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万里长城百年回望(从玉门关到老龙头)(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集中展现了国际长城之友协会利用重摄技术考察长城获得的丰硕成果。

本书既传达了一个主要的历史信息,又对不同地方长城的地理条件进行了描述。“重摄长城”的意思是沿着长城探险先驱者、冒险家和旅行家的足迹,考察他们曾经去过的地方——不仅是为了拿着他们拍摄的照片观赏他们观赏过的地方,更是为了通过研究他们的著作、文章和日记发现并揭示他们对于长城的思考。

内容推荐

万里长城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建筑物,但是由于它绝大部分地处偏僻,人们对它的了解与它的盛名并不相称。

本书是长城保护领域里程碑式的作品,它首次以重摄老照片的方式来讲述长城百年变迁的沧桑故事。作者使用重摄技术,真实、直观地再现了它的过去和现在。

这里的大部分作品是威廉·林赛三年间在华北广袤大地上奔走35000公里取得的成果。除了三脚架、相机等摄影器材之外,他总是随身携带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前拍摄的老照片。每到现场,他不仅需要找到老照片拍摄的准确对象,还要不畏艰辛找到最能表现长城今天的真实面貌、反映它今昔变迁对比的最佳视角。

内容丰富多彩是本书的一大特色。72组新老照片对比鲜明,让读者目睹长城百年沧桑;重摄地点的历史回顾,言简意赅却发人深省;早期旅游、探险者用生花之笔描述的长城与今天见证人提供证言相互印证,深入浅出地解释长城何以发生变化。它将引导读者完成一次不同寻常的万里长城全线的旅行——从茫茫戈壁中的玉门关到濒临大海的老龙头。

《万里长城·百年回望——从玉门关到老龙头》只是忠实地记录长城的今昔。正因为忠于事实,忠于历史,本书将启发读者思考怎样做才能最有效地保护长城,才能让既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又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万里长城万世永存。

目录

缘起:两个威廉的长城

前言罗哲文教授撰

作者自序

一:长城形象钩沉:地图、绘画和照片

二:百年回望,重摄长城

三:长城重摄地点

长城重摄地点示意图

玉门关

奧雷尔·斯坦因——汉长城的“发现”者

嘉峪关

威廉·埃德加·盖尔——万里长城全程探险第一人

陕北地区

罗伯特·克拉克和亚瑟·索尔比——陕北长城探险的先驱

弗雷德里克·克拉普的陕北长城探险

河北涞源地区

沙飞——中国长城摄影的先驱

北京地区

约翰·汤姆森——“南口关”最出色的摄影师

朱利叶·布雷登:带你漫步长城

古北口

威廉·帕里什上尉:一位英国军官眼中的长城

山海关

”斯迈思井牛”: 山海关老龙头一瞥

结束语:重摄长城,仍将继续

鸣谢与项目的来龙去脉

参考书目

中国历史年表

图片来源和版权

试读章节

早晨10点,一大批乘客下船,登上营房右面陡峭的沙丘.迎接我们的是一位身穿白纽扣制服的中国人和一小队士兵。他们礼貌周全地说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游览长城。于是我们就很快走过城堡旁的斜坡登上长城,来到一个边长大约60英尺、青砖铺地的长方形平台.从其显而易见的古旧面貌和保存状况看,这座建筑物可能就是长城的终点.伸入海里的那段较低的长城已经是一堆被海沙掩埋一半的废墟,可能是由于海浪年复一年地拍打,这段较晚修建的长城看来不那么结实。

置身于平台的我们,首先注意到这里有三块黑色大石碑,其中两块贴墙立着,另一块已经脱离底座。这底座像是躺在地上的神龛,上面雕着一些古怪的花纹.一块立着的石碑上刻有这样一句话:“天开海岳”,另一块石碑上的字是“沧海一粟”。第二决石碑上的文字究竟何所指,我们无论如何也弄不明白——也许是指渤海湾平静的海水?还是说长城尽管规模巨大,与造世主的创造相比却微不足道?由于此次造访长城的时间有限,地面上那决石碑上雕刻的长文只好留待以后破解。

告别平台后,接着拾级而上,来到这城堡的顶部.途中经过一段下坡,那座相当破旧的营房式建筑就在坡上。我们在城上行走时候,发现大约800码长的一段已经破烂不堪,头里那部分简直与一堵沙墙差不多。这段长城已经破碎,每隔一段就有一座有沦为废墟的敌楼。

从距这一段大约一英里处起,长城的状况有所好转。这里的长城宽39英尺,平台覆盖着绿苔,上面长着五颜六色的野花。这堵大墙面对鞑靼方向,基础是精心打磨的岩块,青砖砌就的墙面向上形成坡度,墙高35英尺,胸墙高7英尺、厚18英寸,每隔8至13英尺就有一个不大的射孔。

