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高端访问(3推动中国科技进程的20人)
内容
试读章节

农民的儿子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农村

可是,在当时能坚持进行远缘杂交研究并不容易。李振声在1964年的社教运动中就曾受到过批判。“因为远缘杂交已进行了8年还没有育成品种,所以受到研究工作脱离实际的批判。这个课题,虽然受到批判而未被砍掉的原因,主要是在工作开始的时候我有一个远近结合的计划。就是在决定开展远缘杂交研究时,我感到没有把握,怕不成功,所以就同时开展了常规的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工作,1964年我选育的生选5号、6号已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因此,工作队最后说,他毕竟已有两个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作用了,不能说他的工作都是脱离实际的。这样才算过了关。”

在1964年,小麦成熟前连续40天阴雨,到6月14日天气突然暴晴,一天的工夫让几乎所有的小麦都青干了。“我们1000多份杂种中除小偃6号的祖父,小偃55-6和长穗偃麦草之外,其他全部青干了。而它仍保持着金黄颜色,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材料,我们抓住这个材料又经过两次杂交,育成了一个具有相对持久的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李振声说,对杂种的鉴定与筛选有时要靠机遇与细心的工作。李振声刚从北京到杨凌时,曾选育出过小偃4号、5号。李振声早年课题组成员李璋说:“在小偃7014(6号组合)出来的时候,为了区别也便于农民记忆,李老师给它命名为小偃6号。他告诉课题组,谁要是选育出超千斤的品种,就叫小偃1号。”

到了1969年。姚文元写文章说,知识分子学农的不会种田,学工的不会开机器,学文的不会写文章,必须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文章发表后,我们有5位同志就被下放陕西宝鸡县宁王公社联合大队(现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联合村)去蹲点,接受农村再教育——开始主要是参加劳动。”

红薯皮薄,含水量高,不易贮藏,管理不好常常烂窖。一天,联合四队队长陈子恒的父亲找到李振声说:“你懂不懂红薯储藏?我们队上的红薯烂得很厉害,你来看看。”李振声笑了笑,说:“我也不敢说一定能解决你们的这个问题,不过我还了解一些,可以试试。”

接受采访时,李振声说:“红薯储藏的原理不复杂,第一是控制适宜的温度。一般10到15度为宜。低于10度容易出现软腐病,高于15度,会出现黑斑病:其次,湿度不能过大。”当年,李振声检查了联合四队的红薯窖,是窑窖。他用温度计一测温度太低,只有6度,软腐病很重。于是,他建议用4层草垫子将红薯窑窖封严。很快,温度上来了,红薯软腐病得以控制。这时,李振声能防治红薯烂窑的消息不胫而走。没几天,联合五队的村民也找上门了,李振声赶去一看,是井窖方式贮存的,用温度计一量发现温度太高,达到了16度,加之湿度太大,有些红薯发了芽。于是,李振声采取相应措施通风散温、排水降湿,使相关问题得到缓解,取得了当地农民的信任。为此,宝鸡县革委会在全县发了通报。对李振声进行表彰。

李振声有着对农民深厚的情感:他念念不忘在陕西蹲点的几年中曾经吃过120家农民的饭。当年,李振声在联合大队蹲点时,曾在村民李智儿家长时间食宿过。“老李来我们这里时,是当‘臭老九’下放的住队干部。刚来就住在我们家,他还是学问大,来了后当年就帮村里两户农民解决了红薯烂窖、在窖内发芽的问题。村里人都说老李是神人。”李智儿回忆说,“我们村的人习惯称呼李院士为‘老李’。他人不善言谈,但却非常平易近人,根本看不出是个大知识分子。这次他得了最高奖,老李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呀!”

