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瓮葬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医生的宗教》一文中托玛斯·布朗以他那时而怪癖、时而平达的性情,理解着那个时代的宗教纠纷,和思想的谜团,并以一种有力、但却疙疙瘩瘩的文风,表述自己的见解与感情。而《瓮葬》从头到尾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感觉,最需要耐心的读下去。此外,本书还收录了约翰逊博士的《布朗传》介绍评价了布朗的所有作品,让你更好地了解这一位“小作家里的大作家”。

内容推荐

本书选了托玛斯·布朗爵士的三篇文字,其中的两篇,是脍炙人口的《医生的宗教》和《瓮葬》,另一篇是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此外,还将约翰逊博士的《布朗传》,作为导言放在这三篇文字之前;这篇传记详细叙述了布朗的生平,并介绍评价了布朗的所有作品,便于了解布朗这位我国读书界里的“陌生人”。

目录

【译序】

【布朗传】

【医生的宗教】

托玛斯·布朗致读者

第一部

第二部

【瓮葬】

简论诺福克郡新近出土之葬瓮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致友人书】

【布朗年谱】

试读章节

1.关于我的宗教,固然有几样事情让世人觉得我全无信仰,比如我的职业口碑甚劣、我这一门学问采用的自然方法、在事关宗教时我的淡言淡止(既不激烈捍卫一方,也不以常人的热情和辩口反对一方),但我仍敢把基督徒的荣号冠诸自己,却无僭妄之愧。这荣号,我不仅归于受洗台、我受的教育以及我落身的国土,即我之长大成人,不只是尊奉父母在我少不更事时灌输给我的信条,或是人云亦云、趋趁我国的宗教信仰;而是在我年且长成,心智已定的年纪,我遍观一切,详察一切,我发现,迫于神恩原则和我个人的理性律令,舍此之外,我无法领受其他的称号。对此称号,我固然是一腔热忱,却不至于忘记对人类要兼怀恕道,所以,我宁可怜悯土耳其人、异教徒或等而下之的犹太人,而不仇恨他们;宁可恬然自处,以此称号为美,而不是不詈语申申,斥骂拒绝这一荣号的人。

2.然而,基督徒的称号,如今过于宽泛,已无法表达我们的信仰;宗教之有方舆,亦如国家之有地理,列国之间,不仅因法律和疆域有别,也为宗教信条和教规所界定;细加说来,我属于脱胎换骨的改革教派,除去它的名字,对此我别无嫌恶;其信仰,同为我们的救世主所教诲,为使徒所传扬,为列祖列宗所裁可,亦为殉道者所固护;只因君主的邪恶目的,朱衣僧侣的野心与贪婪,加以世风陵夷,才隳颓破弊,陨其初美,故需当今之圣手,精加调护,以恢复厥初的尊贵。而如此一桩胜业之启轫,竟事出偶然,所凭赖者,仅是一丝微力和一介卑贱之人,这固然引起我们对手的蔑视与轻嘲,却令我叹奇不已,而当年悖慢的异教徒之轻辱基督及其门徒,与此是同出一辙的。

