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惩治水利腐败的力作,再现乾隆皇帝荆江治水壮举!小说描写了清朝乾隆年间荆州城所遭遇的一场特大洪水,描写了这场洪水中人民遭受的巨大灾难,描写了清廷各级官吏或损公肥私,中饱私囊;或体察民情,勇赴水难;或畏罪自杀,投水赴死;或智斗群贪,严惩不贷,等等官场众生相,为读者展开了一幅人们较为生疏的巨大的生活画卷。
图书 | 堤破天惊 |
内容 | 编辑推荐 首部惩治水利腐败的力作,再现乾隆皇帝荆江治水壮举!小说描写了清朝乾隆年间荆州城所遭遇的一场特大洪水,描写了这场洪水中人民遭受的巨大灾难,描写了清廷各级官吏或损公肥私,中饱私囊;或体察民情,勇赴水难;或畏罪自杀,投水赴死;或智斗群贪,严惩不贷,等等官场众生相,为读者展开了一幅人们较为生疏的巨大的生活画卷。 内容推荐 荆州水乡泽国,荆江九曲回肠。荆人在此治水繁衍,建数千年古都,饭稻羹鱼,丰衣足食。可是,每当汛期,江水暴涨,荆人就忧心如焚,此时,荆江大堤就成了荆人赖以生存的生命屏障。 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日夜,大雨如注。荆人正在睡梦之中,荆江大堤突然决口,洪水直灌荆州古城。当天,湖北布政使(相当湖北省行政二把手)陈淮首次来荆州查汛。白天,他在荆江大堤上发现险情,迅即报乾隆皇帝需派驻荆州的八旗兵都统将军图桑阿借兵抗洪。谁知,救兵未到,洪水先到。 洪水几乎淹没荆州古城垣,时间长达六十多天,城内尸体上万。如此大灾,地方官员却只给乾隆皇帝上报淹死一千三百六十人。并绘假《水灾示意图》,企图蒙混过去。乾隆皇帝得报,发觉荆州水灾决非小灾,连发十七道圣旨,先遣两任湖北巡抚(相当省长)与湖广总督赶赴灾区,旋即派首辅军机大臣,即国相阿桂带二百万两白银,赶赴荆州。 这场水灾在中国封建社会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其中原因,纷繁复杂,更引出一段故事…… 突然到来的洪水淹死主管水利的荆州同知娄叶耀(相当副市长)。江陵知县雷永清畏罪投江。娄叶耀的女儿娄木兰逃到摇摇欲坠的大北门城楼躲灾,众目睽睽之下产下一男耍,然后城楼轰然倒下。灾民张兴与娄姑娘萍水相逢,精心照顾娄姑娘和男耍。 面临灾情、人情、爱情抉择,娄姑娘冒着自己父亲将被严厉追究的危险,引导阿桂调查水灾真相。揭露出荆州道台沈世焘利用分管水利之职,大发水利之财,上通京城,下联地方恶人,并为掩盖水灾事故真相,暗杀新任江陵知县的事实。阿桂驻荆州一百多天,弄清水灾竞为人祸。乾隆皇帝得阿桂奏折,惩治了从江陵县八品县丞到湖广行省总督共二十七人。受此案影响,全国官员升贬调整多达七省数十人。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因水灾处理官员最多的空前绝后的渎职大案。 灾后,乾隆皇帝又下旨将荆江水利由荆州府江陵县管工程,提升为大清国家工程,并将荆江大堤确定为皇堤,后世一直沿袭此制。当年乾隆皇帝御定,并由阿桂与湖广总督毕沅监修的荆江大堤观音矶,就是’98抗洪时江泽民、朱镕基、温家宝亲临指挥的重点堤段。 这部作品是中国首部描写封建社会时期荆江水利战线“反腐”的长篇文学作品。它是根据真实的史料创作的。作品再现了悲惨的水灾场面,刻画出陈淮为救民于危难的慈爱敦厚,阿桂对灾民的同情和对腐官的义恨,沈世焘的阴险狡猾和冠冕堂皇,娄姑娘对命运的坦然和自信。栩栩如生的人物折射出人世的林林总总,邪恶与善良的消长与共终究各有所报。 此次水灾《清史稿》十处有记载,相关人物《清史稿》十二人有列传,并有此次水灾惩处记载。乾隆五十九年所编《江陵县志》,全文载录了乾隆皇帝的十七道圣旨。 目录 第一 回 清明节将军围猎 窖金洲牧童祭江 第二 回 闻险情藩台查汛 临大难知县投水 第三 回 八旗驻军不抗洪 汉城进水无对策 第四 回 布政使督察城防 水利官殉职西门 第五 回 天作孽风雨摧城 水无情惨不忍睹 第六 回 荆州城子夜沉没 宦家女露天临盆 第七 回 惊梦只为有所思 奏折原本藏玄机 第八 回 亚相无忧压急奏 皇上有疑发谕旨 第九 回 湖广省督抚进驻 荆宜施道台造假 第十 回 首辅请缨急赴楚 皇上自责再发旨 第十一回 钦差驻荆查大案 将军献媚施殷勤 第十二回 国相探灾遭围困 众官领命忙赈灾 第十三回 白莲教夜做醮场 老国相奇遇娇女 第十四回 请菩萨装神弄鬼 杀道士化险为夷 第十五回 皇家赈银险遭劫 毕沅有罪却升官 第十六回 阿国相怜香惜玉 娄姑娘知遇贵人 第十七回 有心上堤勘决口 无意惊马破伪装 第十八回 代知县求教官道 新总督携银履新 第十九回 美女报恩救英雄 皇上降旨重荆江 第二十回 窖金洲原形毕露 水灾案真相大白 第二十一回 娄姑娘计擒刺客 沈道台图穷巧辩 第二十二回 官与商重重勾结 财与色不二法门 第二十三回 高官落马善恶报 皇上一言举国惊 第二十四回 抚囚笼国相诤言 论棕扇官民共勉 跋 试读章节 陈淮没有上轿,信步走下寸金堤。