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跨文化的学与思
内容
编辑推荐

从比较学的视野,选取了文化、哲学、宗教、美学、艺术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以问题意识为中心,在多学科中游走,呈现了一方面把问题作为散珠般地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又以全球化的主题和比较的学思,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展现作者对前沿问题的思考。问题意识、比较眼光和启发思考是本书的特色。

内容推荐

本书里的文章,是近年来作者应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讨论而写的,多数在刊物上发表过。这次成集,作者分别在文化、哲学、美学、艺术四个方面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更主要的是,把这四个不同的领域并置在一起,使之具有一种跨学科的会通,文章中又多进行文化之间的比较,从这两个方面,可以呈现一种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特征。在这样的并置中,一些时代关注的主题,以比较的方式得到突出,对于我们思考这些问题会有一定帮助。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文化问题

第一节 比较文化学:缘起、内容、方法

第二节 生命与无

——全球化语境中生命的意义追问

第三节 电子文化影响下的在世方式、思维方式和

世界模式

第二章 哲学问题

第一节 全球化与中国哲学使命的转变

第二节 20世纪的哲学难题:符号世界的发现及其后果

第三节 何为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何为

第三章 宗教问题

第一节 作为神之呈现的艺术

——宗教艺术三题

第二节 基督教的起源与世界史的重写

第三节 从两个禅宗源头的故事看禅宗的智慧

第四章 美学问题

第一节 比较美学:中国与世界

第二节 美学与中国现代性历程

第三节 百年中国美学之思

第五章 艺术问题

第一节 东西方文化交汇中的东亚艺术

第二节 红色经典:2004的一种文化现象的读解

第三节 张艺谋电影的新转向

第四节 悠邃古今情,浩茫天下心

——观《纪念中国人民抗战和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宣传组画

第五节 建筑中的现代中国

第六节 《城与市》与刘恪之道

第七节 书法在何处辉煌

第八节 紫禁城的文化遐想

后记

试读章节

3.电脑与观念体系

电脑的出现,改变了由电视为主潮的美学观,它把后现代的拼贴深入为一种全球化的播散,产生了从后现代哲学与美学向全球化哲学和美学整合的转变。

从现代性在西方兴起以来,一个统一的世界史才得以形成。统一的世界史经几个世纪的演化,到电脑时代,它的丰富性和本质同时得到一种最本真和生动的呈现。尽管电视呈现了一种后现代的多样性碎片结构,但它还是用一种节目表的方式,用整体统治着碎片,后现代的多样性是以“有”的方式存在和被管理着的,互联网却使一个后现代的碎片在全球流动起来,这是一个难以有序管理的“无”的流动,它与电视、电影、报纸等其他媒介的“有”一道构成一种“无”结构。一种最彻底的“民主”在互联网中实现了。古典的时空结构在互联网中被改变了。从书籍、报纸到电影、电视,都是一种有序的线型结构,电视虽然把一种空间的这儿——那儿转化成了一个共在的“此地”,然而这种远近的“此时性”是由一个整体所控制的,仍然可以组成一个中心性思维。而互联网则形成了一个无中心、无边界的互缠大网。彻底地抹去了边缘与中心的界线,德里达关于本质的追求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都遭到无始无终的延宕,福柯关于散落性、偶源性、差异性、断裂性的论述,詹姆逊、波德里亚等关于后现代美学风格的拟象、平面、碎片、拼贴、挪用、戏拟、无深度、无历史、反总体等的描述,在互联网中得到具体体现,而且这种体现不是在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而是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无始无终地无限循环地流动着。电脑呈现出了一种新的层级结构,不同于以前的直线逻辑;呈现的循环联结,有异于以前的金字塔调控结构;呈现的无边性流动逻辑,不同于以前有整体性可逐层定义的稳定逻辑。可以说,全球性的互动在电脑中得到了最生动、最直观的体现。因此可以说,到电脑,电子文化才达到了质的高峰,电子文化与印刷文化的质的区别才得到了最本质的突显。无论谁在互联网上漫游,都会感受到它的层级结构方式。你读一篇文字,这篇文字中有一些重要概念,人名地名,如果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就很难弄明白。你想彻底弄懂,这些字有不同于文中其他文字的醒目的颜色,这意味着,它们是可以点开的。点开之后,就进入到了文件的第二层。第二层中又有一些费解的地方,这些地方又可以点开,你就进入了文件的第三层,以此类推。但这些层级,不只是一层层地进入和一层层地退出,而是可以越层跳出,甚至可以是进入本身就是回到原先的某一层,因此,各层的关系是循环的。更有意思的是,从每一层的某一个人口,甚至可以跳出该文件之外,到另一个与之相关的文件之中。因此,某一具体文件,是整个互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互联网中的各种文件形成了一个互相沟通的网络。这种新的编排方式,带来是一种新的感受方式,它将形成一种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互联网以前的写作和阅读,是与读书相一致的,从一行到下行,从一页到下一页;而互联网的编排和阅读,是有层级的,在各层之间上下跳跃。因此,由读书文化带来的,是时间直线型的由此及彼的推理逻辑;而互联网文化带来的,是空间并列型的彼此互动的回环型思维。在读书型逻辑中,为了全面,书倾向于写得全与细,让人自己去掌握一种略读和细读的阅读技艺;在互联网型逻辑中,文件的层级性本身,就为读者作了略读与细读的技术安排。在读书型逻辑中,一本书必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把一个事情从头到尾讲清楚;在互联网逻辑中,一个文本与其他的文本内在地联系了起来。一方面,该文本本身是不完整的,另一方面,它又是更完整的,与其他的文本相沟通,使它具有一种潜在的深度,它随时可以向各相关方面拓展自己,又是一种可以变异的深度。因此,读书,就像在屋中把自己封闭起来一样,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逻辑,进互联网,正如通过电话线联向世界一样,是四面游走的;互联网的逻辑更使人体会到:人在世界之中。当你进行软件写作,以计算机的层级方式编排自己的作品内容时,你就正在训练自己一种新的逻辑,一种更符合于全球化了的地球村概念的逻辑。