3.不过,我虽厌弃那帮亡命之徒(他们宁可坐在朽败的船里妄逞一搏,而不拖回船坞加以修葺;宁可不辨青红,玉、石俱留,而不存良去莠;宁可浞淖于现状,而不归返其本初之道),却不至于拔剑相向。我们是由他们改革而来的,并非反对他们;我们之间的芥蒂和丑诋之辞,仅离间了我们的感情,而非我们的胜业,倘略此不计,则彼此之间,尚有共同的名号、同一种信仰和同一套必要的信纲;所以,我不忌与他们交谈、与他们同住,在没有我们教堂的地方,不忌踏进他们的教堂,与他们一同祈祷,或为他们祈祷。以色列的子孙之受外邦入神庙的污玷,自为许多经文所严禁,但揆之以情理,则今昔之间,却未见波连蔓引之迹;我们都是基督徒,虽隔有藩篱,却未断以玷污我们祈祷的渎神之举,或我们祈祷于其中的地方;这些经文并非说,德坚道笃之人,不可以随处敬拜其造物主,尤其是礼奉上帝的圣堂;在这里,他们的祈祷倘触犯上帝,我会使他愉悦;他们的祈祷倘玷污圣所,我会使之圣洁。圣水和十字架,对庸民来说,诚然是危险的,却不致蒙蔽我的判断,或滥施我的祈祷。被偏狂者们目为“迷信”之物,凭心而论,我却生性好之。我平素自是言不妄发,行不苟且,有时还未免乖戾之嫌,但在祈祷中,我却恂恂翼翼,不吝屈膝、脱帽和拊手之礼,以及所有那些明明可见的外部举态,以表达并增深我隐晦心底的虔诚。我宁可违拗自己的手臂,而不违拗一所教堂;或涂毁圣徒、殉道者的纪念碑。看到一个十字架或基督受难图,我自能脱帽示敬,却难得想到或忆及我的救世主。朝圣者的无益之旅,托钵僧的猪生狗活,我宁可怜悯,而非嘲笑或轻藐;因为,这虽然是本末倒置,却不乏虔诚之心。每有“万福玛丽亚”的钟声敲响,我未尝不心超神越;或以为这足可以作为我得救的保证,因为他们只是错在一处,而倘若我无动于衷或报之以轻蔑,我则错错皆是了。所以,他们在祈祷圣母,我则祈祷上帝,我将自己的祈祷置于正处,以纠其祈祷的偏失。在一次仪式游行中,我曾泪下如雨,而我的同伴们,惑于敌意和偏见,却极尽轻嘲之能事。希腊、罗马和非洲教会里,自有隆典盛仪,既诚且智的基督徒,本可取为有用之资,我们所以拉杂摧烧之,非为它们本身是淫僻之典,只因世间的愚氓,乜斜而视真理的脸孔,心志浮游之辈,不能定着于德行狭小的中心,总要踉踉跄跄,滑向边缘,而这些隆典盛仪,往往是迷信的诱饵。  4.改革者有许多,改革复如是;每一个国家,均有自己的民族利益以及政体和风土之所趋,来从事于改革;或暴烈偏执;或平静而中和,没有因门户之见而国裂民分,虽然互有畛域,却未断和解之望,冲和之人,尽可以企予望之,或以为时移世易并赖有神的恩典,和解自可以实现,而独断之人,虽念及当前,目见两端仇雠相对,立场、感情和观点互不相能,也会以同样的希望,遥见歧道的两端,交会于天堂的极顶。

5.不过,且由我细做分别、对自己更加限定:举凡天下的教会,能够如此投契于我的天良,其教规、制度和习惯之合于理性,有似专为我的虔诚而设者,除去我信仰的英国国教,则更无其他;对于她的信仰,我是矢忠之臣,所以,出于双重义务,我赞许她的教规,而且竭尽愚诚,恪守其大法。无人能将我的信仰,推及于其他的信条,或摆布我的愚忱,滥施给另一套教规:大法之外,倘有分歧,我听命自家的理性,或自家信仰的气质与风格,不因路德之同而同,或加尔文之异而异。特兰托会议的法令,我并不一概谴责,多特会议的信纲,亦非全部纳受。总之,《圣经》沉默之处,教会是我的经文;《圣经》有言之处,教会只是诠释;倘二者都默然无语,我则节度以自己的理性,不从罗马或日内瓦移借信仰的规程。将我们宗教的诞生,断自亨利八世,在我们的对手,是肆口谰言,在我们自己,是大谬不当,亨利固然摈斥了教皇,却未拒绝罗马的信仰,他之所成,不过是先代圣贤们孜孜以求并屡试不中者,他所蓄的计划,只是威尼斯城邦在今天所尝试者协。P43-46

