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永远的雨/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内容
试读章节

书院,如一册靛蓝布面的线装书,随手抽出其中的册页,就能翻检出许多读书人的故事。

读书人里有很多江西人。江西人会读书。

会读书的江西人,一读就读出了唐宋三大家——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自古江西“好学重教”,办了大大小小,不下几百座书院。这些书院形态各一,办学风格也因师而异,有的重义理之学,有的偏诗赋辞章,也有的讲求经世务时,当然也有纯粹为了登科人仕的。

江西的读书人,大都从书院出来的。

从书院出来的江西人,素以文章节义而名世。且不说“临川才子金溪书”,仅吉安(古代庐陵)就出过欧阳修、杨万里、江万里、胡铨、文天祥、解缙等一代骄子。庐陵一带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谚:“五里三状元,一门三进士,隔河两都堂,百步两尚书,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你没听说:“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吗?

读书读出如此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天地雄心,是庐陵人也是江西人永远的骄傲。

在江西偶然出去走走,不经意间,一走就走进了书院。

鹅湖书院

鹅湖书院,久久吸引你的目光的,是那挥之不去的历史情怀。

鹅湖书院因了两次“鹅湖之会”,在中国的哲学史、文学史、教育史上产生过久远的震荡。一些大师、一些读书人响亮的名字,永远跟鹅湖连在了一起。

鹅湖书院轻烟笼罩,走过雨的屋瓦上起了雾。

古老的庭院,无言地坐落在赣东的铅山县鹅湖山北麓。鹅湖原名荷湖,山上有湖,多生莲荷。相传,东晋时一名寒士隐居山间,利用湖蓄鹅。这隐士蓄了一对双鹅,“其双鹅育子数百,羽翮成乃去”,故称鹅湖。

或许,东晋的名士都有蓄鹅的嗜好吧?由鹅湖遂想起兰亭,想起大书法家王羲之“白鹅换字”的轶事。

鹅湖书院隐在深僻处。这座静静的庭院,到处吊挂着小青虫,士子的号舍,结满了蜘蛛网,泮池的莲花顾影自怜。棂星门的匾额上迎面镌刻着“斯文宗主”,背面题写“继往开来”,那意思当然是极好的,只是这斯文之地,却少有人来。

问及一旁织毛线的管理人员,她淡然一笑,国内游人不多,但每年总有一两批日本、韩国人来。

时间在这里渐渐被忽略了,只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草木,长着参差不齐的叶子,幽灵一般出现在墙头瓦楞上……

谁能想象,这座似乎被人遗忘了的庭院,曾经发生过两次震惊华夏的“鹅湖之会”呢? 。拂去八百年的岁月苍茫,让我们看看南宋的书院,会会南宋的理学大师:朱熹、陆九渊、吕祖谦。  朱熹,这位千载之上的读书人的“导师”,以家乡婺源的山水为底色,游学山林,融贯古今,一辈子涵养学问。一首“源头活水”诗,不知激活了几代读书人。

高蹈远志的朱熹,以光大儒学为己任,皓首穷经,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详注阐发。他定下“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读书人的终极关怀。

他以一介书生之微,主张皇帝也要诚意正心,到底书生意气。

他多番上书,犯颜直谏,痛陈朝政弊端,甚至不惮触怒皇帝和文武两班,以致四面树敌。

他穷毕生之力,孜孜讫讫,创立了他的“理学”,被人尊为“朱子”。

他标举“道问学”,主张“格物致知”,读书穷理。

朱子是两宋儒学拔地而起的一座高峰。

与之对峙的,是另一座高峰——象山先生陆九渊。

陆九渊心性高傲,不肯居人之下,也和朱子一样情辞激烈,常给皇帝上书,敢为君师。中年以后,在贵溪聚徒讲学,人称“象山先生”。

象山与朱子最大的不同,就是敢大胆质疑圣人思想,大胆宣称:“《六经》皆我注脚。”

