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兰州历史文化(共14册)(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兰州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居南北之中,扼东西要塞,黄河横穿境内,地势沿河起伏。悠久的历史、绚丽的文化,形成了集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于一身的兰州历史文化。这种文化结构,不仅奠定了兰州人民纯厚朴实的文化基质,而且影响着一代代兰州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兰州历史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全景展示了兰州的历史与文化全貌。

内容推荐

《兰州历史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全景展示了兰州的历史与文化全貌。“历史沿革”生动介绍了兰州如何从远古蛮荒时代发展成为雄居大河之滨的“黄河之都”;“民族移民”介绍了兰州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移民和多民族的融合,呈现出兰州作为移民城市的多样化特性,体现了兰州的包容和胸怀;“兵戎战事”展现的是兰州作为军事战略要地的腥风血雨,从金戈铁马声中感受到的是对和平的渴望;“农耕桑田”展现了兰州经济的独特景观——农牧并重,也展示了干旱地区特色农业的风采:瓜果之乡、水车之都、园艺景致和生态建设;“工业摇篮”追寻早期制造局里走出的文明脚步,将目光锁定在兰州作为共和国“重要工业基地”的风风雨雨;“革命星火”描述了星火燃烧的岁月,兰州的革命先烈的大义凛然,革命斗争的曲折残酷,令后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历史名人”介绍了兰州地区的杰出才俊,黄河之都不仅人杰地灵,而且藏龙卧虎;“文物名胜”尽悉兰州的大地珍藏,时光远逝,胜迹犹存;文学文献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兰州的史籍非常丰富,无数文人才子、边关将士、官吏士人楼台一赋传千古,留下的不仅是美名,也留下了沉甸甸的文史财富;地声隆隆唱大美,伴随着太平鼓铿锵激越的大美之声,兰州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拉开了序幕;塔影河声,丹青流韵,兰州书画碑刻从苍茫雄浑的山水灵性中走来,从古关古渡的悲壮征程中走来,记录了金城的壮美和生动;以兰山书院为代表的启蒙教育开启民智,标志着兰州私学向现代教育体系转型,造就了博学大师,培养了建设人才,焕发了教育新气象;兰州虽处偏僻的大西北,却孕育着较为发达的士人文化,那些才高八斗的士子们,在烈烈古风中,倜傥登场,高唱大风,演绎了一段段凄美厚重而又委婉动人的传奇故事;民俗民风是一幅兰州人普通生活的生动画卷,从这里人们可以捕捉到兰州民间文化的根,可以感受到平常百姓浓浓的生活气息,更能体味到那种相袭久远的古朴民风将为人们装点展示出一个色彩缤纷的未来。

目录

兰州历史文化之历史沿革

兰州历史文化之民族移民

兰州历史文化之兵戎战事

兰州历史文化之农耕桑田

兰州历史文化之工业摇篮

兰州历史文化之革命星火

兰州历史文化之历史名人

兰州历史文化之文物名胜

兰州历史文化之文学文献

兰州历史文化之表演艺术

兰州历史文化之书画碑刻

兰州历史文化之重教兴学

兰州历史文化之士子名流

兰州历史文化之民俗民风

试读章节

生育

昔日,除了中医、老娘婆(接生婆)外,对于妇女儿童,没有什么卫生医疗保健设施,妇女不易生产,小儿不易存活,为了母子平安,产生各种生育习俗。结婚后,女人不生育,就要求子,有的去府城隍庙百子殿、白塔山水帘洞送子观音塑像下烧香、磕头、许愿,祈求赐给儿女,并在神龛里选一个中意的泥塑小娃娃,用细红绳拴在脖子上,称之为“拴娃娃”。倘若生了娃娃,还要去还愿。也有去其他寺庙去祈求子嗣的。也有在五泉山摸子洞,摸小石粒,求子嗣的。还有的去偷儿孙满堂、高寿亡故者的红裤带、供品,自己系上、吃上,以求粘带福气,求得子女。正月里闹社火,还有摘船姑娘的花灯,以求子嗣的。

妇女怀孕了,俗称“身上有了”。妊娠反应,俗称“害娃娃者呢”。并且有“酸男辣女”之说,是说孕妇爱吃酸的食物,可能怀的是男孩,爱吃辣的可能生女孩。孕妇忌食兔肉,怕生兔唇。不让干重活,不让吃药。孕妇在家里由老娘婆接生,产妇称“月婆子”。产房门帘上缀红布条,表示一月内禁忌生人进入,称“忌门”。