序言

在这一部小书里,我选译了托玛斯·布朗爵士的三篇文字,其中的两篇,是脍炙人口的《医生的宗教》和《瓮葬》,另一篇是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是在布朗身后由他的儿子出版的,虽然不怎么有名,却也值得一读;尤其是它的后半部文字与布朗的另一篇作品《基督教伦理》中的部分篇章大体一致,而后者则颇以警句体的语言为人们所称道。此外,我还翻译了约翰逊博士的《布朗传》,权作为导言放在这三篇文字之前;这篇传记详细叙述了布朗的生平,并介绍、评价了布朗的所有作品;对于了解布朗这位我国读书界里的“陌生人”,这篇传记远比一篇译者导言要好得多。鲍斯维尔在他著名的《约翰逊传》中,对于约翰逊撰写传记的本领不胜倾倒,并认为这篇传记是约翰逊博士最好的传记之一;因此,除了作为阅读布朗的辅助文字外,这篇传记本身也是颇有阅读价值的;他使我们看到了一位新大师在评价一位老大师时的“不卑不亢”,也使我们理解到了曹植所谓的“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一语的真确。

在我国,布朗不是一个有名的作家,但在英美,却并非无名之辈;他是人们所说的那种“小作家里的大作家”,从他发表作品以来,一直不乏热心的读者;他生活在17世纪,以他那时而怪癖、时而平达的性情,理解着那个时代的宗教纠纷,和思想的谜团,并以一种有力、但却疙疙瘩瘩的文风,表述自己的见解与感情。他的作品在他去世不久便有了详注本,足以表明他的同代人对他的热情。在敷展他那些新奇的想象时,总是掺入逻辑的因素,借此来“鞭辟入里”,像玄学派的诗人们所做的那样;这样的风格,无疑是与18世纪所标榜的“机智”相投契;而他的标榜“理性”,说理的平达,也正中18世纪那个“理性时代”的心怀,因此他的名声在18世纪没有受到损失,作为当时的文坛巨子,约翰逊博士对他的态度是很有代表性的。到了19世纪,随着浪漫派的兴起,布朗因他的怪癖又得到了大量的热心读者,如德昆西、科勒律治、兰姆等;洛维尔更称他为“莎士比亚以来最具想象力的心灵”;浪漫派的表达喜恶,自然有夸大其词的作风,而他们喜爱布朗却是真心的。科勒律治在读书时有随手评注的习惯,即使在借来的书中也是如此,他对布朗的态度,可以从这些评注中略见一斑(部分评注我已加进了脚注);此外,他称布朗为“一个平和而高贵的热心者,大有狂想家的气味;一个幽默家,又总是混杂着或闪现着哲学家的精神,似乎是发亮的丝绸之主色上幻现出的杂彩。总之,他是一个有头脑的人,而更加有趣的是,他的头脑又总是曲里拐弯的”,这最后一句,可以说是对布朗作品的最准确的描述,即使在布朗的最平达、最深刻的见解中,也总是杂有一些怪诞不经的成分,有的是属于表达风格的,也有的却是属于思想上的。所以说他是“幽默家”,我想不能照幽默一词的现代含义来理解,带着这种期望读布朗的作品,大概会感到失望的。布朗的作品中,自然也偶尔进出一些合乎现代幽默含义的话来(比如他说:基督徒为入殓的死人如何摆放而大伤脑筋,聚讼不朽,而烧成骨灰放进瓮里,就可免了这些争论),但布朗作为“幽默家”,并不是仅仅就他表达而言的。在英语中,“幽默”一词本有“心绪”、“性情”的意思,在布朗时代,这个词还有“体液”的意思,而“体液”则有四种,即“血液,司激情,包括勇敢,情欲;黏液,主麻痹、冷淡、淡泊;黑胆汁,主忧郁、愁闷;黄胆汁,主暴烈、易怒。这四种体液在每个人身上的不同程度的配合就形成这个人的性格。”所以说这里的“幽默家”。我以为也包括这一层意思在;普通人的“四种体液”是搭配均匀的,而在布朗这样的人身上,却是“黑胆汁”或“黏液”占多了一些,因此在思考问题时,自然会显得怪癖,所以此处的“幽默家”就兼具了“性情中人”的意思。所谓布朗的“幽默”,也就不能从一词一句中去寻求,需要透过作品的整个气氛才可以体会。现代的幽默,并不意味着幽默者在性情上不同于常人,他是绷着脸说趣话的,而且他对这一点很有意识;布朗一派的幽默,却以性格的“缺陷”为前提,而且他本人也不见得觉察出自己的话有什么有趣之处。这一派的“幽默家”,在英国文学中还可以举出两个著名的例子,即17世纪的另一位作家皮普斯(Samuel Peppys)和《约翰逊传》的作者鲍斯维尔;比如皮普斯在他著名的《日记》中,往往由于“性格的不匀称”,总是将自己置于可笑的境地,且看他在1666年的年终记下的一笔。他先是用很大篇幅抱怨国家的破弊,说“法国荷兰强大,而且由于我国的贫困而益见强大。议会怕花钱,迟迟不肯筹款;伦敦城的重建更没有希望了(此前伦敦遭到了大火焚烧),人们都移居别处,贸易得不到鼓励”,国内一片破弊萧条。因此他感慨道:好心的上帝,救救我们吧!然而在此之后,他笔锋转都不转,顺手又记下了这一笔:“我的景况却颇有值得一提之处:我有大量上好的盘子,以后宴客可以全用银盘子了,因为我有两打半多呢!”不自觉地把自己置于可笑的境地,这就是“性情中人”的幽默。如果不是性格的“不匀称”,以至于分不出什么是得体什么是不得体,那是绝不会在抱怨过国家破弊之后,紧接着就庆幸自己有一堆银盘子的。布朗的幽默也属于这一种;比如他在《医生的宗教》中,曾痛击骄傲这一种罪恶,但转口就夸起自己是如何不骄傲,又如何资质秀拔,如何有骄傲的资本。这种做法是和皮普斯没有二致的。都可以说是“本色的幽默”,“性情中人的幽默”,以性格为代价的幽默。