象山和他的兄弟崇奉“尊德性”,认为理在我心,我心即理。

用传统的文火煎自己的药,孔孟儒学到了陆九渊,就彻底转化为发明本性的“心学”。

第一次“鹅湖之会”的倡导者,是婺学领军吕祖谦,浙东丽泽书院著名的主持。他温文尔雅,有一颗包容之心,他的理学也兼取朱陆两家之长。

心境平和的吕祖谦一向与朱熹交好,又跟陆九渊同登进士第,见朱、陆两家学说分歧,试图从中调停,促成两家“会归于一”。于是派人致信,约陆氏兄弟会于鹅湖。

淳熙二年(1175)暮春,吕祖谦亲自陪朱熹及门生八人,从福建寒泉精舍越分水关抵鹅湖,一路浩浩荡荡。陆九龄、陆九渊也带着抚州家乡的众多弟子,由金溪出发,泛舟东行。兄弟俩在船上吟诗作对,悉心准备好辩折,到了鹅湖稍事歇息,就和初次见面的朱熹“唇枪舌剑”。

朱熹、吕祖谦、二陆相聚鹅湖,闻讯赶来的,还有两地父母官——抚州知州,信州知州。

“鹅湖之会”好不热闹,针尖对麦芒,当面论辩整整十天。论辩涉及的话题非常广泛,争论的焦点为“论及教人”。

朱熹主张:“先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不以为然,强调“先开发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读书须专精”。

朱熹批评陆氏兄弟教人的方法“太简”,两陆很不服气,反过来以朱熹教人“支离”相讥。双方各持己见,争执不下,朱熹脸上都有些挂不住了。

言辞锐利的陆九渊,甚至以“尧舜之前,何书之有”来诘问朱熹,被他宽厚的兄长婉言劝止了。P2-4

后记

不知不觉,从鲁院结业,已经十年,回首往事,这十年间,又有众多的学弟学妹从这里辗转走了出去。经常会在不同场合见到这些孜孜以求的学子们,大家挚手道来,杯盏交错、文脉暗通,倍感亲切。我们这班常被人们谑称为“黄埔二期”。这二期冠以高编班,大多男女都是从事主编和编辑工作的。通常来说,是为他人作嫁衣。众多的青年才俊,文坛新星几乎都是从这些人的慧眼中跃上文坛的。然而这些玉尺量才的人物中也不乏吟风弄月、硬语盘空、出将入相,怀有不羁之才的各路神仙。今天,这些慧业文人大多已执掌了各地的文坛大印,并在创作上春华秋实,多有斩获。回望朝花夕拾,少长成集、剑胆琴心、风骨峭峻、仁义君子、不栉进士都花开花落,触景伤情,喟然长叹。

今天的鲁院已迁至富丽堂皇的文学馆院内,经常会与巴金、茅盾及郭老曹老等作家的塑像耳鬓厮磨,熏染贯通文气。在这里,他们听了莫言与库切的演讲,在这里,他们常能近水楼台聆闻到各路艺文大师的教诲。且蓉花开放之际,宿舍窗明几亮、宽敞舒适。这里已成酝酿发酵李白斗酒十千,李清照品竹弹丝之地。

而我们那时,则蛰居在南八里庄城乡结合处一隅,在方寸之地的校园内,探星望月,穷源溯流,河海不择细泉。这里,我们听了音乐、我们习了军事、我们走进了现代派的美术空间。我们看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电影与话剧。我们吹过牛,喝过酒,吃了一串又一串的羊肉串,周围的湘菜馆、老五饺子馆及远一点的骨头庄和涮肉坊都让我们扫荡遍了。我们柔情四溢,我们苦辣酸甜交织于胸。

相对于鲁十二期少数民族班在国庆大典时登上天安门观礼的荣幸,我们则赶上了非典,囚禁于院墙之内,困而学之。至今,那戴着口罩的合影仍让我们记忆犹新。由此,我们成了鲁院最长一期的培训班,前后整整待了一年。这一年中山高水长,流水落花,皆成遗音袅袅。