长城两侧每隔200至500码就有一座52英尺高、占地45平方英尺的敌楼。我们研究了其中一座。这座敌楼有通往长城的大石拱形通道,通道6.5英尺高,3.5英尺宽。拱道的建筑方式相当出色,中国建造拱门、拱道,早就不用拱顶石了。拱道内右边有通往楼顶的阶梯。敌楼是平顶,与长城一样有胸墙。楼体用拱石勾心斗角建成,两决拱石之间是射孔,每边有三个面朝外的射孔。从形制看,任何一种火炮都不可能从这些射孔朝外面开火,因为它们是供弓箭手和持长矛的士兵使用的。面对中国的这一面没有胸墙,不过一些较为低矮的敌楼上有胸墙。这类敌楼夹在面对鞑靼方向的敌楼中间,而且也不是拱形建筑。

这座敌楼,是长城登陆后的第二座.从这里开始,长城先向正北后向西北蜿蜒爬行,其中大约三英里长的一段穿越高低不平的原野,看来已经崩塌。长城在这里突然向西南转弯,从一个叫做“山海卫”的大城镇旁穿过,接着向上,像是一条巨大的龙,在平均高约3000英尺山脊上爬行,忽而向上,忽而朝下,最后在这山脉的顶峰上消失。

长城穿越的原野景色宜人,大地从海边开始缓慢升高,直到山脚下。这里到处是绿树,关内这部分看来人口稠密,关外那部分也是平川,不过地形有些高低不平。纵目远望,耕作精细的土地尽收眼底,其间有不少村庄,村里的房子外表很像我们国家的公共马车。在这个地区,穿过长城的唯一城门是距海边三英里的山海关。我们本想造访这座城门,却由于当地人阻挡未能如愿。在长城闲逛时,我们注意到有一队中国士兵骑马从山海关城门出来,朝着老龙头的方向前进。我们猜想,这些士兵可能只是在我们离开前最后看我们一眼,因此就没太注意他们的意图。然而,只走了一英里半就被三名中国官员拦住了,对我们说山海卫都统已经来到老龙头,他希望我们不要再往前走。于是我们只好遵命走下长城,穿过田野回到老龙头。在老龙头,我们看到了这位将军和他的一人群随从,既有官员也有士兵,熙熙攘攘,令人心烦。这个阵容当然也打破了我们抄录第三块碑文的行动,碑文很长,肯定包含许多有趣的信息,可惜做不到了。尽管不无遗憾,对于能够多少看到这里的长城,我们还是感到庆幸的。假如这位将军早到一会儿,我们能不能上岸恐怕都难说了。我们回到船上,对于此行的成果颇为满意,因为今天看到的长城恐怕之前任何欧洲人都没有见过。此外,根据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这一带仍没有开放,因此也许再过许多年后,才可能有其他英国人前来观赏这里的长城。下午3时,我们的船拔锚起航。天还没黑,中国的万里长城就从我们的视野消失了。

          P242-P243

序言

1948年,我作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先生的一名助理,用有生以来使用过的第一台老禄莱相机记录了古北口长城的风貌。58年以后的今天,旧地重游,我才意识到这张照片的真正价值。

重新拍摄长城,加上见证人的证言,使我们得以了解长城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历史背景——这就是国际长城之友协会“万里长城,百年回望”项目的宗旨。这个项目在壳牌中国集团支持下,以一种既动人心弦又科学缜密的态度推动长城保护方面的研究。新、老照片对比鲜明,使人们清楚地看到长城发生了哪些变化;见证人的证言,又足以解释长城何以发生变化。无论是战争或革命造成的直接损毁,文物古迹不合理的利用带来的破坏,还是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出现的自然侵蚀,对长城的破坏都是致命的。

本书不仅仅是要唤起人们对昔日长城的浪漫情怀,也要围绕长城百年的变化展开研究。它定会引发讨论,定会促进急需进行的长城保护工作。

                罗哲文

            2006年12月·北京

后记

     结束语:长城重访,仍将继续

15年前,多谢玛约里·黑塞尔·笛尔曼女士(Marjorie HeSsel-Tiltman)的慷慨,让我结识了长城探险先驱者威廉·埃德加·盖尔。15年后的今天,《万里长城,百年回望——从玉门关到老龙头》一书的中文和英文版终于与读者见面了。2007年春季,将是威廉·盖尔完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城考察100周年纪念。在这个时候,我们正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全国性的“万里长城,百年回望”展览。