19世纪另一位受到了布朗重要影响的作家是麦尔维尔,即小说《白鲸》的作者。这一点已为《白鲸》的读者所熟知。到了20世纪。布朗渐渐由一个“活作家”变成了“死经典”,峨冠博带,进入了学者们搭建的殿堂;关于他的研究著作令人有汗牛充栋之感。但他还是拥有许多普通的读者的,从他的作品总有平装本出版即可以得知。

《医生的宗教》是布朗的第一部作品,是布朗声誉之堂的两根支柱之一。布朗生活的时代,是在宗教改革的后期,而在英国,由于政治的掺入(我们应该记住,布朗的时代是英国大革命的时代),宗教问题尤其显得复杂、混乱。从大的方面说,有新教与旧教之争,从小的方面说,又有新教间的内部纷争,最主要的是清教与国教之争;与混乱俱来的,必然是信仰上的自由,在这样一个时代,人心自然就各个不同了。因此布朗才以一个医生的身份,提出了自己的宗教观点。但如果说布朗在宗教问题上有什么创见,也是不合实情的,所以现代的许多学者把布朗作为一个思想家看待,不免令人好笑。布朗的特色。不在于他的宗教思想,而在于他对宗教问题的理解与感受。他有中世纪经院学派的较真、讲逻辑的习惯,即使是不该用逻辑的地方,也是如此;作为一名医生,他经受了实验科学以及当时其他的新兴科学的洗礼;但在信仰上,他又偏于保守;还如科勒律治说的,他有头脑,但头脑又有些曲里拐弯;这种种因素加起来,使得他作品中平达与怪癖俱下,绿叶与树瘿齐生。他很喜欢用罗马神话中的双面神詹纳斯来作比喻,其实,布朗正是一个詹纳斯式的人物,他一只脸朝着过去,有中世纪的狂信、古怪和迷信,另一只脸对着将来,有17世纪正在发展起来的情理态度和科学的精神;而且两者又往往是杂糅在一起,比如以科学的态度分析巫术,或以信仰的规矩来理解科学。更为重要的,是信仰或者说宗教不仅经过了布朗的脑子,还经过了他的心;他使那些常人嘴里的枯燥的神学带上了血肉,这血肉就是他的感受、他那诗意化的理解。所以说,《医生的宗教》中的思想本不足述,只是这些经过了布朗之感受思想说得更加好听,人听起来也更能动情。这部书一直被作为文学作品阅读,原因就在这里。

最能使布朗脸上有光的,恐怕是在这部作品出版之后,出现了大量仿照布朗的风格的作品;如《斯多葛信徒的宗教》、《法官的宗教》,甚至还有《书商的宗教》;正如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所引起的影响。但这部作品,却遭到了天主教廷的猛烈抨击,此书刚出版三年之后,即列入了天主教的《禁毁书目》。