农村蹲点期间,李振声考察了生产队小麦苗情,“统计了各队一、二、三类苗的比例,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有两个队麦田三类苗较多,其中一个队桉我们的建议,加强了管理措施,第二年获得了丰收:另一个队没有采取措施,减了产。我们抓住这两个典型进行了宣传,全面推广了小麦丰产栽培措施,第二年本大队,小麦平均亩产,从原来的180公斤提高到250公斤以上,一举‘过了黄河’。宁王公社小麦亩产达到200公斤,‘过了纲要’,大队和公社都被县上评了先进。我也被公社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奖励红宝书毛选4卷合订本一本”。说起当年的这些故事,李振声脸上洋溢着特有的自豪感。

李智儿则这样回忆说:“老李改变了我们这里浇麦不打粮的观念,在我们村推广小麦冬灌技术,第二年就让小麦每亩增产不少;在这儿推广小麦条播、宽窄行播种技术,又让小麦每亩增产了100多公斤。老李在这儿下放4年,经常给村里的干部上课。村里小麦亩产是宝鸡最高的村,十里八乡的干部都来我们这里参观学习。”李智儿补充道:“老李那人,知识渊博,把多高深的知识,都能用我们农民听得懂的话讲出来。”

几十年来,李振声走到哪里就把技术带到哪里,哪里的小麦就增产。为了推广新技术,李振声费尽了心。由于习惯于传统栽培方法,不少农民对有关技术持怀疑态度,李振声就把技术送到家门上,反复宣传新技术要点及将会产生的高效益,他还在小麦生育期间,带着助手到农民的麦田具体指导,农民按他说的去做,到第二年示范田比对照田每亩增产几十公斤。这下农民服气了,纷纷要求李振声来指导生产。看到新技术在神州大地开了花,小麦取得丰收,李振声感到无限欣慰。因为丰收的果实里凝结着他的心血。

李振声常言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他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农村,最乐于与农民交朋友。这些年来,他与李智儿的情缘不断,常常有联系。前几年,李智儿去北京,李振声还特意拉着他开了一次洋荤——吃肯德基。这次,李振声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李智儿特地带上家乡的土特产及李院士所培育、推广的小偃新品种小偃54做成的面条,可谓情真意切。P12-14

目录

一、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

 李振声:民谣“要吃面,种小偃”的背后

多次粮食“危机”中解决中国人的饭碗问题

小村寨走出的大科学家难舍桃李情 

让风马牛不相及的麦草开创中国远缘杂交育种的先河

农民的儿子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农村 

盛名“鸣言”: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淡然直面捐巨奖背后的是是非非 

知情人视野里的魅力:“小麦远缘杂交之父”

 袁隆平:从“泥腿子科学家”到“中国第一富翁”

自小我与杂交水稻结下了不解的情愫 

中央的政策对我的科研影响不小 

我的工作要求我像农民一样的生活 

 叶笃正:给“天有不测风云”画句号

中国人得回去给中国做事

结束“天有不测风云”时代 

改学气象为圆“科学救国”梦 

面对滚滚黄尘处心积虑 

破解全球气候变化之谜

大科学家爱从武侠小说中找灵感

 刘东生:穿行在黄土科研高峰的“无人区”

经典时刻:“环境科学诺贝尔奖”颁奖典礼记忆犹新

薪火相传:至亲的父母年轻的弟子都是良师益友 

破解天书:踏遍千沟万壑为求突破黄土万岁之谜

人比山高:实现从极地大穿越到自然科考大发现 

见症下药:在茫茫黄土中苦寻造福人类的大处方 

解密生活:兴趣爱好与工作事业相互交融两相依

 王永志:天遂人愿背后的酸甜

“差点成为农民的大家”难忘启蒙阶段的耄耋恩师

同“中国导弹之父”这位伯乐导师特有的情愫 

“铁杆球迷”与“身边的情报员”夫唱妇随

“把中国人送上天”还不是最终的天遂人愿 

 吴文俊:生活在数学王国中

半个多世纪的数学之路

生活中的“普通人”

 黄昆:在科学巅峰上“散步”

写出《圣经》般的牛津经典

中学时原本是个“跛腿生”

如饥似渴吮吸物理精华 

上台执教不是额外负担

磨难岁月的彷徨人生 

第二春天从花甲开  

俭有风骨富有恩爱

最美莫过夕阳红

 王选:顶天立地的人梯

一鸣惊人:“领跑人”原本是个“局外人”

独辟蹊径:无人区最能出成果 

顶天立地:从逐鹿书斋到决战市场 

乐为人梯:给你我的肩 

 金怡濂:较量天公逞“神威”