一种新的全球化的哲学和全球化的美学已经并还将继续从互联网中产生出来,并通过互联网的实践而得到人们的理解。可以说,媒介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媒介与世界、与美学、与哲学以及与一个我们正置身于其中的崭新的全球化时代的新型结构和新型关系。

P40-42

序言

为了应合国际学术潮流,推动国内学术进步,四川外语学院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决定出版“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丛书”。在世界上,学术的演进有两个倾向,一是学科越来越细,使学者一方面成为本领域唯我独知的专家,另一方面对其他方面则知之甚少乃至完全不知,一个统一而丰富的宇宙在学术的划分壁垒中被分割成了一个个的片断;与这一现象相关和相反,学术上又产生了另一种倾向,就是跨越学科界线,在相邻学科和不同学科之间进行跨学科(超学科)的比较研究。一个学科是由一种统一的学科逻辑所主导的,它的发展在其内在逻辑的引导下,具有一种可预见性,其学术发展基本上是本稳的,渐进的,有序的。跨学科研究,由于涉及多个学科,因此不同的学科逻辑在此产生碰撞,从而往往产生出突然性的、惊震性的、反常性的效果,它把从一个学科自身不能或不易发现的东西暴露出来,从而促进着学科的崭新发现。目前国内,一方面学科建设的主潮是在强调学科的规范化,而对跨学科的强调则略有不足;另一方面,虽有跨学科国际潮流的影响,但往往说到跨学科,也把跨学科作为一个学科来对待,而对其突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创新的实质有所轻视。因此,我们出版这套丛书,希望在这一方面有所补遗。

由于共和国前期校系调整的结果,中国内地学界出现一个现象,思想的产生往往在中文、历史、哲学诸界,而外语学科沦为一种工具性学科,这与台湾学界形成一个对比,台湾的新思想、新潮流往往由外语学科产生。本来外语学界应该是最早和最好地接触世界各种新锐思想的领域,但实际上却往往落在人文学科其他领域之后,对一个国家的思想建设来说,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四川外语学院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出版这套丛书,希望对中国外语学界有一个激励的作用。力图与全国外语学界一道,通过不断的努力,在学术思想上和学术时尚上赶上甚至超过其他人文学科。

四川外语学院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汇集了中、英、法、德、俄、日等多语种的优秀才俊,通过一种跨学科的学术整合,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领悟国内和世界的学术风云,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成为全国一流的跨学科研究中心。若干年后,回首往事,丛书里的一本本著作将是我们走过来的学术足迹。希望作者和读者重读这些著作的时候,少一些遗憾,多一点骄傲,这样,就可以无愧于自己和世人了。

张法

2006年12月

后记

这本书里的文章,是近年来应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讨论而写的,多数在刊物上发表过,在此,对发表这些文章的学术期刊及其编辑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次成集,分别在文化、哲学、美学、艺术四个方面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更主要的是,把这四个不同的领域并置在一起,使之具有一种跨学科的会通,文章中又多进行文化之间的比较,从这两个方面,可以呈现一种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特征。在这样的并置中,一些时代关注的主题,以比较的方式得到突出,也许,对于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是有帮助的。

感谢四川外语学院领导对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的包括本书在内的《四川外语学院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丛书的大力支持,也感谢重庆出版社对出版这一丛书的大力支持,特别要感谢责任编辑对丛书和本书的辛勤付出。

张法

2006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跨文化的学与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82559
开本 32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5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04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04
14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6: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