布朗声誉之堂的另一根支柱,是《瓮葬》一书。这是一部典型的怪书;纯粹是一个好奇心盛者的不周世务之作;一打开这部书,布朗的“黑胆汁”就会朝你迎面泼来。它从头到尾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感觉,使人觉得遍地鬼火。爱默生说在这本书里,“每个词都散发着坟墓的气味”。这种效果,是李贺“西陵下,风吹雨”(《苏小小墓》)的鬼气所不及的。它是一部即兴之作,即被一次古葬瓮的出土而搞得情不可遏的结果;照约翰·阿丁顿·西蒙兹的说法,“在当时我们那笨重的、学究气的、花哨的语言之风琴上,布朗即兴奏出了一曲庄严的教堂音乐”。他谈论的主题是古人的丧葬之道,以及他对于死亡的看法。布朗在行文的过程中,经常流入神秘的一路,使读者的神思也恍惚起来,如第五章里所谓“与婴儿合成一滩墨渍”,就让人觉得这不是人话,或者说,他不是在和人讲话。以至于有人怀疑这一章是布朗在出神的状态里写下的,或是吸食了鸦片酊的结果。  

这部小书的前四章,主要是探讨古人的丧葬之道,在这四章里,布朗大掉书袋,文气沉闷,但也时有精彩的片段错出其间;所以应该耐住性子来读。查尔斯·兰姆说:“当我看到这些晦暗但却华丽的文字时……我似乎是在俯瞰一座深渊,在深渊的底部埋藏着无数珠宝;也可以说它是一座由怀疑与苦想构成的宏伟的迷宫,我愿意唤醒作者的魂灵,引导我穿过它。”待我们穿过了这些晦暗的暗道之后,便来到了那令人目眩的第五章了。且看德昆西对它的评论:

从辉煌的泥土、从神圣的坟墓中唱出的这首饱含激情的安魂曲,其前奏的乐音由低转高,何等悦耳!这一番言辞,真是美轮美奂!时间的注脚,并非一代代人或数个世纪,而是时间漫长的征服与朝代;是法老们、托勒密们、安东尼们和阿尔撒西德们的此盛彼衰!那漫漫的时间之更迭,其标志,是登基大典上回旋出的喧闹声;是被人遗忘的死人的墓庐上掠过的战鼓声,杂沓的脚步声——是时间与受难的人类之战栗,是尘缘暂了,是坟墓中漫长的安息日。

《瓮葬》从最初出版之日起,就是一直与布朗的另一部作品《居鲁士的花园》合作一册的。这一部作品最需要读者的耐心。人们对它也褒贬不一,贬低他的人如佩特,说布朗是在漫无目的地浪费智力,“他那古怪的幻想走得太远了,竟流于轻浮、琐屑”,赞扬他的人如约翰逊博士,称之为“幻想在一个贫乏题材上所获得的永久胜利”。这也是一本不折不扣的怪书,它可以说是对古人数术迷信的发挥(关于此书的内容,可以看约翰逊博士的《布朗传》),杨周翰先生根据一般文学史家的意见,说这本书的“基调是神秘主义,炫耀学问,怪癖幽默”,这种概括是很确当的。用布朗自己的话说,“知识的田野已被踩得过实。难以萌生新的事物”,“在这撰述纷纭的时代,贫瘠的主题是最适宜于想象的;一个话题讨论过多,便限制了幻想,使人的所思所想,难出前人的囚笼”。

这部书是作者先有成竹在胸、而后触目所见无往而非竹的结果:他认定天地万物的形式(即柏拉图所谓的“形式”)是数字5或五边形或十字形;他先是从居鲁士的花园谈起;“居鲁士是公元前六世纪的波斯皇帝,征服巴比伦后把巴比伦的空中花园装点一番,树木都栽成骰子‘梅花五’的布局,正梅花即方形,扁的即成菱形,形成网眼。由此类推到古建筑,如砌石也是上二、中一、下二;房屋分成房基、隔墙、门窗、房间、屋顶五部分;房柱也有五种格式,家具如床,古人的床屉是绳网;古人的五石戏,棋盘以至罗马军阵。自然界许多现象,星辰、花卉都与五有关,即使六角形的蜂巢也可分割成三个菱形,甚至人的皮肤也呈网状”。在对人工与天工的作品做了竭泽而渔式的征引之后,布朗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余勇可贾,于是这样一步三回头地结束了全书:

可否有人来探索一下这一巫术的根由,即瑟拉皮斯之治愈盲人,必要他先将五根手指放在他的祭坛上,而后将手放在眼睛上?为什么喜剧要有四出,而古人在一场戏中,不许多人开口讲话,整部戏剧却又不多不少,恰有五幕呢?为何在如海的星空里,造化乐用五点呢?为什么发现的星座,有的不少于十二角,有的是七角和九角,而六角或八角则很少或全没有看到?可否有人探究芸香花何以多有四瓣,而第一朵和第三朵却有五瓣?许多花只有一瓣,或如斯卡利哥说的,算不得有瓣,还有一些则有三瓣,而大多数花朵则从蒂部分出五瓣来;另一些,却少得只有两瓣;为什么自然之催生花朵,总是以根部相对的两瓣开始,却很少以两片花瓣结束呢?究心于此的人,是绝不会虚度光阴的。

可否有人用心深求,探讨一下磁学为什么排斥十字交叉,交叉摆放的磁针,其顶端总是拗向北方?为什么撒土做占卜的人,在他们那些预示损失的母数中,要大体依照瓢虫身上的花纹,来描画五的倍数?看手相的人,每在掌肉隆起之处看到十字纹,就要叹为凶相,这样做根据何在?那枚铸有亚历山大大帝头像的钱币,上面的十字形有何用意?在古人的描述中,女神们的坐姿为何总是双腿交叉,其中所描绘的朱诺,在阻挠赫克勒斯的出生时,为什么也是这种恶意的姿态?为什么在古代,孩子出生五日之后,在命名的宴席上,友人们要送来水螅和乌贼?在卡德摩斯的手下所进行的那场象征性的叛乱中,为什么非留下五个人不可?为什么在荷马的诗歌、这寓言的至品中,普劳特斯在海怪群里歇息之前,要将它们五五一排,逐个清点呢?为什么朱庇特所接受的牺牲,须是五岁的公牛?为什么高贵的阿东尼斯称灵魂为菱形呢?探究这些问题的人,当不致有断烂琐屑之嫌的。

我标举这些话题,是供上智者探讨的,因为老生常言和那些探求过多次的问题,他们是心里厌恶的。俗常的道理,每一柄锤子都敲去敲来,已是又平又硬;但伏尔坎和他的铁匠们则汗流浃背,为阿基里斯锻造盔甲。对于独具天眼的人,尚留有一大片园地,可供他们敷展这一形式,搜寻那些以四为宗的事物,描绘自然的画像,并以此参介到物名的探讨和植物的命名法之中;以确立通则,揭物性未发之覆,不仅是植物一门的,还有大自然的整部书卷;由此之中,也将产生快乐的真理,既可由理性也可由实验证实,在我看来,这二者似乎是穿过真理之迷宫的最佳路径。因为,尽管上下求索,以理性格物,会给人留下遍体伤痕,但假如不两者并用,则无望给谬误以致命的一击。

但天上的五星已经西沉,该来关上知识的五道门了;我们不愿把清醒的思绪,延伸于睡眠中的幻影,因为它总是延续前思,变游丝为缆绳,使园林成野莽。希波可拉底对梦谈得很少,而占梦的大师们对植物的解释,则又索然寡味,故我们心灰气懒,不指望在睡眠中梦到天堂。在睡眠中,花园再美,也引不起我们的乐趣,迟钝的感官与芳香握手言别,即使睡在克丽奥佩特拉的床上,也唤不起玫瑰花魂。

异教的神学,将黑夜当作混沌的女儿,对于描述混沌,这是丝毫不见其益的;尽管在混沌之外,我们无法将它的谱系挖掘得更深。万物的开端都是有秩序的,结束亦应如此;而后,又将这样重新开始;按照秩序的规定者,和天国之城的神秘数学行事。

在荷马的诗歌里,尽管萨姆努斯曾被派去唤醒阿伽门侬,但在昏昏欲睡时,我从未见过它有这样的效果。眼睛睁得过久,不过是想扮演我们的对?!摭者而已。在美洲,猎人们已经起床了,而在波斯,他们却刚睡过了第一觉。然而,当那一声使我们解脱于永久之睡眠的怒喝传来之时,有谁会昏昏欲睡?或者说,当睡眠彻底了结的时候,当某些猜想又一次醒来的时候,谁的脑子里,还会有睡梦之思呢?