从2004年起,我每年都在春秋两季用好几个星期的时间在长城全线系统地重摄长城。如果没有威廉·盖尔拍摄的长城老照片,如果不是我与威廉·盖尔都与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我就不会在长城最需要保护的时候重摄长城。1987年,我曾独自一人步行考察了明长城全线,最近几年,在长城保护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的时候,我沿着长城探险先驱者的足迹再访长城。对于这一切,我都感到无尚光荣。

为了向读者呈献这份关于长城今昔状况的报告,我同时扮演了好几个角色,摄影师、记者兼学者。俗话说得好,摄影不会撒谎。重摄技术说来简单,却能使公众通过对比在同一地点拍摄的新老两幅照片自己得出结论。

写作也并非轻而易举。作为本书作者,我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寻找资料,同时收集现代关于长城的故事,还得把见证人的精彩言论记录下来,抓住他们经历中的精彩片断。我力求做到完全客观。对比成组的新老照片,人们会发现有些地方的长城保护工作有所失,另外一些地方的长城保护工作则有所得,而且得失都不限于一个方面。对于这一切,我都尽量不发表个人意见,尽量避免主观。我只是如实描述我的所见,如实报告我的所闻。在许多情况下,对事物的评价往往取决于个人的口味,或者说取决于个人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看法,因此主观片面也就再所难免。

然而,我毕竟是怀着感情写这本书的,因为我描述的对象是长城,而我个人、国际长城之友协会以及我们的支持者无不热切地关注着长城。如果本书有任何错误、误释,如果本书对某些人士的观点或建议复述得不够充分,我都要负全部责任。我还要强调,本书并不一定代表我们的支持者的观点。为了长城保护工作做出国际性的贡献,我们大家一直在团结奋斗。保护好万里长城,是我们和我们的支持者的共同心愿。但是,在如何保护长城这个问题上,大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正像罗哲文教授在本书前言中说的那样,长城重摄所获得的材料将激发长城学者、专家和有关官员就长城保护工作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为了在150个地点重摄长城,我从玉门关到老龙头,行程估计超过35000公里。许多地方我反复去过,为的是确保新照片在取景、光线、背景、拍摄季节等方面尽可能与老照片一致。尽管如此,在为本书写结束语的时候,我仍不能说作为研究项目的长城重摄工作已经结束。如果我断言本项目已经结束,那就意味着我放弃了重摄技术的真谛,即眼下的“不变”只是暂时,而“变”则是永恒。

今后还可能有新发现的老照片出现在博物馆里或拍卖场中,而且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欣赏博物馆藏品也将越来越容易。但是最重要的是在永恒的变化中,许多拍摄时间相对不长的照片终究会变成老照片,无论这变化的原因是好还是坏。

长城重摄是一个持续不断进行的项目,因此可以认为本书只是该项目的启动报告。可以肯定,这个项目将不断扩展,其内容将更加详尽。无论今后的时间有多长,只要有机会,我就要继续做下去。我期待将来会有第三个“威廉”出现,把威廉·盖尔和威廉·林赛做过的事情继续做下去。威廉·盖尔拍摄长城,记下了各处的地名,并写了说明。重摄长城的我找到了每处长城的GPS坐标,从而让第三个“威廉”不费力气就能找到要去的地方。

对于您,本书的读者,如果您打算在未来某个时候重摄本书列举的长城,那么请和我们联系。有的读者可能拥有或可能找到有价值的老照片,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恳请您将这些老照片提交给国际长城之友协会,这样我们就可以对老照片上的长城进行重摄。当然,您也可以自己重摄,不过您拍的照片请寄送给我们。这两种方法,都能扩大我们这个向公众开放的长城照片资料库。这不仅是为了显示长城已经发生的变化,更是为了显示长城某时某刻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关于如何重摄长城,您可以从长城重摄网站上获得咨询,请记住下面的网址。如果您愿意为长城保护贡献任何资料,请用下面的E-Mail地址。

书评(媒体评论)

孔繁峙

这是长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已悄然逝去的一段历史记忆,尽管它不是长城最初时高大而完整的历史雄姿,但是,它却将长城的昨天与今天合为一体,使人们有幸目賭长城在一个世纪以前的历女真容。经过今天科学保护时代的岁月,长城还将以其特有的历史向貌延续至明天乃至永远的未来。

王雪农

本书是威廉·林赛在亲身考察、了解长城的情况下,以西方学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构思的一个“中国长城保护研究课题”,是一个面对普通民众和长城研究者、管理者两个层面的专业课题。

成大林

本书像一面镜子,使我们反观毁誉参半的长城修筑史和它的现状;它又像是为长城宣读的“悼词”,传递着我们心中的哀痛和永不能忘怀的记忆;它也在向我们发问:你会不会献出一份力量阻止它成为历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万里长城百年回望(从玉门关到老龙头)(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威廉·林赛
译者 李竹润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510316
开本 16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1.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7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96
219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