当非典过后,四方散仙再次聚拢而来,迎堂开课,有些人事已非,物转星移,人去人来,流年似水。

出了这寸地尺天的校园,我们各奔东西,各创新业,各执春秋,蚕头燕尾、笔花四溅。常闻君住长江头,画龙点睛入,又探花落长江尾,纸落云烟出。也有几多知己在对景挂画中小聚畅想。其间却不知不觉中得知张新芝老大姐已患骨癌溘然离去,让人怅然。张新芝仅是《诗刊》一普通的行政工作人员,患病退休后仅三月就故去了。生前记得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她硬掏出500块钱要请大家客,虽未领受,但这份情让人难忘。

这套丛书适值我们鲁二期十周年纪念日编出,其尺长寸短、含英咀华,也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编时,人事代谢红孩、曹雷帮助联系,刘俊帮助组稿并倾心旁求俊彦。也衔各路学友贤集奉文;在此特感谢白描院长为丛书作序并题字;最后要特别感谢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和敦煌文艺出版社鼎力相助,促成此套丛书出版。在以鲁二期学员为重点的龙章凤姿外,也吸呐了其他班期学员的金石之声,甚至还包括老鲁院的学员王成林的佳作,有些未能单独结集的同学,已单篇收在另集《恰同学芳华》中。令我们颇感自豪的是莫言、王安忆、刘恒、余华、迟子建、刘震云、陈世旭、毕淑敏、严歌苓、虹影、王刚等也都在鲁迅文学院深造过。我们是这些前辈的延续,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足印。

王童

写于癸巳年己未月戊寅日子时

目录

第一辑 古驿道上

 书院三章

 南方女人南方的雨

 古驿道上

 黄昏的号音

 故里三章

 离我心最近的地方

 难以诉说

第二辑 母亲的白条

 永远的雨

 只想听听你的声音

 记忆中的街道

 排队挑水的日子

 母亲的白条

 通腿儿

 一帧半寸小照

 老屋

 没有芝麻的烧饼

 老墙上的菜橱

 水的记忆

第三辑 在你心灵的一角

 在你心灵的一角

 桃村

 炉匠

 捕蝉

 蚕

 萤

 街角

 河边

 梦庄

 瓜趣

 西大街的女孩

 西大街的裁缝

 剃板寸的老三

 湖南婆子

 绿豆子

 “张寡妇”轶事

第四辑 精神的漫游

 大师的名士风度

 成长中的红色记忆

 古窑·瓷片

 2003春天在鲁院

 告别鲁院

 带钟楼的小学

 困学小札

 错位

 无处逃遁

 南昌的夏天

 秋日的怀念

 沉默的老友

 百花深处

 怀想当年

 答晨报记者问

 精神的漫游

 不懂足球

 南昌的路名

 西行剪影

编后

序言

鲁院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忙碌着。作为鲁院一名工作人员,我曾经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学员们“来了,去了;去了,来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拨又一拔。时光像沙漏一样,我的年华在他们身上流淌而去。我思索过如此存在的意义,有时也发出质疑。但最终明白,我属于他们。他们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生命体验,拓展了我的价值疆域。我把心交给他们,愿意把灵魂敞露在他们面前。他们的呼吸牵动着我的心率,他们对你寄予期望,你同时也把期望寄予他们。他们会让你感到惊喜、骄傲,当然你也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样想后.即刻释然,不再为个人计划中的某些事情在他们身上延宕或者放弃懊丧。而一切付出也是有回报的,我的人生行囊里,装进了他们的礼物,是从别处不可能得到的礼物,那就是师生的感情。每当他们即将离去.每当与离去的他们重逢的时候,来自于他们的那份滚烫的对母校和老师的感念之情,让这个世界都变得温暖了。”“我知道我不属于他们。他们属于蓝天,属于大海,他们将驰骋于无边的草原和广袤的山川大地,他们属于未来。我呢,仍将像枚陀螺一样,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兜圈子。还有生命的规律,大路在他们面前一直延伸,看不到尽头,因为他们年轻;而我,已经看清了前面的景观,因为我不再年轻。我只能陪伴他们同行一段,而后,路就由他们自己走了。但是,我仍要为他们祝福,我的祝福直达永远。”