可以说,《居鲁士的花园》一书,是“万物皆有秩序”这一西方思想之树上结出的一颗怪果,是新兴的实验(观察)精神、古老的数术迷信和布朗神秘思想与旺盛的想象数者的杂交种。这其中既有布朗本人性情的因素,也有时代的因素,如当时的诗人马伏尔以严密的三段论格式,来论证他所爱的女郎不该娇羞,而应该早一些嫁给他;逻辑或格物精神与想象的结合,是那个时期文学的特点,所以17世纪的文学中,就屡屡出现用马匹拉汽车或在马车上装发动机的怪现象,而且他们很有心机,将这马与汽车或发动机与马车联结得浑然一体,让人乍看之下,简直看不出问题出在了哪里。布朗认为数字五是万物的常宗,邓约翰则在一首诗中写道:

俯下首来,你将在小动物身上看到十字架;

仰上头去,又将见到鸟儿撑开交叉的翅膀;

整个大地与天空不是别的,

只是子午线与经纬线的交叉。

布朗看到了万物的秩序和模式,但却堕入了数字命理法的极端一途;这是古代的数术迷信和新兴的实验精神杂交而生的怪胎(关于古代的数术迷信,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美国人诺齐克撰写的《数:科学的语言》中的有关章节,有商务印书馆译本;关于自然物之数学模式的现代探讨,可参看斯图尔特的科普著作《自然之数》,有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汉译本)。

布朗将《瓮葬》与《居鲁士的花园》并作一册出版,是否有什么深意呢?在《居鲁士的花园》一书的“献词”中,布朗为此提供了线索:“继死亡而来的,是快乐的世界,继坟墓而来的,是天国的花园。”这就是布朗的用意。照一位现代学者的说法,这两部书是通体相对的;前一部书中对死亡的苦想,由后一部书中对生命的礼赞做了调剂。这两部书之间,偶然对着设计,肉体对着灵魂,时间对着空间,无知对着知识,物质对着形式,黑暗对光明,变易对恒定。

但我担心读者对于布朗在《居鲁士的花园》中掉书袋的做法缺乏耐心,因此棒打鸳鸯,只译出了《瓮葬》,而省略了《居鲁士的花园》。  

关于布朗的作品,就谈到这里。上面的内容只是我在翻译过程中拉杂想到的,不足以作一篇导言来读,再说有约翰逊博士的《布朗传》在,谁又有胆子再做一篇导言呢?所谓“后人有语题不得,崔灏诗篇在上头”。 

为了读者更好地理解布朗和他生活的时代,我还编译了一篇布朗年谱,附在全书之后。

我应该感谢罗亚旗与秦颖两位先生,是他们鼓励我完成了此书的翻译;还应该感谢我的同学刘皓明先生,多年来他一直鼓励我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阅读西方的典籍,并在十年前他出国的时候,将他的外文藏书赠给了我,使我窥见了17世纪英国文学这个新的世界。在此书翻译的过程中,他还为我解释了某些希腊与拉丁引文的大致含义,并从美国给我寄来了L.C.Martin教授为《医生的宗教》一书所作的详注(书中的译注,便是参照这份详注与C.A.Patrdes的注释做出的),但译本中的所有错误,均应由我负责。

对于中文和英文,我都是一知半解,而且布朗的文字艰涩,所以译本中的错误一定不少,望明眼的读者指正,或干脆用新的译本取代这个译本。

缪哲

1999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瓮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T·布朗
译者 缪哲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452214
开本 32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00-01-01
首版时间 2000-01-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14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198
14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