产后三天,娘家人送来圆油锅盔、狗舌头油锅盔、鸡蛋等营养食品,以及大红斗篷。过满月,亲朋好友纷纷携带礼品上门致贺,大多为衣物、食品,至亲则送银制长命锁、银镯子。长命锁上錾有“长命百岁”等吉祥语,以锁住小孩的生命,使他健康成长。有的长命锁则为十二生肖造像,婴儿属啥就送啥。镯子上拴着两三枚槟榔子雕刻的十二生肖、寿桃、佛手等吉祥物,槟榔子入药,有治虫积、食滞、脘肚胀的之功效,小孩爱吮吸手指和他物,转而吮吸槟榔,则起防病的作用。主家设宴招待,主食为长面,寄寓婴儿长命百岁的愿望。满月之后,年轻的妈妈带婴儿,到娘家住几天,称“挪窝子”。到一百天,称“百禄子”,忌说“百日”、“百天”。是日,要给婴儿剃头,刮眉毛,把生姜切开,擦拭,以刺激眉毛长得浓黑,并给待诏多给工钱。亲朋送礼致贺,主家设宴招待。周岁时,要举行“抓周”仪式,把婴儿放在炕上,面前摆放玩具制钱、书籍册页、文房四宝、尺称刀剪、升斗算盘、女红针线,听任婴儿抓去,看他先抓到何物,以此预测他将来的性情、志趣和作为。

妇女先前生子无存活的,好不容易生养了一个男娃娃,但病病殃殃的,男娃娃就要留长发,梳成辫子,冒充女娃娃,瞒过凶神恶煞,直到十五六岁,才将辫子剪去。有的妇女生男婴,不易存活,活了却多病,这就要把缠着红布的铁锁链,锁在他的脖子上,直到十几岁乃至二十岁,自然磨断才行,以欺骗鬼神:这其实是一个小狗娃、尕牛犊,不劳尊神过问。同时,还要买一对银耳环,送给年高多子孙的老奶奶,换回一枚银耳环,戴在男娃娃的耳朵上,以瞒天过海,蒙哄老天爷:这是女娃娃,您老人家就放一马吧!由于当时无像样的医疗条件,从婴儿长大成人要经过许多疾病,甚至灾祸的侵袭,当时人们以为这是冥冥中超自然的力量对人惩罚,因此常给婴儿起家畜名或粗俗、低贱的奶名,以求躲过病灾,如狗娃子、狗蛋、牛娃子、黑蛋子等。有的是向寺庙求来的,就以神祗的名义,起“某某保佑”的奶名,如观音保、菩萨保、祖师保等。还有的娃娃出生时,以祖父的岁数起奶名,如六十三、七十四、八十六等,无非是期盼娃娃粘爷爷的福气,健康长寿。娃娃病病殃殃的,不太精神,就挖来死刑公告上的大红官印,缝在衣领里,据说能辟邪,使娃娃健康成长。个别男娃娃可能患的是癫痫病,爹妈就会给他剃头后,在后脑勺下留一小撮头发,称“气死毛”,孩子一生气,昏死过去,口吐白沫,只要把那撮头发狠劲揪几下,他就苏醒过来了。

兰州人将还未满月的婴儿叫做“月里娃”。“月里娃”和不满周岁的婴儿,可能是母亲的奶水有问题,或饮食不适,也可能身体不舒服,就会叽哩哇啦哭个不停,尤其到晚上,夜深人静时,哭得更欢,轻轻拍抚不行,轻轻摇晃也不行,只闹得年轻父母疲惫不堪,左邻右舍睡不好觉。于是年轻的父母就会请老先生写许多小纸条,多用黄表纸,写上:“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的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在街头巷尾四处张贴,好奇的人路过都会照条念一念。条上涉及“三才”即天、地、人。天至高无上,地至厚至深,人是万物之灵。贴条者希望通过人的念诵,传递语言的魔力,企盼天皇、地皇对婴儿施展法力,使他们不再无止尽地哭闹。其实这是一种古老的巫术遗留,古人认为押韵的词语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通过人们的念诵,能够达到“天人感应”的效应,起到祛病消灾的作用。实际上这种纸条并不能制止婴儿啼哭,只不过发泄了家长对婴儿哭闹的忧虑心情罢了。P7-P9

序言

我始终认为,兰州是一座神奇的、尚未被国人和世界充分理解的城市。它的神奇何在?首先,从地理位置看,兰州不偏不倚,恰好居于中国版图的中心点。第二,进入兰州盆地就会发现,环绕兰州的群山逶迤如一条巨龙,皋兰山若是龙头,九州台便是龙尾。经科学测量,九州台是黄土高原土层最厚的地方之一,故兰州又有“黄土高原之宗”的称呼。第三点尤为难得,黄河从巴颜喀喇山奔流而下,东流到海不复回,所经城池不少,但是,黄河穿城而过的,惟兰州而已。仅此三点,足可见其造化之巧,难道这还不算神奇吗?

