他对Novelle这一体裁的本质有着深刻的、独到的理解分不开的。在1871年出版的《德语中短篇小说宝库》第一卷序言中,他把自己的理解作了系统而生动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猎鹰理论”。“猎鹰”一词典出卜伽丘的《十日谈》。在《十日谈》中讲的每一个故事前面,都有一段简短的引语,其中第五日第九个故事前的引语是这样的:

费得里哥为一位太太耗尽了家财,总不能获得她的欢心,从此只得守贫度日。后来那位太太去看他,他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只鹰宰了款待她,她大为感动,就嫁给了他,并且给他带来丰厚的陪嫁。

从这段引语中,海泽悟出了Novelle的一个基本特征,要求每一个作者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我的‘鹰’在哪里?那使我的故事区别于其他成千上万篇故事的独特之点在哪里?”海泽的“猎鹰理论”,对于歌德和施雷格尔兄弟关于Novelle应该讲一个“新鲜”、“独特”、“闻所未闻”的事件的提法,作了很好的发挥,很受人们的重视。应该指出,这种每篇作品都得有自己的“鹰”的主张,就是要求作者刻意求新,标新立异,不仅仅指作品的情节而言,而指作者的整个风格;不仅仅适合于带有传奇性质的Novelle,也可以和应该在原则上适合于其他文学样式,因-为,雷同刻板,因袭模仿,平平淡淡,对于整个文艺创作来说都是不可取的。

在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中,海泽看来是自觉地实践了上述主张,因此他的作品,特别是早期的优秀作品,不论题材内容或是艺术形式都富于个性特色,叫人一读就被吸引住,读完后久久不能忘怀。  就内容论,他的小说的题材不论是古代的或是现实的,不论是意大利的或是德国的,都始终重在发掘人性中的善和美。因此,他常常描写人与人之问纯真的爱情(如《犟妹子》)和无私的友谊(如《台伯河畔》),常常歌颂合己助人(如《死湖情澜》)和杀身成仁(如《安德雷亚·德尔棻》)这样的壮举。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是心灵纯善、气质高尚、独立不羁、热爱自由、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正面形象。对于剥削阶级中的伪善、自私、贪婪、残忍、凌弱谄强这些丑恶性格,他虽也揭露和讽刺(如《安妮娜》和《安德雷亚·德尔棻》),却只是作为陪衬,顺便为之而已。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恶人坏人,如密探萨姆埃勒、贵妇人阿迷黛、富商贝佩以及教皇和他身边的教士等等,但多数像讽刺漫画中似的粗粗勾勒出来,形象远远不如正面人物典型、充实。这些,一方面说明海泽在创作中坚持西欧资产阶级文学的人道主义传统,是他的一个可贵的优点。但是,另一方面,在自由资本主义逐渐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级矛盾尖锐化、社会道德沦丧、恶之花滋生漫长的十九世纪后半期,这样一味追求美和善有时又不免使他失去坚实的立足之地,坠入唯心主义的理想主义。

在一篇题名《比萨的寡妇》(1865)的小说里,保尔·海泽明确地谈到自己创作的上述特点,说:“我从来不能塑造一个身上没有某些可爱之处的主人公,尤其是从来不能塑造一个女性形象,自己不是在一定程度上爱上了她的。”又说,“有足够的人宁肯去写丑恶的东西。让各人爱怎么写怎么写吧!”

对于自己作品中的正面主人公,海泽的确是怀着爱,努力发掘他们身上的美与善。但与此同时,他并不违背现实,无限制地片面地美化自己的主人公,使其成为“道德的典范”,而是也写出他们的弱点、缺点,比如劳蕾拉的固执,费妮婕的迷信,安妮娜的软弱,海伦娜的溺爱儿子,比安基的玩世不恭、生活放浪,安德雷亚·德尔棻的相信恐怖手段、脱离群众等等。这样,海泽作品中的主人公就更加像活生生的人,更加富于立体感,更加真实可信。他们身上的好的品质,受到作者的热情赞扬;对他们的缺点,他则给予善意的讥讽,结果给他的早期代表作《犟妹子》、《特莱庇姑娘》(1855)和《安妮娜》(1860)等,都增加了一种幽默风趣的特色。

保尔·海泽的人物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女性多而出色。在他笔下,妇女的优点不仅仅是一般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温柔、善良,而且往往胜过男子,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或独立不羁、或敢作敢为、或聪明贤惠、或忍辱负重。特别是海泽作品里的意大利妇女,更为人所称道。凯勒1859年11月3日写信给他说:“您用这些意大利少女的形象,塑造出了一种具有古代人式的淳朴和真挚热情的光辉典型,赋予单纯的自然机体以热烈绚丽的色彩,从而产生出了特殊的魅力。”

还值得注意的是,海泽在创作中对劳动人民表现了相当深厚的同情。他所塑造的正面形象不少都出自下层,人性中的美和善多存在于他们身上,而剥削阶级、统治者、教会则往往被描写成丑恶可厌的。特雷庇山民挺身对抗官府,帮助费妮婕搭救菲利浦;罗马小酒馆里下层民众之间真诚相待,一起尽情歌舞,这些场面写得十分令人感动。

以上内容方面的种种特点,虽然有的也表现了海泽在美学观点方面的唯美主义倾向,但历史地看,仍说明他坚持资产阶级文学的人道主义传统,忠于1848年革命时期的自由民主信念。就算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海泽作品中所体现的美和善,也未必都已完全失去价值了吧。

可是,要真正了解海泽中短篇小说的特色,还不能不注意他在艺术形式方面的追求和创造。与内容上求美、求善相适应,他在形式上也力求和谐、完整。早期,在内容充实、新鲜的情况下,他的确以高超的技巧创造出了一些瑰宝似的艺术珍品。他的构思布局精巧别致,故事情节变化多端,几乎每一篇较优秀的作品都富有戏剧性和浪漫色彩,都有其出人意表和引人人胜之处,也就是说都有自己的“鹰”。他的语言纯净、明快,不少时候还诗意浓郁。他对自然风光的描绘特别是对意大利的描绘真实生动,常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他的作品情节发展起伏跌宕,变化有致,如《安德雷亚·德尔菜》中三次行刺的描写,由暗到明,由虚到实,一次比一次更加扣人心弦。他小说的结尾也多半颇见匠心,令人叫绝。当然,他的某些作品特别是后期作品,由于刻意求工难免显出雕琢的痕迹,犯了唯美主义的毛病。他偶尔也有败笔,如《安妮娜》的开头和《台伯河畔》的结尾,似乎就可以作为例子。但不管怎么讲,像保尔·海泽这样一位独具风格的中短篇小说家,他在艺术方面可供我们研究借鉴、阅读欣赏的地方是不少的。

书评(媒体评论)

您用这些意大利少女的形象,塑造了一种具有古代人式的淳朴和真挚热情的光辉典型,赋予单纯的自然肌体热烈绚丽的色彩,从而产生出了特殊的魅力。

——【瑞士】凯勒

海泽不愧为“最富创造力的天才”。

——【德】冯塔纳

他的中短篇小说成就堪与霍夫曼和梅里美等媲美。

——【丹麦】乔治·勃兰克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台伯河畔/外国文学名著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保尔·海泽
译者 杨武能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43289
开本 16开
页数 2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7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6.44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