花钱买不来高技术

“耀华”激发自己光耀中华

与同班同学朱镕基有过交往

若痴若愚的“朝阳”缘定一生

一语惊人定乾坤

“年轻”的“夕阳”追求无止境 

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却乐趣多多 

二、世界学科最高奖获得者

 吴良镛:先人居之忧而忧

北京的旧城不能让它毁坏下去

建筑师应是人民的建筑师 

把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

读万卷书谋万家居

 李方华:芳华人生“显微”科技“半边天”

“女性诺贝尔奖”首次写上中国人的名字

痴迷“小科学”的大科学家不追逐热点 

没有时间体会科学之路上的寂寞和艰涩

家庭生活中同样称职的慈爱女性

 侯仁之:从日寇囚犯到资深院士

燕园,是我事业孕育的摇篮 

好多人还不晓得,我这位院士曾是个“囚犯”

我要将平生所学奉献给灾难深重的祖国 

磨难中获得新生,我将无悔“科学的春天” 

期待我所从事的“冷”学科后继有人

 刘应明:“中国的查德”

万水千山总是情。他把对国家有所贡献的人生准则应用于新的天地,奔赴各地,实地调研,边走边看;或建言,或献策

从小生活在贫穷而闭塞的小镇,却走向了外边多彩的世界。他没想到自己能解决“怀特海德难题”,并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 

爱国同胞和国际友人真挚热烈的祝贺使他真正领会到了一个人如何才能对国家有所贡献

力主培养复合型人才、营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他,每天的日程总是满满的,日历上没有“双休”二字,最大的愿望是美美地睡一觉 

 陈章良:领跑中国生物工程产业时代

贫穷是最好的大学

不输的是中国人的志气 

洋博士滚烫的中国心 

统帅民族生物产业国家队 

年轻的产业,年轻的心态

三、重量级功勋科技大家

 钱伟长:“科学老爷爷”的科学内外

“科学老爷爷”竟是铁杆“体育迷”

穷则思学而爱上了“开夜车”

文科成绩突出却最终弃文学理

归心似箭为报国 

噩梦醒来是早晨

引导学生进入“问号”境界

 苏步青:“几何爷爷”的立体人生

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一堂课

毅然谢绝高待遇的“宝贝”

俨然一位菜农的大学教授

于学生严格、于自己苛刻的师长

如诉如泣的世纪绝唱 

依然年轻的百岁诗人

身心健康的养生之道

 张光斗:世界一号工程的第一功臣

不尽江河水,悠悠报国心 

清华园里桃李芳,繁华时节道春秋

两鬓多年作雪,存心至老还丹

 彭桓武:生活常识不如中学生的大科学家

病弱儿明星学生两弹元勋

海归“守门人”不惑之年的情书却是缺点清单

被公安屡逮的大科学家日常怪事多 

资深院士当学生,补习生活自理课程 

 刘更另:破译土壤肥料DNA

留苏博士一脚踏进湘南“鸭屎泥田”

大山深处创办科研点,情洒燕赵大地 

一生没有离开农业科学研究的资深院士话里话外全是“三农”

农业科研是在实践中干出来的而不是在电脑上看出来的 

与朱镕基的同学缘及往来轶事 

 贝时璋:寿星院士与年轻的边缘科学

“科学老寿星”的科学长寿观 

小时候不爱动的他,一“动”惊人去了德国

三戴博士帽不改中国心

以生命研究生命科学

中国生物物理学“拓荒者”终成科海一星

耄耋之年才开始“真正”的老年生活

内容推荐

他们有的是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有的是世界学科最高奖获得者,有的是重量级功勋科技大家,同时他们都是中国的普通而平凡的老百姓。本书介绍的是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科学家的科学内外,内容涉及科技成就、生活情趣、成长历程、拚搏之路,展示了这些时代科技界“明星”少为人知的丰富多彩的人生,并在写作中让大师富于人性与情感,让科技走下神坛、步入大众。

编辑推荐

本书介绍了20位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科学家——李振声、袁隆平、刘东生、王永志、金怡濂、刘应明、张光斗、苏步青、贝时璋等的科技成就、生活情趣、成长历程、拚搏之路,展示了这些时代科技界“明星”少为人知的丰富多彩的人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高端访问(3推动中国科技进程的20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玮//吴志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06680
开本 16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7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