兰州的神奇何止这些?兰州的历史甚为悠久。秦置陇西郡、榆中县,汉置金城郡,十六国时期为西秦国都,隋置兰州,清康熙五年(1666年)陕甘分治,兰州遂成省会,自此成了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兰州是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最好见证地。兰州得名于皋兰山。匈奴称天为皋兰,皋兰山也确有直薄云汉的突兀感。兰州又名金城,据说依《墨子》“金城汤池”说法得之,因其地形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要冲。在历史上,它是胡汉之间的著名驿站。汉代以来,汉民族的中央集权与西北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杀伐征战多从这里引发。经过漫长历史的磨合,兰州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地,虽以汉族为最多,但也有回、藏、蒙、满、土、东乡、维吾尔等民族往来其间,不同信仰的人在这里同生,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在这里并存,于是多民族、多宗教的交融互渗,兼容并包,成为兰州文化与众不同的突出特质。

我认为,古兰州或古金域郡,其实又是一个文化圈的别称,这个文化圈的圆周还应包括河州、湟州、临洮、循化、榆中、皋兰等青海与甘肃接壤的地带。这是因为,与仰韶文化同期的无比绚丽的马家窑文化诞生于斯。若加细分,又可分为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等,兰州花寨子、牟家坪、沙井驿等地就有丰富精美的陶器出土。它们证明,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这里曾创造过辉煌的彩陶文化,它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价值举世共认。瑞典大科学家安特生在其《甘肃考古记》等著述中叙之甚详。

到了近现代,兰州作为西北政治重镇和交通枢纽的地位更加显要:陇海、兰新、兰青、兰包诸线,均奔凑兰州而来,交会之后又各奔西东。川陕及沿海各地的货物要进入青海、新疆、西藏,或者,青海、新疆、西藏的物产要运到内地,大都必须经过兰州这个“瓶颈”地带。

我曾在一篇散文中这样描绘过兰州的城市性格。

后记

2005年,忙于责编《兰州市志·文物志》,作为当年必须出版的任务,下半年又接受撰写《民俗民风》的任务,实在无法分身。到年底,《文物志》交付出版后,方才腾出手,集中精力撰写《民俗民风》,春节与双休日,均未曾休息。因要光盘书稿,逼着学用电脑写作,至2006年4月中旬终于打完最后一个字而完稿,总算松了一口气。9月以后,根据所提意见,又对书稿做了一番修订、润色。

我生于兰州龙尾山下的梨花馆里,喝黄河水长大,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之情。由于自小生活在质朴的民俗氛围之中,感受着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润物细无声”,融入精神世界,无形中支配着行为举止。及长,才发觉,那些熟视无睹的平常事物中,有文化,有学问,它是渗透在生产、生存、生活和心灵诸方面的民问文化。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常常爱向年高德劭的忘年交问其原委,在他们娓娓动听的诉说中,听到了往昔,进入了历史。后来才知,这是千百年来由民问大众自觉传承下来的,当然,它在长期传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积淀着一些非科学,以至落后的因素,因此,本书尽量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尽量介绍兰州的良风美俗,保持兰州民俗的特色,摒弃那些陋习,使它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留下一份兰州民俗田野调查方面的资料。

本书主要根据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作的《兰州民俗田野调查笔记》,以及采访耆老而写成的。在此,我特别感谢刘子荫、赵浚先生,我十几岁时,就听他们演说兰州民俗事象,使我深感它的感人魅力。同时十分感谢马晓余、何天祥、安守仁、冯鹤龄、罗延孝、朱延有、萧正礼等先生,他们都是七八十的,甚至九十多岁的老兰州,我曾过采访过他们,感谢他们的支持。最后,特别感谢兰州大学民俗学专家柯杨教授,审订书稿,并提出宝贵意见。感谢罗延孝、徐难、田玉林等先生提供昕拍照片,文岩、陈登勇先生提供画作,除此之外的图照,一部分是清末民初无名氏的作品,一部分是作者拍摄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兰州历史文化(共14册)(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6035184
开本 16开
页数 282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304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4.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4.21
丛书名
印张 176.7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45
173
2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6: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