他来到护城河边,守城的绿营兵早已放下吊桥。接着,两扇钉满铁乳钉的瓮城城门打开,露出门内高大深邃的瓮城和正门的拱顶门洞。正门拱顶的城台上,一座两层飞檐翘角城楼高高耸起。城楼第二层屋檐正中有一块硕大的黑底金字匾,上面写着“曲江楼”。 “啊,了不得。”陈淮突发感慨。 沈世焘看陈淮对曲江楼很感兴趣,连忙凑了上去:“陈大人,这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宰相张九龄被贬荆州当长使时,观长江赋诗感怀的地方。您难得来此,上去看看吧。” “好,好。本大人早就听说此楼,可是,一直无缘目睹真迹,今天看看也行。”陈淮话一出口,沈世焘就扶着他往城楼上爬。“唉,谁能想到,一个大国宰相,竟然发配到这南蛮之地。听说朱熹还为这城楼作过《曲江楼记》呀。” “是啊。朱夫子的真迹在城楼上呢。” 王良看本家老爷有上楼访古的意思,急忙跑到他跟前低声说道:“老爷,您不是来借兵抢险的吗?雷知县还在江神庙等着你呢。” “噢。”陈淮点了点头,忽然警觉起来。于是,他又笑着对沈世焘说,“沈大人,本官不上楼了,等借了八旗兵,回头再来欣赏这名胜古迹。”陈淮说着,转身往回走,“来,沈大人,本官对图将军那儿的情况不熟,你给本大人介绍介绍吧。” “好。”沈世焘笑了笑,又扶着陈淮进城。他一边给陈淮带路,一边向他介绍八旗兵那边的情况。陈淮一行人南门,穿宰相大街,俞大猷就往左拐,赶往汉城调绿营兵去了。沈世焘则带着陈淮往右拐,直奔满城。 陈淮走不多远,前面出现一片茂密的园林。园林深处隐藏着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宇。“那就是八旗兵都统将军府吧?”陈淮指了指园林和殿宇。 “不是,将军府怎么敢盖黄瓦呢,那是关圣帝庙。”沈世焘说。 “噢,关庙。关羽既已成帝,他就可与皇上平起平坐了。他的庙宇是可以盖黄瓦的。” 过了关圣帝庙,前面一道城墙拦住了去路。“怎么,荆州城里还有一道城墙?”陈淮问。 “是啊,刚才给您说的东城、西城,也就是满城、汉城,就是以它为界。”沈世焘指了指城墙,“它叫满汉城墙,是八旗兵人驻荆州以后筑的。这道城墙将荆州城一分为二,东边叫东城,西边叫西城。东城居住的全是八旗兵和满人,又称满城。西城居住的全是汉官汉人和绿营兵,所以称汉城。” 说着说着,陈淮到了满汉城墙的南门。此门紧紧地关闭着。沈世焘从轿子里钻出来,使劲拍打硕大的狮子形青铜门扣:“开门,开门!” “怎么,这道门不常打开?”陈淮看门里无人应答,问道。 “常年不开。”沈世焘说,“一道内墙相隔,两城不通往来。特别是汉城里的老百姓,一生几乎不往满城走一趟。” “满汉城墙有多长,几道门?” “长约三里多路,南北两头共有两座城门。”沈世焘指着面前的城门说,“这道城门叫南新城门,北头还有一座城门叫北新城门。所谓新城门,就是与府城上原有的旧城门区别而言的。” 沈世焘与陈淮正在说话的时候,南新城门拉开了一条门缝。一个全副武装的八旗兵门卫手持短刀瞪着沈世焘:“谁在那里敲门?” “嘿嘿,是我们。”沈世焘对门卫媚笑着。 “你们是谁?”门卫突然一声大吼。 跟在陈淮后面久没发言的娄叶耀见沈世焘威风扫地,连忙上前道:“这位兄弟,你不认识我们?我是荆州知府俞大人的人。” “什么鱼大人肉大人,我们是八旗兵,只认得图将军。”说着,门卫“哐啷”一声将门关上。 “哎哎,且慢,且慢,这位兄弟,我们有要事见图将军。”趁着城门还没上闩,娄叶耀硬将城门挤出一条缝来。接着,他从袖头里拿出一块银子从门缝里塞了进去。 门卫从地上捡起银子,又将城门拉开一条比原先更大的缝来:“你说说,有什么事?” “兄弟,你听我说。你虽然不认识鱼大人肉大人,你可不能不认湖北省布政使、藩台老爷陈大人啊。”娄叶耀指着陈淮说,“他就是陈大人,我们湖北省的第二把交椅。陈大人第一次来荆州,他要拜会你们的都统大将军。” “我们是八旗兵,不认得什么藩台大人。藩台是什么台?是个灶台,还是灯台?” “岂有此理!”没等门卫把话说完,陈淮抢先从门缝里挤进了满城,“王良,你们把轿子放在门外等我,沈大人、娄大人随我来。我就不信一个小小的门卫,能把我怎么样了。” 门卫看陈淮满脸怒色的样子,心里还真有点发虚。他赶快上前拦住陈淮:“哎哎,陈大人,我们这里可有规矩,您不能直接往里闯。您实在要进去见图将军,也得等着我们去通报啊。” “这位兄弟,这里离将军府还有三里多路,你这一去一来就要走六七里。陈大人公务太忙,他的时间实在耽误不得啊。”说话的还是娄叶耀。 “这样吧,既然你们是荆州知府的人,你们就来兑牌吧。” 原来,汉城的官员确因公务要进满城,都要将满城特制并发给汉城的牌子押在门卫处。门卫接到牌子,再将其换成满城通用的腰牌,持牌人才能在满城行走。