这里写的是我的真实感情,也是我对自己的交代。

我们是以个体的身份定位于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学员眼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大名、官名,那就是“鲁院”,我们出现在学员面前,代表的是鲁院的形象,同时,我们还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联系着学员与党和政府。鲁院工作无小事,高研班工作无小事,任何一个培训班的工作都无小事,从教学,到管理,到服务,从院长、老师,到做饭的大师傅、打扫房间的服务员,是一个整体结构上的链条,这个链条正常出色运转,学员不光会给我们打高分,还会感恩党和政府,相反,哪个环节出问题,不光会影响到学员对鲁院的看法,进而会影响到对党和政府的看法。我们举办的“80后”作家班、网络作家班、少数民族作家班,都印证了这一点。

每一届高研班,每一个培训班,我们都精心设计安排课程,认真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教学体系,但我常常在问这样一个问题,鲁院教学灵魂性的东西是什么?学员们的期待与我们的给予能否统一?我们将把他们送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子?客观讲,学员们更多想的是得到知识和信息,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这些方面,我们基本上满足了学员的要求,但这不是我们教学的全部,更不是我们教学的灵魂,灵魂性的工作是丰富和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夯实作为一个作家的基本建设,这就是人格建设,是为何写、为谁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个工作必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当然,不是生硬地灌输,而要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我们安排的国情与时政课程,请有关领导和各方面专家来校讲授,不是高台教化,而是客观介绍情况,交流认识和看法,学员们很容易接受,他们过去习惯站在本地区、本民族立场,站在个人立场看待问题,现在却能站在全局,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来理解我们的国情、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我们的大文化课和文学课,通过对文化视野的拓展,对文学艺术普遍性规律和主流经典作品意义的分析介绍,让学员们自然建立价值评判标准,自觉走向主流文化、主流文学。要引导学员走正经路,做正派人,写正道作品;面对文学事业,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最好还有大手笔;起码要建立起四个基本意识:大众意识、祖国意识、使命意识、经典意识。——这是我们应该给予学员的最主要的东西。如果只传递给学员知识和信息,只教会他们技巧和方法.那只能培养出写手,而培养不出伟大的作家。

鲁院历史上出现三个辉煌时期: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20世纪80年代、21世纪高研班,也就是现在。2007年底,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拍摄“鲁七”片子时,很多人认为鲁院的辉煌已经到了顶点,觉得高研班往下非常难办了,可是一直到今天,这种非常好的势头还在延续着。我认为我们还可以再创辉煌。“传承、创造、担当、超越”,鲁院的校训,应该是激励我们每位学员不断前行的动力,也应该成为不断激励鲁院每位工作人员不断前行的动力。

欣闻以鲁二期为重点出版鲁院“恰同学芳华”丛书,这是件好事,这套丛书除集结了鲁二期学员的作品外,也涵盖了一些其他班级学员,可一窥概貌。这个班的学员们大多都是从事编辑工作的,学员们也都比较成熟,许多学员今天已走上了各省市文联作协系统的领导岗位。创作上的成就也颇丰。在他们班进院十周年、鲁院二十期之际,出版这套丛书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在此我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将曾总结鲁院工作的文章,摘要修改,代为序。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内容推荐

梁琴的散文以女性的触角,细腻地捕捉到了生活的点滴之润,这些散文有诸多收在中小学生课本中,另有妙章出入在各类散文精华选集中。梁琴的散文寓情于理、画龙点睛出人生的心理感受与漫溢开的联想。从梁琴的《永远的雨》中,可由表及里地剥出生活的真谛。

编辑推荐

《河边》、《梦庄》、《瓜趣》、《西大街的女孩》、《西大街的裁缝》、《剃板寸的老三》、《湖南婆子》、《绿豆子》、《“张寡妇”轶事》、《大师的名士风度》、《成长中的红色记忆》、《古窑·瓷片》、《2003春天在鲁院》、《告别鲁院》、《带钟楼的小学》……从梁琴的《永远的雨》中,可由表及里地剥出生活的真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永远的雨/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806655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2014008467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4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17:45