这种换牌的过程叫做兑牌,持牌人手里的牌子也叫兑牌。 娄叶耀在身上摸了摸:“兄弟,真的没带兑牌,下次给你补上行不行?” P30-32 后记 《堤破天惊》说的是荆江洪灾大案,水利战线上反腐倡廉的事,但其本旨宣扬的却是仁德忠善,和谐执政,和谐社会与自然的事。 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民如此,官如此,家如此,国如此,天地造化无不如此。忠善乃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之基础。人不善,天岂善?己不善,人岂善?这就是我们现在宣传的和谐社会。 余研习《清史稿》时,发现十余处乾隆五十三年荆州府江陵县万城破堤闹灾之载。余即刻查阅乾隆五十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编之《江陵县志》,竟然发现卷藏乾隆皇帝对此次水灾所颁十七道旨谕。通读旨谕,余心难平:此次洪灾纯系人祸,淹毙平民之多亘古未闻,地方官吏假报灾情欺君今古一辙,大清国相两度长驻荆州赈灾乃开先河,皇上惩处高官与恶商之众震撼朝野。余掩卷而思,悲剧历历,萦绕眼前,于是萌动创作之念,以慰古人。 民谚日:不怕荆州刀兵动,就怕荆江一梦中。其实,荆江并不可怕,怕的是官员的疏忽与渎职。据说,“’98抗洪”以来,人们谈荆江色变,在荆州投资者敬而远之。君不知,荆江水患数乾隆五十三年最甚,其次为日本人侵略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第一大水利工程即荆江分洪工程竣工受益。尔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荆江安澜,堤若金汤,断无江患。有鉴于此,拙作问世,以慰今人。 余曾执教于中学,后为胥吏,代表作有《嫉妒是屈赋问世的助产婆》、《屈原生于江陵考辨》、《楚辞对毛泽东诗词的影响》、《屈原与毛泽东》等均见诸多家大学学报。余之论文有的曾被《中国古代与近代文学研究》全文复印,有的论点载于《中国文学年鉴》,有的论证过程作为“选言推理”范例写进《少年哲学向导》丛书。2004年9月22日,余创意并撰文的《虎座鸟架鼓》,作为荆州题材首次进人中国邮票,并与罗马尼亚联合发行。 张世春 二00五年桂月 书评(媒体评论) 张世春先生的书稿——《堤破天惊》是一部极具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纪实小说。作者选取发生在清代乾隆五十三年的江陵破堤这一重大灾难性题材,透过惊心动魄的宏大、紧张、凄惨的历史画面,揭露出官商勾结,分肥牟利,导致水患的真相,展示了诸多贪官、黑商的丑恶嘴脸。联系当前日益深大的反腐斗争,这一题材不仅具有针砭性,发人深省,而且也极富教育意义,值得认真一读。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何念龙 小说着力铺写了空投石块、谎报灾情、钦差查堤、惩治贪官等重要情节,刻画了国相阿桂、地方官沈世焘、俞大猷和关女娄木兰等几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水灾事件的发展和人物活动交织一起,惊险、激烈,扣人心弦。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毛庆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堤破天惊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世春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长江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08153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9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0 |
出版时间 | 2007-03-01 |
首版时间 | 2007-03-01 |
印刷时间 | 2007-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1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47.5 |
丛书名 | |
印张 | 12.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